穿越明末当球长
字体: 16 + -

第十三章 丰收

    虽然李明将重心放在了根据地的建设上面,但山谷基地的建设李明也不时关注着,且不时回谷一趟带些物资过去。

    这一天,李明通过电台传讯得知,山谷的粮食要收割了,然后立即出发赶到了山谷。

    为了在山谷种植水稻,李明准备了很多工具,有抽水用的抽水机,有耕地的手扶拖拉机,有打农药的喷洒机等。为了这次水稻的收割,李明又准备了很多工具,有小型收割机,风箱,碾米机等。

    祝奇思和祝奇文两兄弟,在接受了李明安排的种植任务后,每一天都过的很繁忙。白天两人既要指导并监督佃户种地,又要时常到地里查看看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夜里两人一边要自学书上的知识,一边还要给其他人讲种植知识。

    今年山谷基地种了100亩的水稻和200亩的玉米。

    玉米原产美洲,大约在西元1531年传到大明,但过了快100年,玉米的种植仍旧局限在大明东南沿海地区,并没有大范围的种植。

    此次山谷基地玉米的种植,大约可能就是大明西北地区的第一次种植,也因此祝氏兄弟和佃户们并没有听过或见过玉米。

    玉米对土壤要求不十分严格,土质疏松,土质深厚,有机质丰富的黑钙土、栗钙土和砂质壤土都可以种植,且比较耐旱。因此山谷玉米的种植很顺利,有李明带来的是经过后世改良的种子,比此时空的大明沿海地区小范围种植的玉米更适合大明的气候。

    没种多久,山谷两边的坡地上已经长满一株株一人多高的玉米,肥大的玉米叶子间长着饱满的玉米棒,头上挂着紫红的缨。

    谷内的众人对于玉米很是好奇,经常跑到玉米地里,看看这从没见过的植物。为此愁坏了祝氏兄弟,赶人不好,不赶人也不好,最后只能告诫众人,不要毁坏玉米。

    相对玉米,水稻的种植过程稍微复杂了些。李明交给祝氏兄弟的水稻种植技术是直接播种的技术,不是传统的插秧技术,这种技术省工、省力,再后世已经较为流行,但在大明的第一次试验就得到了众佃户的反对,最终还是李明亲自出面,佃户们的反对声才平息下去的。

    对于这些佃户来说,水稻从来都是要先育秧再移栽的,现在祝氏兄弟试验的直接播种,对于他们的观念,冲击是非常强烈的。

    事实上,祝氏兄弟对这种直播技术也是持怀疑态度的,但李明强烈要求用直播技术种植,两人也没办法。

    至于李明为什么选用直播技术而不是选用插秧技术,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插秧技术在后世也是一种流行的种植方式,且还有专门的插秧机,但李明选用直播技术就是为了冲击明人的观念的,只有一次次打破这些人的传统观念,他们才会慢慢接受李明的新思想。

    封建社会中的人普遍是非常保守和固执的,他们对于新思想的接受程度很低,这也是李明目前不敢过去激进的原因。事实上李明一直都将容易改造的孩子作为在明代发展的重心,只有一批批经过李明改造的学生进入这个社会,这个封闭、守旧的社会才能最终变成开放、创新的社会。

    山谷种植的水稻种子也是经过后世改良的,同时种植过程采用了后世的化肥和农药。因此,在祝氏兄弟的悉心照料下,水稻长势一直很好,这对谷内众人的冲击确实相当剧烈。

    目前李明手下的人口不多,山谷基地加上根据地也不到一千人。所需的粮食一部分在后世购买,一部分在明代购买,来源尚未紧张。但李明清楚,以后一旦人口激增,不管是在后世还是在明代购买,都不可能满足需求,那时自产粮食是唯一的解决办法。

    在后世,粮食的主要有水稻、小麦和玉米,其中玉米并不适合作为主食,只能偶尔吃吃,但玉米的种植条件相对水稻和小麦低很多,且产量普通高于水稻和小麦。

    李明为了保证粮食安全,未来还将引入土豆和番薯,并计划了几个方案。正常情况下将水稻和小麦作为主食,玉米做为辅食;小饥荒时水稻、小麦和玉米都作为主食,并将番薯和土豆作为辅食;大饥荒时番薯和土豆也将作为主食食用。

    明代的大部分百姓,平时粮食都不够吃,更不用说油水和肉食了。为此,这次过来山谷,李明除了查看粮食的收获情况,还带了一些后世的种猪、种羊和种牛。

    选择了一个漆黑的夜晚,李明开着那辆东风大卡车又一次来到了山谷基地。

    通过电台传讯,得知李明今晚会过来的何立等人,早早地在寨墙上等候着了。见过几次之后,何立等人对于卡车已经见怪不怪了。相反,众人现在有的是强烈的好奇,都想亲自去驾驶一下,不过李明拒绝了何立等人的要求,只说目前条件不成熟,等以后条件成熟了再让众人去驾驶。

    李明之所以拒绝何立等人的要求,一是目前大明的道路普遍不适卡车的通行,二是不想把动静闹的太大。因此李明每次动用卡车也是在黑夜里,并且现场也没有闲杂人等。

    迎接李明的人群中没有董管家,目前他应该是在去往宁夏镇的路上。如此判断,是因为前几天董管家的一个随从回到了山谷,向众人述说了董管家的情况。

    李明回谷的第二天正式开始了收割。

    清晨,太阳还没露脸的时候,祝氏兄弟和佃户们就已经起床开始准备收割工具了。

    李明从后世带过来的是小型的手扶式收割机,分为水稻和玉米两种,只能将植株切倒。

    为了这次收割,佃户们已经在祝氏兄弟的教下认真学习了机器的使用。

    李明来到地里时,祝氏兄弟和佃户们刚刚准备好了收割工具,就等着李明下达命令了。

    “开始收割!”李明看到众人都已经准备好,就下达了命令。

    “哒、哒、哒”,收割机的声音响了起来,佃户们收割机推入地里开始了收割。

    第一天收割的是水稻,只见5台收割机欢快地在稻田里前行,整齐的稻谷被轻松地割倒放在一边,然后旁边有人上去抓起稻谷递给早已等着脱粒的人。

    脱粒用的是后世农村90年代常用的脚踏式脱粒机,脱粒的人接过稻谷飞快地将稻粒打下,然后将稻草丢在一边。

    水稻收割的速度很快,收割机一小时可以收割4-5亩,虽然佃户们机器操作得并不熟练,但也在天黑前完成了收割。

    众人对于这样的收割速度很是惊奇,100亩的水稻十来个人一天时间就完成了收割,速度是以前的10倍不止,并且身体也没有以前劳累。看到这种情形,山谷众人的世界观又一次被颠覆了。

    第二天收割的是玉米,虽然有200亩,但一天时间也全部完成了收割。

    当天晚上,李明让厨房煮了一些玉米棒子,然后分给山谷众人尝尝,让他们了解这从来没有吃过的食物。

    收割完成后,祝氏兄弟开始统计粮食的产量,虽然之前已经预估产量会很高,但没想到最终的结果比预估的还要高很多。

    水稻亩产5石8斗,玉米亩产5石1斗,看到这个数据,祝氏兄弟与佃户们都惊呆了。以前大家种小麦,一年到头累死累活亩产一石都不到,现在按照李明的方法种,干的活没有以前累,但收成却是以前的5倍多。

    这个结果并没有让李明有多少惊奇,相反反而觉得产量低了。

    为了这次种植,李明从后世带来了亩产超过700公斤的种子,并准备了优质的农药、化肥,再加上祝氏兄弟和佃户们的悉心照料。虽然比不上后世的科研基地,但也比普通农户用心多了,但最终的结果并没有超过后世的普通农户,只能说祝氏兄弟和佃户们的种植经验很欠缺。

    虽然心里没有多开心,但李明在祝氏兄弟面前并没有表现出来,反而装得很开心,给予了祝氏兄弟一些奖励,鼓励他们再接再厉,争取再创新高。

    收割完成后,祝氏兄弟和佃户们只休息了三天,便开始了冬小麦的种植。

    由于前一次的成功,祝氏兄弟和佃户们已经完全认可了李明带来的资料,不再抱着怀疑的态度去种植。因此这一次种植,祝氏兄弟比之前更加仔细的研究李明给予的资料,佃户们也更加严格地按照资料上的要求进行种植。

    在众人种植小麦的时候,李明来到水电站施工现场查看进度。

    水电站已经开工了两个月,目前小河已经拦截,导流渠也建好了,正在进行水电站坝体的施工。

    李明来到河边时,只看到卢宇达正带人在河两岸加固河提。因为之前小河的水位不高,对河堤的压力不大,但这次水电站建设需要蓄水,原有的河堤恐怕支撑不住,因此需要进行加固。

    “小卢,你这河堤加固的不错嘛!”李明走过去夸了卢宇达一句。

    “公子,这都是你的功劳,没有你带来的水泥和钢筋,这河堤哪里有这么结实啊!”卢宇达反过来夸了李明。

    李明听了,笑了笑,说道:“你这人,一段时间不见,这嘴上功夫长进了不少。对了何立人呢,我找他问点事。”

    “他啊,正在坝体那边指挥呢,你看那边,那个满身泥巴的那个,就是何立。”卢宇达指了指远处一个满身污泥的人说道。

    李明顺着卢宇达的手指方向看过去,好像确实有那么一个满身污泥的人,于是走了过去。

    到了面前,定睛一看,果然是何立,只见何立脸上、衣服上都是黄色的泥巴,此时他正指挥着几个流民轻壮说道:“你们几个赶紧把这推泥土给我清理掉,这里等会要施工,如果慢了耽误了进度,看我不回去好好收拾你们几个。”

    “呵,何立,你怎么搞得这副样子啊?”李明见何立那搞笑的样子,忍不住笑了一声。

    “啊!公子,你怎么过来了啊,我这样子都没法接待你。”何立见李明过来,又看看自已的样子,有点尴尬。

    李明摆摆手说道:“没事,我就过来看看你这边有什么问题,趁我这几天在,能解决的马上解决,不然通过电台终究有些不方便。”

    之后李明又在山谷待了几天,解决了水电站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后,才离开山谷,回到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