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崩塌
字体: 16 + -

第十章 勤王

    鞑靼人越过了阴山,屠戮宣武军镇十余万将士,之后势如破竹占领长安,每一条消息的传出,都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一般,天下震恐,所有人才都恍然记起,原来在大夏的北方,还有一个茹毛饮血的族群,在对大夏虎视眈眈,自武皇帝之后,他们已经许久没有将这些鞑子放在眼里了,可这一个再次亮相,便已经是直接攻陷了皇都。

    所幸皇城之中仍有一纸诏令传出,七位边境异姓王牢守边疆严防外夷趁此发难,六位同姓王以及首当其冲的晋国即日发兵勤王,年逾六旬的晋国公没有负了田氏的忠国之名,第一个站出响应,将全国能够调用的兵马迅速集结,同时又因为晋国所处地势的缘故,正是皇都长安的看门人,所以晋国公大大方方敞开国门,邀六国兵马齐聚晋国边境,出兵勤王。

    晋北边境,望北城,据说此地的得名,正是当年大夏的太祖皇帝占领此地之后登城向北而望,视线之内除却两侧的高山绝壁,就只有一座高高在上的雄伟城池,由望北城而出,穿过当阳谷便可直抵长安脚下。

    但当阳谷历来被军伍中的老人们称作是断头路,并非是没有出口,而是想要走出这条路,难啊!夹在两侧的山岭之间,两军相遇就好似狭路相逢,毫无回护唯有死战,当年太祖皇帝决定王业的一战,几乎每前行一步便要踩在无数尸骸之上,几乎是生生用人命堆到长安城下的。

    晋国公站在城头,遥望着那座皇都,眉宇之间尽是阴霾,距离他从长安城返回的日子还不足半月,竟就出了如此大的事情,主辱臣死,如今皇城失守,他们这些臣子真当以死谢罪,如今他尚且留着自己这条老命,只是仍需要他握刀勒马,将那些冒犯天威的鞑子赶到阴山背面去,之后生死只凭皇上定夺,他只恨,当年名声响亮的宣武重军竟已经堕落到此种地步,连一丝声响都没有发出,便丢了军镇,将皇都暴露在敌人的铁蹄之下。

    一个同样鬓角花白的将军走到了城头上,龙行虎步,盔甲之下丝毫不显老态,站到晋国公身后,躬身说道:“将军,胶东王的兵马已经进城了。”晋国公早年也是在边军之中打熬出来的,曾经的一些同袍老卒跟随他来到晋国之后,仍是不改称呼。

    “嗯。”晋国公轻轻点头,转身向着城墙下走去,距离勤王诏令下达,已经过去了一月半的时间,陆陆续续有兵马驻进了望北城,算来,这已经是第四批人马了。

    刘茂望着晋国公已经有些佝偻的身子,心情有些复杂,大夏如今是什么情况,大家不是看不清楚,这些前来的勤王军队,也就是说的好听,有哪一个是出了真力气的,刘茂想起这几日驻进的军队,心情更加阴沉,树倒弥孙散,除了将军又有几个人是真心向着大夏的,将军已经有数日未合眼了啊,要么在城头上北望而立,要么便是翻弄当阳谷的地形图研究那几场成功越过当阳谷的战役。

    晋国公走下城墙,脊背猛的挺直了几分,跨上马背,身后随着十余骑亲卫向着城门处迎去。

    两万步卒,大多身披紫荆木甲,但立于最前方的千余人却是格外令人瞩目,统一的锁子甲,身侧均立着一杆长枪,腰间配有近战用的短刀,胶东国的长枪步卒,结成方阵对骑兵的冲锋颇有遏制效果,拿出这千余的长枪步卒,胶东王已经算是下了一些本钱了,长枪步卒的装备算不上精良,也花费不了多少银子,但难却难在士卒的培养上,能够遏制骑兵最自傲的冲锋,可不是随便拉一帮人拿上长枪结好方阵就能做到的。

    马蹄声近,晋国公已经看见了在城门旁侧立的步卒,以及一骑当先的将军,杨山越身下马,冲着已经策马停下的晋国公一拜,“胶东国指挥同知杨山率士卒一万八千,长枪步卒两千,前来辅佐国公勤王。”指挥同知不过是从三品的武将,在一国王侯面前自然是不敢倨傲,

    晋国公不在乎这些虚礼,同样翻身下马,将杨山扶起,“胶州据此路途颇远,杨将军辛苦,城中已经安排好了营房安顿士卒。”

    “多谢国公,我们在途中的确因为突逢大雪而耽搁了一些时日,之后虽然马不停蹄,仍是此时才到,还请国公恕罪,其他五国应当都到了吧。”

    听了晋国公的话,杨山心中一惊,以为是话中有话,以胶东到望北城的距离,他们其实七日前就应当到达,行军之事,七日可不是什么小误差,杨山赶忙向着晋国公请罪。

    “还有两国未至。”晋国公说出此话时,语气也是带上了一些火气。

    “还有两国未至?”杨山微微诧异,六国之中,胶东国已经是路途最远的一个,再加上还耽搁了一些时日,其他五国如何都该到了,他正欲再言,但却抬头看见了晋国公有些不善的神情,只能暂且压下不表。

    “刘茂,你带杨将军到营房去安顿妥当,好生休整。”晋国公也看出了杨山的不自在,索性他先开口让刘茂领着他们先去营房歇息。

    “是。”刘茂应了一声,走到杨山身旁,替其牵起战马,“杨将军这边请。”

    “国公,那杨山便先告退了,请刘将军带路。”杨山心中也是吁了一口长气,有晋国公坐镇,这次勤王的领导权无疑是在这位国公手中,若是一不小心得罪了,成心给自己小鞋穿,自己这两万人恐怕都要折在战场上,同袍算计,这是兵家大忌。

    晋国公重新上马,再次向着背面城墙而去,迟到的两国究竟是否会来,他不是不知道。

    望北城帅府,晋国公坐在首位,下首相对坐着四人,“今日邀大家前来,是一同商讨三日后的出兵之事。”

    “三日后?会不会太仓促了一些,如今人还未齐,不等另两国的人马了吗?”说话的是淮南王麾下参将宋毅,共率三万步卒,五千轻骑驻进城中,宋毅此话不过是明知故问,那两国会不会派兵马来,大家都是心知肚明,不过明面上的程序还是要走一走的,况且三日之后发兵,在他看来的确是有些仓促了。

    “不能再等了,距长安中诏令传出已经过了将近两月的时间,再拖下去,皇上安危难保,三日之后出兵已经是一拖再拖的结果了。”晋国公沉声道,自勤王诏令传出后,长安城中便再无半点消息传出,甚至望不见任何动静,一座死城一般,这让晋国公心中揣揣不安。

    “三日之后出兵并无不可,只是我等初到,对地形还不甚熟悉,不知道国公可有什么出兵良策?”

    鲁国协领丁益府,共率两万步卒,五千战车驻进城中,丁益府对于什么时候出兵并没有什么异议,说句不好听的,他拉出来的这两万人不过是鲁国公抛出来的赌注而已,若是真能收复长安,那收益自然是无限大,但就算是都折在了这里,也没什么好心疼的,在座的无人,除了晋国公之外,恐怕都是这般心思吧。

    晋国公摇了摇头,挥手示意,身后一张地形图落了下来,“这应当便是能找到的最细致的当阳谷地势堪绘了,诸位请看吧。”

    其实也没什么好看的,高山峻岭中间夹了一条开阔坦途,路的两头就是望北城和长安城,一条大道担两头的断头途。

    四人看后脸色都是有些难看,早听说当阳谷的路不好走,可没想到竟然这么难,在这种地形,没什么特别的战术可言,强攻而已。

    “两旁的山岭无法攀爬吗?”宋国参将游鳞,将三万步卒。

    “个别擅长攀援的将士还好说,大批行军绝无可能。”晋国公当然也曾想到过暗度陈仓的法子,早已经派人到两侧的山岭勘探过,但却只得出了这么一个恼人的结论。

    “攻城器械呢,几万人顶着木城墙往前推,长枪步卒按在前排,轻骑兵在两侧策应,弓箭手在后方抛射。”杨山终于提出了一句建设性的意见,数米高的木城墙用几万士卒顶着,就算是重骑兵也冲不破,此法虽然缓慢,但却算得上是克敌制胜之道。

    其余三人也都眼前一亮,觉得此法可行,但晋国公却很快便在他们头上泼了一盆冷水,“此法我也不是没想过,但当阳谷这条路拉长了看就是一个大斜坡,两头的高度差距已经超过了木城墙的高度,木城墙想要发挥作用,至少要推行到中段的位置,在此前处于低洼地区的木城墙就只是箭靶子,还没推出多远,后面的人就已经死绝了。”

    “中段吗,国公,这些鞑子有多少人?”杨山仿佛仍旧不死心一般,推到中段,难度已经要小上了一半。

    “具体兵力不知,但应该不足十万,全部都是骑兵。”晋国公已经动用了很多渠道去探查这些鞑子的兵力,但却仍是难以获悉具体,只能根据种种信息,推算出了十万这个上限。

    但在座四人面色却更加难看了几分,不是十万这个数字太多,而是太少,宣武军镇的驻军近些年虽然已经大幅缩水,但仍有十四万到十五万左右,四五万的差距,胜了算不上多么稀奇,但几乎是悄无声息便突破了宣武军镇,便着实是有一些恐怖了,他们扪心自问,哪一国单独拿出十万人也绝对做不到此种效果。

    胶东两万,淮南三万五千,鲁国两万,宋国三万,再加上晋国的八万兵马,勉勉强强可以称作是二十万大军,但骑兵仅仅只有三万之数,在加上单兵作战能力的差异,和这恶心的地势,不知道数量的优势还能占到几分。

    大夏之前还真是小看了这些鞑子了,大夏人只记得武皇帝南征北讨的彪炳战绩,但却忘了,武皇帝在得胜归朝之后,却将宣武军镇的驻军翻了一番,也是在武皇帝朝,宣武军镇的驻军数量达到顶峰。

    如此的军力对比,让晋国公也是有些难作,他知道晋国能拿出的的兵力绝对八万这么点,但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短时间之内,八万这个数字确实已经是极限。

    “做最坏的打算,鞑子有十万兵力,在长安北面的哨所军镇在鞑子的侵袭之后,仍有数量可观的残留,鞑子必须留出一万到两万的兵力驻守长安,我们要面对的兵力在八万到九万之间,虽然地形限制也只有短兵相接一途,但排兵布阵仍要拿出个章法来,各位都有什么建言?”仍是晋国公开口发问。

    “国公对当阳谷的了解远胜我等,相信已经有了万全的打算,我等愿闻其详。”宋毅倒是聪明,知道晋国公叫他们前来,自然不会是真的等着他们四人拿出一个主意来,定然是心中已经有了腹稿,他们四人最多也就是补充一二而已。

    “谈不上万全,只是久经沙场的一点经验之谈。”对于宋毅的吹捧,晋国公不以为意,起身走到沙盘之前,在上面勾勒线条,排兵布阵,其余四人自然也都是同时起身,凑到了沙盘跟前。

    “鲁国带来的五千战车与我晋国目前能调动的,一共一万有余,列成车阵配合长枪步卒组成第一道线,战车之上除标准的配备外,再加一名弓箭手,三万骑兵在成雁翎之势护住两翼,余下的步卒皆藏于阵内,鞑子都是骑兵,最迅猛的攻击便是冲锋,两军交接时,战车上的弓手先放一阵箭雨削减其势,接着以车阵和长枪兵遏制冲锋,一旦冲锋势头被遏制住,两翼骑兵纵向延伸,雁翎变作疏阵,藏于镇中的步卒顷刻涌出,将对方死死缠住,骑兵不能发动冲锋,就已经废掉了一半。”

    晋国公的确是久经沙场的老将,经此布置的确可以有效的克制骑兵的冲锋,弥补自身骑兵不足的缺陷,对此部署四人均无疑易。

    宋毅指着两侧的高山说道:“这些山岭虽然不能大股行军,但也可以做些布置,在军中挑选百余名矫健的军士,带好弩箭,爬上山岭集中在中段位置作为策应,一旦战事失利,撤退途中羽箭山石齐下可挡住追击敌军,我们也好从容而走。”

    “未战先虑败,宋将军考虑的比老夫周全。”晋国公这赞叹倒是不假,一直以来他的筹谋都从未想过败退一事,照此阵型,进攻没有什么问题,但一旦失利败退,转过身来成为后方的车阵难以灵活周转,只怕会被生生吞掉。

    未战先虑败,不是什么灭自己威风的举动,而是上乘筹谋,战无定局,没有什么必胜之仗,破釜沉舟的背水一战只是无奈之举,行军作战更需要的是周全考虑。

    “国公谬赞了,只是我淮南多山岭,行军打战经常要遇上山岭阻隔的情况,久而久之也养成了习惯,见到高山峻岭便忍不住要做一些文章。”这一语倒是引来大家几分笑意,说他这是成了军痴了,沉闷的气氛也因此而缓和了不少。

    约莫又过了两个时辰,五人一同走出帅府,整座望北城也随之动了起来,没有忙乱,只有刀兵盔甲的碰撞声响,为整座望北城蒙上了一丝凝重,这里已经有八百载不曾兴过刀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