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崩塌
字体: 16 + -

第十一章 当阳谷

    在接连的风雪之后,终于从寒冬腊月中挺了过来,仿佛是为了弥补冬日的恶劣风雪,孟春三月,天气总是格外的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样的时节,宜栽种纳畜,忌动土出行,大忌刀兵。

    可却蓦地起了鼓声,战鼓擂响,城门轰然而开,整装肃穆的军伍踏破了晨曦。

    长安,城墙之上,地势的缘由,站在这里去看那望北城,好似居高临下,遍览无余,术赤望着黑压压一片,蚂蚁一般的行军队伍,问道:“先生,汉人最擅阵法,变化诡谲,他们这般排列如何,可藏有什么玄机变化?”

    弋阳抬起眼皮,只看了一眼,便收回了目光,好似不屑一般,“中看不中用的乌龟壳子罢了,真当敌人都会蠢到按照他们预设的方式进攻?这种东西也能称作阵法的话,兵家就真的要被人笑掉大牙了,多看一眼都会脏了眼睛。”

    只一眼,弋阳便已经看出了这种行伍排列的所有心思用意,术赤有四个字用的很好,变化诡谲,战场之上一切都是瞬息万变,阵法战局都是一个变字,除非实力够强,能够不动如山,以不变应万变,而如他们这般预设敌人动作,没有任何备选方案,简直是愚蠢至极。

    “先生慧眼,当然容不进这些粗鄙之道。”术赤发出一阵笑声,他此刻心情大好,有弋阳这话在,这一战的结果基本已经没有什么悬念,他从未想过他们会输,但他不愿草原上的儿郎在哪一次作战中多死一人,他们是追随自己才离开草原的,他不仅要把他们带出来,同样要把他们带回去。

    术赤握紧了腰间的弯刀,再次凝目南向望去。

    军队行伍,没有什么坦途断头,军令所指便是目标,入了沙场,身难由己。晋国公想不起这是何人在何地对自己说的话了,再次穿上盔甲,他感受到的不是年轻时的热血,而是力不从心,这身盔甲何时这样重了,但既然已经穿上了盔甲,那便只有挥刀,入了沙场,的确是身难由己。

    这次的军令所指,是皇城长安,晋国公同样凝目北望,两道目光好似遥遥交触。

    突然前方道路扬起了沙尘,马蹄声急,晋国公警觉,没有丝毫的迟疑,扬起手做出一个手势,身旁的传令兵鼓足了力气,将手中号角的声响传遍全军,如同一只前行巨兽的军阵轰然停下,步伐整齐,声响好似轰鸣。

    晋国公手势再变,号角随之变化,最前方的车阵之中,弓手从背上的箭囊中抽出一根利箭,搭在弓弦上,拉开一道圆月,晋国公的手仍然悬在空中,他已经看见了奔驰而来的草原骑兵,正在飞速的靠近,但仍需要再等等,晋国公死死的盯着那道尘土滚滚的线条,口中轻声念着。

    “三百步。”

    弓手配备的都是军中最常用的黄杨硬弓,八斗弓,有效射程在一百五十步到两百步之间,两百步开外仍可射至,但其势不能穿鲁缟,白费力气而已,一般的放箭距离在一百五十步以内,威力方是最佳。

    近了,马蹄已经越过了两百步的边线,前排的弓手箭尖微微扬起,两根手指扣着箭翎,已经是蓄势待发,所等的只是一声令下。

    但他们却看到,刚越过两百步边线的鞑子骑兵,手中同样搭着拉至满月的角弓,向后勾着倒刺的细长箭尖扬起一个夸张的弧度,指向天空。

    晋国公瞳孔一缩,好似看到了什么不可思议的画面一般,心中一惊,几乎是下意识地手掌就要挥下,但等到号角声想起,仍是慢了一拍,漫天的箭雨在空中划过一个弧度,已经向着车阵抛射而来,顷刻便将军阵前沿淹没。

    草原人用的顽羊角弓,射程要远二十步到五十步不等。

    许多蓄势待发的弓手甚至来不及射出长箭,便已经被一支支利箭钻进了身体,弓弦上一下松了力气,箭羽如同没头苍蝇一般在军阵中乱窜,没入己方士兵的身体。

    但仍是有着相当一部分箭羽朝着鞑子的方向而去,数支长箭没入咽喉,胯下的战马来不及发出一声哀嚎,便向着一侧倒去,重重的摔在地上,马上的骑士随之倒地,嘴中满是鲜血,如此速度之下坠马,内里的肺腑早已经破碎。

    骑兵坠马,几乎便意味着身死,身后的人不会因为一骑的坠落而停下,事实上当骑线一旦拉开,后方的人根本难以看到前面的情况,无法同时勒马,中途停下只会引发大规模的践踏,骑兵的攻势一旦发起,便只有一往无前,跨过同伴的身体,继续向前。

    马背上,角弓再次拉到满月,又是一阵箭雨射出,快速的前行丝毫无法影响他们引弓搭箭,他们自幼在马背上长大,如履平地,这四个字来形容,丝毫没有夸张。

    车阵中的弓手仍旧在艰难的做着反击,护在两翼的骑兵同样抽出马背上的弓箭策应,但却完全跟不上对方的频率,一上来便已经被死死压制,鲜血将大量的战车染红,甚至是后面的步卒也难以做到无恙,一片片的倒伏下去。

    晋国公身旁号角声再次传出,战阵开始收缩,持着大盾的士卒自车阵间的缝隙涌出,一面面盾牌迅速垒成了一面城墙,将整座战阵护在身后,一杆杆长枪从缝隙之中钻出,亮着雪白的寒芒。

    同时战鼓声再起,取代了身边战友的哀嚎在士卒耳边炸响,但身边却仍旧不断有人倒下,在血泊之中好似疯狂般地挣扎,拼命地想要抓住身边的什么,却连一丝目光都不曾引来,战场上,从来不是该生出怜悯的地方,或许下一刻,倒在地上像疯狗一样挣扎的就会是自己,谁都没有怜悯的资格。

    鞑靼人仍旧在不断拉动着弓弦,距离越近,手中箭尖扬起的弧度也便越大,高高抛起的利箭越过盾牌组成的城墙,倾洒在后面的军阵中,所有的鞑靼骑兵在马背上都悬挂有两只箭囊,一只装的是箭头狭长的批针箭,一只装的是箭头宽大的驼骨箭,百步以外,用好似毒蛇一般能钻进盔甲缝隙的批针箭,百步以内,势大力沉的驼骨箭则可以穿盔破甲。

    士卒仍旧死命的抵着盾牌,最下面列成三排当作地基,半蹲着身子,所用的力气都集中在双脚和脊背上,支撑着踏在他们双肩和脊背上的士卒,如此垒作四层,用躯体支撑起城墙一样的盾牌,长枪步卒将枪尖伸出盾牌,枪杆的另一端抵住地面,相互之间紧紧靠拢在一起,接下来他们将面对的是骑兵的冲击。

    但等待他们的却仍旧是一阵接着阵的箭雨,就在距离那些闪着寒芒的枪尖二十步左右的时候,前排的骑兵突然转过了一个巨大的弧线,如同向着两侧散开的水流,绕过了一个大圈子向着来时的方向奔去,即便是向着相反的方向奔驰,马背上的鞑靼人仍旧侧过身子,向后抛射出一支支利箭。

    骑兵不是只会冲锋的,至少鞑靼的骑兵不是。曼古歹,草原人的战术,他们追求的不是猛烈如山般的冲撞,引以为傲的武器也不是马槊长枪或是弯刀,而是手中的弓箭,他们甚至舍弃了大部分的防具,换来的,却是发挥到极致的机动性。

    他们在战场上的作用是骚扰、诱敌和击溃敌人的心理,他们手中的箭羽就是对敌人最好的招待,但却从不与敌军近距离接触,极强的机动性,让他们可以从容退走,而即使是撤退的途中,他们也可以向着追击的敌军放出一支支利箭。

    敢追击他们的敌人,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明明自己是乘胜追击,可身边的人却在一个个倒下,一点点被恐惧淹没。

    即便是敌人一直龟缩不出,在箭雨的不断侵袭之下,也会逐渐陷入混乱之中,只有到了此时,他们的重骑才会出现,发动起最猛烈的冲锋,用手中的弯刀割下敌人的头颅,这样一场战役下来,己方的损失只是寥寥。

    跨在马背上的鞑靼人,是战场上令人颤栗的存在。

    箭雨仍在继续倾洒,若非是战鼓的擂响,盖过了地上的哀嚎,每有人倒下,便迅速有人站到他的位置,仍能使人看到自己身边的战友,恐怕他们的心理防线早已经崩溃。

    车轮将扬起的尘土压下,一排巨大的弩车在鞑靼人的推动下缓缓前行,宣武军镇的府库之中给他们留下了不少的好东西,弩车刚好填满了因为骑兵迂回的奔走而空出的道路,三米长,寸许粗的重箭搭在箭槽上。

    两个鞑靼士兵合力才能将弩车一侧的轴轮转动,机括传动的声音“咯咯”响起,数根生牛筋拧在一起做成的弓弦缓缓拉开,直至满月。

    好似要将空气都割裂一般,骇人的呼啸几乎盖过了鼓声,盾牌组成的城墙一触即溃,如同炸开一样,垒起的人墙四下散作一团,残肢鲜血在半空中挥舞,当箭间深深插到地上的时候,仍旧裸露在地面上的箭杆挂满了尸体。

    有一些没有当场死去的甚至还在胡乱的挣扎,明明肠子都已经拖在了地上,可就是不愿意闭上双眼。

    即便是百战的老卒,看到这样的画面,心中也只有恐惧,终于,两翼的骑兵再也按捺不住,如果再不做点什么的话,恐怕他们会被自己心中的恐惧一点点淹没,再也难以提起手中的刀。

    在恐惧的驱使下,他们冲出了战阵,不顾一切,他们不畏惧死亡,可却无法承受这样的牺牲,他们甚至不曾接近过敌人二十步以内。

    他们的行动,好似开启了闸门一般,阵中的士卒如洪水般冲出,无论身后的鼓声如何震天,号角的声音做出了什么指令,都无法在让他们停下。

    疯狂的冲着空气劈砍,死命的嘶吼,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打破他们心中的压抑,癫狂,才能不再恐惧。

    可惜,癫狂之后,迎接他们的只有死亡,鞑靼人的战术,效果完美的呈现。

    大地开始震颤,高高扬起的尘土中好似有巨兽前行,如他们所愿,他们终于将与敌人接触,一支武装到牙齿的重骑兵,纯种汗血马庞大的身躯笼罩在锁子甲下,鼻子中喷出两道白色的粗气,寻常的战马跟其相比更像是杂种的骡子。

    跨坐在马上的骑兵机会没有任何一寸肌肤裸露在外,手中握着长度超过两米的重枪,腰间绑着短刀,一根摸样狰狞的狼牙棒系在马背上,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他们的危险。

    鞑靼人古老的历史中是没有重骑兵的,他们一直都是来去如风的轻骑,而落后的炼铁工艺,也不足以支撑起一支像样的重骑兵。

    但他们的铁蹄曾向着更北的方向征服,那里的国家热衷于制造形容恐怖的重骑兵,他们缴获了大量的盔甲,同时利用那些商人他们掌握了许多的工匠,所以才有了这样一支重骑兵。

    八万鞑靼勇士中,重骑兵占了将近两成的数量。

    那些恐怖的怪物开始加速,就如同不断上涨的潮水一样,势头不断的凝聚,最终形成了巨浪一般的冲锋,前方再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他们的脚步,血肉之躯在马蹄下变成了一滩滩肉泥,枪杆很快便被染成了红色,上面穿满了一颗颗仍在滴着鲜血的头颅。

    在重骑兵排列的间隙之中,一队队轻骑鱼贯而出,以更快的速度,手中挥舞着的弯刀收割着性命,在马背两侧挂着许多的袋子,用来装他们割下的头颅,或是敌人的一只左耳。

    战争完全变成了一场一边倒的屠杀,疯狂再也掩饰不了心中的恐惧。

    鼓声终于停下,当撤退的号角声响起,心理的最后一道防线全面崩溃,所有的人都开始向后逃窜,甚至扔下了手中的武器,他们之相快点离开这里,这条断头路。

    裹杂在哀嚎和惊恐的尖叫声中,一片混乱。

    晋国公和宋毅杨山四人凑到了一起,但即便是他们五人也难以控制这混乱的局面,只能被洪流一般的士卒裹挟着向后退去,逃命时,人们总是可以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力量。

    极度恐惧变成了不顾一切。

    他们开始庆幸当初宋毅的提议,他们还有后手在,起码可以逃得更轻松一些,宋毅毫不犹豫从马背上的箭囊中抽出一支响箭,冲天射出,尖锐的呼啸声充满了整座山谷,他们已经顾及不了,是否还有士卒在于敌军混杂在一起。

    箭羽山石如约而至,但却不是在他们身后,而是在他们头顶倾洒,一切措手不及的变化,都使得这场亡命更加的混乱,慌不择路。

    在两侧的山岭上,穿戴者五国盔甲的士卒都已经变成了一具具冰冷的尸体,显然他们想到了用此方法来留一条后路,也同样有人想到要断其后路。

    战役的最终,鞑靼人满载着头颅,凯旋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