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小郎君
字体: 16 + -

第六章 做粢饭

    接下来事情倒也简单,苏仪随着裴婶与裴清儿一同走到厨房那边,裴婶将家里米缸上的木盖翻开,里面正好还有几斗糯米,便拿了一些出来。

    裴清儿也上前帮着裴婶。

    随后,裴婶与裴清儿照着苏仪说的步骤,将糯米与白米按比例淘洗干净,又去拿了一个干净的木桶过来,在木桶下面垫了一层蒸草,等到米粒吃水发胀后,便捞出来沥干,沥干之后将其倒入木桶里,又将木桶放在大锅里蒸。

    过了许久,米终于蒸好了。

    苏仪上前帮着裴婶将木桶拿了下来。

    糯米与白米一同蒸熟之后,混合的米香味将在院里玩闹的三郎引了过来。

    “阿娘,阿姐,苏郎君,是粢饭做好了么?好香啊……”

    说着说着,三郎的小脑袋凑到木桶前面,伸着脖子在那里闻着。

    站在身后的裴清儿将三郎从木桶前拉到自己身边,亲昵地摸了摸他的小脑袋,笑着说道:“小馋猫,闻着香味便过来了。”

    “是啊,这臭小子,离着木桶那么近,也不怕烫着……”

    裴婶难得有了笑脸。

    对于阿娘与阿姊的一顿笑骂,三郎完全没有听入耳中,只见他吮着手指,直勾勾地盯着那桶蒸饭。

    苏仪恰好见到,抿嘴笑了起来。

    裴婶自然也发现了,没好气地瞪了三郎一眼,她自己的儿子,自己当然了解,方才便吵着闹着说肚子饿了,如今闻着这香喷喷的蒸饭,如此模样,虽说有些不雅,倒也正常。

    “苏郎君,这粢饭该如何取出来啊?”裴婶问道。

    苏仪倒没急着回答,而是对身旁的裴清儿说道:“清儿,你去拿张干净的纱布过来。”

    “嗯。”

    裴清儿点了点头,随后便走了出去。

    苏仪趁此空隙,去找了些水,将手洗了洗。

    “苏郎君,这粢饭……好吃吗?”

    等苏仪洗完手回到厨房时,三郎立马跑了过来,指着木桶里的蒸饭,舔了舔嘴唇。

    “待会儿你便知道了。”

    苏仪很神秘地朝着三郎微微一笑,倒让三郎愈加好奇起来。

    这时候,裴清儿拿着一张纱布走了过来,递给了苏仪。

    苏仪先将纱布沾了点水,将其平摊,随后从木桶里拿出适量的粢饭,放在湿布上平摊好。

    因为未来得及做油条,便往里加了些咸菜蛋黄之类的辅料,随后用双手将其拢起,捏紧,便可以了。

    三郎望着那一团粢饭,闻起来香气扑鼻,不禁咽了咽口水。

    苏仪笑着用刀将那一团粢饭分成三份,一份递给了裴婶,一份递给了三郎,最后一份递给了裴清儿。

    “你们快尝尝味道如何?”

    三郎接过之后,狼吞虎咽起来,不一会儿便吃完了。

    “苏郎君,真好吃,三郎还想再吃一个……”

    裴婶尝了尝,连连称赞道:“加了点咸菜蛋黄之后,味道似乎更好了,若是换着加点蔗糖,或者加点鸡肉,或许会更好些……”

    裴婶到底是卖汤饼的,懂得如何搭配做出不同的口感。

    苏仪附和地点点头,说道:“裴婶说的有理,其实这粢饭还缺一样重要的配料。”

    “什么配料?”这是裴清儿问的。

    “油条。”苏仪随口说道。

    “油条?那又是何物?”裴婶与裴清儿几乎同时问道。

    油条的做法其实也简单,不过如今缺了一样东西,便是小苏打,只是唐朝的时候还没有碱面与小苏打,所以这个时候做的馒头、馍馍之类的,吃起来会有一股酸味。

    这是因为唐朝人在和面的时候,因为没有碱面,发酵的时候会产生一种乳酸菌,乳酸菌会使面团产生酸味,所以人们吃的都是酸馒头。

    当然唐朝有些地方,也有人会用草木灰泡的溶液来去除酸味,因为草木灰呈碱性,但是杂质很多,灰不溜秋的,卖相也不好,味道自然也没有用碱面做出来的面食好吃。

    也正是因为唐朝还没有造碱的技术,若是苏仪可以将纯碱造出来,便是垄断了……

    “婶子,清儿,这油条还需要一种叫做碱面的东西,只是如何得到碱面……还得想些办法。”

    “哦,这样啊,不过便是这样加点咸菜或者蔗糖,也是可以卖的。”

    裴婶倒不是太在意这些。

    “婶子说的是,当然如今没有油条,咱们也可以加些芝麻,蛋黄,鸡肉以及海苔之类的辅料,味道会更好的。”

    “芝麻,蛋黄与鸡肉倒是有的,郎君口中的海苔又是何物?”裴清儿好奇问道。

    苏仪笑了笑,解释道:“便是晒干的紫菜罢了……”

    早在晋朝便有人食用紫菜,裴清儿自然知道紫菜是何物,但她从未听闻海苔乃是晒干了的紫菜,为何苏郎君会知道这些奇怪的词语呢?

    她带着复杂的目光望向苏仪,不由对他的来历愈加好奇起来。

    裴婶此时倒没有顾及到这些,只是关心这粢饭到底卖不卖的出去以及如何卖法?

    “这粢饭在扬州城里还未出现过,算是个稀罕吃食。”

    裴婶望了望苏仪,问道:“苏郎君,你说这价格该如何定法呢?”

    苏仪微微愣了愣,随后沉吟片刻,说道:“裴婶的汤饼是如何卖的?”

    “汤饼啊……两文钱一碗,若是再加些鸡蛋鸡肉,得另加钱。”

    裴氏说完,似乎明白了苏仪的意思,这粢饭虽然算个稀罕吃食,但是成本不高,也不好将价格定得太高,否则便不会有几人过来买的。

    “那卖两文钱一个,如何?”裴婶试探着问道。

    苏仪挑了挑眉,笑道:“在下方才的想法,倒是与裴婶不谋而合,这样吧,加咸菜的便卖两文钱,若是加蔗糖的便要三文钱,若是再加肉类蛋黄之类的,便再加一些。”

    之所以蔗糖要再加一文钱,是因为蔗糖的提炼技术是在唐太宗时期,才从印度引进来的,当时产量极低,所以普通人家是吃不起的,一般都是吃蜂蜜或者麦芽糖。

    到了玄宗时期,随着提炼技术的提高,加上扬州是东南水路交通枢纽,甘蔗很常见,所以价格才会便宜一些,否则便不止只加一文了。

    裴婶点点头,算是同意了苏仪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