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小郎君
字体: 16 + -

第七章 扬州城

    “太好了太好了,有了这个粢饭,咱家欠王员外的钱,马上便能还上了。”

    三郎笑着在那拍拍手。

    裴婶满脸温柔地抚摸着幼子裴文季的小脑袋,也笑了起来,“三郎说的是啊,多亏了苏郎君想出这个粢饭的做法,若是真能卖上钱,咱家的日子便好过了。”

    说着说着,裴婶又哭了起来。

    裴清儿见此,赶忙上前安慰了几句,不过那双泛着秋水的漂亮眸子却不时望向苏仪那边,散发着异样的神采。

    不久之后,裴清儿与裴婶便跟着苏仪学起了如何捏紧粢饭,过程中,厨房内不时传来几人的欢笑声。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便过去了。

    转眼间便到了傍晚时分,因为只是试验做做粢饭,所用的糯米与白米并不多,剩下的粢饭便被裴婶当做了晚膳。

    夜色下,裴婶与三郎盘腿坐在屋内吃着粢饭。

    裴清儿见苏仪一人坐在屋外的台阶上发呆,便走了过去。

    等坐下之后,她忽然想起了一个问题,便问苏仪:“苏郎君,这粢饭应当趁热才好吃,若是明早阿娘拿到市集上去卖,岂不是会变冷了?”

    她顿了一下,接着说道:“那还会有人买吗?”

    苏仪听着裴清儿的担忧,轻声笑了笑:“清儿姑娘不必担心,这事我早已考虑到了,待会儿你去找张旧的棉褥过来便可以了。”

    “棉褥倒是有的,可是……”

    裴清儿确实不懂这棉褥与这粢饭有何关系。

    苏仪虽然知道其原理,但是与她解释,恐怕她也不会理解,便笑着说道:“莫非清儿姑娘不相信在下?”

    “自然是相信的……”

    自从她与阿娘将苏仪救了之后,她一直对苏仪的来历很是好奇。

    其实救他上来时,看他穿的衣裳便知他一定是大户人家的郎君,那种锦衣华服可不是普通人家能够穿得起的。

    但是几次问了他的来历,他只是推脱说记不清了,她也不好追问什么,或许他说的便是真的呢……

    但在今日,他的一番行径却又令人瞠目结舌,那些读书的文人士子,她自然也是见过几个的,往往遇见刘痦子这类的泼皮无赖,皆是唯恐避之不及,根本不可能主动上前去招惹他们,但苏仪却这么做了……

    再说这粢饭,他说是从书里看到的,但若只是略微了解的话,怎会对做法如此熟悉到每一个具体步骤,甚至达到了亲自动手的地步。

    君子远庖厨,这话他一个读书人岂会不知,至于他方才说的用棉褥便可以达到保温的效果,以及碱面、油条、海苔之类的稀罕词语,更是令她惊讶不已。

    裴清儿自小心便细,这些细节她皆看在眼中。

    只是苏郎君不愿意谈及,她也不好多问。

    裴清儿静坐片刻,便起身走回了屋内。

    这个时候,苏仪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或许对明日卖粢饭有所帮助,便将目光望向屋内,看到三郎的身影时,笑着朝他招招手,将他喊了过来。

    三郎瞧见之后,兴高采烈地蹦跳过来。

    苏仪让他坐在身旁,附耳与他说了几句,过程中只见三郎连连点头,等到苏仪说完,便径直跑了出去。

    屋内的裴婶与裴清儿发现后,相视一笑,异口同声道:“这孩子……”

    ……

    ……

    翌日,天未亮。

    裴婶与裴清儿早早起来,便开始准备蒸粢饭了,等到苏仪与三郎裴文季醒来时,裴婶与裴清儿已经将满满一大木桶的蒸饭蒸好了,还照着苏仪昨晚教的方式,用干净的棉褥将木桶里的粢饭包的严严实实的。

    据说这样能起到保温的作用,反正对于裴清儿她们来说,也不是太懂。

    随后,苏仪帮着将木桶搬上了小推车,还不忘嘱咐裴婶将咸菜蔗糖鸡肉蛋黄之类的辅料记着一同带去市集。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苏仪便随着裴婶一家人,一同往扬州开明桥附近所置的大市而去。

    深秋的清晨,一阵微风袭来,还是有些寒意的。

    幸好不久之后朝阳升起,才觉得暖和一些。

    苏仪走在前面,帮着裴婶与裴清儿推着小推车,三郎裴文季跟在后面,手里拿着一个粢饭,吃的有滋有味。

    在即将出坊的窄巷里,苏仪突然回过头,将身后的裴文季喊了过来,轻声问道:“三郎,昨日吩咐你做的事情,可曾办好?”

    “放心吧,苏哥哥。”

    “那便好。”

    虽然二人交谈的声音不大,不过还是被裴清儿听了去,她望了望苏仪,好奇问道:“郎君让三郎作甚去了?”

    苏仪笑着摇摇头:“没什么啊……”

    说完,他朝着三郎偷偷眨了眨眼睛,随后一边哼着小曲,一边推着小推车,往前而去。

    裴清儿见从苏仪那边问不出什么,便将三郎拉了过去轻声询问,谁知这臭小子什么也不肯说,挣脱了她的手,跑到前面去了。

    裴清儿撅着小嘴,呢喃了一句:“他们在说什么呢……”

    为了卖的多些,裴婶今天起来的极早,等忙完了一阵,天已经见亮,便只能急着往市集那边赶,走的速度倒也快了些。

    虽说时辰已经不早了,但苏仪走在坊间的窄巷里,倒也没见到几个人。

    出了曲巷,苏仪一行人继续往前走了几十步,又出了庆年坊的坊门。

    人便开始多了起来。

    唐朝实行坊市制,坊是住宅区,市则是商业场所,坊市制度将住宅区与商业区分隔开,每个坊间的出入口皆有坊门,有坊丁把守。

    西都长安有一百零八坊,东都洛阳有一百零三坊,而扬州,苏州约有六十坊,小一些的沙州仅有四坊,这些体现了唐王朝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扬州在唐朝的行政级别中,属于上州,坊市规模虽然比不上长安洛阳,但六十余坊的规模也是不小了。

    穿过坊门之后,苏仪四人又走了一段青石板路,翻过几座石拱桥,这才到了开明桥附近的大市。

    一步入市集,苏仪耳边便传来贩夫走卒的叫卖声,多是卖早点的,随后便见到了许多小贩推着小推车卖着各类如汤饼、蒸饼之类的早点,热腾腾的雾气从小推车里冒出来,倒给深秋的扬州城多了一些温暖的气息。

    再往前走一些,路上的行人便熙熙攘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