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西凌
字体: 16 + -

第328章 初步和解

    明蒙双方的优势各是什么?

    这是莫思凡抛给呼图巴格的问题,虽然呼图巴格不懂经商,只会用弯刀跟他人打招呼,但这个问题很简单,并不难作答。

    草原上最大的优势无疑是畜牧业高度发达,牧民们在马背上长大,牲畜就是他们的全部家产。至于大明,虽然呼图巴格很不愿意承认,但是在搞生产方面,大明百姓确实要强得多,生产工具也要先进得多,大明的繁华富庶是草原民族无比羡慕的。

    “所以双方的买卖很简单,那就是各自用优势产品跟对方交换。你们需要粮食,可以,我卖粮食给你们。相应的,你们拿畜牧业产品来进行交换。”

    “这不就是马市吗?”

    “不。完全不同。”莫思凡摇了摇头,说道,“明蒙边境上的马市时开时闭,贸易量也非常小,还有许多官方限制。但我需要非常自由的贸易,不能容忍那么多条条框框。而且我不要你们的牛马,而是需要大量的御寒物资,比如毛皮制品和帐篷,特别是帐篷所需甚多,这些都是你们的优势产品。拿这些产品来,我就给你们粮食以及药品。”

    “问题是马市的开闭不是由我们来控制,而是遵循贵国皇帝的意旨。如果咱们之间做买卖,又如何绕过这些限制?我觉得问题该由你来解决,而不是我们。”

    “我会想办法解决的,必要的时候可以开辟一条地下通道。”

    所谓的地下通道,其实就是走私,莫思凡深知朝廷对边关贸易的管控有多么严格,如果官方渠道走不通的话,他不惮于做点非法买卖。著名的隆庆开关还得等上十几年,他只不过是先行一步罢了。当然要运作此事,将牵涉到无数人的利益,光是上下打点关系就需要使出无数手段。

    双方商谈了买卖细节,让呼图巴格高兴的是,莫思凡很大方的答应他们此次就带许多粮食回去,以解燃眉之急。同时还挑选一位大夫,深入大漠,给牧民们治病。

    “莫老大,”虞万里忽然说道,“这里的大夫都不懂蒙语,小弟请缨去大漠做翻译,同时也正好落实买卖上的事。”

    莫思凡犹豫了,他现在虽然跟呼图巴格谈得挺好,但谁知道他回去之后会不会变卦?在这种情况下,贸然派虞万里出去,无疑要冒很大的风险。如果是别人他可能不会犹豫,但是虞万里的话,他就不得不多想一下。

    “万一有危险……”

    “我不怕危险。你不是常说富贵险中求?想干大事,不冒险怎么行?巴格头人敢孤身前来,我也敢。”

    “好。果然是我的好兄弟。这件事交给你全权负责,你这就下去选一位大夫,随同巴格头人一起上路。”

    “是!”虞万里大声应道,大踏步下去准备去了。

    在此过程中邹君明一直没有说话,此刻他见虞万里下去,呼图巴格也在谢小武的陪同下弄粮食去了,他这才开口说道:“莫兄弟,此次买卖风险极大。”

    “我知道。”

    “朝廷对边关贸易非常敏感,派有专人查验,万一被人参上一本,就连许大人也不能救你。”

    “这是事实。所以我打算绕开官方自己干。”

    “万一被查?”

    “我保证不会有人查,即使查了,也管教他出不了陕西。”

    邹君明默然,莫思凡此意就是要动用非常规手段了。他以前做监察御史的时候,查的就是这类案子,没想到自己辞官之后,却自觉自动的参与进去,成为了以前的对立面。

    “为什么一定要冒这个险呢?”

    “因为我需要在短时间内筹集到大量的御寒衣物,以及房屋被摧毁后不得不露宿在外面的帐篷。这些东西所需极多,只有在草原上才能用最快的速度筹集到。”

    邹君明惊骇莫名:“你的意思是……”

    “没错。我现在又看得更清楚了些,大地震将在冬天爆发,要是没有足够的御寒物品的话,光是被冻死的就不知会有多少。陕北的严寒邹兄已经体会到了,若是缺衣少食,连住的帐篷都没有,那刚刚逃过大地震的灾民怎么能熬过严冬?”

    “明年还是后年?”

    “后年。”

    “莫兄弟既然已经能够看得如此清楚,那确定一个具体日子岂不更好?”

    “很抱歉,无从确定。”

    莫思凡说的是事实,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大地震的阴影越来越近,仿佛有一朵乌云笼罩在他的头顶上一样,让他无法安寝。他现在的工作重心已经完全放到这个方面,毕竟跟挽救百万黎民百姓的伟大使命比起来,其他的一切都不算什么。即使是倭寇为祸,即使是俺答汗犯边,也不曾制造出如此巨大的伤亡。国虽大,民虽多,但无辜的生命每一个都值得挽救。

    他这段时间全力以赴准备赈灾事宜,以至于有些心力交瘁。但也不是没有收获,至少深藏于脑海中的记忆又有了些复苏,让他能够确定大地震将于后年——嘉靖三十四年——冬天发生。即使还是记不起具体日子,但也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了。这样就能更加有针对性的准备赈灾物资。

    筹集御寒物资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变成了首要任务。他以前也贮备了部分御寒物资,但是数量远远不够,要知道这是关系到数百万人的灾后安置,而不是几万几十万。为了准备赈灾,他已经投入了许多资金,即使他如今很有钱,也并非没有产生负面影响。事实上由于过度投入,资金链方面已经有了些问题,如果不是有商工银行持续输血,恐怕他现在就撑不下去了。

    赈灾,从来都是政府的工作内容,个人的力量只能作为辅助,毕竟政府能够调动的资源不是个人能比拟的。莫思凡还没到富可敌国的程度,他的财富放到江南去的话,说不定连榜单都上不去。问题是朝廷在赈灾方面没有作为,无论京官还是地方官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即使嘉靖皇帝下了圣旨,若是没有人执行的话,也就等同于一纸空文。情势逼得他只能挑起这副重担,哪怕蒙受巨额损失也得继续往前走。

    邹君明很清楚他的付出,正因为如此,才死心塌地的跟着他,不计回报的去工作。到陕北的几个月,是他人生最有成就感的阶段,其意义比当一个驱邪扶正的监察御史重要得多。

    这时,底下的粮食已经准备好了。草原骑兵向来是一骑双马配置,多余的马匹完全可以用来运粮。呼图巴格从城堡走出去,郑重宣布双方和谈成功,可以派人进城堡去运粮了。那些骑兵先是呆愕了一会儿,然后爆发出巨大的欢呼声。大家打仗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粮食吗?原本以为抢粮失败,只能空手而还了,却不料短短的时间内,事情就发生了逆转。他们都是些粗糙的草原汉子,并不在乎过程是怎样的,只要头人做出了决定,他们就无条件的服从。

    只有孟和巴图谨慎一些,提出疑问道:“巴格头人,南蛮子提出了什么条件?”

    “很正常的条件,咱们用帐篷和皮货来交换粮食,价格公道。只要咱们的帐篷和皮货足够多,想换多少粮食都行。”

    孟和巴图松了口气,这个条件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只是他有些奇怪,对方明明占尽优势,为什么还这么好说话呢?去年延绥互市开张,他代表部落去过一次,对大明官吏和商人的精明势利,有着极其深刻的印象。在他看来,南蛮子都是不可信的,只有拿刀枪说话才最有用。

    但是巴格头人显然没必要说谎,他说价格公道,那是不会有错的。再说了,自己人什么都没付出就可以把粮食先运走,怎么都是占了大便宜。要是遇见那不厚道的,将粮食拿走,不送等价的物品回来,这边的人也没法杀进大漠去讨要。不管怎么说,这笔买卖都是合算的。

    当下就分出一部分人进城堡去运输粮食。当然,所有进城堡的人都处在严密的监视之下,毕竟双方刚刚还大打出手,此刻突然就谈成了买卖,不少人心中还是有着疑虑。万一有人藏了坏心眼,突然翻脸,也不至于弄得措手不及。

    忙乱了好一会儿,终于都妥当了。一共使用了二百匹马,每匹马驮二百斤,一共就是四万斤,够他们几个部落吃相当长时间了。一直等到这些驮粮的马匹走出城堡,跟大部队汇合,大家的心里才总算是松了口气,也才确信莫思凡真的没有骗他们。

    至于那些战死的人,包括特伦伯颜在内,双方也经过协商,确定由莫思凡负责派人收尸,就地掩埋。今后双方都会在掩埋之处立碑,以纪念这次并不算很大的冲突。双方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没必要刻意隐瞒。但双方也存在长期合作的基础,如果能够长期合作下去,未必不能化干戈为玉帛。至少从这次买卖来看,双方共赢,都解决了对方的大难题。

    只不过莫思凡只是个民间商人,呼图部落也只是个很不起眼的小部落,双方互通有无,只能说是一个好的开始。从国家层面来看,双方还是在激烈的冲突当中。和解之路,尚非常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