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高中生
字体: 16 + -

第十八章擎青伞用以遮阳

    春风起,彩旗飘,涛声似鼓横山潮。

    营虽破,气象新,清街净土勤修道。

    午时初刻,一声锣响从远处传来,随后李继坤便听到了一个破锣般的喊声:

    “登州府府尊大人到!”

    难民营外简易的牌坊下,李继坤带着一群人正在等候迎接,听到锣声喊声,李继坤停下和曲平原曲秀才的交流,抬眸远望。

    离着老远他便看到一个衙役一边往这儿跑一边打锣,而且口中还在不停的吆喝着。

    打锣的衙役后面不远处,四个衙役擎着虎头牌,一个牌子上写着‘肃静’一个牌子上写着‘回避’,还有两个牌子分别写着‘登州海防道’和‘山东按察副使’,这四位衙役也在往这边快速走来。

    在这五个衙役身后,应该就是府尊大人的仪仗。仪仗队中有两个抬着香炉的家伙,李继坤眼神好,他居然看到了里边烧着的檀香。

    仪仗中的另外两个衙役,他们擎着青布伞,昂首挺胸的走在知府大人的马车前。

    最后是两排走的不很直溜的卫队,这只卫队大约二三十人的样子,他们无精打采的护卫着中间一辆华丽的马车。

    面对这种只在电视中见过的场面,李继坤这小子嘴角不由抽了抽,我靠,陶叔父好大的排场,好大的威风。怪不得大明的学子们人人都想当官,就这派头,啧啧,本少也想啊。

    陶郎先,字元晖,祖籍浙江秀水(今嘉兴)。万历三十五年进士,列二甲第二十九名,可谓才高八斗亦不为过。

    陶郎先不光学习好脑子好,这位大人本事还大,做事灵活,肯为民干实事儿,按李继坤的理解,他这位陶叔父实在是一个会点石成金的能人。

    就比如,陶大人刚到登州赴任时,悲催的赶上登州大旱。当时的登州赤地千里民不聊生,盗匪横行。

    陶大人在登州一带巡视一圈,他发现登州因旱灾之故,米价腾贵。回衙后他打开府库放粮赈灾,又招来以李继坤父亲为首的一些有船商家富户。

    他令这些有船的商贾南下买米或去辽东运粮,其本钱由登州府库支付,运来米粮后由陶大人统一定价发卖。

    经此一举,普通民众买到了平价粮,商贾赚了一点跑路费,登府用赚来的多余米粮继续赈济灾民,最重要的是府库存银不但一分未少,还他娘的略有盈余,可谓一举数得。

    海中岛寇横行,陶大人上书请求开登州海禁,开发临海各岛,以水师驱盗,以良民至岛上屯田。如此,以军除倭,以民屯田,以田养军,致使登州海防大固,沿海一带再不被寇,又是一举数得。

    陶大人在登州牧民有方,开海岛建码头,发财有路,致使登州地方脱离灾祸走上富强之路。

    陶大人在任登州府的时候积谷三十万石,在山东六府考核中名列第一,后升迁为山东按察副使兼登莱海防道。

    史书记载,陶大人任登莱海防道期间,连年向辽东战区运送米粮一百八十多万石,为朝廷节省五百万金。

    辽阳破,他又从海运道上追回20万石饷粮。当时从海道逃难到登州的人不计其数,他就按口授田,将强悍者编入军队,选一起过来的人治军,使社会秩序稳定如常。

    朝廷议定从通、津、登莱、朝鲜三个方向进取辽东,命他坐镇登莱作准备。他就将追回的粮食用于造船,置备兵器。他协助辽东经略熊廷弼筹得兵员3万、良马万匹、艨舰2000艘、甲仗200万副。

    就这么一位干吏能吏,却因熊廷弼广宁战败事被人弹劾,不久被罢官。当时朝中众位大臣皆言,熊廷弼与王化贞经抚不合陶郎先罪莫大焉。

    当时陶郎先被罢了官,朝中却不知为其定何罪,后来经聪明人点播,给陶郎先定罪贪墨军饷百万两银子,后改为44万两,再后来改为十万两。

    李继坤记得,当时明朝有个叫温体仁的家伙写了本小说,好像叫《熹宗实录》,据那本小说记载,抄陶大人家时得银子1000两,比抄左副都御使杨涟家时多了200多两,李继坤实在不知道这两位大人具体都贪了多少银子。

    陶叔父的事情在李继坤脑中一闪而逝,他决定以后再好好观察,目前的第一要务就是接待好这位威风八面的知府大人。

    马车停下,衙役从车上搬来脚踏,李继坤赶紧屈身上前,伸手将这位四十多岁的叔父大人扶了下来。

    陶郎先个不高,尖下巴配鼠须,居然还长了一双丹凤眼,大红的官袍上绣着鸳鸯与其文质彬彬的形象很搭。

    陶大人下了车,难民们一下子跪了一地,无人敢抬头直视。牟怀远曲秀才等人亦在行礼。李继坤躬身一礼,微笑着开口说道:

    “小侄躬迎叔父大驾,叔父一路辛苦,快请里面用茶。”

    陶大人望着李继坤的眼神中带着一丝欣慰,他口音中还带着一丝浙江吴侬软语的味道:

    “呵呵,几日不见三郎倒好像清瘦了些,安置这些难民是不是很清苦?”

    “回叔父大人,清苦谈不上,主要是一些杂事太多。”

    陶郎先抬眼扫了一眼难民营周围,只见难民营内各处窝棚错落有致规划的非常合理,环境干净整洁现场看不到一点垃圾,巡逻的青壮气势也是不凡。

    期间偶有难民出入,也未见其脸上有那种撇家舍业的悲情,这是难民营?登州本地的许多村落都没这里规整好不好!见此情景陶大人很是惊讶的说道:

    “恩,这个营地看起来好像还不错的样子,一点都不比登州本地的村落差,三郎有心了。”

    “不敢当叔父夸奖。”

    “三郎来,叔父带你见两个人,其中一人是与你同船而来的,啂,就是那位,原辽东宽镇道的道臣胡嘉栋胡大人,他边上那位是原辽东掌印都司严正中,去见个礼吧。”

    李继坤抬眼看去,原来陶大人的马车后还有两辆车,只见同船而渡的胡嘉栋胡大人和一个三十左右岁的家伙正眼巴巴的望着这边。

    李继坤招呼一声陶大人,然后赶紧上前跟胡嘉栋行礼打招呼。

    人家毕竟是进士出身,又曾经是一方大员,这点面子李继坤还是会给的。至于另外的严正中,不好意思,本少不认识,但李继坤最后还是礼貌的和他打了个招呼。

    打完招呼,李继坤就开始纳闷,胡嘉栋?他没去刑部大牢享受免费午餐?这家伙带人到本少的难民营来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