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挽歌
字体: 16 + -

第三十三章 人情有变 青史不改

    夏贵的投降,让赵昰痛心、难过。

    为国征战六十余年的老将,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投降。

    叛徒、汉奸、卖国贼,什么样的词汇仍在他身上,都不过分。

    但,之前的六十年呢?

    六十年戎马,不知身上伤口几许;六十年戎马,不知家人忧心几许;六十年戎马,生死离别间,又有几许?

    赵昰不是这个时代的人,没有生在皇家高贵而又神圣的自觉。

    前世的他,四个字足以形容:升斗小民。

    忧国忧民轮不到他,为四化做贡献又早已因为金钱迷失了双眼而不得见。

    在他这样的小人物看来,夏贵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是奉献的,是为国为民的,纵然最后这一脚走错了,他也是敬重的、佩服的。

    “太史公做,尚且能把项羽列在本纪之中,开‘不以成败论英雄’之先河,今天,夏贵降了,叛徒、汉奸、卖国贼,你们大可写文章咒骂之。

    然而,我要说,夏贵没降,夏贵只是死了,那个为国征战六十余年,敢于与蒙元野地浪战的老将军,永远活在我心中。

    我随还不是皇上,却要让我的子孙后代记住,有一位老将军叫夏贵,他为国征战,生死兄弟、儿女亲人皆有战死沙场者,晚年降敌,殊荣可去,史册不该。

    着令国史院,照实记录其一生功过,不可因晚年降敌而于早年记录有所更改。

    自我以后,修史机构,并起居院、日历所、实录院、国史院但有记录,不可更改。

    自今日起,无人可在史册上添一笔,无人可在史册上去一字。

    人情有变,青史不改。”

    赵昰的话,铿锵有力。

    青史成书,留给后人的,是经验,是教训,改来改去,历史成迷不说,于后世亦很难学到前人经验。

    “王爷,不可啊。”陈宜中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之前,他还沉迷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句话之中,而后,听到“人情有变、青史不改”八个字,惊讶的差点蹦起来。

    自秦始皇一统天下,焚书、坑术士开始,史家经历一次大波折,从那之后,史家的脊梁骨,已经不如春秋战国时期那般坚挺。

    后有太史公修纂,因为青史成真而身手宫刑,从那之后,历史开始认人装扮。

    时至唐朝,更是发展至巅峰,唐太宗因弑兄困父,不得不对青史多有指点变动,为后人做了一个不好的榜样。

    时至今日,历史已经任由权贵打扮,丞相对青史,是有权利指手画脚的,这让他们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可以不顾及脸面,最多,费些笔墨而已。

    然而,今日赵昰却要让青史成真,要让夏贵这种叛徒青史留名,于公于私,一朝丞相,他都不会答应。

    “还望王爷三思。”紧跟着开口的,是老将军江万载。

    此时,他的内心最是复杂,要说跟夏贵的关系,他是在场众人中最好的。

    两人北伐时,曾一起领兵,又都是宿将,惺惺相惜。

    如今夏贵走了错路,他恨不得鞭打其身,唾骂其面,然而,他是将军,他理解夏贵。

    打不过、打不赢,蒙元军势太盛,这是汉家武将的悲哀,是整个时代武将的悲哀。

    投降,是放弃抵抗,是最彻底的认输。

    老将军凭着一股忠义之气,支撑着自己奋斗,但他能理解,自己这些老战友的难处。

    但是,可以理解、同情,却不支持、认可。

    “请王爷三思。”

    群臣反对,罕见的统一战线。

    压力,扑面而来,赵昰脸颊微不可察的抽动了一下。

    在这一刻,他其实并不知道对错,历史上,没什么人愿意为汉奸正名,而且,汉奸是不可能正名的。

    他想做的,只是具是记录下历史,留下他们的故事,不因他们最后的选择而在历史中丢掉他们的一生。

    要知道,宋朝最后是失败的,除了一些英勇赴死如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还有一些逃离海外如陈宜中等人,皆降。

    难道这些投降的人,就真的不值得记录么?

    国家在伟大,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构成的,他们生过、活过、存在过。

    剥去一切殊荣,包括经历,包括文字、思想,还有他们为国流过的鲜血。

    只以一个平头老百姓的视角看,赵昰觉得,这是残忍的,这是不人道的。

    他狠狠的握紧拳头,望着下面跪倒一片的朝臣,无奈之感油然而生。

    身后有人扯动他的衣服,直到撤了三五下,他才反应过来,回过头,见到杨淑妃紧张的站在他身旁,轻轻摇头。

    他露出一个宽慰的笑容,笑容有些僵硬,有些木讷。

    “此事,容后再议。”赵昰的声音低沉。

    沙哑的声音仿佛从石头上划过,听起来刺耳、难受。

    “王爷圣明。”陈宜中等人起身“还请王爷下旨,剥夺夏贵生前一切殊荣。”

    赵昰狠狠的咬牙,目光望向江万载、陆秀夫、杨亮节、赵与檡、张世杰,众人皆低头,不与他对视。

    “剥夺夏贵殊荣,命令李庭芝,务必坚守淮南东路,如有丢失,提头来见。”赵昰冰冷的说道。

    群臣凛然,这还是赵昰第一次如此坚定的下达命令,亦说出如此凶狠的话。

    “臣等遵旨。”朝臣领旨。

    “元帅府的人留下,其他人先散会吧,总是下跪投降,天下尚有七路在我们手中,蒙元若要南下,依然困难。”

    赵昰最后鼓励了一句,只是效果如何,只能呵呵了。

    等朝臣撤离,只剩下元帅府的人,赵昰让众人休息一会,他自己去后面喝了一杯茶才出来。

    一杯茶,足以让他调整好心态,这一次不成,还有下一次,不能扭转群臣的观念,他誓不罢休。

    这不是赵昰执拗,更不是他自以为是,而是他的救国理念。

    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人,哪怕是夏贵这种投敌之人,他一样要争取。

    而且,要让更多人看到,重回大宋的怀抱,是可行、可信、可以的。

    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人支撑大宋,回归大宋,才能让大宋拥有更强大的力量,驱除蒙元,恢复江山。

    “王爷,此事确实不可,大义所在啊。”赵昰回来,江万载赶忙劝说。

    “无妨,是我着急了。”赵昰笑着说道,并不在这个话题上深究,在座的唯有张世杰知道他的心思,眉头皱着,隐隐担忧。

    “淮南西路已失,下面讨论一下淮南东路用兵的情况吧。”赵昰轻声说道。

    众将沉默,淮南西路尚在淮南东路之南,淮南西路降,则淮南东路彻底被蒙元包围,孤立于南宋剩余江山之外。

    这种情况下,用兵、救援都是不可能的,可赵昰刚刚又下了死命令,众人自然不好多说。

    “淮南东路,留不住。”开口的是秀王赵与檡,他是皇家人,此事他开口,总是方便些。

    众人暗中打量赵昰神色,这位王爷刚刚受了气,不知再次受到打击,会不会气愤不过。

    与众人想象中不同,赵昰没有愤怒,甚至连眉头都没皱一下,反而轻轻点头。

    他点头,众人就迷糊了,刚刚还要李庭芝死战不退,如今点头是什么意思?

    “我观夏贵早有降心,因此与李制置使说过,若夏贵降,希望他退出淮南东路。”赵昰平淡的说道。

    众人一愣,却迷糊起来,刚刚赵昰的话,与此时所说完全相反,这是为何?

    “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得。这个道理,你们要明白、清楚。”

    赵昰不等众人发问,开口说道。

    “在持久战的基础上,争夺一城一地得失,是得不偿失,没有必要的。李庭芝,可为国之柱梁,与扬州城亡,得不偿失,退一步,可以发挥出更多更大的力量。”

    众人点头,心中思索赵昰的话,相较于之前赵昰发布的,存人失地说,可以说是赵昰发布的第二个清晰且富有延续性的理念,众人深受启发。

    “我刚刚那么说,是为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为李庭芝的撤退,开创一个有利条件。

    而这个会议,就是诸位讨论,如何帮助李庭芝撤退,为我大宋,保留更多的力量。”

    众人恍然大悟,心中佩服赵昰的谋略。

    自从发布之后,固然有些人不支持赵昰的观点,可对赵昰的救国理念却越来越清晰,众人仿佛找到一个主心骨,对赵昰也越来越佩服。

    若是以前,赵昰如今日一般在朝堂上引起众人反对,必然威望大跌,可就因为之前的,让他利于朝廷,纵然有所错误,也不会失去威望。

    “若有王爷旨意,我等暗中配合,李制置使撤退,可以带回大批的禁军。”张世杰开口说道“大军回到南方,作用确实更大。”

    众人点头,若李庭芝没有命令贸然撤退,或者这边支持力度不够,撤退的结果一定不会很好,可若是这边支持、接应,那么扬州的禁军,必然能有大批退回来。

    要知道,扬州能独挡阿术这一路大军,除了城坚之外,也是禁军众多。

    有着一股生力军的回归,自然是可喜可贺的。

    “只是李庭芝若回来,大军固然有用,可他这人……”陆秀夫犹豫着说道。

    他的担心,众人心中又何尝不知,放弃淮南东路,这罪名必然有人承担,而能承担起这个罪名的,除了益王,唯有李庭芝。

    让益王承担罪名,他们想都不会像,那便只有李庭芝了。

    “我刚刚还在说,人情有变、青史不改,固然夏贵这边我改变不了,李庭芝这边,却是可以落实的,等大军南撤后,此事公布,一切命令,出自我口。”赵昰坚定的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