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元年
字体: 16 + -

第四十六章试验田

    虽然时间紧迫,于淇依然推掉了一些琐事,在军营中待足了两天的时间才离开。

    在这两天中,于淇的行程也是非常的紧凑,于淇不光与新上任的监军挨个见面,还几乎在每一个士兵的眼前露了一下脸。尤其是第二天,在太史慈的陪同下,于淇挨个观察了一番太史慈眼中可以提拔给军官的棒小伙子。

    按照于淇的观点,宛陵新军当中的军官最好是从豫章老兵里选拔充任,太史慈也认可这种方式,不过考虑到太史慈的权威还有立场,于淇还是决定从新兵当中选拔出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就当是树立几个典型了。

    至于屯田军的主官,则由一名在之前的战斗中负伤的于淇亲兵担任。

    结束了军营的行程,于淇又马不停蹄的赶往军工厂。

    在宛陵城东北五里外的冷水河畔,矗立着一个新建起来的码头,依着这个码头,搭建了几排整齐的茅草房。虽然房子只有几排,但是占地却不小,在房子外面很远的地方,有一圈用石块木头砌起来的围墙,围墙冲着码头的方向开了一个大门。与院子里寒酸的茅草房相比,大门口的门楼子却比较排场,一块漆了桐油显得油光发亮的长长的牌子挂在门楼下,上面鎏金的“宛陵第一兵工厂”几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其实山越诸部第一批的原材料早就运过来了,第一批的工匠也早就到位了,之所以拖到现在才开业,主要就是为了新建这个场地。

    这个场地是于淇亲自选定的,当时考虑的就是水陆交通便利,这年头不管是原材料的运进,还是成品的运出,可没有后世那么发达的交通运输业支撑,全靠着人挑马驼。

    就拿山越各族运来的原材料来说,皮货羽毛还好说,那些铜铁煤矿那都是一块块有棱有角的啊,翻山越岭的运出来容易吗?

    于淇把这个场地建立在河边,并且新建了一个码头,这样以后再往这运送原材料,直接乘船就行了,宛陵这地方,就是水多,但凡有条沟,基本就有水,就能支撑起竹排。

    加工出来的成品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虽然宛陵没有直通乌程的河流,而且中间还隔了一个故鄣县,但是溧阳有一条大河直通震泽,也就是后世的太湖,成品可以直接装上大船,从溧阳进震泽,到了震泽之后,不管是跟吴县的许贡,还是乌程的严白虎都能方便的交易。

    进了大门楼,两侧是两排醒目的告示牌,上面是徐庶所书的规章制度。

    再往里走,则是一个热火朝天的大工地,土法炼铁的土炉子、硝皮制甲的作坊,十几个老师傅带着几十个年轻学徒干劲十足的工作着。

    于淇远远的看着,没有上去打扰他们的工作,按照于淇的设想,这里将逐渐发展成一个从冶铁硝皮,到打造武器盔甲的军工基地。而箭矢这类消耗品,则被于淇分散到了宛陵的百姓手中,让老百姓在农闲的空档削杆粘羽,最后集中到军工厂里按上铁矢,组成一支完整的箭矢。

    当然了,于淇明文规定了各项工资,就拿给老百姓制作的箭杆来说,一支合格的带羽箭杆,官府以半文钱的价格回收,熟练的老百姓干完农活之后还能制作出十根合格的箭杆,这一天就是额外多赚五文钱。老百姓都乐疯了,往上数八辈都没这么好的事啊!

    现在每天早晨在军工厂门口排队等着领材料的老百姓都排成长队,于淇见过一次,跟后世春运抢票有的一比。

    幸好于淇今天过来时已经临近晌午,要是一大清早过来的时候,会被排队领材料的老百姓当成插队的给打出去的。

    于淇今天过来,是因为这里已经制作出了第一批的武器装备,计有几捆长枪、腰刀,几领皮甲,还有十几捆箭矢。弓箭制作起来比较麻烦,要浸泡、成型、阴干等好多步工序,所以现在还没有成品。

    现在军工厂里还没有正印官,几个老师傅各自管着一摊,于淇可是说了:谁的工作做的好,就提拔谁当官。

    当时于淇宣布这条消息的时候,可把那些老师傅们激动的不行,打了半辈子铁、硝了半辈子皮,没想到临老了还能有机会凭借这身手艺混个官当当。

    当于淇走进厂区的时候,三个老师傅已经满脸堆笑的迎了上来。这三个老师傅分别是现在一个铁匠、一个皮匠、一个弓匠,是各自工种里手艺最好、威望最高的三人。

    “耽误三位师傅工作了,抱歉抱歉。”于淇笑眯眯的冲三位老师傅拱手道歉。对于这些有本事的人,于淇向来是抱着礼多人不怪的态度,毕竟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还要靠他们的双手来推动。

    不过于淇要失望了,虽然已经生产了一批成品,但都是以前的老样式,不管是生产的工艺、还是产品的质量,都没有什么变化。

    翻检着刀枪箭矢,于淇不断点头,心里却忍不住失望,一直到吃中午饭的时候,面对老师傅跟年轻学徒们,于淇又给他们画了一个大饼:要是谁有奇思妙想,并且通过试验发现有实现的可能性的,他将大力支持。

    于淇当场公布了第一笔价值百金的悬赏:连弩。谁能改造出射程远、穿透力强,并且能连发的强弩,奖赏百金。

    同时于淇还宣布,除了他明文发布的悬赏之外,谁要是能对盔甲、锻等技术进行有效的升级改造,他将不吝奖赏。

    从军工厂出来,于淇专门叮嘱了太史慈一遍,让他保护好军工厂的匠工们,一旦发现有技术升级改造,一定要把改造成果第一时间通知他。

    又在宛陵盘桓了几天,忙的脚不沾地的安排好了各项工作,转眼就到了十月中旬,于淇已经接到张崇送来的消息,筰融把南昌折腾的不轻,必须要回去收拾筰融了,再拖下去于淇就算收复了南昌,也要付出更多的代价来收拾筰融造成的破坏,得不偿失。

    宛陵这边算是于淇的一块试验田,于淇很想再扶持呵护他们一段时间,最起码也要让一些新的东西萌芽,但于淇不得不离开了,至于以后这块试验田能结出什么样的果子,就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