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业包青天
字体: 16 + -

第十八章 茶楼听书

    “呵呵”

    包拯闻听崔瞎子此言,尴尬的笑了笑,敢情前世看武侠小说一众豪侠带着兵刃满街乱跑全都是骗人的,可是即便我不懂,为何熟知刑名律令的上一位包拯记忆当中也完全没有这些常识,包拯琢磨着,他忽地发现上一位包拯的记忆正在他脑海中慢慢消失,看来,需在上一位包拯的记忆全部消失之前,彻底掌握他的知识技能,才能够适应大宋生活,完成科考。

    好不容易进城一次,包拯自然不愿空手而归,既然买不了长枪,便需要找个能暂代长枪的物件才行,合计明白,包拯再度问道:“长枪不行,铁棍总可以吧?”

    “小客官又说笑了,我瞧你也是读书人模样,怎会连这点常识都没有,昔年咱宋朝太祖就是用这一条哨棒打下了四百八十座军州,所以这棍棒还是禁兵器中查的最严的,整个庐州府谁人敢锻造,除非……”崔瞎子笑道,一副奸商的嘴脸。

    “除非什么?”包拯追问。

    崔瞎子闻听,就打怀里掏出一枚铜钱,在包拯眼前晃了晃。

    原来是要钱呀,你不早说,我咋说也是个小地主,能用钱解决的还叫事,包拯想着,而后道:“钱不是问题,铁棍多少钱?铁枪又多少钱?”

    “嘿嘿,铁棍这个数,铁枪这个数。”崔瞎子先伸手比了个三,再伸手比了个五。

    “才这点儿,我这里有八百文,你给我取一根铁棍并一根铁枪来看看。”包拯将钱袋子拿出来讲道。

    “小客官误会了,咱干的可是担风险的买卖,岂能是三百文和五百文,应是三十贯和五十贯。”崔瞎子笑眯眯地解释道。

    “靠,你特么抢钱呢吧?”

    包拯吼道,三十贯是什么概念?在北宋,城里的百姓早上很少开火做饭,多数是上街买早餐吃,基本上两到三文钱就可以吃的饱。宋朝流行省陌,以七百七十七文做一贯,包拯雇佣包山的时候,给的工钱是一季度一贯,合一个月两百多文,三十贯足足可以抵上包山七八年的薪资。

    最终,包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还是选择了放弃,没有买下铁枪,毕竟他家境虽然不错,却也只是个小小的地主,要是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买枪,极有可能会影响家里未来几个月的生活。

    “呵呵,真是日了锦屏山咯,说出去可能都没人信,我堂堂一个穿越党加系统流,竟然特么连买把趁手兵器的钱都不够,说好的主角光环呢。”包拯一面嘀咕,一面往县里最有名的茶楼雨前居走。

    包拯此行,是打算去寻个说书先生,把手中的《西游记》话本卖出去,若是价钱合理,自己再回来买下铁枪,他堂堂一个现代人,还能在古代让钱憋死。

    一入雨前居,便有一青衣小厮模样的茶博士相迎,将包拯领到堂坐好后,用代手擦了擦桌面,也不问包拯吃喝,先去端来四碟小巧精致的茶果落在包拯眼前,才开口询问:“小的六槐给客官见礼,客官可要等人吗?”

    “不等人,今儿就我一个,你这儿都什么茶水?”包拯讲道。

    茶博士六槐便点头哈腰的应承着,然后去一旁摘了水牌来,递给包拯道:“客官吩咐着点个茶名吧。”

    包拯接过水牌点了壶龙井,便要六槐下去。

    不多时,六槐端着沏好的龙井茶过来,笑道:“客官,您的茶沏得了。”

    “看茶的,我且问你,你这儿可有说书的吗?”包拯向六槐问道。

    “敢问客官,何为说书?”六槐不解道。

    还能不能好好穿越了,我记得宋朝有说书的呀。包拯心中忿忿,然后解释道:

    “就是在茶楼或者勾栏里讲故事的,你这儿有吗?”

    六槐闻听此言,脸上展出笑容,道:“原来客官讲的是‘说话人’,咱雨前居乃是庐州府最大的茶楼,自然是有的,此刻正在二楼讲着呢,若是客官有意,还需动动身子,上二楼去听。”

    说话人,这名字怎么听着这么随便,包拯琢磨着,然后起身往二楼去,六槐便拿一方盘端了他的茶水点心跟在身后,到了二楼拐上一条回廊,至一处小雅厅,厅里有一方台子,上面站着一位四十左右的中年大叔正在演说三国,台下坐了约有二三十人。

    在这里听书的,因为桌案不够,多是三三两两拼桌,包拯也不矫情,找了个空位就坐上去,那是一张四方桌子,之前坐着一位唇红齿白的英俊书生,约有十一二岁的模样,生的竟比女人还要娇俏三分。

    见包拯坐下,那英俊书生似乎有些胆怯,向远离包拯的地方挪了挪椅子,过半晌,见包拯只顾听书,没有与他搭话,才安下心,也跟着听书。

    至于包拯为何没有与这位同桌说话,一来是因为他不好结交生人,二来是因为对面这位俊俏书生举手投足之间,竟隐隐有一股女人的脂粉味,包拯也不禁暗中嘀咕,今天是什么状况,怎么遇到的男人个个儿都跟兔爷儿似得。

    不论身侧人如何,包拯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卖话本,自然将全身心都放在了台上的中年大叔身上,这大叔生的矮矮胖胖,面色黝黑,不得不说他还真有本事,口齿清晰,嗓音洪亮,讲起故事来节奏把握极好,一时慷慨激扬,一时娓娓道来,直把众看官的心牢牢抓住,包拯自然也不例外,只听了一会儿,便全神贯注进去,根本没注意到身边多了两人落座。

    “咦,希仁弟,能在这儿遇到你,还真是缘分呀。”高长卿不知何时坐在包拯同桌之上,忽地言道。

    包拯一心听书,忽听高长卿说话,也确实吓了一跳,不过马上就反应过来,玩笑道:“缘分个屁,合肥县能有多大,今儿个我的茶钱算你得了。”

    “凭什么呀,包黑子?”高长卿呛到,这俩人关系极好,平日里互损乃是家常便饭。

    “呵呵,我的长卿哥呀,还有不到俩月就乡试了,你竟敢偷偷跑出来听说话,此事若是让山长知道,你可猜猜,你要掉几层皮?”包拯反问道。

    “好,我请我请。”高长卿一听山长二字,顿时蔫了,连忙应下包拯,再道,“希仁弟,我来给你介绍两位同窗。”

    “同窗?”包拯闻听此言,方才回头,只见除去最开始的那位小书生以外,今早在城门口撞见的古怪公子哥柳三变也在,一张方桌子竟然坐满,书生居左,包拯、高长卿居右,柳三变正对说书台子而坐。

    “这位是崇安来赶考的柳三变,暂住在咱们县学,这位是咱们老师上个月回合肥,从开封府带来的另一名亲传弟子,名唤赵怀,眼下也在咱县学读书,却和你一样,暂不参加今年乡试。”

    高长卿指了指柳三变,再指了指那位唇红齿白的俊俏小书生,一一介绍到。

    “在下包拯,与长卿哥一样,是马府尹的学生。”

    包拯与两人拱手道,然后暗中打量起赵怀,马叔明曾任职过太子少保,此子姓赵,还是马叔明从开封带来的,莫非是哪位皇子微服私访,体验生活?包拯虽然不至于巴结权贵,但是多留一个心眼,总是没错。

    赵怀也与包拯还礼,却只是微微点头,并不作声,他那模样在包拯看来,倒不像清高傲慢,更似小女儿害羞,高长卿也替赵怀解围道:“赵怀就是这内向的性子,跟个闷葫芦似得,希仁弟日后习惯就好。”

    而柳三变则与包拯道:“包公子,我们今早可算见过了。”

    “柳兄与长卿哥一样,唤我表字希仁即可。另外,今早在下确有要事在身,怠慢了柳兄,还请见谅。”包拯见柳三变此人虽然有些自来熟,但性格豪爽大方,是个可以结交的朋友,因此出言道歉。

    “希仁弟,说的什么事,愚兄早已忘记了,哈哈……”柳三变爽朗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