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业包青天
字体: 16 + -

第十七章 初遇柳永

    马叔明离开合肥后,包拯的日子再度回归平静,终日里不是练拳写话本,就是温习科考功课,时值七月上旬,一日风和日丽,在小丫头桃夭夭的纠缠之下,包拯决定带着包山、桃夭夭一同去合肥县逛街。

    这次出门,包拯也并非全是为了陪桃夭夭玩,同时也要解决两件事情,一是他的臂力与八极拳法都练习到了一定程度,可以正式开始练习六合枪,所以想要上县里去买把称手的铁枪;二是他的《西游记》话本终于写完,他准备带到合肥,找一个说书先生卖出去。

    小包村到合肥县里,要比去山外亭还要近些,一路上,包拯将桃夭夭搂在怀中,一前一后坐在包山家的老黄牛上,包山则在前头牵牛。

    “我有一头小毛驴,我从来也不骑,有一天我心血来潮,骑着它去赶集,我手里拿着小皮鞭,我心里真骚气……”包拯一面揉着桃夭夭的小脑袋瓜,一面得瑟的哼着小曲。

    “笨蛋包哥哥,咱们骑得是老牛,不是毛驴。”桃夭夭将小脑袋向后仰起,一抬头正好瞧见包拯的下巴。

    “切,大山叔,你家这黄牛有名字吗?”包拯假装不理桃夭夭,反问牵牛的包山。

    “一头乡下耕牛,起啥名字。”包山回头说道。

    “名字还是要有的,依我看就叫小毛驴好了。”包拯认真地讲道。

    “小黑老爷说叫啥就叫啥。”包山乐呵呵的应下。

    “你看,是不是小毛驴?”包拯低头对着怀中的桃夭夭显摆道。

    桃夭夭闻听,嫌弃的白了包拯一眼,然后轻轻拍拍身下的黄牛,那样子仿佛在说,摊上这么个主家,真是为难你了,那黄牛好像读懂桃夭夭的意思,嗤一声打了个响鼻作为无奈的回应。

    “我有一条小毛驴……”自以为战胜了桃夭夭的包拯,得意的昂首挺胸,继续哼唱。

    包拯一路哼哼,因为这首歌实在太过魔性洗脑,当走到差不多一半路程的时候,桃夭夭也不知觉的跟着哼起来,再走一段时间,连老汉包山也跟着哼唱起来,主仆三人便一路哼着儿歌,快乐地往县城赶去。

    过路的行人纷纷侧目,暗想,哪来的三个白痴。

    快入城时,因为城门口迎来送往的人实在太多,包山与桃夭夭都不好意思再开口,只有包拯一臭不要脸的还在哼唱,望着周围行人古怪的目光,包拯不由想起一句诗,顺嘴吟道:“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包拯无意的随口一吟,却引来不远处一位公子哥的关注,这位公子哥年约二十,身子骨颇为柔弱,好似随风摆柳,面皮干净白皙,相貌俊俏,一袭白衣,身骑高头大马,听闻包拯吟诗,只觉得其意深远,词句间流露出的潇洒放浪之情,与自己的性格极为相似,因此心生结交之意,驱马来在包拯身边,叫道:“敢问公子方才吟诵的,可是亲手所做的诗句吗?”

    “我家小黑老爷吟的诗,自然是他亲手作的。”包拯没搭茬,反倒包山先开口反驳。

    自从他跟着包拯混了俩月后,便对包拯萌生了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一般的尊崇之情,尤其是包拯给他用过卫生纸以后,他更是对包拯佩服的五体投地,不愧是读书人家,连上厕所都那么讲究。

    此刻,有人质疑自家小黑老爷才学,所谓主辱臣死,包山自然极大不乐意。

    “大山叔,我说了多少回,不要在外面喊我小黑老爷,要叫我女王大……啊呸,要叫我包公子才对。”包拯一本正经的纠正道,然后才回那白衣公子的话,“不才正是在下所作,敢问兄台何事?”

    “在下崇安柳三变,因家事牵到庐州府参加下月的寓试,方才在城门口听到公子吟诗,只觉精妙绝伦,不禁心生结交之意,故才出言搭话,多有冒昧,烦请见谅。”白衣公子柳三变说道。

    寓试,包拯自然清楚,乃是乡试的一种,考生因为亲属关系,不能返回原籍者,可以参加由转运司主持的乡试,这种考试,便称为寓试。

    “原来如此,能得柳兄垂青,实属在下荣幸,我姓包名拯,乃是合肥县本地人氏,柳公子既然会参加下月的寓试,便也必然会参加本月的乡饮酒礼吧,彼时酒宴之上,我等倒是可以好好相谈一番,可是眼下,我尚有要事,就暂不奉陪了,告辞。”

    包拯作揖道,两名陌生男人一骑着牛,一骑着马,堵在人家城门口算怎么回事,要是个美女上前搭讪,包拯或许会多呆一会儿,此刻见对方是个男人,还生的白白净净好似兔儿爷,包拯自然客气地推脱一番,便赶紧催促包山,牵着黄牛离去。

    “乡饮酒礼?莫非包公子也是本届的考生?”

    柳三变望着包拯远去的背影喊道,却没有得到包拯的回答,他倒是不生气,在他看来,有才华之人就该有点脾气,他自己也是如此。

    柳三变见包拯离开,也驱马进城,可刚刚行一小段路,便似乎想起什么,勒缰绳停马,喃喃自语道:“合肥的包拯?莫不是山外亭作送别词的那位?呵呵,看来此次乡饮酒礼,倒是不会无趣了。”

    且说包拯进城后,就好似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般,尽管已经穿越来俩月,尽管有上一位包拯的部分记忆,可他本人却是头一回进城。

    这次,包拯真正领略到了大宋朝这个中国历史上经济最为发达、教育最为昌盛的时代,是何风貌。

    入城来,包拯但见街道两旁,行脚小贩,吆喝买卖,来来往往,好不热闹;什么算命的、看相的、卖膏药的、卖糖人的、变戏法的、耍把式卖艺的等等无一不有,再抬头往上瞧,街道两侧的小楼之上,二层全开着窗户,乃是有街景的茶楼、酒肆,三五公子、四五好友在其上喝酒谈笑,欢乐至极。

    进城后,包拯与包山兵分两路,包山牵着牛,带着桃夭夭去置办家里的日常用品,包拯则沿街找起打铁的铺子。

    寻不知多久,终于在一处小胡同内,被包拯发现了一家门脸不大的铁匠铺子,包拯推门而入,只觉着一股热浪迎面袭来,再仔细打量屋内环境,只见一大一小两人忙的热火朝天,大的是一名四十来岁的汉子,瞎了只右眼,人称崔瞎子,是铺子的主人,彼时正光着膀子在烧红的炉子上一锤锤敲打铁器,小的则是崔瞎子九岁的儿子,名唤崔小七,正蹲在炉子下面往里扇风。

    一见包拯,崔瞎子便问:“小客官要点啥?我这里什么农具、锅盆都能打。”

    “我想打一把长枪,你这儿有吗?”包拯答道。

    包拯此言一出,崔瞎子面色忽变,然后给他儿子崔小七递了个眼神,崔小七便乖乖到门口将门合上,崔瞎子才继续道:“我说小客官,您咋敢说这话嘞,咱大宋朝自太祖颁布禁兵令以来,可是严抓私藏兵器的百姓。前些日子隔壁街的刘屠户因为自家杀猪的剔骨刀长了寸许,便被官府押了去,还是金知县亲自审的,说什么依照《宋刑统》,诸私有禁兵器者,徒一年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