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柱国
字体: 16 + -

第四十章 一箭三雕

    来人是名内卫百户,他大喝一声:“让开!本官从宫城赶来,皇上宣厂督和杨大人进宫,商议如何控制灾情。”

    董遂良听到“灾情”二字就是一愣,抢步上前,接过百户手中邸报,逐字逐句研究之后,又快速递到杨素手里,杨素也不客套,展开来看。

    “四月望日黄河决口,洪水入开封府。百姓无粮,以水草、水虫、粪蛆、胶泥、马粪果腹,间有一人,枯形垢面如鬼魅,栖墙下,敲骨吸髓,十余万居民死者十之五六。”

    杨素读到这里几欲作呕,虽然没有明说是人骨,但也几乎可以肯定是发生了“人相食”的惨剧。他实在看不下去,只能出言问道:“其余那些逃出生天的百姓呢?”

    那百户答道:“妇孺儿童多惨死,只余青壮,少数于河南境内盘桓,多数向东分别入山东、南都两地,余者约千人流向京城。”

    杨素微微一愣,喃喃自语道:“这南都也就是应天、苏州、松江等地,与开封距离相对近些,山东就更不必说,不过相去两三百里。可京城和开封相距远超千里,灾民为何会有组织地向这里迁徙呢?”

    他沉吟片刻搞不清楚其中关节,忽然想到身边站着的董遂良不就是个情报头子,于是开口提醒:“董公公,咱们这就进宫,不过在这之前您最好先派人去摸清这些灾民的底子,万不可乱了京城治安。”

    董遂良从善如流,立即挥手招来身边内卫低声耳语起来。杨素看此场景不禁暗道这胖太监果然有些手腕,东厂新设不久人手奇缺,他居然跑到沈林那里挖角去了。

    杨素没再多考虑厂卫间错杂的关系,让宝大福的伙计给叶紫萱带了句话,便与董遂良上马直奔宫城。此时已过午时,两人疾驰至承天门时,竟发现刘思唐已在门外百米处候着,两人还未靠近就听他大喊:“皇上有旨,二位今日入九城不可怠慢,无需下马!”

    杨素暗骂一声,又听身边的董遂良低声嘀咕:“河南事态竟糜烂至斯?不会是有叛乱吧?”此话一出,这想法就在脑中根植不去,两人对视一眼,也没了和刘思唐寒暄的心思,在马股上狠狠一鞭,直直冲向午门。

    午门角门早已洞开,立即有人上前扶他们下马,又有宫内太监迎上,引他们奔向御书房,竟是一路小跑,不给二人喘息的机会。到了屋门口,也全然不走程序,只喊了声:“董遂良、杨素求见!”便径直推门,让两人进屋。

    此时屋内除了内阁两位大佬以外,只多了个户部尚书钱一浓,却不见兵部的官员,这让两人心中微微一松,疾步上前见礼。

    光熹大手一挥,皱眉说道:“免了,你们应该都看了河南来的邸报,现在户部所有银子都被工部抽走用于应对黄河决口,只是将将够用。遂良,拨给东厂的银子还没用光吧?”

    董遂良听了心肝一颤,狠狠瞪了眼钱一浓,暗道这帮文官果然够狠,吐出来的银子竟然还想再收回去。他哪里愿意这么交出到嘴的肥肉,恭声说:“是还没用尽,但是老奴听皇上所言,这治理黄河的银子不是够用吗?”

    光熹心中多少也有点儿对不起伺候了他这么多年的身边老人,但是又实在没有办法,只能狠下心说:“现在还有别的事儿要排在东厂前头。去往山东、南都等地的灾民还可交给地方上安置,但是京城的灾民该如何处理?若将他们拒之城门之外,不知要引发多大的乱子。”

    说到这里,他又叹一口气:“而且明年年初,东瀛、朝鲜两国称臣来朝,会同馆必须重新修缮,建造杏园饲养大象、骏马,还需制造辂车、步辇、龙亭等等,这些费用现在都还没有着落…唉…”

    李正听到这里微不可查地一笑,对钱一浓使了个眼色,钱一浓立即会意,说道:“皇上,单单是收回建设东厂的银子肯定是不够的,至少还有四万两的缺口。”

    杨素眉毛一跳,“四万两”这个数字好生熟悉,哪里还不明白这钱一浓竟然动起了国子监经厂铜活字制作经费的念头。他暗骂一声老狐狸,目光在李正和钱一浓之间游弋,想看出一点儿端倪。

    叶一清混迹官场多少年了,对这点儿伎俩也是一眼看穿,立即出声说道:“皇上,还是先将建设东厂的银子收回,看看所剩多少再做定夺吧!”

    他片刻间也只能想出一手拖字诀,却也是个极妙的点子,只能先委屈一下董公公,找他拿个几万两用着再说,这段时间足够杨素把手里的银子花个差不多了。

    在场的哪个不是人精,都能看得通透,李正早就想找机会把杨素钉死在国子监,自然不会轻易错过,他胸有成竹地说道:“皇上,两国入贡兹事体大,我们绝不能抱着侥幸心理,必须做好万全准备呐!”

    光熹对杨素的赚钱能力是看在眼里的,在他心目中,杨素是个可以点石成金的人,这四万银子最终不知会膨胀成多少。只是华朝自太祖以来,对周边小国的宗主国地位逐渐丧失,能使两国入贡,近乎于开疆拓土之功,光熹实在不想在这件事上生一分一毫的差错。

    杨素看他脸上阴晴不定便知不好,脑海中无数想法碰撞,忽然灵光一闪,对李正不屑一笑,大声道:“皇上无需如此担忧,微臣有一个一箭三雕的计划,其一可以安置灾民,其二可以充盈国库,其三可以让我大华威服四海,让两国入贡圆满完成。而且,不用收回东厂的银子。”

    李正眉头一皱,忽然发现董遂良双眼发亮,光熹也是兴致勃勃,便轻轻拉住要说话的钱一浓,对他摇了摇头。果然听到光熹抚掌大笑着说:“杨爱卿从没让朕失望过,你尽管说来听听!”

    杨素对面露忧色的叶一清微微点头让他不用担心,这才开口说道:“皇上,微臣的计划便是在京城召开万国博览会!所谓万国博览,其参展者都是国家,向各国展示其文化和产业上影响各种生活范畴的优良成果。”

    他见众人还是有些迷惑,于是解释道:“例如我华朝特有的丝绸成衣,茶叶,戏剧表演,中医;东瀛的独特铸刀术所造的钢刀,和服;朝鲜的…嗯…泡菜?不管怎样,以我华朝为中心的四周小国,皆可参展,并贩售他们那里的特产。”

    李正眉头一皱:“互市,杨大人这个点子似乎不怎么样啊!”

    杨素摆了摆手:“这可不是互市。其一,以往的互市只有两国参加;其二,互市可看不到各国独特的文化表演和优秀的产业技术,以往互市总看不到中医问诊吧?”

    光熹脑中疑问纷飞,只能一个一个提:“杨爱卿,这和两国入贡有什么关系?”

    杨素微微一笑:“在微臣的计划中,这万国博览会至少要持续一个月,而两国的入贡,贡使的觐见更是其中的重头戏。每出戏都有开幕,这两国入贡的仪式,就是咱们博览会的开幕式,我们不仅要让百姓意识到我朝国威,还要让周边小国也见识到我们的国力强大!”

    光熹听得心潮澎湃,觉得这万国博览会确实大有搞头,但还是有诸多不解:“这样只会更加铺张,杨爱卿准备如何解决银子的问题。”

    杨素微微一笑,说道:“博览会应分为三片会场,其一为国家展示区,其二为各省、府展示区,其三为商家展示区,咱们这会场建设的银子,就从商家那里来,皇上还记得《大华民报》上宝大福的冠名广告吧?”

    光熹点了点头,沉思片刻,脑中浮现出一个画面:只见华朝的展馆前竖着几个牌子,上书该展馆由宝大福赞助建设,宝大福展馆位于商家展示区,编号为甲一。

    他噗嗤一声笑了出来,点了点杨素,说道:“你真是赚钱的天才,不做商人实在是太可惜了,只是这次不可向《民报》那样做的太过头,不然有损我大华颜面。”

    杨素尴尬一笑,说道:“其实,可以不用像宝大福的独家冠名那样露骨,就按照李大学士说的那样,把这博览会的商家展示区,弄成一个展销会,成为集合全大华商家的市场。全华朝的商家何其多也,每个参展的商家缴纳定量的费用就行。依微臣的看法,只需说服京城商会,这银钱也就够了。”

    叶一清对自己这个学生是佩服地五体投地,真想打开他的脑壳看看里面到底装了什么,他清了清嗓子:“皇上,这还只是部分收入,别忘了可以从交易中收税,即使只有二十之一,一个月下来应有二十万两以上的税银了。”

    杨素微一点头,也就是现在交通不畅,只能吸引京城周边百姓,是以购买力有限,一个月完成四五百万两的交易额已经很不容易了。而且外地商家也携带不了那么多货物,还是受了交通技术发展不足的限制。

    其实现代世博会的大部分收入来自于门票,但是华朝百姓还没有先进的消费观念,因此也只能把这个商机砍掉。不过杨素心中也不怎么觉得惋惜,毕竟粉碎了李正的阴谋,保住了经厂的资金。

    光熹愈发惊喜,这种又有牌面,又赚钱的事情真是可遇而不可求,看杨素的目光就有些变了,开口问道:“杨爱卿,你刚才说是一箭三雕,这万国博览会也能安置灾民?”

    杨素点了点头:“皇上,这会是一次极大规模的博览会,会场和展馆建设将用到大量人力,这些灾民不就是最好的选择?只需要请熟练工人进行训练就可以办到,这就叫以工代赈。”

    说到这里,他深吸一口气:“对于青壮的灾民,秉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管理方法,他们只要出力就可以填饱肚子,怎么会有怨言?灾民能够安身立命,又有了工作,自然也就不会闹事,维护了治安。”

    光熹双手一拍:“好一个‘以工代赈’,灾民所到地区仓禀充实,供养他们的口粮绝对没有问题,这是一个可以全国推行的政策,各地方都可以以这种方式进行严格管理。等到明年正月建设结束,开封府周边的农田也该恢复了,便可遣他们返回原籍。”

    董遂良看光熹笑得开心,又见钱一浓和李正面色发黑,便知道杨素的这个劳什子万国博览会可行,想着不能被夺了银子,立即出言鼎立支持。

    光熹早被杨素打动,哪里还用得着他再来聒噪。他笑着摆了摆手,说:“杨爱卿,这件事情基本可行,只是细节上仍要多做推敲。刚才朕还想到一点,为了吸引商家,可以让商家展示区每日的持续时间一直到晚上。”

    杨素赶紧连拍马屁:“皇上果然胸怀大略,如此行事,从另外两个区域出来的百姓,都会自然而然地被吸引到商家展示区,这让微臣对说服京城商家的乐捐更有把握了。”

    光熹笑着摇了摇头:“别说这些没用的。在灾民入京之前,你要在《官报》上为万国博览会做好铺垫,还要全力说服京城商家。等到会场建设一旦开启,你就要南下说服南方的商人,别的地方还好,只是这最富庶的江南,朕只有交给你去布置才能安心。”

    杨素刚要领旨谢恩,又听光熹说道:“此次南下,遂良也要与你一同行动,去南方布置几名税监。他有些外出办差的经验,自会照顾于你的。”

    李正一听光熹竟然对杨素如此推心置腹地说话,愈发惊骇杨素的皇恩之隆,但此时公开打压已经是个错误政治选择,他只能又摆出那个老成持重的姿态说道:“皇上,还是看杨大人对京城商家的说服情况再做定夺吧!”

    杨素差点儿笑出声,心想:“叶老板的拖字诀你倒是学得够快,还能要点儿脸不?”

    这么想着,果然见叶一清嘴角一抽一抽似乎也在忍着笑,光熹则是神情古怪地说:“两国入贡兹事体大,是应该放手一搏,朕相信杨爱卿的能力。”

    杨素听了这话无奈摇头,看向李正的目光就有些可怜:“李老头,经宝大福一事,我在京城商圈混了个杨财神的名头,现在皇上亲自指派财神送钱上门,有哪个不开眼的敢把我拒之门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