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故事多
字体: 16 + -

第31章 嫩芽破土

    老运动员皇太极走完了他辉煌光荣的一生,充满梦想的一生,死在了温柔乡中,他无疑是当时中国最灿烂的政治明星,在当时的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场威武雄壮,可歌可泣的历史活剧。与此同时,陕西大顺的农民军领袖李自成还在茁壮成长,颇有席卷天下气象;日落西山的蒙古察哈尔部的大汗林丹汗依然在垂死挣扎,最终走死青海打草滩,才四十二岁,他的爱妃,他的福晋变成皇太极的妻子,他的基业融化为大清基业的一部分,作为嫁妆装载在满清这两豪华大车上;当然明王朝崇祯皇帝也一直没闲着,在垂死挣扎,还企图创造一个盛世,可惜天意弄人,无力回天。

    俱往矣,皇太极死后留下了庞大的帝国雏形,血夜里跳动着、喷薄欲出的生命活力,此时的满清帝国如同一群无头的狼群,四处寻觅,四处打探,很多人都在争当这个狼王或者影响这个狼王而四处奔波,一时间杀机重重,大清帝国正处于分裂和仇杀的前夜。

    首当其冲的是多尔衮。他文武全才,深得努尔哈赤信任,为大清王朝的建立、巩固、兴盛立下赫赫战功,可惜天意弄人,他的母亲被迫殉葬,失去了后宫太后的这张王牌,汗位落入皇太极之手,造成他众生为奴,一生受人指使的境地。皇太极当上汗王、皇帝后,在赋予他军事指挥权限同时,对其有所限制,到皇太极去世时,多尔衮执掌两白旗,正红旗、正蓝旗和正黄旗中仅有部分宗室暗中支持他,实力虽然不容小觑,但难以左右整个大局。皇太极已经去世五天,多尔衮在三官庙里会晤皇太极生前最为信任的内大臣索尼与图赖,推举大清皇帝的继承人。索尼告诉多尔衮:“先帝有儿子在,必立其一,其他的我们什么都不知道。”语气坚定,完全没有商量余地。前清时代大清帝国发展史上至关重要的时刻到来……

    再看看皇太极的儿子们吧,最有才干的岳讬和萨哈廉,可惜英年早逝,留下无尽的遗憾。皇太极生前集权的种种努力和满族社会日益的封建化,自然也使皇太极长子豪格参加到竞争中来。豪格军功多,才能较高,天聪六年已晋升为和硕贝勒,皇太极称帝之初晋肃亲王,掌户部事,与几位叔辈平起平坐,具备竞争的优势。从利害关系而论,两黄旗大臣都希望由皇子继位,以继续保持两旗的优越地位。皇太极在世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大大削弱了各旗的势力,但同时又保持着一定实力,又把正蓝旗夺到自己手中,合三旗的实力远远强于其他旗。因此,这三旗的代表人物必然要拥戴豪格继位。

    矛盾焦点就集中在兄终弟及还是子承父业,两方面都有道理,都能说得通。当然关键时候,老同志出马了,那就是代善,他资历最长,是家族的老大哥,皇太极、多尔衮都得喊他大哥,其他子侄更的最终他,虽然他本人年过花甲,早已不问朝政,自身两红旗势力已经遭到削弱,但是还是德高望重,被推举出来召开会议,商讨继承人。

    会议一开始,两黄旗八大臣中的索尼与鳌拜便率先提出,应立皇子继位。因为不是亲王,随时高级将领,还是被多尔衮勒令他们退出会场,但他们掌握黄色两旗,掌管皇家禁卫军的军事威胁依然盘旋在坐在会议室中的每个王爷们。

    随后,英王阿济格与豫王多铎提议多尔衮继位,多尔衮沉吟不语,未置可否,在观看大家的态度。多铎补充、督促大家说道:“你若不愿意,就立我为帝。我的名字是在太祖遗诏里的。”多尔衮迅即反驳道:“太祖遗诏里也提到了肃亲王豪格的名字,不止是你一个人。”多尔衮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在反驳多铎的同时,顺便把豪格也排除出了候选人之列。

    于是,多铎提议:“既然我不行,那就立长,当立礼亲王代善。”代善表示:“睿亲王多尔衮如果同意继位,当然是国家之福。既然他不愿意,就应该立皇子。豪格是皇长子,应该立他。”代善也够狠,仿佛不经意之间,便堵死了多尔衮的路。

    豪格说:“我福小德薄,不配担当大任。”离开了会场。

    这时,两黄旗拥戴皇子的大臣们佩剑上前,说:“我们这些人食于帝,衣于帝,皇帝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皇帝的儿子,我们宁愿跟随皇帝于地下。”

    见此情形,代善说:“我是皇帝的大哥,我老啦,皇帝在时,我都不参与国家大事,现在哪里还能过问这么大的事?”随即起身离开了会场。

    多尔衮则当机立断地表态说:“你们说的有道理,我赞成由皇子继位,现在,豪格既然没有这个意思,就应该立皇九子福临为帝。他年纪小,由我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等他成年之后,我们即行归政。”多尔衮的提议,立即获得多数人通过。

    最终爱新觉罗家族理性的解决了这个问题,避免了内部的流血和杀戮。多尔衮、豪格,包括一些有实力的旗主选择了妥协,让实力最弱、可以说无力左右朝局的6岁儿童登上帝位,完全像今天的联合国秘书长任选一样,总是从弱小的国家中选一个人出来担任,福临也是在这样背景下登上了历史舞台。虽然多尔衮是这一轮角力中毋庸置疑的胜利者,实际上,他和豪格是两败俱伤,他们二人在心灵上全部创巨痛深。过去,多尔衮与豪格虽然并不亲密,但至少还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如今,他们变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

    所有人在庆幸和平解决的同时,忽视了一个人,许多时候不能忽视人,特别是女人,这是这个女人推动了满清帝国走向了更加辉煌的新阶段。

    福临是清太宗皇太极第九子,生于盛京,其母为永福宫庄妃,即孝庄文皇后,被拥立了为帝,由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和他共同辅政。这位年仅六岁的童子皇帝,虽然尚不谙世事,但在满族特有的尚武精神的熏陶下,却有一种好胜的性格和天然的优越感。据传说他五岁就射中老鹰,在举行登位大典时,他出宫乘辇前往笃恭殿,奶妈认为他年幼要跟他一起坐车前往,小福临拒绝了,并且说:“这个车只有皇帝能做,现在人等不适合坐”,显示出不可冒犯的帝王尊严。皇太极死后,年仅六岁的顺治当了皇帝,但是做为孤儿寡母的顺治和孝庄文皇后,弱的弱,小的小,又怎能处理朝政,所以一切事务都交给了这两位亲王。

    此时的顺治不过是个傀儡罢了,摄政王在朝中的权利越来越大,随时都有谋篡皇位的可能。顺治对于多尔衮来说无疑是螳臂挡车,所以顺治有时不得不隐忍自己,表面上对多尔衮的所作所为大加赞赏,实际上是如梗在喉,欲除之而后快。

    随着年龄的增长,福临愈益感到现状对他的这种尊严实际上受到很大的挑战和侵害。当然,毕竟福临年纪太小,我们只能说福临小朋友友,好好学习吧,快快成长,属于你的时代已经到来,但是你只能冠名,书写者却是多尔衮,主宰者也只能是摄政王了。

    经过争争吵吵,差点兵戎相见的满清帝国权贵们终于达成了表面上的一团和气,一起拥立小福临为皇帝,福临即皇帝位。九月十一日,皇太极去世一个多月了,辅政王多尔衮替小皇帝发布谕旨,命令另一位辅政王济尔哈朗率军攻伐锦州与宁远,这是一次很奇怪的军事行动。济尔哈朗带兵走后,多尔衮又代小皇帝发布谕旨,晋封自己为摄政王。成为摄政王之后,多尔衮召集贝勒大臣们开过一个会,会议的重大决定是,从摄政王开始,所有亲王、贝勒、贝子都不在管理事物了,工作很辛苦回去溜溜鸟、生生孩子啥的,不再分管政府六部事务,只能多尔衮负责全面工作。所有政府工作全部由各部尚书负责,各部尚书直接对摄政王负责。一个月后,济尔哈朗从宁锦前线返回沈阳,发现短短一个月时间,一切已经似是而非。不久,他召集大家开会,宣布:今后一切政府事务都要先报告多尔衮,排名顺序也要先写多尔衮。从此,济尔哈朗成了一位挂名辅政王爷。

    半年后,公元1644年四月一日,在多尔衮即将出征大明前夕,豪格的一个亲信部下,出面检举豪格“悖乱”。处理的结果是,几位忠实于豪格的部下被杀死,豪格本人被废为庶人。这是一个奇怪的、完全狗屁不通的判决。

    三年后,顺治三年正月,已经牢牢掌控了大权的多尔衮再次起用豪格,命他率军前去对付张献忠。顺治五年二月初三日,豪格在把这位令四川人闻之色变的“大西皇帝”杀死后,凯旋回京,可惜等待他的是不归路。

    一个月以后,为他庆功的热乎劲儿还没有完全过去,豪格便又一次获罪被幽禁起来。这一次,他的罪名真的称得上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不久,时年四十岁的豪格在幽禁中无疾而终。有人认为,他是被受过专门训练、具有高度技巧的大明锦衣卫留用人员奉命杀死的。死后,检查不出任何致死的原因。这可能是福临小皇帝痛恨多尔衮的原因之一,多尔衮的身后亦由此注定。

    就这样,曾经有过“贤王”之美誉的多尔衮,通过几次外科手术式点杀方式,解决了政敌,处理了十分棘手的皇位争夺问题,自己也向权力的顶峰迈进了一步,自己大权独揽,三十二岁时,成为大清帝国的真正领袖,率领大军直扑北京。当时在中国社会与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所有人物,不是成为他的部下或棋子,就是灭在他的手里。

    顺治帝临政时,关内正一片混乱。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声威日壮的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城,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今景山),统治中国276年的明王朝宣告覆灭。四月初四日,即吴三桂刚刚叛归山海关之时,内院大学士范文程上书多尔衮,认为“如秦失其鹿,楚汉逐之,是我非与明朝争,实与流寇争也”。主张立即出兵进取中原。他提出,“战必胜,攻必取,贼不如我;顺民心,招百姓,我不如贼”,因此要一改以往的屠戮抢掠政策,“严禁军卒,秋毫无犯”。即不仅在战略上改变得城不守之策,要入主中原,在战术上也要招揽民心。多尔衮接受了范文程的建议,并在得到北京为农民军攻破的确报之后,“急聚兵马而行”,与农民军争夺天下!

    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顺治帝在笃恭殿拜多尔衮为大将军,亲赐大将军敕印,令他统大军南下,入关与李自成和南明王朝开始了争夺天下的宏伟事业,多尔衮也迎来了他的人生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