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故事多
字体: 16 + -

第32章 怒号吧,山海关

    山海关,控制关内外的咽喉要道,更是决定一个王朝的生死存亡之地,当之无愧是天下第一关,满清权贵和大明王朝为了这个关口恶斗了百余年,进行了拼死较量,山海关至今牢牢控制在明王朝手中,不出意外的话现状依然是这样。然而,一支力量的加入很快扭转了天平的方向,那就是满清帝国的战友、同盟者、农民军领袖李自成加入了争夺山海关的队伍。满清帝国在明王朝的东北方向闹腾,消耗明帝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巨额的财富;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也不甘示弱,在明王朝西北方向叱咤风云,让明帝国头疼不已。他们共同吞噬了明帝国,把它埋葬。然而,这个曾经的战友,因为山海关,不全是而是整个中华大地的主宰者,瞬间由盟友变成了你死我活的敌人,真是戏剧化的变化。

    当时,明王朝最后一任山海关将领吴三桂,他是将门之后,锦州总兵吴襄的儿子,总兵祖大寿外甥,也是明帝国救命的最后一根稻草。吴三桂是名门虎子,同时也是文人墨客,风流倜傥一少年。有一年,吴三桂随祖父到苏州采购绸缎,无事生非,饱暖思****,与苏州好友周仝游览太湖。二人正在茶馆品茶,忽见隔岸游艇上有一位妙龄女子翩翩起舞,歌声优美动听,吴三桂不觉怦然心动。他问周仝:"这是何方女子,声色超群,令人倾倒?"周仝道:"你有所不知,她叫陈圆圆,是苏州艺美戏班子的当红歌妓,名震江南。"

    说着无意,听者有心,什么时候美人才能入梦来,吴三桂与周仝分别后,心神不定,脑海里总浮现陈圆圆的身影。他无心经商,家中也不缺乏银两。常借故"与同窗好友相会",实则跟随艺美班观看演出,以目睹陈圆圆的芳容。陈圆圆每次出场演出,总看见前排座位上有一位英俊青年,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使她六神无主。她偷偷观看这位青年,仪表堂堂,文质彬彬,从他的衣着打扮看来不像普通人家子弟。后来听老板说,这青年姓吴,叫吴三桂,是将门子弟。陈圆圆每次演出,只要看见吴三桂,便心不由己地暗送秋波。就像现在明星嫁入豪门一样,陈圆圆也是人啊,也希望嫁个好人家。

    一日,陈圆圆缷妆后回家,忽听背后人叫,回头看时却是吴三桂,她喜出望外,于是放慢了脚步。吴三桂紧走几步,赶上陈圆圆,约她"春来茶馆"叙话。二人来到茶馆就坐,先客套了一番,要了壶茉莉花茶,边品茶边聊天,互诉爱慕之情,那真是情窦初开正逢时。二人难分难舍,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吴三桂说:"我一定要把你赎出来,娶你为妻,永不分离。"陈圆圆说:"我出身贫贱,不配当你的妻子,只要你对我好,能在身边伺候你我就心满意足了。"于是二人海誓山盟,私定终生,只等吴三桂父亲应允,再明媒正娶,接陈圆圆进入吴家大门。当然,由于吴三桂名门望族,不可能让陈圆圆成为正妻,只能成为小妾。正所谓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就这样陈圆圆成了吴三桂的爱妾,真是一段风流韵事啊。

    吴三桂情场得意,官场上更是青云直上,不断升迁为辽东总兵、都督等要职,封平西伯,得到崇祯皇帝的信任,率领明朝最精锐的王牌部队关宁铁骑四万多人驻守宁远(今辽宁兴城),阻止清军直接进入山海关。在农民军政权大顺军直逼京畿时,吴三桂奉命率兵进关入卫京师,行抵丰润(今属河北),听说京师已被农民军占领,崇祯帝朱由检上吊自杀殉国,悲愤万分留下几点眼泪,考虑到兵荒马乱的还是握紧枪杆子,急忙赶回自己根据地山海关。

    大顺对吴三桂的政策先是招降,避免损失。李自成命令明降将唐通领兵八千赴山海关招降,开出的筹码是给予其四个月军粮及白银四万两,并声明"俟立功日升赏"。这对于已缺饷一年多的吴军确实是雪中送炭,恰到好处。吴三桂已有降意,经过反复思虑后决意归顺,率军离山海关进京,行至永平(今卢龙)西沙河驿时,遇从北京逃出的家人,就在这关键时刻,吴三桂先后接到两种文书。一是大顺使者所持其父吴襄劝其归顺李自成的书信,二是有人送给吴三桂密信,详告其父被刘宗敏抓捕追脏,遭到严刑拷打。其父已凑白银五万两,但离刘宗敏所索二十万两甚远。此外,吴三桂爱妾陈圆圆亦被刘宗敏霸占。封建士大夫不惜重金购置美妾已成为一种风气,吴三桂与陈圆圆感情身后,陈圆圆既是吴三桂以千金之资所购得,而他本人又是拥兵数万的封疆大吏,在自己的这一特殊财产受到侵犯之时,在感情上无论如何是不能与之合作的。得知父吴襄在京遭农民军拷掠,爱妾陈圆圆被夺占,于是顿改初衷,打着为崇祯帝复仇旗号,拒降李自成,还师山海关,袭击唐通部。

    李自成闻讯,即召文武大臣商讨对策,确定征抚兼施。在唐通一再告急求援时,李自成于四月十三命权将军刘宗敏等率兵约十万向山海关进发。李自成此时方知事态的严重,于四月十三日亲率部队往山海关讨吴,但仍带有招降他的侥幸心理,行军速度亦颇迟缓,十九日前后才兵临关城之下。为争取吴三桂,携明朝太子朱慈烺和吴襄随军同行。

    时间就是一切,在此期间,吴三桂非常紧张,没有闲着,得知李自成亲自率军东征的消息后,即派山海关士绅、儒生****松、谭邃寰、刘泰临、刘台山、黄镇庵、高选等六人"轻身绐贼",迎候李自成大军于北京之东不远的三河县,表示投降之意,以拖延时日,等待清军。

    同时派出使者向清军求援,使者于十五日便见到了多尔衮,向他递交了吴三桂的信函,表示如清军支援,则“将裂土以酬”。还不是投降的意思。多尔衮知道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他非常谨慎,一方面召集大臣谋士们商议,一方面派人回盛京调兵,再一方面故意延缓进军速度,逼迫吴三桂以降清的条件就范。

    吴三桂料不能敌,遂遣使致书多尔衮求援。清军在翁后(在今辽宁阜新境)遇吴三桂使者,遂改道从连山(在今葫芦岛市境)、宁远一线日夜兼程,疾趋山海关。清兵自四月初九出发,四月二十日,清兵抵连山(今葫芦岛市连山区),吴三桂一再催兵,清兵知李自成军迫近山海关,日夜急行,一日夜疾行二百余里,共行军十三日。

    由于事态紧急,吴三桂只得答应多尔衮的要求,请清军尽快入关,因为二十一日清军还距关十里,而关内炮声隆隆,喊杀阵阵,农民军已经开始攻城了。

    李自成对清军情况不明,行动迟缓,四月二十一日才抵达山海关下,在石河西岸与吴三桂部成对峙之势。同日,李自成的大顺军与吴三桂于一片石、西罗城进行恶战,甫开战吴军小胜于西罗城,接着李自成军猛攻东罗、北翼二城。

    当晚,清军进至山海关外15里处一线集结。山海关北依角山,南傍渤海,城高墙坚,外筑罗城、翼城互为犄角,易守难攻。守军除吴三桂部外,还有山海关总兵高第部一万、乡勇约三万人。李自成抵关当日,向吴三桂发出逼降通牒,遭拒绝后,一面令唐通、白广恩部近二万人从一片石(今辽宁绥中九门口)出边立营,断吴三桂退路,一面以主力六万分别对西罗、北翼和东罗城猛攻。吴三桂以主力列阵于西罗城石河以西一线,阻止大顺军攻关。双方激战于西罗城附近,守军为摆脱困境,诈降诱大顺军数千人抵近城垣,在城上突发火炮。大顺军死伤甚众,被迫后撤。在北翼城,大顺军利用居高临下地形,猛攻城垣,激战至翌日黎明,迫守军一部投降。但因其他各城未下,大顺军未能进据罗城。二十一日夜,唐通部在一片石被清军击败,余众退入关内。

    阴历四月二十二日清晨,清军进至离山海关城仅二里,吴三桂见情势危急,率轻骑寥寥数员冲出重围、飞奔至关城东二里的威远堡清军营垒,跪降于多尔衮。多尔衮当即“赐坐赐茶,面谕关门为第一功”,吴三桂表示:“倘若清军不愿助山海关明军,我也不愿返回山海关督战,李自成大军必在攻陷山海关后,一鼓作气攻向清军!”云云;多尔衮见吴三桂归顺非诈,接受吴三桂的请求,多尔衮令吴三桂按满洲习俗剃头,许诺将皇太极女建宁公主嫁给吴子吴应熊。并偕和硕英郡王阿济格、多罗郡王多铎率劲旅八万,分别从南水门、北水门、关中门进入关内,令吴三桂部系以白布为号任前锋。

    阴历四月二十三日辰时(上午8点)以前,吴三桂军渐难支撑,据守北翼城的一支吴三桂军向大顺军投降,多尔衮在欢喜岭的威远台上观战,下令清军从南水门、北水门、关中门三路进关。

    大顺军因攻坚一昼夜未能夺关,乃改取野战,自角山至渤海投入全部兵力,布一字长蛇阵,成决战架势。

    经一日激战,多尔衮已知大顺军虚实,遂采用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慎战之策,欲待大顺军与吴三桂部连战疲惫时,突出奇兵,一举取胜。

    多尔衮以吴三桂部为右翼迎战,重兵则鳞次列阵于渤海滨大顺军阵尾薄弱处,待机出击,并告诫各部不得急进。大顺军不明清军意图,仍按原计划向吴三桂军紧逼,令旗左右挥动,来回冲杀。吴三桂因有清军压阵,顽强抵御。

    此时大风突起,扬尘蔽天,不利于不熟悉山海关地理的大顺军,双方展开肉搏,大顺军不顾伤亡,把吴三桂部团团围住,血战至中午,双方均已疲惫,损失甚众。

    多尔衮见势,急令阿济格、多铎各率2万精骑,乘风势、挥白旗,对阵直冲大顺军。万马奔腾,飞矢如蝗,大风渐止,疲惫的大顺军见清军骤至,猝不及防,阵脚渐乱,伤亡惨重。未尾申时初(15点后),李自成的大顺军溃败,刘宗敏中箭伤,大顺军死者数万;牛金星在北京未领军前来支援李自成,也是大顺军败战原因之一。

    李自成立马小岗阜上督战,有一僧人跪在他的马前说:“执白旗的骑兵不是关宁兵,必是满洲兵,大王赶快回避。”李自成见败局已定,急令余部且战且向永平方向撤退。当天,多尔衮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命他作先导,一路追杀,直扑京城。

    当清军追至范家店,李自成杀吴襄以泄忿,并将他的首级悬挂在高竿上示众,回师京城后又杀了吴家老少三十八口。阴历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称帝,次日,李自成离开北京,向西安撤退。前后仅四十二天。

    在清军于1644年阳历6月6日进入北京之后,将都城从盛京迁往北京。

    此战,李自成大顺军对清军入关助战毫无准备,同时缺乏对清军骑兵作战的经验,终为清军所乘,精锐遭受重创,未能再起。清军乘势占领北京,取得全国政权。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