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纪事
字体: 16 + -

第四十八章

    见上面的赵佶一脸尴尬,赵枢装作没有听到他的话。

    继续方才的话题道:“与其说他们往辽国跑,儿臣更相信他们的目的是边境!”

    “不可能!”

    突兀的声音从身后响起,赵枢皱眉,不悦的回头望去。

    廖方台不知何时再次出列,先对赵佶施了一礼,接着开口驳斥道:“殿下何其谬矣,河北有边军守卫,贼寇奸猾,岂敢去捋虎须?”

    “虎须?”

    赵枢闻言,不由咧嘴想笑,满是嘲弄的看了廖方台一眼,淡淡的说道:“本王想问廖大人一句,阁下定没去过河北军营吧。”

    廖方台皱眉,赵枢的眼神让他很不舒服,当即冷冷回道:“小臣现任宣正大夫一职,常任京师,自然没有去过河北军。”

    “宣正大夫,本王还以为你是谏议大夫呢!”

    赵枢的话音落下,引得群臣窃笑不已,即便是高坐龙椅上的赵佶,也忍不住瞪了廖方台一眼。

    宣正大夫只是五品小官,而且还是武职,赵枢的意思,自是讽刺对方越过了界。

    廖方台一怒,刚想再开口,却传来赵枢冷冰冰的话语道:“廖大人不学无术,就切莫胡言乱语,你还是早早的退下吧!”

    说着,当即一甩袍袖不在看对方。

    当年王安石变法,就曾多次指责河北军、禁军武备皆废,这是谁都不能回避的话题,毕竟檀渊之盟订立后,宋辽所谓的战争,更多的只是一种局部冲突,长达百多年的和平生涯,那帮北军的战力,估计连厢兵都不如,这种路人皆知的事情,也就这家伙拿来说事了。

    廖方台还想再说什么,身旁的同僚偷偷拉了他一把,当即暗暗的看了眼台上,见皇帝没有看向自己这边,不由松了口气,偷偷的走回了朝班。

    以赵枢的智商,自然看出廖方平的身后有人指使。

    是故他转身后,冷冷的看向赵楷一眼,整个朝堂也就这厮和自己不对付了,却见对方表情闪烁,嘴角似笑非笑的冲自己点头。

    这场辩论,不管谁占上风,赵枢都已算输家,毕竟他身为皇子,跟一个小小的武官纠缠,已是凭白自降了一截身份!

    这也是为何二人争吵时,王黼一系没人出来插话的原因,非是不愿,实则不屑!

    势单力孤的坏处便是如此,就算被人无理取闹,也只能是自己跟他扯皮……

    赵枢深吸口气,暗暗将心中的不快压下,至于廖方台这个人,还没有资格让他记住。

    “皇儿的意思,是指他们想在边界生事?”

    赵枢点了点头,其实他还有句话没说。

    那就是檀渊之盟签订后,契丹那边也有偶尔性的打草谷事件,宋军自持签订了协约,也不敢出兵将事态扩大,只能让一些本地的豪强自行武装,弄起密密麻麻的边疆庄堡。

    如同水浒传中的扈家庄那样,势力大的庄子,内中好手不乏成百上千人,这些豪强自私自利,平日里除了欺压良善外,便是走私一些违禁的东西去辽国,恐怕宋江要是去了,这些人一定会对他偷偷帮助,毕竟朝廷若是吃瘪,还得倚重他们手上的势力,到时自然能讨价还价……

    赵佶皱眉,心中不断衡量此事得失。

    其实,早在两年前他就和金国取得了联系。

    这段时间也在暗中谋划夺取幽云十六州的事情,故此便让童贯将一批西军暗中带到河北,一旦北国乱起,他就能坐收渔人之利。

    但那帮逆贼若要过去的话,势必会与童贯冲突,一旦让辽人发现了不对……

    想及此处,赵佶心中便是一沉。

    作为一个长爱幻想的文青,他也曾做过彪炳史册的美梦,常常幻想自己的大名,如同嬴政、刘彻、李世民般闪耀青史……

    但治国实在太难了,他做了二十年的皇帝,也知道自己不是明君的那块料。

    故此他便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开疆拓土上面,从他重用蔡京开始,便对西夏展开不断的进攻,尤其是去年,童贯更是打到了横山,两国的战线被推到夏国都城附近,赵佶相信,不出意外的话,西夏二十年内必灭!

    然而,这所谓的开疆拓土与幽云十六州比起来,似乎又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大宋被辽国欺压百年,上至天子、下至黎民,莫不对北伐事热衷,提起契丹,全天下的人都是恨得咬牙切齿,一旦能将这个北方的宿敌消灭,并且收回幽云十六州,赵佶相信,哪怕自己在国中闹得再过,也会一跃成为赶超秦皇、俯视汉武的赵佶大帝!

    “贼子狡诈,一定不能让他们靠近边疆!”

    赵佶眼中杀机顿现,从这点来看,说他是好大喜功一点都不为过,此时的他已将女真崛起,视作登上千古一帝的踏脚石,不管谁想破坏这个计划,他都不介意灭其九族!

    王黼听出赵佶话中的杀意,不由惊骇的出班谏言道:“陛下,梁山贼寇中,不少都是他们裹挟的百姓,朝廷只要传出招抚的消息……”

    “大人谬矣,若宋江真有心被诏安,又岂会连破二城?他犯了如此滔天的大罪,早已和朝廷划清界限了!”

    李邦彦打断了王黼的进言,作为赵佶的幸进之臣,他岂会看不出此刻皇帝的心思?不趁此机会落井下石,难不成还要再跟王黼扯皮?

    “宋江自是十恶不赦,但可以靠一纸诏安解决的事,为何还要不辞劳苦的出兵?李大人何尝不仁也?!”

    赵楷见老爹快要拍板,那里还能忍住,当下也跳了出来,第一次在此事上发表评论!

    群臣原本还想跳出来扯皮,但看到三皇子开口,许多人当即闭口不言,将目光转向大皇子身上。

    显然,这等层次的争斗,已不是随便一人能插口的了。

    赵桓没有令他们失望,稍微迟疑便走出了朝班,先是恭敬的对赵佶深深一礼,接着才道:“一纸诏安自是轻巧,但若那宋江不受的话,一来一回间,三弟可知会有多少百姓遭殃?”

    他说着,幽幽叹息一声道:“我等天家,虽持仁心,却不能为小仁损大仁……”

    赵楷脸色一黑,对方这是说他假仁假义了,下意识想要反唇相讥,头上突然传来赵佶不快的声音。

    “好了,还嫌时间纠缠的不多么?”

    赵佶一声怒喝,立时让大殿安静下来。

    他捏了捏发胀的眉心,着实没有想到,除了大臣争执外,自己的儿子也会掺和进来。

    身为君王,赵佶自然知道王黼、李邦彦等人的小九九。

    事实上,若没有他的默许。

    王黼、李邦彦又怎么敢半公开的支持皇子?这一方面固然是他喜欢三子赵楷,更多的却是不想看到赵桓,在他身强体健的时候有太大的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