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纪事
字体: 16 + -

第十九章 送别

    这首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最终被赵枢改的面目全非,好在这首诗本就是借当地美景,曲折向友人表现依依不舍的情怀。

    当他把剩下的:‘接天人影无穷尽,映日繁花别样红’写出来时,所有人一时怔然,反应过来诗的意思后,纷纷点头表示称赞。

    赵枢微微一笑,写‘朝阳门外送德甫’几个大字,便将狼毫一放道:“思来想去,也只能想到这几句,还望诸兄不要见笑。”

    众人见他只是片刻,便写了一首上乘的诗来,哪里还敢小瞧这王爷,表示对方谦虚云云。

    而赵明诚却是喜笑颜开,这个时代的人们最重风雅,如今他白得一个上乘的诗,若日后这诗流传出去,自己名声岂不要广为流传,当即感激道:“王爷厚爱,德甫愧受……”

    赵枢颔首,看了一旁微笑不语的李清照,也是轻笑道:“赵夫人还满意否?”

    这句话,自是揶揄方才她设计自己的事。

    李清照俏脸一红,她也知道自己有些孟浪了,但昨日观摩那副思母后,她就感觉字体很是苍劲,心中一直有所怀疑,故此见到赵枢,就迫不及待的用言语相逼,这会亲眼看到对方书写,反倒感觉有些不好意思了。

    赵枢见她表情,不由哈哈大笑起来,对着赵明诚道:“尊夫人如此妙人,想来贤兄平日的生活,一定非常有趣……”

    说罢,还颇为戏虐的冲对方眨了眨眼,引得众人一阵哄堂大笑。

    北宋风气还不像南宋这么变态,若是换了南宋,赵枢敢给别人老婆说这话,恐怕换了谁都得来拼命,而此时,赵明诚夫妇只是有些脸红,看到别人大笑也就是跟着赔笑一下,倒是不觉太过丢脸。

    “殿下学识渊博,妾身佩服……”

    李清照让人收好字迹,像赵枢盈盈一礼后,再道:“昨日夫君拿回那副字帖,我见那笔法苍劲虬荣,不似少年人所创,还道是殿下从哪临摹的,但看到您所做的应景诗后,才明白什么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了……”

    赵枢哈哈干笑一声,心中有些震惊这女子的眼光,好在她眼光高又如何,难道还能找出百多年后的赵孟頫不成?

    “内子顽劣,还望殿下赎罪、海涵……”

    赵明诚怕妻子惹恼这新认识的王爷,赶紧替李清照向赵枢赔罪。

    赵枢微微一笑道:“无妨,不过是一玩笑,本王还是开得起的……”

    他是看出来了,此时的李清照还没经历多少世故,对待其他人时,总有一种过分的直白,难怪她后来会写下丑奴儿、打马图序那种不着调的东西……

    众人又是说笑了一番后,赵明诚看了眼天色,最终无奈的笑了笑道:“这次看来是真的要走了,若不然就赶不上下个驿站了……”

    赵枢默然,来到这个时代后,他才知道远行的不易,不提路上的补给问题,单说偶尔遭遇的强盗、野兽,就够让人喝一壶的,故此想要远行,除了要走官道外,还要确保当天能到下一个驿站、或城池,若不然到了夜里,只能露宿那不知是否危险的野外了……

    “德甫!保重……”

    最终,赵明诚还是在众人叹息中离去。

    让赵枢奇怪的是,他的妻子李清照却是站着不动,似乎并没有一起走的意思。

    “赵夫人不和德甫一起赴任么?”

    看着赵明诚渐行渐远的车马,赵枢这才把心中的疑惑问了出来。

    听到他的问询,李清照还没说话,反倒是一旁的太学生诧异的道:“殿下莫非不知,现在京东路还在闹匪患吗?赵兄是打算等匪患消除后,再把嫂夫人接过去的!”

    赵枢哭笑不得,区区一个匪患,需要如此的严阵以待么。

    他摇了摇头,注意方才说话那人好像姓陈,便开口说道:“陈兄,德甫未免小心过头了吧,或许他还没到京东路,那所谓的匪患就被厢军扑灭了。”

    陈姓青年似乎颇有主见,闻言只是苦笑道:“殿下您没去过山东,不知呼保义的手段,那等巨寇一旦谋反,又岂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

    呼保义?

    赵枢听着耳熟,还想再问时,却见李清照的脸色已经渐渐发白。当即反应过来,立刻偷偷的扯了下陈姓青年。

    对方显然也是个机灵人,只是看了眼便打了个哈哈笑道:“嫂夫人也别太担心,京东路的厢兵多达数万,想来要不了多久,那边便会传来捷报。”

    李清照闻言,只是勉强挤出一丝微笑道:“如此,那便承长卿的吉言了……”

    话虽如此,但她语气没落,显然已无之前谈笑时的兴致了。

    众人本就是来送赵明诚的,如今见到正主离去,便纷纷像李清照与赵枢告辞,其中有几个人,言语间似乎对赵枢颇为推崇。对此,赵枢都是笑着谦虚两句,言极若有时间的话,必定会请他们好生聚下云云,尽显他谦逊贤王的姿态……

    当然,这些话只不过是他客套的废话。

    赵枢能看得出来,那几人都有做他门客的想法,可惜他现在手中无财,若真把这几人招募过来,一个不好的话,恐怕要不了多久,士林便会流传雍王赵枢刻薄寡恩、苛待手下了……

    “王爷、嫂夫人,兄长今已离去,小弟也不多留了……”

    那个叫长卿的年轻人也要离开,却不想赵枢直接开口劝道:“陈兄是太学生吧?”

    陈姓青年此时穿的,正是太学的制式服装,对于赵枢能看出自己的出身也不在意,颔首施礼道:“回殿下话,学生陈康伯,目前就读于太学上舍……”

    赵枢闻言,不由高看对方一眼,须知太学内设八十斋,斋容三十人,共计两千四百人。所谓的三舍法,既外舍、内舍与上舍合称,乃是根据学子们的成绩划分。外舍共有两千人,内舍有三百人,上舍只有一百人,到了上舍的人,文采、学识莫不是太学的顶尖之辈,且只要学习优异,朝廷可以直接授官外放。

    况且陈康伯这三个字,赵枢在后世的记忆中隐隐听闻,可惜他不是专门学历史的,不清楚这陈康伯是南宋的名臣、还是秦桧那种奸臣,不过能在史上留名,但想来是个聪明人。

    况且就算是奸臣又如何?相传隋末唐初的裴矩,便是在杨广手下时为奸臣、而在唐太宗时则为贤臣,这其实也说明了臣子的态度,很大一种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的君上。

    赵枢心中来了兴趣,他现在势力全无,若是有个谋主在旁边出谋划策的话,做起事来必定事半功倍,当即便拉拢道:“长卿既是太学生,不如随本王车驾一起回去。”

    长卿?我和你有这么熟么,字都叫上了……

    陈康伯闻言皱了皱眉,下意识想要拒绝,他在上舍成绩顶尖,若非想试一试科举那个龙门,其实早就能当官了,像这种心高气傲的人,自然不想和皇子扯上关系,毕竟北宋士大夫一贯清高,除了蔡攸、高俅那等幸进外,所谓的从龙之功,在他们眼里根本不算什么。

    宋朝士大夫的节操便是,效忠大宋皇帝,谁做皇帝忠于谁,如赵佶退位后没人鸟他般,几十年后的南宋时,宋光宗退位后也没人理,太上皇尚且如此,更何况一个皇子……

    只是陈康伯还没开口,他的心思就被赵枢一眼看穿,当即呵呵一笑,对着想要离去的李清照道:“赵夫人竟无车马,不如让小王送你回去……”

    说着,看着皱眉的陈康伯又补充一句道:“当然,男女授受不亲,不如夫人坐于车厢,我和长卿坐车厢外面即可,也不会引人非议!”

    陈康伯闻言,不由露出苦笑,同时心中暗骂赵枢狡猾,这次想走也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