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新汉朝
字体: 16 + -

第三章 短期目标

    自从县令从江陵回来之后,官署的气氛变得紧张起来。刘楚的工作也变得十分繁重,以至于每天工作到深夜成了常态。

    一日,又是深夜,刘楚下班回家,刚到院子门口,却见到有个人立在门前。刘楚走上前去,却听得一个熟悉的声音:“刘兄弟,深夜来访,若有冒昧还请海涵。”

    又是蔡浩。这时,小蛮从屋中走了出来,一边接过刘楚的灯笼,一边说道:“蔡里长来了很久了,让他进来又不听。”

    刘楚感觉蹊跷,便带着蔡浩进了家门。蔡浩先是奉上所欠的两万余钱,蔡浩果然出手大方,直接还了两斤黄金。虽说名义上一金黄金只兑一万钱,但如今市面上没有一万七八,怕是没人会跟你换得。还没坐稳,蔡浩便开口说道:“刘兄弟,我最近几日见县上风头不对,便访县中官员,却都支支吾吾,不肯说句痛快话。这些天实在有些煎熬,所以今夜来访,想问个究竟。”

    刘楚闻言,做出惊讶状:“我不过是一个刀笔小吏,哪里知道些什么?”

    “刘兄弟莫要自谦,我听闻你是县上抄书吏,县中公文都要经手,想必一定知道些什么。”

    刘楚这才有些回过神来,拿起案几上的水,喝了两口,思忖了一会,才开口道:“无非是些讼狱之事,偶尔有上级公文,这几日除了数量增多外,看不出来有什么区别。”

    蔡浩闻言,双手撑膝,坐直了身子,引导刘楚说道:“对,就是那些上级公文,可有什么不同之处。”

    刘楚突然想什么来,恍然大悟说道:“对了,大均输,有些关于明年要在郡上设置大均输的事情。”

    蔡浩这才从新坐了下来,说道:“这就是了,大均输之事我已有所耳闻,如今就是确认一下。”

    “此事对于蔡兄又有何烦恼?”

    “唉!”蔡浩叹了一口气,才说道:“你也知道我现在是北门里里长,那北门里具是些达官显贵,年年收税都困难至极,自己少不得要贴上些许的。那大均输下来后,想必以后日子更加难过了。”

    刘楚有些不相信的问道:“蔡兄你可是蔡氏族人,在整个临江地界,还能有人不给面子的?”

    蔡浩忽然面带怒色,声音抬高:“说是蔡氏族人,这首先不给面子的便是那些叔伯兄弟。”说完,神色忽变得有些暗淡,继续道:“叔伯兄弟其实都还好说,只是你也知道,我蔡氏宗祠在襄阳县,在临江终究是敌不过那土豪黄家,他黄家大宅可就在我北门里。”

    说着,两人齐齐望向窗外,建有几处灯火通明的高楼门阙,那便是黄家大宅所在。

    “也是,想不到蔡兄竟有如此难处。可惜我也无法为蔡兄分忧。”

    蔡浩闻言摇了摇头,苦笑两声,道了一句叨扰,变要告辞。却见刘楚的眼珠滴溜溜转了两圈,叫住了蔡浩,说道:“或许退一步海阔天空,早知日后有如此窘境,不如趁早另做打算。”

    蔡浩有些恍惚,随后开口说道:“这份差事,我家已经做了三代人。”

    “奉劝蔡兄一句,穷则思变,我看蔡兄你也非常人,何苦守在这北门里长之位呢?”

    “那依刘兄高见?”

    “我今日抄文书之时,发现好多悬缺之位,特别是那北门市长,想必也是颇有油水,又是与商贾打交道;若蔡兄有意,可以试着争取一下。”刘楚其实心里早就有个想法,那就是利用北门市这种后世的城市商业中心能为自己的发迹之路打开局面。而今天,正好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蔡浩苦笑两声,说道:“我当这里长,里中少不得有些名士能交往,多少还能有些名望,若是跑去当市长与那些商贾为伍,怕是更加前途堪忧了。再者说,刘兄你买卖做的少,可能不知道这北门市早就名存实亡。他黄家在北门外圈了一块地,做了市场,一年抽税比整个临江县城商税都多。”

    刘楚闻言,点了点头,随后发现自己并没有搞清楚实际状况,看来此事不能着急。不过有一点刘楚还是肯定的,以后和这个蔡浩多多培养感情,肯定大有裨益。

    蔡浩坐了一会,眉头舒展开来,说到:“我家三代为北门里里长,除此之外不敢另做他想。”

    刘楚嘴角扬起,笑着说道:“蔡兄也算是蔡氏族人,为人又善良耿直,却只是区区里长,未免太屈才了些。”

    蔡浩苦笑着说道:“我襄阳蔡氏治尚书起家,但凡家中身居高位的无一不是学识渊博之人。我蔡浩不过是蔡氏庶流,年少未得名师指点,也非天才之人,能有幸靠着蔡氏的庇荫继承这里长的位置也是很满足了。”

    刘楚突然想到,之前在县府时,看过一些县里的豪族介绍,这黄家好像也是有尚书家学的,便问道:“这临江黄氏家学好像也是治尚书,莫非两家之间有什么渊源?”

    “要说渊源,那还是他家高祖与我家高祖系出同门,但与我蔡氏不同,他家之后的发迹靠的是任侠与经商,和我家并不相同。”

    “的确,他黄家势力再大也就能覆盖临江一代,与蔡兄家族从朝廷乃至横跨荆州的势力不可同日而语!”

    “哪里哪里!说到底也比不得刘兄皇室宗亲的家世。”蔡浩被刘楚的小马屁拍的有些受用,高兴的摆了摆手说道。

    经过彻夜长谈,刘楚通过这个里长之口探听到了不少临江的大族秘辛,更重要的是,他还将蔡浩对自己的态度猜得七七八八了。

    按道理来讲,蔡浩一个本县最重要的里长,又系出名门,实在没必要结交一个初出茅庐才为县府文书小吏的自己。但听蔡浩的口风,才得知,他在临江各大势力面前只是个边缘人物,府中的各曹主事,以及其它基层官员也多是本地大族子弟,并未给他应有的尊重;再加上县令这种朝廷命官对他这种世族出身有着本能的警惕,导致他一直以来很难吃得开。这便是蔡浩能放下身段,交好自己的原因之一了。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便纯粹是刘楚自己脑补的了。那便是新皇帝亲政以后动作频频,在这种朝纲动荡之际,最有利于那些底层吏员的发迹,特别刘楚还姓刘,以后但凡做出一点小成绩,只要传到京师,少不得要引起皇帝的重视,蔡浩也算是放长线钓大鱼了。

    既然蔡浩这么一个不起眼,甚至算得上失败的小角色都对自己前途有着独特的看法。拿自己作为一个穿越人士没理由不好好规划下自己未来的人生。

    纵观各大网文,穿越众最行之有效的就是文豪流和科技流以及先知流。刘楚判断了一下自己,文豪流怕是走不通,因为储备太少,更重要的是没有文学底子,就算偶尔剽窃一下还行,时间长了终究会被人看出端倪。走科技流的话更不靠谱,绝不是自己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至于当先知,刘楚想到这里苦笑两声,自己对历史还算有粗浅的认知,只不过在这么一个脱离了正常轨道的历史时空,即便你是主攻秦汉史的专家也不见得有多少用武之地。

    刘楚有些泄气,想到长着领先这个时代两千多年的头脑,尽然也只能是一介吊丝。

    想了许久,刘楚总算没有放弃,至少找准了自己的一个优势。那就是对局势的无比敏感。毕竟是受过唯物主义历史教育过的人,知道虽说这个时空的王莽时代没有酿成大乱,但这历史前进的车轮是挡不住的,特别在这王莽刚死的前提下,如果皇帝有能力那便会有一场深刻的动荡,如果是个瞎胡闹的皇帝,那便是天下大乱,规模和烈度肯定远超历史上绿林赤眉。

    加强自身建设,先立于不败之地,至少在先要在临江县站稳脚跟。刘楚定下了一个小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