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香红楼
字体: 16 + -

第三十八章 城中之国

    南安郡王就藩伊始,就对王府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改建,工役浩繁,财费巨万,修建起一座宏大的南安郡王府。南安郡王府一时成了成均的城中之城、城中之国。

    亲王府的规格是有标准的,即城高二丈九尺,正殿地基高六尺九寸。亲王所居住的宫殿,前面叫承运殿,中间叫圜殿,后面叫存心殿。四道城门,南面是端礼门,北面是广智门,东面是体仁门,西面是遵义门。太祖皇帝说,之所以这样规定,是要让诸位亲王见名思义,以作为皇室的屏障。南安郡王府显然是按祖训所建,王府建成后,城墙外的成均城所剩无几。

    不过,当王爷也并不是那么好当,曾有人就因王府修建奢靡浪费往皇帝那儿参了南安郡王一本。他们的意思是,王府房屋,起初是说修补,实际上前后宫殿,两廊各门,房屋墙垣,都扩展新修,已用物料百数十万,银米亦各数万,每年拨夫、匠三万余人,修了四年,才完成急修房屋七百余间,其余工程,简直漫无止境。他们建议,命令各王府不准扩大府第,如需急修者,尽快修完。能缓的,暂行停止。或把给材料折算成价格,任他们自己去修。这个引发众怒的王府边上,不仅有城墙,还有防洪堤,唤作藩城堤。

    出身于帝王之家的子弟向来锦衣玉食,养尊处优,封王后又纪嫔成群、侍从众多,还有大批的属官、卫士,衣食用度,开支浩大,都落到了地方。岁禄万石,就是从成均租赋中划给。南安郡王初封,奏立王庄,占田3万多亩,每亩纳银四分,后来又增加到4.6万亩。王庄园地增多,但朝廷粮赋不减,地方官只得将之分摊匀派,使成均的粮赋大为加重。

    此外,王府的各种供支、劳役,也都通过府县官吏强加到百姓头上。朝廷的财政拮据,而诸王支出更为繁浩,又以成均地土广阔、出产谷粟为由,加派其他五个王府的禄米和柴薪,共值白银八万多两。如此沉重的负担,百姓不堪其命,连一些地方官员也深有怨气,曾大声呼道:宗藩日盛,成均之民不胜其苦矣!

    几天之后,临安送来了他表弟收集的,关于阳和先生的资料。之前斗胆在成均书院里询问老先生,阳和先生和阳明先生的师承关系,贾珠这会儿终于有了清晰的答案。

    为了理清这层关系,贾珠同时对鼎鼎有名的阳明先生也做了一番了解。阳明先生即是王守仁,幼名云,字伯安,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

    当贾珠再一次来到成均书院,他是以切磋学问的名义来的,而贾珠要和老先生切磋的学问正是阳和先生的学问。

    老先生当然明白贾珠此行的真正目的,见贾珠和上一次相比,言行上大有改观,尤其是在老先生的恩师阳和先生的学问研究上,显得十分精通。

    老先生见贾珠此人孺子可教,便主动提及开设工业设计科的话题,说道:

    “公子之前所说的工业设计科,老朽最后只想确认,公子真的不是在胡闹?”

    “学生对成均书院和先生一样,情有独钟,又岂敢胡闹呢!”

    “既然如此,老朽也没有理由阻止,公子在此开设工业设计科便是。若是公子有办法让这里恢复生机,老朽愿为公子差遣。”

    “贾珠不敢,还得由老先生为学生引路啊!”

    说着,贾珠便和老先生一起漫步于成均书院。在老先生的引领下,贾珠分别参观了书院的讲堂、藏书阁和文庙。

    老先生姓周,是成均书院的首任山长周式的后人。这是老先生亲口告诉贾珠的,溢于言表的骄傲!

    相谈之中,贾珠还请教了老先生为何官府不给拨款,为自己的下一步行动做好心理准备。

    在书院里开设工业设计科虽然只是一个不经意的想法,但贾珠心里非常笃定,要去实现这个想法。

    贾珠随周老先生一起漫步于成均书院,侍卫临安紧随其后,寸步不离公子贾珠。

    经过讲堂,便来到了藏书阁。藏书阁里藏书万卷,阵阵书香扑鼻而来,贾珠不禁问道:

    “书院里藏书这么多,为什么没有学生想着来此翻阅呢?”

    老先生解释道:

    “这些藏书不过是古籍和旧书,大多是程朱一派的理学,与当下流行的王阳明心学相抵触,因此很少有人前来翻阅,何况哪个书院会没有一些藏书呢,恐怕公子王府上的藏书比这些还多吧!”

    贾珠对王府的书院并不感兴趣,身旁的侍卫临安却插嘴附和道:

    “那当然了,我们王府的书院什么都多。我们家公子格外重视你们这个书院,那可是给了十足的面子了。”

    临安的语气傲慢,贾珠忍不住责备道:

    “临安,怎么说话呢!我让你抬头挺胸和我说话,可没允许你对老先生如此无礼!”

    临安见公子的脸色严肃,这才意识到自己多嘴了,连忙卑躬屈膝,向老先生赔礼道:

    “刚才是我口无遮拦,还请先生多多谅解!”

    老先生早已看出,临安穿着仪卫服,是王府的侍卫,知道他直来直去有什么说什么,并无轻蔑之意,也就笑了笑,不追究了。

    从藏书阁出来,贾珠跟随老先生来到了文庙,这里是祭祀孔圣人和其他诸位先哲的地方。

    “全城的文庙就属成均书院的规模最大,每到祭祀的日子,全城的师生都会聚在这里祭拜圣哲,就算书院平时再怎么无人问津,但祭祀那天这里却是热闹的。这也是老朽一心留下来打理书院的原因。”老先生感叹道。

    说起书院的无人问津,贾珠趁机向老先生请教了向官府申请拨款的难处。原来官府之所以没有批准拨款,是因为成均城学生们的反应不强烈。而学生们之所以不愿到成均书院来,无非是因为这里没有吸引他们前来的理由。

    学生到书院主要就是想听大师的讲学,成均书院没有大师,学生们自然不会舍近求远,从河东跨越成溪来到河西。然而,要想吸引到学生,就必须聘请一位大师任书院的山长。

    这样一来,势必就造成了一个死循环,官府不拨款就聘请不到大师,没有大师的书院就吸引不到学生,吸引不到学生,官府就更不愿拨款了。

    而河东城南门外灵官渡的那个惜阴书院,因为山长是嵝山先生,慕名前往的学生络绎不绝,官府就非常愿意给惜阴书院拨款。

    短短半日的功夫,贾珠两次从老先生的口中听到嵝山先生,不禁奇怪此人究竟是何方神圣,于是问道:

    “学生想请教先生,惜阴书院的嵝山,此人做的是什么学问?”

    贾珠原本以为老先生对这个嵝山没有好感,毕竟因为他把全城的学子吸引到了惜阴书院,似的成均书院得不到拨款。然而,老先生却欣然一笑,别有敬意地说道:

    “这位嵝山先生姓吴,名道行,因历乡试不果,终未走上仕途,一生以讲学授徒为业。他从小就对成均书院有倾慕之情,方七岁,闻长老谈成均先贤讲学,便肃然倾听,指示古来忠义大节,辄色喜,为先贤之忠义大节所感动。”

    “没想到您对他这么了解,该不会你们是老相识吧?”贾珠不得不表示怀疑,毕竟吴道行七岁的事情老先生都知道。

    老先生再次大笑,说道:

    “说起来,我和他也算是同门吧!我的恩师阳和先生讲学成均书院,已逾而立之年的吴道行,从游就学其门下,与之大畅良知孝弟之旨,一时遂相引重,深得我恩师的赞赏。”

    “既然如此,那阳和先生过世之后,嵝山先生为什么不来主持成均书院的讲学,而去了惜阴书院呢?”

    说了半天,其实这才是贾珠想问的重点。成均书院可是北宋时期就创立了,可比河东那个惜阴书院牛气多了。

    老先生轻轻一笑,道出了原由,原来,在阳和先生还在世的时候,吴道行就已经被聘为惜阴书院的山长了。哪怕吴道行对成均书院情有独钟,他总不能背信弃义,抛下惜阴书院吧!

    对于向官府拨款这件事,其实贾珠的心里也没有什么底气,他小心翼翼地问道:

    “敢问先生,假如我以王府世孙的身份出面,成均府衙会答应给成均书院拨款吗?”

    “藩王宗室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且不可参合四民之业,如此明文规定,藩王宗室不能干涉官府的行政,老朽奉劝公子,对于官府的拨款还是应该敬而远之啊!”周老先生说着,拍了拍贾珠的肩膀,好似在安慰他。

    听老先生这么一说,贾珠这才知道本朝竟然还有这样的规定,没有一点的权力,没有一点的自由,本朝的王府难道都是用来养猪的吗?

    贾珠心想,若是当真这样,那他以王府世孙的名义向府衙申请拨款,恐怕就有所不妥了。不过,他已经答应老先生让成均书院恢复生机了,贾珠于是坚定地说道:

    “先生请放心,就算拿不到官府的拨款,我贾珠就想办法用王府的钱让书院重现生机了。”

    “公子莫急,依老朽看来,我们不如换一个思路想,官府之所有不拨款是因为没有学生肯来书院,若是有其他的办法把学生吸引过来,那不就可以倒逼官府主动给书院拨款了。”

    老先生的这番话点醒了贾珠,既然他想在书院里开设工业设计科,那又何必去聘请什么大师任山长呢,他在这个时代不就是工业设计领域的大师吗?

    在周老先生的同意下,贾珠决定当即开设工业设计科,明日便开堂讲学。

    日暮西边,成均山头。

    侍卫临安提醒时辰不早了,贾珠这才想起是该打道回府了。于是告别周老先生,约定明日再会,让先生静候佳音。

    临行前,老先生见天色已晚,于是递给了临安一个火把。临安谢过之后,护送贾珠匆匆离开成均书院,趁着渡口的渡船还没有收工,成均城的城门还没有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