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香红楼
字体: 16 + -

第十七章 新生

    这一日吃过早饭,贾珠正准备送贾兰上学去,却听丫鬟素云说道:

    “东边宁府中花园里的梅花盛开,蓉少爷的媳妇请大伙们一起去赏花,老太太、刑太太、王太太,还有几位爷和奶奶们都会去。”

    宁国府的蓉少爷就是贾蓉,贾蓉的媳妇不就是秦可卿么!贾珠想了想,说道:

    “那就去吧,宫裁,你先过去,我送贾兰去了学堂后再过去。”

    李纨答应着,贾兰却不依了,说道:

    “爹、娘,我也要去,我今天不想去上学了,我也要去赏花。”

    “不行,读书要紧,再说,你哪懂得什么赏花!”贾珠严厉地拒绝兰哥儿的请求。

    贾兰没有放弃,继续向李纨求情道:

    “娘,就让我玩一天嘛,环小叔都经常没去上学,为什么我每天都要去呢?”

    “兰哥儿,听你爹,乖!”李纨明白慈母多败儿、娇惯忤逆子的道理。

    有了李纨的支持,贾珠更加理直气壮地说道:

    “兰哥儿,这几年你辛苦一点,等到通过了童生试,进学成为了生员,爹就不管你了。不过到时候,爹相信,兰哥儿自己会找到读书的目标,会明白爹的良苦用心的。”

    贾兰只好闷闷不乐地提着文具,跟着贾珠出门,前往家塾的学堂去了。

    贾珠送贾兰刚刚走出门,不想看见了探春妹妹,便问三弟贾环最近有没有去上学。探春一脸的无奈,说道:

    “劝了他好几天了,就是不想再去学堂了,被我逼着在家里学习了几天,这会儿还赖在被窝里不肯起呢,我是管不了他的了,也懒得管了。”

    “那赵姨娘也不管管?”贾珠问道,心里大体上已经有了答案,丫鬟出身的赵姨娘,脾性可不好。

    探春摇了摇头,表情冷漠地说道:

    “她要是管起来,不是打就是骂的,我还宁愿她不管呢!珠大哥,你快送兰哥儿去上学吧,别管贾环了,随他吧!”

    作为贾珠同父异母的弟弟,贾环对这个哥哥一点儿都不亲近。虽然同是贾政的儿子,却不怎么受人待见。

    贾环不受人欢迎,或许是因为长得不帅吧!贾家有钱有势,儿孙也要有模有样的才对,何况本朝的考试制度很看重考生的外表!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贾环母亲赵姨娘委实地在贾府中的人缘太差了!不过,贾环要是真受欢迎了,王夫人这个正牌太太,还不早晚要受小三的气吗?

    贾环虽然不是同一个母亲生的,但是不管怎么说都是贾府的后代。作为了一个孩子,贾环比贾宝玉小,小而弱,大而强。当然小的更需要人怜爱,然而贾环在贾府除了处处遭人白眼之外,还能得到什么呢?

    贾府的丫环嫌弃也罢,叔侄伯嫂不待见也不怪,作为父亲、祖母,却仿佛眼里没有这个孩子一样,贾环心里能不难受吗?贾环毕竟年幼,是没有行为约束能力的人,属于未成年人。导致贾环心理变态失衡的原因,并不是他自己主动犯的过错,而是长期的心理压抑造成的结果。

    其实,贾府长辈们对待贾环是不公平的,这也难怪贾环不满意了。而赵姨娘调教的确是教子无方,对于贾政的严厉,贾环也不是一般得畏惧。贾环逆反心理强,一旦长大成人,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再听他母亲的教唆了。

    想到这些,贾珠觉得,以后若是有机会,应该好好调教一下这个弟弟。然而也就是这么一想罢了,眼下要先把贾兰调教好才是。于是辞了探春,送贾兰上学去了。

    来到学堂,贾珠见贾兰的座位边上多了一个人,看样子有十一、二岁了,便领着贾兰走进了教室里,问道:

    “你是这几天刚刚来的吧,之前可没有见过你?”

    “我前天来报到的,原本我是不愿来的,我娘亲硬是把我给撵来了。这个座位有人吗?”

    那之前是贾环的位置,贾珠想了想,自从贾环不来学堂,贾兰就没有了上学的伴。既然贾环不常来,就让他坐在这儿也好,贾兰也有个学习的伴,于是说道:

    “有是有,不过他不来上学了,所以你就坐这儿吧!对了,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贾菌。”

    “这是我儿子贾兰,你们都是草字辈,以后就一起读书学习,互爱互助!”

    “草字辈?什么草字辈?”贾菌显然还不懂如何识别家族里的辈份排序。

    贾珠于是解释道:

    “我们贾氏家族从第一代宁荣国公开始,至今五代人的谱字分别是命名为水、代、文、玉、草,我叫贾珠,是玉字辈的,贾兰和你都是第五代草字辈的。”

    通过询问,贾珠大体上知道了,贾菌是宁国公的正派玄孙,从小没了父亲,母亲娄氏守着寡,一个人养育着贾菌。

    贾珠记得原著中是这样讲述的。当日宁国公与荣国公是一母同胞弟兄两个。宁公居长,生了四个儿子。宁公死后,贾代化袭了官,也养了两个儿子:长名贾敷,至八九岁上便死了,只剩了次子贾敬袭了官,如今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余者一概不在心上。幸而早年留下一子,名唤贾珍,因他父亲一心想作神仙,把官倒让他袭了。

    原来,宁公生了四个儿子,其中就有贾蔷、贾菌之祖。也就是说,贾蔷和贾菌其实是第一代宁国公四个儿子中除了贾珍的祖父贾代化之外其余三个儿子的子孙,这么说来,贾蔷和贾菌的曾祖父和贾蓉的曾祖父是亲兄弟。他们是贾代化的曾孙,是贾代化的亲兄弟的曾孙,他们都是第一代宁国公贾演的玄孙,是宁府正派玄孙。贾蔷、贾菌和贾蓉一样,都是宁国公的嫡派子孙。

    换句话说,贾蔷和贾菌是宁府中的正派玄孙,也就是荣国府近派的重孙。这里的重孙,是曾孙的另一种说法,由于贾菌和贾蔷一样是宁国府第一代宁国公的玄孙,第二代宁国公的曾孙也就是重孙,因此,贾菌对于荣国府来说,对于健在的第二代荣国公夫人贾母来说,也是重孙,但不是荣国府的正派重孙,而是近派重孙,这个近派就是荣国府之于宁国府来说的,同出一源,但已经分支了,反之,宁国府之于荣国府,贾兰也可以称之为宁国府的近派重孙。

    贾菌第一次弄清了自己在家族里的辈份,欣然笑道:

    “你知道得可真多,这么说来,我得叫你一声叔叔了!我是觉得,只要别人对我好,我就对他好,别人要是对我不好,甭管他什么辈份,我一样叫他好看!”

    听了贾菌的这番话,贾珠不禁额头冒汗,不过又觉得这个贾菌还是挺有义气的。

    这时,外面传来了二弟贾宝玉的声音。宝玉难得来一次学堂,贾珠闻声望去,只见宝玉并非一个人,身边还有一个小后生。

    看起来宝玉和这个后生的关系不一般,又见那后生腼腆温柔、怯怯羞羞,顿时看穿,贾珠猜测,此人便是秦可卿的弟弟秦钟了。

    原来,秦钟虽不是秦可卿的亲弟弟,却是可卿养父秦业的亲生子,那秦业至五旬之上方得了秦钟。

    由于去年的时候,秦钟读书所在私塾里的老师突然亡故了,还没来得及聘请新的老师,秦钟便只得暂时在家温习旧课。

    秦业这几天正思索着要找可卿商议,把秦钟送往贾府的家塾中去,暂且不致荒废学业,可巧遇见了宝玉这个机会。

    秦业又听说贾家塾中现今司塾的是贾代儒,乃当今之老儒,秦钟此去,学业料必进益,成名可望,因此十分欢喜。

    然而,这贾代儒收学生,暗地里都是要见面礼的,那贾家上上下下可都是一双富贵眼睛呢!秦业虽然也是个做官的,但毕竟是寒门宦官,囊中羞涩啊!

    生怕耽误了儿子的终身大事,秦业最后还是东拼西凑,恭恭敬敬地封了二十四两贽见礼,亲自带了秦钟,来代儒家拜见了。

    秦业父子原本是等候贾家的人安排上学的日子后送信来通知,可是宝玉急于要和秦钟相见,却顾不得别的,于是随便挑了今天的日子,带着秦钟来上学了。

    秦钟较宝玉略瘦巧些,清眉秀目,粉面朱唇,身材俊俏,举止风流,似在宝玉之上,只是怯怯羞羞,有女儿之态。

    几天前,宝玉第一次见到了秦钟,心中便有所失。痴了半日,自己心中又起了呆意,乃自思道:

    “天下竟有这等人物!如今看来,我竟成了泥猪癞狗了。可恨我为什么生在这侯门公府之家,若也生在寒门薄宦之家,早得与他交结,也不枉生了一世。我虽如此比他尊贵,可知绫锦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根死木头;美酒羊羔,也不过填了我这粪窟泥沟。'富贵'二字,不料遭我荼毒了!”

    秦钟自见了宝玉形容出众,举止不凡,更兼金冠绣服,骄婢侈童,秦钟心中亦自思道:

    “果然这宝玉怨不得人人溺爱他。可恨我偏生于清寒之家,不能与他耳鬓交接,可知'贫窭'二字限人,亦世间之大不快事。”

    二人一样的胡思乱想,你言我语,十来句后,越觉亲密起来。

    原著中有不少描写宝玉和秦终的露骨文字,对此贾珠是印象深刻的,想到宝玉毕竟是他的亲二弟,总不能让他胡作非为,铸下大错,应该适当地提醒他一下。

    这样想着,贾珠随即走出教室,把宝玉堵在了门口,准备和他好好谈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