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
字体: 16 + -

第122章 隋唐(10)

    五铢钱由于各项制度的完备及顺利执行,贞观时逐渐扭转了隋末唐初的混乱局面,百废俱兴,各行各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贞观年间,国家政局稳定,国防日益强盛,唐与周围少数民族及邻国的关系也日益和睦。唐初,周围少数民族,尤其是东突厥不断犯境。唐太宗即位后,发展经济,推行府兵制,并亲自在殿廷上教练卫士,唐国防强大起来。贞观二年,太宗命李靖、徐世责力率兵十余万,分道出击东突厥。次年,李靖等大破之,俘虏了颉利可汗,稳定了北方的边境。贞观九年春,又派李靖、侯君集等率兵大举进攻吐谷浑(青海高原和新疆东南部一带),唐军深入吐谷浑的腹地,突袭了吐谷浑王伏允的牙帐。伏允兵溃自杀,其子慕容顺降唐。贞观十三年(639年),太宗派侯君集率兵攻打西域高昌国,高昌王惊恐而死,其子降唐,唐朝势力由此已伸入西域。太宗以高昌为唐在西域的根据地,与西突厥展开了争夺西域的斗争。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在天山以北的地区设置了庭州(今吉木萨尔),在天山以南的南昌设立了西州。天山南北的小国也纷纷摆脱西突厥的控制,与唐朝结好。唐西北边疆得到了稳定。唐控制西域,恢复了中西商路,密切了与地中海沿岸国家的关系,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唐在经营西域的同时,还与吐蕃建立了密切的关系。贞观八年(634年)吐蕃遣使来唐,唐太宗用隆重的仪式接待他们并与吐蕃结成了进攻吐谷浑的军事同盟。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派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与弃宗弄赞(即松赞干布)成婚。从此以后,双方之间的来往更加频繁。唐朝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入吐蕃,唐西部边境日益巩固。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东北部少数民族奚和契丹归降,唐太宗于奚地置饶乐府,于契丹地置松漠府,受到营州(今辽宁朝阳一带)都督府的节制。在唐太宗及其大臣们的努力下,贞观时期确实做到了“中国既安,四夷自服”,文治武功都达到空前的盛况。为中国历史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但是,值得指出的是,贞观后期,唐太宗的纳谏与用人都较贞观前期逊色许多。兢兢业业的朝风也有所懈怠。贞观二十一、二十二年(647年,648年),唐出兵东犯高丽,西打龟兹,扑灭薛延陀,又动用民力,营缮宫殿,赋税与徭役都有所增加。太宗晚年,雅州(今四川雅安一带)、邛州(今四川邛崃、大邑二县)、眉州(今四川眉山、洪雅二县)等地相继发生了局部地区农民起义,表现了人民对增加剥削的不满。

    房玄龄

    房乔,字玄龄,是齐州临淄县(今山东临淄)人。曾祖父房翼,是后魏的镇远将军、宋安郡太守,承袭壮武伯爵位。祖父房熊,字子,初任官为州主簿。父亲房彦谦,喜好读书,涉猎《五经》,任隋朝泾阳县令。

    房玄龄幼时聪明,博览经史,工于草书隶书,善写文章,曾跟随父亲到京城去。当时天下安宁,大家都认为隋朝的国运会很长久,房玄龄避开左右随从对父亲说:“隋朝皇帝本无功德,只会迷惑黎民百姓,不为后代作长远打算。他混淆嫡亲和庶出,让他们互相争夺,皇太子与诸王,又竞相奢侈,早晚会引起互相残杀,靠他们是不足以保全家国的。现在天下虽然清平,但其灭亡却指日可待。”房彦谦听后很吃惊,从而对他另眼相看。房玄龄十八岁时,本州举荐他应进士考,及第后被授羽骑尉。吏部侍郎高孝基一向被认为有知人之明,见到房玄龄后深加赞叹,对裴矩说:“我见过的人多了,还从未见到像这位郎君那样的人。他将来必成大器,但恨我看不到他功成名就,位高凌云了。”父亲久病,历百余日,房玄龄尽心侍奉药物膳食,一直没有脱衣睡觉。父亲去世后,五天不吃不喝。后来房玄龄被任命为隰城县县尉。

    到唐高祖举义旗入关内,太宗向渭北拓地时,房玄龄驱马前往军营谒见。温彦博又加以推荐。太宗一见房玄龄,就如同旧相识一般,署任他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房玄龄既然已遇知己,就竭尽全力,知无不为。每当讨平寇贼时,众人都竞相搜求珍玩,唯独房玄龄先去网罗人才,送到太宗幕府。遇有猛将谋臣,他就暗中与他们交结,使他们能各尽死力。

    不久隐太子李建成见太宗功德比他更盛,转而产生猜忌。太宗曾到隐太子住所吃饭,中毒而归。幕府中人十分震惊,但又无计可施。房玄龄因此对长孙无忌说:“现在怨仇已成,祸乱将发,天下人心恐慌,各怀异志。灾变一作,大乱必起。不但能祸及幕府,还怕会倾覆国家。在此关头,怎能不再三深思呢!我有条愚计:不如遵从周公诛杀兄弟的故事,就能对外抚宁天下,对内安定宗族社稷,来尽一份孝养的礼节。古人曾经说过:‘治理国家的人不能顾及小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比家国沦亡、身败名裂不是要好得多吗?”长孙无忌说:“我也早有这种打算,一直没敢披露出来。您现在所说的,与我的想法深深相合。”长孙无忌于是入见太宗献策。太宗召来房玄龄对他说:“危险的征兆,已现出迹象,应该怎么办呢?”房玄龄回答说:“国家遭逢患难,古今没什么不同,不是英明的圣人,不能平定它。大王功盖天地,符合君临臣民的预兆,自有神助,不靠人谋。”因此与幕府属官杜如晦同心尽力。仍然随同幕府升迁为秦王府记室,封爵临淄侯。又以本职兼任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加官文学馆学士。房玄龄在秦王府十余年,经常掌管文书。每当撰写奏章时,他驻马路边、一挥而就,行文简洁道理充分,不打任何草稿。高祖曾对侍臣们说:“此人深知事理,完全可以委任。每当他为我儿向我陈述事情,都能理会我心,使千里之外,与我儿就像对面谈话一样。”隐太子看到房玄龄、杜如晦被太宗信任,十分厌恶,在高祖面前进谗言,于是房玄龄与杜如晦一起被贬斥。

    隐太子将要变乱,太宗命令长孙无忌召来房玄龄和杜如晦,让他们穿上道士服装,悄悄带他们入府阁议事。到太宗入东宫成为皇太子,提拔房玄龄为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代替萧任中书令。太宗论功行赏以房玄龄和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房玄龄进爵邢国公,赐予实有封户一千三百户。太宗因此对诸位功臣说:“朕奖励你们的功勋、给你们划定封邑,恐怕不能全都恰当。现在允许你们各自发表意见。”太宗叔父淮安王李神通进言说:“高祖刚举义旗,臣就率先领兵赶到。现在房玄龄、杜如晦等刀笔吏功居第一,臣有些不服。”太宗说:“义旗初举,人人有心追随。叔父虽然率兵前来,但不曾身经战阵。山东没有平定时,叔父受命出征,窦建德南侵,叔父全军覆灭。到刘黑闼叛乱,叔父才随军破敌。现在论功行赏,房玄龄等有运筹帏幄、安定国家的功劳。所以汉朝的萧何,虽然没有征战的功劳,但他指挥谋划、助人成事,因此能功居第一。叔父是皇家至亲,对你的确没什么可以吝惜,但朕又切不可因此私情,让你与功臣接受同等的赏赐。”起初,将军丘师利等都居功自傲,甚至有时挽袖指天、以手画地,陈说怨愤。等见到李神通理屈后,他们自己互相议论说:“陛下赏赐极为公正,不徇私情,我辈怎能妄加陈述呢?”

    贞观三年,任命房玄龄为太子太师。他坚辞不肯接受,改任代理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明年,代替长孙无忌任尚书左仆射,改封爵为魏国公,并监修国史。房玄龄既已总管百官事务,就虔诚恭谨、日夜操劳,不让一事处理不当。听到别人的长处,就像自己有长处那样高兴。他精通吏事、注意文辞,审定法令、意在宽平。用人不求全责备,也不以自己的长处来衡量别人,随才录用,不拘贵贱,当时人称为良相。有时因事被皇上谴责,他就连日在朝堂上叩头请罪,恐惧不安,似无地自容一般。贞观九年,房玄龄监护高祖陵庙制度,因功加授开府仪同三司。十一年,房玄龄和司空长孙无忌等14人一起被授予世袭刺史。房玄龄带原官任宋州刺史、改封爵为梁国公。这件事结果没有施行。

    贞观十三年,加房玄龄官为太子太师。房玄龄再三上表请求解除仆射职务,太宗下诏书回报说:“选用贤能的根本,在于无私;侍奉君上的道义,贵在当仁不让。列圣所以能弘扬风化,贤臣所以能协力同心。公忠贞庄重、诚信贤明,为我草创霸业,助成帝道。执掌尚书省,使百政通和;辅佐皇太子,实众望所归。但是公忘记了那些大事,拘于这点小节,虽然恭敬完成教谕事务、却要辞去宰相职位,这难道就是所说的辅佐朕共同安定天下吗?”房玄龄于是带本官就任太子太师。当时皇太子要行拜师礼,已备好仪仗等待。房玄龄深加谦退,不敢进见,于是回家去了。有见识的人都推崇他的谦让精神。房玄龄认为自己居宰相位十五年,女儿是韩王妃子、儿子房遗爱娶高阳公主,实在是极为显贵,于是频繁上表,请求辞去职位。太宗下诏宽慰,但并不批准。十六年,又与高士廉等人一起撰成《文思博要》,赏赐丰厚。拜官司空,仍然总掌朝政,依旧监修国史。玄龄上表辞让,太宗派遣使节对他说:“过去留侯张良让位、窦融辞去富贵,都是自己惧怕功名太盛,知道进能够退,善察时势、及时止步的,所以前代人加以赞美。公也想追随往日贤哲,实在应当嘉奖。然而国家任用公已久,一旦突然失去良相,就如同失去双手一般。公若体力不衰,就不要再辞让了。”房玄龄于是停止了推让。

    贞观十七年,房玄龄和司徒长孙无忌等人的像被画在凌烟阁上。赞词说:“才能兼有辞藻,思虑化入神机。为官励精守节,奉上尽忠忘身。”高宗在东宫时,加房玄龄太子太傅、仍然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后因《高祖、太宗实录》撰成,太宗颁下诏书褒奖,赐织物1500段。同年,房玄龄因继母去世、停职修丧礼,太宗特命赐以昭陵葬地。不久,恢复本职。太宗亲自出征辽东,命房玄龄在京城留守,手写诏书说:“公担当着萧何那样的职任,朕就没有西顾之忧了。”军事器械、战士衣粮,都委任房玄龄去处置发送。房玄龄屡次上言说敌人不可轻视、应当特别谨慎。后与中书侍郎褚遂良接受诏命重新撰写《晋书》,于是上奏选取了太子左庶子许敬宗、中书舍人来济、著作郎陆元仕、刘子翼、前雍州刺史令狐德、太子舍人李义府、薛元超、起居郎上官仪等八人,分工修撰。以臧荣绪所写《晋书》为主,参考诸家,很是博洽详尽。然而修史官员都是文学之士,喜好采用怪异荒谬琐碎的故事,来显示见多识广;加上所写的评论追求艳丽、不求真实,因此多被学者讥讽。唯独李淳风精通星象历法,善于著述写作,他写的《天文》、《律历》、《五行》三志最值得阅读。太宗亲自撰写了晋宣帝、晋武帝二帝以及陆机、王羲之共四篇纪传的评论,于是题名说“御撰”。到二十年,《晋书》撰成,共一百三十卷,诏命藏在秘书省,按级别对撰写人赐物加官。

    尉迟敬德像房玄龄曾因微小过失被罢官回家。黄门侍郎褚遂良上奏说:“君主是‘首脑’,臣下称‘四肢’。有龙跃就有云起、不待呼啸而会集,假如时机到来,千年不敌一瞬。陛下过去是布衣百姓时,心怀拯救民众的大志,手提轻剑、仗义而起。平定诸处寇乱,全靠陛下神功,而文章谋略,颇得辅佐帮助。作为臣下,玄龄出力最勤。往昔吕望扶助周武王、伊尹辅佐成汤,萧何竭力于关中、王导尽心于江南。比起这些人,玄龄可以匹敌。况且武德初年出仕作官的人,都是忠诚勤恳、恭敬孝顺,众人同归陛下。但隐太子与海陵王,凭仗凶乱、求用惑主,使人人不能自安,处境像鸡蛋相叠一样危险、形势如身被倒挂一样危急,命在旦夕、身系寸阴,而玄龄之心,始终不变。到武德九年之际,事情紧迫,玄龄虽被贬斥赶走,未能参与谋略,但仍然穿着道士衣服入府,与文德皇后一起同心相助。他在臣节方面,确实没有什么亏欠。到贞观初年,万物更新,玄龄选择能吏侍奉君主、为舆论所推奖,虽有无上功勋,却忠心依旧。只要不是犯有不赦的罪状、为百官同愤,就不能因一点小错误就轻易地舍弃他不用。陛下如果确实怜悯玄龄年迈,或瞧不起他的行为,自可像古时那样,谕示大臣让他退休。但这事实行起来要靠后一些,并要遵循往日故事,按退休礼仪去作,就不会使陛下失去好的声誉。现在玄龄这样有数十年功勋的旧臣,因一件小事而被贬斥,朝廷外面议论纷纷,都认为不应该。天子重用大臣则人尽其力,轻易舍弃则人心不安。臣以庸碌之才,愧列陛下左右,斗胆冒犯天威,略为陈述管见。”

    贞观二十一年,太宗前往翠微宫,在那里授司农卿李纬官为民部尚书。房玄龄当时留守京城。恰好有人从京城来,太宗问他:“玄龄听说李纬官拜尚书后怎么样?”那人回答:“玄龄只说李纬胡子好,没说其他话。”太宗立刻改授李纬为洛州刺史。房玄龄就是这样,是当时的一种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