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一本通
字体: 16 + -

第47章 清朝(5)

    甲午之战,较之其他部队,北洋水师无疑士气最高,战斗力最强,他们不畏强敌,进行了英勇的抵抗。开战后不久,旗舰“定远”首当其冲遭到敌人密集炮击,舰体多处被击中,原本在飞桥上指挥的丁汝昌跌落受伤,但他仍坐在甲板上鼓舞士气,“定远”舰管带刘步蟾接替指挥。“致远”号受重伤后,管带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猛冲,意图撞毁日舰“吉野”号,不幸中鱼雷沉没,邓世昌和全舰250名官兵壮烈牺牲。“经远”的管带林永升也力战阵亡,全舰官兵继续战斗,坚持到最后一分钟。消息传来,举国震惊,光绪帝还亲自给邓世昌写下“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的挽联。当然,也有一些败类,如“济远”一开火便挂上白旗逃亡,中途撞上业已搁浅的“扬威”号,将其撞沉,并第二次逃回旅顺,此后管带方伯谦被论罪处斩。

    致远舰

    双方战到下午5点,都因弹药已尽而停火。中国方面只剩下7艘兵船,5艘沉没,伤亡600人左右。日本方面仍是11艘兵船,包括旗舰“松岛”在内的5艘军舰遭到重创,伤亡239人。入夜后,日本海军先行撤退,北洋舰队也返回旅顺。这一仗也是整个甲午战争中清军少见的拼死抵抗的恶战。

    黄海一役,北洋水师损兵折将,元气大伤,不过它还拥有“定远”、“镇远”两艘重型铁甲舰及“靖远”、“来远”等战舰,可谓主力尚存。而且日本舰队也遭到很大打击,一时也失去了继续作战的能力。可惜,北洋水师从未主动追击,一退至旅顺,再退至威海卫旁边的刘公岛湾。他们遵守李鸿章的命令,保全实力不再与日本海军交锋,主动放弃了制海权,坐视日本海军横行于黄海、渤海。更为严重的是陆上作战的节节败退。日本陆军由陆上的后路偷袭,旅顺、威海两大海军基地最终陷于围攻之中。

    越过鸭绿江后,日本陆军接连攻陷九连城、安东、凤凰城、长甸、岫岩、海城等地。另一路从辽东半岛的花园口登陆,清军未进行任何抵抗。旅顺守将徐邦道等见金州危急,建议分兵增援,以保护后路,并电请李鸿章速令北洋舰队赴援大连,却得不到其他将领的响应,还被李鸿章斥责为“糊涂胆小”。11月7日,日军轻易地占领了大连,并缴获了清军遗弃的大批军用物资。18日,日军向旅顺发起进攻。丁汝昌曾亲往天津面见李鸿章,请求率北洋舰队驰援旅顺。李鸿章命令丁汝昌“保船避战”,否则虽胜亦罪。驻守旅顺的清军统帅龚照屿,开战前就已逃往烟台。在旅顺的10000多清军军心涣散,将领互不统属。徐邦道率部迎敌,激战数日,因后援不继而失败。22日旅顺失守,北洋水师失去了修理基地。

    1895年1月20日,日军在山东荣成湾登陆,抄袭威海卫后路,并以海军封锁威海卫港口,使北洋舰队陷于港内,腹背受敌。1月30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南岸炮台,北岸守军望风溃散。丁汝昌派人炸毁了北岸炮台和弹药库,以免资敌。随后,日军又占据了北岸。北洋舰队苦守刘公岛,陷入绝境。2月3日,日舰和占据炮台的日军以水陆合击北洋舰队。北洋舰队的爱国将士拼死抵抗,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自身也伤亡惨重。这时,日本舰队司令致信丁汝昌,劝其率部投降。在北洋舰队服役的洋员和部分贪生怕死的将领也公开要求投降。丁汝昌下令各舰冒死突围,后又命令炸舰沉船以免资敌,却遭到多数将领的反对,只有刘步蟾沉舰后自杀。2月11日,丁汝昌在增援和突围均已无望之下,自杀身亡。第二天,洋员浩威盗用其名义,向日军投降,北洋舰队尚存的11艘战舰和刘公岛炮台及大量军器弹药,全部被日军所缴获。至此,苦苦经营了十多年的北洋水师,仅半年就全军覆没。

    北洋水师是洋务运动中清朝投入财力最多的一项,特别是北洋大臣李鸿章为之倾注了毕生心血,并引以为傲。1884年,北洋水师建成后,成为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一时间令海内外刮目相看。李鸿章一度志得意满,派舰队驶往日本耀武扬威了一番,令日本举国上下颇为惊惧。可惜好景不长,自19世纪80年代晚期起,因慈禧太后、翁同龢等人的阻扰,海军经费被长期挪作修造颐和园等其他用途,连炮弹都十分缺乏,更别说购置最新的舰艇。这个海军技术大跃进的时代,被中国不幸错过了。日本则自天皇以下发愤图强,以举国之力添置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战舰,因而日本海军在吨位、航速、炮弹射程及频率等多方面赶上和超过了中国。

    中日甲午战争是改变东亚格局和改变中日历史进程的关键。甲午的战败,使得清廷得支付两万万两白银的赔款,台湾澎湖被割让,曾经的中兴与自强顿时化为云烟,中国逐渐被列强瓜分。日本则凭借此役获得的丰厚掠夺,迅速实现富国强兵,并走上帝国主义之路,东亚和世界局势随之改变。从1885年至1895年,短短10年的风云变幻,彻底改变了历史。你一定会想,如果当初清朝没有将3000万海军费用挪用,如果清军都像邓世昌一般拼死抵抗,历史也许是另一番模样吧?

    链接:北洋水师官制等级分级

    北洋水师官制等级分为管带,帮带大副,鱼雷大副,驾驶二副,枪械二副,船械三副,舢板三副,正炮弁,水手总头目,副炮弁,巡查,总管轮,二、三等管轮,水手正副头目,一、二、三等水手,一、二等管旗,鱼雷头目,一、二、三等升火,二等管舱,一、二等管油,一等管汽,油漆匠,木匠,电灯、锅炉、洋枪、鱼雷等匠,夫役,文案,支应官,医官,一、二等舵工,一、二等雷兵,一、二、三等练勇,教习,学生。

    十、戊戌变法

    甲午的战败酿成巨祸,也深刻地教训了国人。空前的危机,让中国人普遍觉醒,如同梁启超所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此后,全民性和多形式的救国潮流风行全国。首当其冲的就是由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

    甲午战争的失败沉重地打击了国人,战胜我们的是两千年来一直被我们蔑视为倭奴的东洋岛国——日本。在1895年春夏间,在清廷战和失据、惊慌失措之时,举国上下群情激奋。由康有为发起,当时在北京参加进士科考试的全国举人1300多人聚集起来,给光绪帝上万言书,要求拒和、迁都和变法。虽然上书受到阻扰没有送达皇帝手中,不过依然震惊全国,史称“公车上书”。不久,康有为考上了进士,被授予工部主事一职。此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主张变法的很多人在北京创办了《万国公报》,组织了强学会,定期讲演,印行书刊,介绍西学,制造舆论,聚集力量。一时间,京城大臣名士争相入会,震动朝野。由于受“后党”的阻扰,这些活动很快被禁止。此后,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要求维新变法。不过前几次的上书如石沉大海,并无反响。

    链接:《万国公报》

    是1868年9月5日在上海由林乐知等传教士创办的一份刊物,同时也是一份对中国近代发展影响巨大而深远的刊物之一。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之后不久,也创办了一份报纸名为《万国公报》。《万国公报》自1895年8月17日开始正式刊行,为双日刊,每册有编号,无出版年月。从46期开始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

    转机在1897年末终于到来。这一年10月,德国借口巨野教案强占胶州湾,俄国舰队驶入旅顺湾,强租旅大,掀起了新一轮的瓜分狂潮。举国群情激奋,清廷再次陷入统治危机中。康有为从上海赶往北京,第五次向光绪帝上书,要求变法,否则皇帝与大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这次的上书依旧没有上达,不过在京城辗转传抄,还在天津、上海公开见报,影响颇大。年轻的光绪帝为了摆脱危机,并借此挣脱慈禧太后的束缚而夺取实权,开始倾向支持康有为的变法要求。康有为深感变法有望,于是连续给光绪帝呈递《日本变政考》、《大彼得变政记》等书,特别是全面论述变法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建议光绪帝效法日本、俄国,推行新政。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维新变法、救亡图存的风潮应声而起。

    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推行变法,随后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的措施和步骤,而且准许他专折奏事。从这一天开始,根据康有为等维新派的建议,光绪帝锐意改革,先后下达了100多道谕旨,其中绝大部分是关于变法的,内容广泛涉及各个方面。如在经济上设立农工商总局,保护工商业,奖励发明创造;设矿务铁路总局,修筑铁路,开采矿产;举办邮政,裁撤驿站;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政治上改革行政机构,裁汰冗员;提倡官民上书言事。军事上裁减旧式军队,训练海陆军,推行保甲制度。文教上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文;设立学堂,学习西学;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准许自由创立报馆和学会;派留学生出国。这些措施大多是欧美及日本等国行之有效的治国法宝,切合实际的良策。若能切实推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局面。后来,梁启超不无得意地回忆说,这两三个月推行的变法措施,虽然是在位数十年中外贤德明君,可圈可点的政绩也不及其十之一二。

    纵观历史上的改革,其成功无不依靠明君权臣的强力推动,而失败则大多因反对派力量过大,主政者中途改弦更张之类,因为改革势必改变某些局面,危害某些阶层的利益。戊戌变法所遭遇的反对更是空前强大,特别诸如废除科举、取消对满人的供养等,更是招致普遍的抵制。另外,掌控中央实权的是慈禧太后,光绪帝并无实权;地方总督巡抚们的权力也空前膨胀,因此对于变法措施大多置若罔闻,或者交章辩驳。全国各地仅思想开通的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新政,执行了部分措施。由于顽固派和洋务派的抵制,变法诏令大都成了一纸空文。

    就在康有为兴致勃勃地鼓吹“全变”“速变”的时刻,问题纷至沓来,最大的危机来自中央。在光绪帝下令变法第四天,慈禧太后就迫使他下令撤去支持变法的帝党首领翁同龢的一切职务,逐回原籍;同时收回用人权,新任二品以上的官员,必须到皇太后面前谢恩;并任命亲信荣禄出掌直隶总督,统领北洋军队,掌握了京、津一带的兵权。另外,加强了对颐和园和北京城内外的警戒,密切监视光绪帝和维新派的活动。光绪帝也不甘示弱,采取了一些措施予以反击。比如将一些反对改革官员革职查办,任命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为军机章京,赏四品卿衔,参与新政,加紧推行变法。这些举动让守旧势力大为恐慌,他们四处活动,或造谣生事,或请求慈禧太后重新垂帘听政。慈禧太后也令人到天津与荣禄密谋。荣禄将聂士成部调至天津陈家沟,董福祥军移驻北京长辛店。军队的异动,使局势变得更为紧张。七八月间,京、津一带开始盛传慈禧太后跟荣禄密谋,将趁光绪帝去天津阅兵时,以武力逼他退位。光绪帝感到事态严重,于是密令康有为等设法应付,康梁毕竟是书生,毫无实权,无计可施,接到密令,只能失声痛哭。

    危急关头,他们想到了袁世凯。袁虽出身异途,不过为人机灵果敢,办事能力很强,得到李鸿章的青睐,被视为接班人。不过在甲午年间,李鸿章失势后,他却落井下石,改投帝师翁同龢麾下。此刻,他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统帅了装备精良的新建陆军7000余人。袁出于政治投机,加入过强学会,获得了维新派的好感。危急关头,康梁等希望能够争取袁世凯,利用他掌握的军队做最后的抗争。在他们的举荐下,9月16日、17日,光绪帝接连召见了袁世凯,赏以侍郎衔,专办练兵事宜,示以隆恩。18日深夜,谭嗣同夜访袁世凯,劝他诛杀荣禄,包围颐和园,解救光绪帝。袁世凯信誓旦旦地说:“诛荣禄如杀一狗耳。”慈禧太后也似乎预感事情不妙,19日一大早提前从颐和园赶回宫,把光绪帝控制起来。次日,袁世凯在向太后请安后,连忙赶回天津,向荣禄把谭嗣同等的计划和盘托出!21日,慈禧太后“训政”的消息传到了天津,荣禄随即派人进京,向慈禧太后报告了维新派“锢后杀禄”的计划。慈禧太后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将光绪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同时对外宣称皇帝生病——这是中外篡权者最常用的借口——然后堂而皇之地再一次临朝听政。另外宣布废除变法,下令搜捕维新派重要人物,史称“戊戌政变”。

    政变发生后,康有为和梁启超在英国和日本的帮助下,逃往国外。谭嗣同则拒绝逃亡,他认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9月28日,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杨深秀、康广仁6人在菜市口被杀害,人称“戊戌六君子”。许多赞成新政的官员被革职。新政措施,除设立京师大学堂、裁撤湖北巡抚等少数措施外,其他全部被废止。

    从6月11日宣布变法到9月21日政变发生,维新运动共进行了103天,因而也称为“百日维新”。它虽然是昙花一现,却灿若晨星,指引着国人探求真理的道路。3年后,在遭遇八国联军的空前侵凌后,慈禧太后发动了“新政”,将维新派的很多措施重新来过,不过再也无法挽回灭亡的命运。而接连背叛李鸿章和光绪帝的袁世凯,在大权在握之后,彻底地背叛了清王朝,将皇帝赶下了台。这实在是莫大的历史讽刺,让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