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一本通
字体: 16 + -

第46章 清朝(4)

    大火过后,圆明园化成了一片焦土。历经百余年精心建构的十六七万平方米的园林建筑,绝大多数被无情焚毁,全园仅存双鹤斋、蓬莱瑶台、海岳开襟三个景群以及二三十座殿阁亭廊、庙宇、值房和园门,而这些仅存建筑物的门窗也因连日高温烘烤严重变形,里面的物什也都被洗劫一空。恭亲王奕等人在西山的一片高地上看到了这场可怖的大火。在给咸丰皇帝的奏折中,他写道:“臣等登高瞭望,见火光至今未熄,痛心残目,所不忍言……目睹情形痛哭无以自容。”通过洗劫、焚烧圆明园,英法联军彻底打垮了以咸丰皇帝为首的清政府的意志,并且得以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他们这次行动所要完成的一切卑下的目的。很快,留守和谈的恭亲王奕与英、法两国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订立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北京条约》规定:开天津为商埠;九龙割让英国,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恤金英国30万两,法国20万两。11月初,赚得盘满钵满的英法联军分批撤离北京。无耻的俄国人则以“调停有功”,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了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洗劫、火烧之后,成为满清皇家永久的伤痛。蛰居承德的咸丰帝从此一病不起,并于第二年满怀愤恨地逝去。后来当政的慈禧太后一直梦想着修复圆明园,以期重现旧日的荣光。因国库空虚,不得不建建停停。40年后,1900年盛夏,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像她的丈夫一样率领皇室仓皇出逃;而侵略者故伎重施,公然下令抢劫三天。这一回,他们的魔爪主要集中在皇宫和颐和园。不过,圆明园也未能幸免,由于战乱无人看管,圆明园这座皇家御园再次遭到劫难:大量的古树被砍伐,残余的陈设被洗劫,幸存的建筑也都被拆毁、劫掠一空。

    什么是悲剧?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三天三夜的大火将圆明园这座东方园林之瑰宝毁灭。而这一切的发生,仅仅是因为大清帝国拒绝了英法的使臣进驻北京,清朝的军队在自己的内海攻击了英法的海军,清朝的官员拒绝英法的军队驶入中国的内河!150年过去了,当年披着文明的外衣的强盗们丑恶的表演慢慢被人淡忘,但是圆明园并没有消逝。今天,那些强盗们窃取的“战利品”在世界各地拍卖市场上一次次拍得高价,也一次次挑起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这种痛楚不会消逝!

    链接:圆明园兽首

    圆明园兽首,即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是圆明园西洋楼前大水法的遗物,是圆明园文物中的极品。兽首由驻华耶稣会教士郎世宁设计,以兽头人身的十二生肖代表一天的二十四小时,每座铜像轮流喷水,蔚为奇观。1860年,十二生肖兽首被英法联军掠夺后流落四方,其中鼠首与兔首被法国人收藏;牛首、猴首、虎首、猪首和马首铜像已回归中国,收藏在保利艺术博物馆;龙首、蛇首、羊首、鸡首、狗首则下落不明。

    八、辛酉政变

    在中国历史上,母后干政的现象十分普遍,武则天还一度登基为帝。除她之外,左右朝政时间最长的则当推清代的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她一生两度垂帘听政,操纵军国大权达47年之久,对近代中国的丧败沦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这一切始于1861年8月的一场宫廷政变。

    慈禧太后是满洲镶蓝旗人,叶赫国王室那拉氏的苗裔,因此称叶赫那拉氏,闺名叫做“兰儿”。童年时代的那拉氏深得父爱,念了一些书,加之生性聪颖,显得很出众。她父亲惠徵曾任道员之类的小官,仕途坎坷,很早病逝,依靠故人相助才得以归乡安葬。机遇往往在绝望时出现。咸丰二年(1852年)那拉氏被选入宫,封兰贵人。因为才貌双全,她很快脱颖而出,深得咸丰帝的喜爱,地位也扶摇直上,短短两年就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载淳,晋封懿妃。母因子贵是皇室的一般规律,很快她升为懿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钮钴禄氏。咸丰帝还时常让她披览章奏,她从此开始干预朝政。

    天津大沽口炮台

    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占领天津,进逼北京。9月21日,清军与英、法侵略军大战于八里桥,清军失利。次日黎明,咸丰帝带着皇后、妃嫔、子女和一些贵族官僚匆匆从圆明园逃往热河的承德避暑山庄,留下六弟恭亲王奕与英、法侵略军进行谈判。咸丰帝出逃前,那拉氏极力谏阻,忤逆了咸丰帝的意旨。到达避暑山庄之后,宠臣肃顺乘机劝说咸丰帝像汉武帝赐死钩弋夫人那样杀掉懿贵妃。咸丰帝于心不忍,没有按他的意见办,那拉氏也声势大减。咸丰帝长期耽于酒色,加上心情烦闷,很快病入沉疴,终于在1861年8月22日病死在避暑山庄。死前一天,咸丰帝立载淳为皇太子,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尚书肃顺等8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总摄朝政;又赐给皇后和载淳各一颗图章,凡发布谕旨由赞襄政务王大臣草拟缮递后,请皇太后、皇上钤用图章发下,上用“御赏”二字,下用“同道堂”三字以为符信。如此垂帘辅政,兼而有之,开历史之先例。

    咸丰驾崩后,在八大臣的主持下,年仅6岁的载淳即皇帝位,年号祺祥;尊皇后为母后皇太后,尊懿贵妃为圣母皇太后,后分别加上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的徽号,俗称东太后、西太后。载垣等人为了独揽大权,不仅排斥远在北京的奕,也不愿两位皇太后干预朝政。慈禧太后权力欲极强,肃顺等人对此早已领教,千方百计加以阻挠。当时最有才干的恭亲王奕长期被排挤,希望在朝政上一展拳脚,因而向慈禧一方靠拢。这样两个派系迅速形成,一场惊天大阴谋也随即出炉。

    留守北京议和的恭亲王奕为了抢班夺权,不顾载垣等以皇帝名义发布的“无庸前赴行在”的上谕,请求叩谒梓宫(皇帝灵柩)。9月5日,奕偷偷来到热河,哭祭后,慈禧太后传旨召见,遭到载垣等极力阻挠。但慈禧坚决要见,多次派太监传旨。奕乃请端华作陪,端华目视肃顺,肃顺笑着说,老六,你与两宫是叔嫂,何必我们作陪!于是奕单独进见,和慈禧、慈安太后秘密策划夺权事宜。奕认为,热河是载垣等的势力范围,要除掉他们,非回北京不可。慈禧太后担心外国人出面干涉,早已赢得洋人信赖的奕自信满满地说:“外国无异议,如有难,惟奴才是问。”一切安排就绪之后,奕连夜赶回北京,秘密筹划安排。

    很快,山东道监察御史董元醇奏请皇太后权理朝政,并在亲王中间派一二人辅弼一切事务。慈禧太后看后,非常高兴,召载垣等依照传旨。载垣等却以无皇太后垂帘之礼的祖制为由,坚持发上谕痛加驳斥,并由焦佑瀛起草了一份措辞严厉的上谕稿,送交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十分气愤,将两折一并留下,不予发抄。之后,慈禧太后召见载垣等人,他们雷霆大怒,宣称奉旨赞襄皇上,不能听太后之命。慈禧太后气得两手颤抖,小皇帝更吓得尿裤子了。幸而性格温和的慈安太后从中调停,劝双方明日再说。第二天,见慈禧太后没有传旨召见,载垣等以罢朝相威胁,发下的折件,他们拒绝开视。迫于无奈,慈禧太后才将董元醇的奏折和焦佑瀛所拟谕旨发下照抄;载垣等要求钤用图章,她也照办了。载垣等这才照常办事,谈笑如初。载垣等满以为慈禧彻底屈服,不再把她放在心上。殊不知慈禧太后欲擒故纵,故意麻痹对方,暗中筹备政变。

    当务之急是要先回到北京。10月26日,咸丰帝的梓宫从避暑山庄启运回京。小皇帝和两宫太后从小路先行,由载垣、端华、景寿、穆荫等人陪同。肃顺则和奕等随梓宫后走。这样,赞襄政务王大臣中的三位核心人物——载垣、端华、肃顺,被巧妙地分割开了。

    链接:承德避暑山庄

    曾是中国清朝皇帝的夏宫。距离北京200公里。是由皇帝宫室、皇家园林和宏伟壮观的寺庙群所组成。避暑山庄位于承德市中心区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山庄的建筑布局大体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苑景区又可分成湖区、平原区和山区三部分。内有康熙乾隆钦定的72景。拥有殿、堂、楼、馆、亭、榭、阁、轩、斋、寺等建筑一百余处。是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它的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园,园中有山。避暑山庄兴建后,清帝每年都有大量时间在此处理军政要事,接见外国使节和边疆少数民族政教首领。这里发生的一系例重要事件、重要遗迹和重要文物,成为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最后形成的历史见证。

    离京一年多之后,11月1日,两太后带着小皇帝由热河回到北京,而咸丰帝的灵柩尚在途中。当天,慈禧发挥女人特有的天赋,向留守的王公大臣哭诉八大臣如何擅权,如何欺侮孤儿寡母,赚得大家的深切同情。第二天,闻风而动的大学士贾桢、周祖培、户部尚书沈兆霖、刑部尚书赵光四人联名上疏,请皇太后亲操政权以振纪纲而防流弊。回到自己的地盘,政变的时机也已成熟。于是,慈禧太后将早在热河就拟好的四道上谕,以皇帝的名义发布。首先,以不能尽心和议、阻挠咸丰帝回銮、反对太后垂帘等罪名,将载垣、端华、肃顺解任,令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退出军机处;又以“肆言不应召见外臣,擅行阻拦”,将载垣、端华、肃顺革去爵职拿问;之后授恭亲王奕为议政王、在军机处行走,并命亲信多人执掌军机处,把握权力中枢;派奕等会议皇太后垂帘听政事宜。12月2日,小皇帝载淳正式即位,奉两宫皇太后在养心殿垂帘听政,年号也由“祺祥”改为“同治”,有两宫太后同治天下之意,以翌年为同治元年。皇帝坐在前面受王公百官朝贺,她们隔着一层竹帘,坐在后面受用。这时候慈禧才27岁,慈安25岁,恭亲王30岁!不久,慈禧以皇帝载淳的名义,下诏赐载垣、端华自尽,肃顺处斩,穆荫发配,景寿、匡源、杜翰、焦佑瀛均革职查办。这一宫廷政变,史称“祺祥政变”,因是辛酉年,也称“辛酉政变”。

    这一连串的动作,打得原本以为稳操胜券的八大臣措手不及,纷纷落马。慈禧出招之快,手法之狠,让内外臣僚胆战心惊,满朝文武也见风转舵。慈禧则如愿以偿,成为实际上的女主。同治帝无子病逝后,她又拥立年仅4岁的外侄载湉为光绪帝,二度垂帘听政,控制两个傀儡皇帝,左右政局近半个世纪。说起慈禧,百年来大家多为批评责骂。坦率地说,作为一个能叱咤风云数十年,且驾驭满朝文武的皇太后,她的身上确实有不少过人之处。

    九、北洋水师的覆灭

    1894年7月,为了扭转在朝鲜的军事劣势,清朝租用英国商船高升号,满载1200名清军士兵和12尊大炮,在军舰济远号和广甲号联合护航下由旅顺军港前往增援。25日,在朝鲜汉城西部牙山口外的丰岛附近,早已埋伏于此的日本军舰突然袭击,济远号中弹撤回,广甲号更是闻声逃离,以致触礁搁浅。很快,日舰拦截住悬挂英国国旗的高升号,再上船搜查的无理要求遭到拒绝后,他们悍然开炮,千余清军士兵大多葬身大海。与此同时,日军对驻守牙山的清军发起进攻,由于日本已经不宣而战,清廷被迫于8月1日对日宣战。丰岛之役揭开了甲午战争的序幕,而日本的野蛮攻击和清军的窝囊败退的景象则成为整场战争的基调。

    9月15日,日军发动平壤战役,统帅叶志超率部仓皇出逃,致使清军迅速溃散,日本则长驱直入。次日,海军提督丁汝昌统率北洋舰队10余艘舰船,护送运兵船至鸭绿江口的大东沟。为了切断清军海上运兵路线,取得制海权,日军决定对颇为忌惮的北洋水师发动攻击。17日,北洋舰队准备返航旅顺时,发现一支挂有美国国旗的舰队尾随其后,很快星条旗换成了膏药旗,原来这是日本人耍的诡计。面对突如其来的威胁,丁汝昌连忙召集各舰管带商讨,一些人担心不是日本人的对手而建议逃跑,而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则主张迎头痛击,并得到多数同僚的支持,于是各舰纷纷起锚,对来犯之敌予以坚决反击。

    当时中国方面有军舰12艘,总吨位约35000吨,主将是海军提督丁汝昌;日本则有兵船11艘,吨位数略高,主将是海军中将伊东祐亨。长期消极避战导致水师准备不足,仓促应战,同时战术上也犯了致命的错误。当时,丁汝昌所在旗舰“定远舰”居中,其他十余艘则依吨位一字排开,缺乏纵深。日本则采用雁形排列,更为机动灵活。当时,日舰的航速、吨位等普遍更为优越,往往连连击中清舰,自身则毫发无伤。交锋以后,北洋舰队有9艘被日本兵船包围,“致远”、“经远”、“济远”3艘则被切在包围圈外。战斗进行了才一会,清军多艘军舰就中弹起火,阵型也彻底打乱,陷入混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