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一本通
字体: 16 + -

第48章 中华民国(1)

    一、概述

    中华民国是从清朝灭亡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的国家名称和年号,简称民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转变的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阶段。

    19世纪末年,由于清王朝腐败不堪和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深入,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中国陷入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进步的中国人纷纷探求救亡图存的办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和西方政治思想学说的传播,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势力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在和平改良失败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一批志士仁人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革命救国的道路,执著地掀起了一次次推翻满清封建专制统治的武装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数月内各省响应,纷纷独立。到12月29日,清廷原有22个行省中已有17省独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正式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2月12日,隆裕太后在袁世凯等大臣的胁迫下,代宣统帝溥仪发布《退位诏书》,大清帝国至此灭亡,宣告了中国2000多年封建君主制的终结。

    袁世凯利用军事与政治手腕,在南北议和中取得绝对优势。不久,孙中山让位于袁氏,民国政府迁都至北京,史称北洋政府。在这一时期,中华民国民主体制遭遇两次大危机:第一次是袁世凯称帝,肇因是国民党于国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有违袁氏专制独裁之愿,尔后国民党领袖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殒命,政局突变,袁世凯趁乱称帝,蔡锷、唐继尧与李烈钧等发起护国运动推翻袁氏政府。第二次为张勋复辟,张勋后被段祺瑞驱逐,段氏废弃《临时约法》,孙中山随即于广州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举起护法运动的大旗。同一时期,西方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引入中国,以北京学者为首的新青年派知识分子发起新文化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成为战胜国,巴黎和会的青岛归属问题使知识分子愤而发起五四运动,促使政府拒签《凡尔赛条约》。

    北洋政府因为府院之争、贪污腐败与军阀割据而动荡不安,最后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主要势力包括:据有东北、河北、山东的奉系张作霖(含鲁系),盘踞河南、湖北、湖南的直系吴佩孚以及占有江浙、安徽、江西、福建的新直系孙传芳。

    广州护法政府则与西南实力派军阀意见不合,又因陈炯明政见与孙中山相左,第一次北伐失败。孙中山在寻求美、英、法等国支持未果后,转而接受苏俄的援助。在苏俄与中国共产党帮助下重组国民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了国共第一次合作。创立黄埔军校,依照苏联红军的建军原则和军事制度,训练军事干部。1925年7月1日,护法政府改组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建国民革命军,东征陈炯明,平定滇、桂叛军,在两广建立起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从而为国民革命军北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7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吴佩孚、孙传芳先后被击溃,革命势力迅速发展到长江、黄河流域。而正当北伐走向胜利的时候,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在南京建立起国民党新军阀的反动统治。不甘被屠戮的共产党人于1927年8月1日发动南昌起义,开始独立领导人民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1928年,西北军冯玉祥与晋系阎锡山加入国民军,兵分三路进攻北京。奉系军阀张作霖退守东北途中被日本人炸死。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至此北伐完成,中华民国在形式上完成了统一。

    国民党新军阀之间矛盾重重,为争权夺利不时爆发冲突与战争,规模最大的一次是1930年的中原大战,以蒋介石胜利而告一段落。权力得到巩固的蒋氏先后发动针对中共中央苏区的五次“围剿”。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撤退。1935年1月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中国共产党改变了被动局面,最终胜利抵达陕北。

    日本帝国主义于此期间逐步加强侵略,“九一八”事变后吞并东北并建立满洲国。日本发动“一二·八”事变意图侵略上海,因19路军的奋勇抵抗而未能得逞,随后借长城战役、华北五省自治,企图吞并中国华北。当时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在中国共产党倡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内反日情绪日益高涨以及张学良因剿共失利及东北军思乡等因素共同发酵下,发生了1936年12月的西安事变,蒋介石被迫同意停止剿共。这一事件最终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中国共产党所属军队改编为八路军与新四军。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1月,占领上海。12月13日,攻陷中国首都南京,制造了震惊中外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国民政府迁往重庆,展开14年抗战的后8年全面抗战。中国国民党指挥的正面战场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团结一致相互配合奋勇杀敌,使日军付出了重大伤亡。据统计,中国战场年平均牵制日本陆军74%以上,最高年份达90%。日军在海外作战损失的287万人中,有150万在中国战场伤亡。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中美英三国正式对日德意宣战,中国战区遂正式成为二战盟军反法西斯战场,蒋介石任盟军中国战区(含越南、泰国、柬埔寨、老挝)统帅。英国控制的滇缅公路向中国开放,中国派出精锐的远征部队,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1945年8月初,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苏联军队出兵中国东北,中国军队展开全面反攻,日本天皇裕仁被迫于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在“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与盟国签订投降文书。9月9日,国民政府在南京举行了受降仪式。至此,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同时宣告结束。

    1945年10月10日,国共两党在重庆达成双十协定,确定以军队国家化、政治民主化、党派平等、地方自治之途径达到和平民主建国。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受到全国人民的欢迎。国民党虽然也宣布批准政协决议,但提出许多保留条件。接着,在3月间召开的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上竟不承认政协会议的约束力,鼓吹一党专政,同时对全国人民要求遵守政协决议和反内战的活动横加破坏、镇压,制造了“校场口事件”、“李闻血案”及“下关惨案”等流血事件。

    1946年5月,国民政府从重庆还都南京,国共谈判也转到南京举行。蒋介石借口共产党拒绝从苏北、皖北等地撤退,公然调集20万军队,于6月大举围攻以宣化店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

    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在成功抵挡住国民党数百万军队全面进攻之后,迅速转入反攻,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连续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摧毁了国民党赖以维持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强渡长江。23日解放南京,中华民国在大陆的最后一届政府垮台,宣告国民党在大陆22年统治的结束。接着,解放军攻占上海、杭州、南昌、武汉等城市。残余的国民党军队纷纷退向两广、西南、西北及台湾等地。蒋介石在广州成立国民党非常委员会,后又退至四川,企图负隅顽抗。人民解放军分路展开追歼战,席卷两广、福建、西南及西北地区。在人民解放军胜利进军的形势下,绥远、新疆、湖南、云南等省的国民党军政人员纷纷通电起义。蒋介石最后带领余部败退台湾,仍沿用“中华民国”国号。

    二、民国缔造者孙中山

    孙中山是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诞生于广东香山(今中山)翠亨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名帝象,读书时取名文,字德明,号日新,1886年改号逸仙,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辛亥革命后,则常以中山为名。

    孙中山10岁入塾读书,1878年随母赴檀香山,在长兄孙眉的资助下就读于英美教会所办的意奥兰尼学校和奥阿厚书院,开始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1883年起,孙中山求学于香港拔萃书室、域多利书院、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南华医学堂、香港西医书院(后并入香港大学),结识陈少白、杨鹤龄、尤列等人,被称作“四大寇”。

    1892年,孙中山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先后在澳门、广州行医,结交同志,酝酿反清。1894年春,赴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被采纳。10月,赴檀香山。11月24日,创立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民主革命主张。次年1月回到香港,与辅仁文社的杨衢云等联络,成立兴中会总部。准备在秋天于广州发动起义,事泄失败,逃往日本,在横滨设兴中会分会。后赴美英等国考察。1896年10月,在英国伦敦被清政府驻英使馆人员诱捕,幸得康德黎等营救脱险。旅欧期间悉心钻研西方各国政治、经济等书籍,开始接触社会主义学说,鼓吹“非革命不能救中国”。1897年秋孙中山赴日本,结交朝野人士,争取他们支持中国革命。1900年10月,派郑士良到广东惠州(今惠阳)三洲田发动起义。义军奋战半月,因饷械不继失败。

    1904年,孙中山在日本、檀香山、越南、泰国、美国等地对华侨及留学生宣传革命,1905年,在比、德、法等国的留学生中建立了革命团体,在此期间也与国内的革命团体和革命志士建立了联系。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从1906年至1911年,同盟会在华南各地组织多次武装起义,孙中山为起义制定战略方针,并在海外奔走,为起义筹募经费。1907年12月,镇南关起义时还亲临前线参加战斗。各次起义均因缺乏群众基础、组织不够严密而失败,但革命党人前仆后继,英勇战斗,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给全国人民以极大鼓舞,特别是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之役,在全国引起了巨大震动,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在美国得知消息后,12月下旬回国,随即被17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职,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2月12日,溥仪宣布退位,长达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最终结束。孙中山制定和公布了一系列改革和进步的法令,3月11日,颁布带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被迫于1912年2月13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让位于袁世凯,4月1日,正式解职。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孙中山任理事长。9月接受袁世凯任命,任全国铁路督办,计划10年内修筑20万里铁路。1913年2月赴日本考察铁路,筹办借款。3月,宋教仁遇刺案发生,主张武力倒袁。7月,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日本。次年7月,鉴于国民党涣散,另组中华革命党,被推举为总理,希望恢复和发扬同盟会的精神,准备“再举革命”。

    1915年10月25日,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日本东京结婚。1916年5月,从日本回到上海发表讨袁宣言。袁世凯死后,为反对段祺瑞废弃《临时约法》而斗争。1917年8月,在广州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护法军政府),任海陆军大元帅,打起“护法”旗号。次年,因受滇、桂军阀排挤,被迫于5月向国会非常会议辞职,认识到南北军阀“如一丘之貉”。此后孙中山寓居上海,到1920年11月,完成过去已着手撰写的《建国方略》,对以往的革命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改造和建设中国的宏伟计划。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1918年5月,孙中山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祝贺十月革命胜利,表示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团结一致,共同奋斗。1919年8月,孙中山委派胡汉民、朱执信、廖仲恺等人在上海创办《建设》杂志,大力宣传民主革命理论。10月,宣布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8月,孙中山命驻闽粤军回师广东,驱逐了桂系军阀。11月,孙中山回到广州,重举护法旗帜。1921年5月,他在广州就任非常国会推举的非常大总统,接着出师广西,消灭了桂系军阀陆荣廷的势力,准备以两广为根据地北伐。掌握广东军队统率权的陈炯明,于1922年6月发动叛乱。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再赴上海。

    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陷入极为困难的境地,他决心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欢迎李大钊等共产党人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1923年1月,与苏联代表越飞发表《孙文越飞宣言》,奠定了联俄政策的基础。1923年1月,表示服从孙中山的滇、桂军队将陈炯明逐出广州。2月,孙中山返回广州重建大元帅府。与此同时,逐步加紧改组中国国民党的准备工作。8月,派出以蒋介石为首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到苏联考察政治、党务和军事。10月,聘请苏联派来的鲍罗廷为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