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窃贼
字体: 16 + -

第24章 游览皇宫

    第24章游览皇宫

    后世对李世民的评价是四个字:“千古一帝”。

    李泰旭对这位“千古一帝”颇感兴趣。唐朝之后,对他的雄才伟略和他对华夏历史所作出的重大贡献都给予积极的肯定。而李世民晚年也自我评价为:“功大过微,故业不堕。”当然,他也做错了诸多事情,比如:诛杀李建成、李元吉的儿子们,连襁褓中的婴儿都没放过;将李渊“囚禁”在深宫内院,不顾父子伦理大道;贪恋美色,霸占嫂子弟媳;不听劝告,两次征战高丽,引发农民起义;晚年逐渐奢侈享乐,大兴土木;篡改历史,掩盖错误,强看起居注;迷信长生不老,服用金石丹药。

    人啊,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李泰旭自问,从不敢说是表里如一,也有不少小心思,许多小问题。当然,那是自己只是一个小人物,所以从没给谁造成啥损失麻烦。若是居于高位呢?谁能料到自己会保持初心?那些贪官污吏,哪个最初不是雄心壮志地想济世救民,想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一番贡献,想让自己流芳百世?但是,在权势、金钱的诱惑在,慢慢变质,最终走上不归路。官员如此,皇帝也是如此。能够一心为公,能够毫无私心之人,呵呵,恐怕没有吧?是人,就有自己的感情,就有自己要眷顾的人。

    骑在马上,李泰旭浮想翩翩,对李幸和王彦的叮嘱随口应答着。这会儿,李文州和李勋泽早已去朝所上班,所以,两位幕僚便负责送他到皇宫外。

    “大郎,你可听见?”李幸摇摇头,稍微提高了声音。不过,他非常理解李泰旭的心情,能够面见当今圣上,任何人都会忐忑不安,何况还是九岁的少年郎?即便是他,咳咳,手心上全是汗,背后的衣裳早已浸透,不过是表面上竭力维持着冷静罢了。

    李泰旭回过神,转过头:“啥?九叔叫我?哦,对不起,刚才我跑神儿了,正在想见到圣上该说些啥呢!”

    王彦生硬地笑着:“大郎不必担心,圣上也不会考校你高深的学问,凭你如今的学识,普通问题都难不住你。有可能会问的问题、或许会发生的事情,都已经演示了多次,应该不会太出意料。”除非,圣上对七宗五姓有何想法,不然,绝对不会为难一个九岁的孩子。

    李治已早就等在宫门口,见到李泰旭就不停地挥手。“堂兄,在这儿!”他大声喊道,立即为李泰旭招惹来一大波注视。

    李泰旭对李幸、王彦拱拱手,道:“九叔,表兄,麻烦你们了,你们不用等我,到时我自会回去的,最多留几个人就行。”

    李幸便再三叮嘱了一番,又让李泰旭的随从们务必要好生护送小郎君回府,就在皇宫门前候着,哪里都不许去。自然不会只留区区几人,此番跟随李泰旭出行的可有二十余人,一个个身材魁梧、英姿勃勃、气度不凡,都是李勋泽从护院中精挑细选的。李泰旭觉得自己有向纨绔发展的迹象,虽然一再抗议,但被几位家长严厉批评,说,这不仅是为了保证他的人身安全,也是维护世家门阀的脸面。你,可是陇西李氏范阳房嫡支三房的嫡子嫡孙,是三房未来的家主!呃,上升到家族的尊严利益问题,李泰旭只能勉强接受了。哎,怪不得后世那些啥名门富豪出行都是一大波牛高马大的保镖再加几名长相出众的助理,都是为了显示身份啊!所以,某位嫁入豪门的前世界跳水冠军因为太过低调简朴,被无数媒体人喷口水,说她一辈子改不了穷酸样,插上羽毛也变不成凤凰,等等。呵呵,华夏传统美德之一的勤俭节约啥时候就成了穷人的特有标志?咳咳,走话题了。

    李泰旭知道不能改变结果,就算是李幸不叮嘱,这些随从也不敢离开半步,早就被几位领导轮番敲打。

    李治笑着打马上来:“堂兄,稚奴都等了好一会儿呢,嗯嗯,肚子都等饿了!”

    李泰旭呵呵一笑,从马背上拿下一个包,打开,取出几块糕点:“水晶糕,有绿茶、红枣、马蹄、桂花四种味道,吃不?”

    李治眼睛一亮,连连点头:“好漂亮,我一样尝一个!堂兄,你家厨娘怎如此手巧?瞧瞧这糕点,不仅晶莹剔透,还制成了一朵朵花儿!”

    李泰旭耸耸肩:“挺容易啊,就是请匠人制作了一些模子而已。好了,咱到边儿上去吃,这大门前人来人往的,让人瞧见可不好。”不管是啥时代,都有些哗众取宠之人,企图踩着人家的名声给自己获取利益,甚至单单就是为了出名便啥都不管不顾。这种人,见到啥都喜欢喷,严词激烈,恨不得把人踩到十八层地狱去。

    李治连忙看向四周,门前的守卫们立即昂首挺胸目不斜视一脸严肃。还好还好,此刻那些官员全都进了朝所。

    躲在随从们的后面,李治一边吃一边低声赞叹。李泰旭摇摇头,这倒霉孩子该不是没吃早饭吧,哦,这会儿大概是上午十点多钟了,也该加餐了。李治再想拿时,李泰旭却制止了他:“虽然让人少放糖霜蜂蜜,但也是甜食,吃多了对身体不好。”又倒了一杯茶给他。

    吃过甜食,再喝绿茶,立即将口中甜腻的感觉冲淡了。李治舒服地长出口气,忍不住打了个饱嗝儿,脸一红,羞惭地捂住嘴。

    “正常现象,有啥害羞的?”李泰旭笑道,“吃东西速度太快或者一边吃一边说话,都容易把空气吸进胃里,所以古人叫咱们‘食不言’和细嚼慢咽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如果发现打嗝儿有异味或者频繁发作,那就得注意了,怀疑是否有胃病、肠病、肝病、胆囊等方面的疾病。”

    李治笑眯眯地道:“堂兄越发像医者了,怎啥都清楚?”

    “这是养生懂不?”李泰旭白了他一眼,收回碗,在他恋恋不舍地目光中,把糕点重新放回包中。“真喜欢吃,让人去学就是了,看几眼就会的玩意儿。但是,必须得控制盐、甜食物的摄入量,油腻的东西也少吃,荤素搭配得当,既要能满足身体所需,又不能在体内过度积存,不然,会引发肥胖等症状。嗯,必须加强锻炼,这样才能吃饭香睡得好身体棒!”他忍不住劝道。这孩子忒好吃,不忌口,但他可是严重的“三高”人群啊!

    李治眨眨眼,飞快地瞟了瞟四周,低声道:“堂兄该不是指我四皇兄吧?他现在就胖得像个圆球一般,据说特别喜欢吃甜食、肉食,你说,他是不是吃太多了,所以才长得那么肥胖啊?你不知道,我站在他旁边,啧啧,俩三个加起来才能顶他一个!”

    李泰旭轻咳一声,忍住笑意,道:“不许胡说,小心被人听到,肯定会指责你对兄长不敬了!晋王殿下,以后这些议题,咱们就不要在外面讨论啊!”

    “嗯嗯,咱们关上门儿悄悄地说,不让别人听见!”李治的回答,终于让李泰旭笑出声来。

    机灵的小吉祥赶紧递上湿润干净的布巾。李泰旭和李治收拾妥当,这才走出人群。“晋王殿下,进了皇宫,一切都得倚仗您了啊!”李泰旭笑道。

    李治挺挺胸脯,得意地道:“一切包在我身上,不管是长兄的东宫还是阿爹阿娘的宫殿,我可都熟悉!其实,我也是这几个月才出宫住,阿爹原本是不许的,可我觉得宫里待着太拘束了,就是大大小小的宫殿,还有一群阿谀奉承的宫人。这两年,阿娘总生病,怕过了病气给我们,也不许咱们经常探望,阿爹整日地忙碌,我只能和几个皇妹玩。原也喜欢去东宫找长兄,可十有九次去,都瞧见那些老师呵斥长兄,指手画脚的,模样可凶了,看着心里不舒服。”

    李泰旭只能暗暗对李承乾表示同情,嘴里却道:“教授太子殿下的,都是圣上千挑万选的,或是学识渊博,或是治政有道。只是,饱学之人不一定会教书育人,就算是老师,他的教育方法也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凡事都是双方向的,最重要的还是要充分的沟通。”

    李治撇撇嘴。沟通?孔祭酒等人哪里是容得你开口辩驳的?想继续诉苦,但已经走进宫门,四处是人,便也住嘴,开始给李泰旭介绍宫内的建筑。现在这宫城由三部分组成,大兴宫(唐睿宗改称为“太极宫”)居中,掖庭宫和东宫左右对峙,但东宫和掖庭宫规模都较小,各自只占宫城的一小部分。总的来说,比后世的紫禁城小多了。曾经何时,因为家里还算有点小钱,所以李泰旭也看过国内外不少宫殿建筑,所以只是淡淡地点点头。李治暗暗惊讶,那些能进入皇宫之人,无不激动万分,常常是手足无措语无伦次。不由暗自佩服李泰旭,如此自若淡然,真不愧是真正的世家出身。“堂兄见惯了外面壮阔绚烂的山水,必是觉得这皇宫太过狭窄了吧?”李治笑道。

    李泰旭正在欣赏真正的古代建筑,雕刻非常精美,简直是让人叹为观止。可惜,唐末这些雄伟庄严的建筑被唐末朱温一口气毁掉,此后明代关中大地震对西安明代之前的木构建筑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听见李治的问话,眨眨眼,回道:“应该没有去啥地方吧,听说是土生土长的长安人。哦,我是觉得这大兴宫似乎有些潮湿,长期居住湿邪侵袭体内,一是容易造成关节僵硬、变形,更严重的会导致行动不便或者瘫痪;二是抵抗能力降低,容易风寒发热,引发呼吸系统方面的疾病,还会影响到肺部,造成气促、咳嗽、哮喘等症状;三是引发心脏和脑部的疾病,表现在头晕发慌、气闷烦躁、压抑等;四是容易引起食物霉变,食用后造成中毒。等等。哦,对了,以上种种,还会对眼睛造成极大影响!”想起历史上李治年纪轻轻就看不清东西,真是太可怜了。

    李治张大了嘴巴,眨巴眨巴眼睛,问道:“堂兄,有如此严重吗?祖父、阿爹、阿娘都长期住在这里,我也在这住了好几年,不会得啥病吧?哎哟,糟了,阿娘和兕子该不是就因这才得了气疾吧?”

    “这个,居住环境的确是非常重要,特别是有孕在身,胎儿在母体中也会受到阴寒侵袭。反正,就算是普通人家,在修建房屋时都会尽量找一处干燥通风的地儿。”李泰旭耸耸肩。

    李治着急了,一把抓住李泰旭的手急急地问道:“那咋办?”现在,他完全学会了“咋”、“啥”之类的词儿。

    李泰旭摸摸脸,仔细想了想,道:“我只知道两个方法,一是通风,最好是在下午和傍晚时分开窗彻底通风,阴雨天则得把朝南或东南方向的门窗关上,以免水汽进入室内;二是除湿,用布料或麻袋裹装生石灰(应该叫这名儿吧?)或者木炭放置于室内各处。当然,这些都是治标不能治本,最好的办法还是换房子。”

    李治失望地摇摇头:“如今国库并不富足,阿爹阿娘一向勤俭,哪里会同意大兴土木?哎,只能每日开窗透气,然后放木炭和那啥生石灰除湿了。”

    “不是说圣上原本在替先皇修建新宫殿吗?修好没?如果修好了,就搬去住好了。”李泰旭毫不在意地道。

    李治更是失望了:“堂兄是说大明宫?连地基都没建好呢,是从去年十月开始建的,石材木料都还未完全备好,本是阿爹特意为皇祖父修建的,可惜皇祖父没等到那一天就……然后就停下来了,不知何时才能再次动工修建了。”

    李泰旭摊摊手:“那就没法子了,要不,在大兴宫内选一处相对干燥通风一点的宫殿居住?总不能每个地儿都一样的潮湿吧?就我的意思,健康才是最重要的,身体垮了,再高的地位,再多的金钱,都是过眼云烟,还是长长久久健健康康地活着更好。”

    李治表示非常赞同。可是,他只有一丁点儿的建议权。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