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1海上升明
字体: 16 + -

第56章 日本学者一

    “王爷,喜讯,思明州光复了!”沉匡国摇晃着手里的战报,离的很远就叫了起来,“永历三十四年丢掉的思明州和金门光复了!”

    朱克臧表情平静的接过战报看完道:“还行,只折损了三百来人,比本王预料的要好一些。”

    “王爷,拿下了思明州和金门,之后就该打回福建和两广了吧。”

    朱克臧笑道:“不,我们将战场选在他满洲的龙兴之地。南中国只是鞑虏的钱袋子,关外才是他们的心头肉,他们总想着万一丢了江山就退回去,那本王就要玄烨拿出无数真金白银砸在他的满洲。”

    一直到末年,清王朝真正舍得下血本打的还是援朝抗日之战。洋人只要南中国的钱,日本人要的却是东北富饶之地,这是清王朝无法容忍的。

    而此时的东北近乎于无人区,江南漕运的粮草辎重绕过大半个中国才能到达战场,耗费巨大。

    朱克臧需要大量马匹组建骑兵和骑炮兵,位于辽东湾附近的大凌河牧场,是上驷院下属三大皇家牧场之一,马匹多质量好,又临着将近四百公里长的河道,历来就是辎重运输必经之路,掌控这里,便是隔绝了辽西和辽东。

    明末大凌河之战,后金围城打援,击败了明军四次增援,彻底摧毁了明朝在关外的精锐。如今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朱克臧决定用满洲人对付明朝的法子来对付清朝。

    沉匡国道:“王爷用兵的法子,似乎是要逼的清廷自乱。可末将觉得,福建和两广是一定要拿回来的,我们人太少地太大,土人又多,要压制他们,还得迁徙汉人过去。”

    朱克臧笑道:“匡国,你想的不错,这是百年大计。要和清廷交战,就得先削弱它,我们人少,只能用人少的法子。”

    管家跑过来,在影壁前躬身道:“王爷,有几个日本人前来拜谒,也没拜帖,说是奉师尊舜水先生命令前来。”

    朱克臧才想起来,这位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好像就是这几个月过世的。

    朱舜水和黄宗羲观点又有不同,他主张大一统,尊王攘夷。明治维新时,这种思想便被倒幕派推广,用来压制各藩。

    承天府已经允许外国人盖了两座教堂,克伦威尔多次要求自由传教,被朱克臧以各种理由搪塞过去。但最后总归要开放的,这个时代的学者,基本都是神学家,包括牛顿,研究科学也是为了研究神学。如果一棒子打死,会阻碍明帝国与西方的交流。

    但自由传教的前提是明帝国国民对本国文明拥有自信心,否则就会沦为教会的精神奴隶。

    明末的知识分子信天主教的颇多,但还有一份对本族文明的自信,例如徐光启孙元化。而清之后的知识分子,对西来文明全盘接受,主张彻底摈弃本族文明,主张废除汉字用拼音文字,鲁迅甚至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而瞿秋白则说:“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

    此时的知识分子,脊梁彻底被西方文明打断了。他们在心里已经承认华夏文明是劣等文明,而创造这个文明的人,当然也是劣等种族。

    即使当时的中国如此热切的接受西方文明的一切,然而爱因斯坦1922年在中国时写的日记里仍然认为中国人“智力低下,有生物性低劣”,并将其归咎于生物起源,简而言之,爱因斯坦认为中国人是劣等种族,他呆的地方是上海,还不是穷乡僻壤。

    然而这是中国人本来的样子吗?

    若说清朝之后的中国人有什么特征最显著,大概就是自私,令人齿冷的自私,这一点,几乎所有外国人的记述中都提到过。

    朱克臧记得,美国人斯诺的《复始之旅》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斯诺看见一位工人在街头意外被火点燃,周围都是看热闹的,无人帮忙。他脱下新买的驼绒大衣扑火,还喊周围看热闹的工人找水,救下了那个人。事后,给他拿水的工人先是讨走了他烧坏的大衣,然后又找他要水钱,气的他夺回大衣就走,只听见身后看热闹的人嘲讽“这个外国人脑子坏了”。

    同样的事件无数次出现在外国传教士,水手,商人,使臣的游记里。

    于是爱因斯坦说:“在上海,欧洲人形成一个统治阶级,而中国人则是他们的奴仆。他们是受折磨的、鲁钝的、不开化的民族,而同他们国家伟大文明的过去好像毫无关系。”

    清末时教民数量飞速增长,一是因为国人自尊心完全丧失,对拥有先进武器的西人顶礼膜拜;二是因为教民有洋人保护,能占非教民的地,这是实际利益。

    随着明军数次大捷,明国人的自信心重新回归,此时再开放传教,或许结果不会太糟。朱克臧踱着步子,想到日本的天主教之乱,还是有些犹豫。

    来的是山鹿素行(武士道创立者),伊藤仁斋(日式儒道创立者)。明国精通日语的人很多,即使不通,和贵族武士阶级也能用笔谈方式对话,此时,汉字还是东亚通行文字,华夏文明的影响力依然巨大。

    朱克臧和二人见礼,山鹿素行开门见山道:“奉师尊遗命,将他生平所有书稿著作送至承天府,但有一二能用,于愿足矣。”

    朱克臧故作惊讶道:“舜水先生去了?”

    山鹿素行道:“回殿下,师尊在四月份因疾去世。”

    “可惜了,没能让舜水先生看到绍兴府光复的一刻。”

    伊藤静斋道:“师尊已知殿下数次挫败鞑虏水师,驱逐红毛夷,深感欣慰,临终前也是笑着的,想来没有遗憾。我等前来,除了送交师尊手稿藏书,另有一事相扰,还请殿下成全。”

    “二位但讲无妨。”

    伊藤静斋道:“师尊说过,学问之道,贵在实行。圣贤之学,俱在践履。明国从七府二城皆丧到如今巨舰连天之势,必是精于实行,精于践履,因此国家得以复兴。我等想留在贵国,体察实学真道。”

    “实学?”

    伊藤静斋解释道:“我等所学,正是贵国儒家实学。日用躬行即是学,躬行之外无学问。贵国张文忠公(张居正),高文襄公(髙拱)便是我辈楷模。师尊不以我等资质鲁钝而鄙夷,从财政税收到种地砍柴无不倾囊相授,不但教书,还教生产,杀猪酿酒刷漆之类,师尊也是样样拿手。到明国后,在下大开眼界,贵国确如师尊所说,乃是实学践行光大之地。”

    朱克臧问道:“舜水先生的实学有何独特见解,可否为孤讲解一二。”

    伊藤静斋道:“舜水先生毕生心血,总结起来就是二字:践履。真理存在于实际生活中,悟道要靠亲自实践。”

    “舜水先生认为,施政者当如何行事才算悟道?”

    伊藤静斋要了纸笔,写了一个大大的“仁”字,答道:“师尊认为,施政者当以仁为本。”

    朱克臧顿时觉得索然无味,说来说去还是那些空话套话,这个朱舜水也不过如此嘛。

    伊藤静斋又道:“师尊认为,仁政以'利民'为准绳。皇帝再勤政,国库空乏便是昏君,皇帝再爱民,国民穷困便是暴君。皇帝应当以国富民强为己任,凡能使国家富强增加税收的行当,能使国家进步的器物革新,皇帝就该扶持。因此,皇帝不可不懂经济之道,不可不懂财税之道。”

    朱克臧心想,这还有点意思,他又问道:“那舜水先生对士人的责任又是如何看呢?或者说,他如何看待数十年前那群投降鞑虏的无耻文人?”

    一直没说话山鹿素行这时才开口:“师尊认为,明朝失中原,首先是经济破产的缘故,其次是教育出了问题。明朝一直重视教育,可最后培养出来的不是伪君子就是书呆子,像国姓爷那样可文可武力挽狂澜的人物极少。因此,师尊提出教育三变:学习目的应当是造福社会,而不是做官免税;学习内容不限于经史子集,还要教授生产知识,如此才能学以致用;学习方法要变,再复杂的内容,也当尽量通俗易懂,师尊甚至将四书五经编成儿歌,三岁小孩也能传唱,此乃普及教育,是强国根本。”

    朱克臧只知道,江户时代日本人识字率就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中国,而此时的欧洲,洛克倡导的“绅士教育”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资产阶级新贵力图让更多平民成为识字者,以适应越来越复杂的生产,以摆脱传统贵族对知识的垄断,从而向传统贵族夺权。

    而大清朝却走向了完全相反的另一条道路,全副心思都花在愚民上,用文字狱让中国变成了一汪噤若寒蝉的死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