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三国之锤震九州
字体: 16 + -

第73章 朝会

    听武安国建议灵帝派人去交州查问,贾琮直接两眼一翻,晕倒在了朝堂之上。正如武安国所说,他做的这些事实在是太大了,他是自家人知道自己事,清楚的知道只要灵帝一派人到交州,那么轻易就能查清一切事。更何况自己是士人党一派,此时的灵帝对于士人党的仇恨不言而喻。就算自己没干这些事,灵帝派去交州查探的人也会想方设法定了自己的罪,当初的北中郎将卢植不就是这样被押解回京的吗?不同的是,卢植的罪最多就是免官而已,而自己的罪,就算有士人党帮他周旋,他也是死定了。正是因为想清楚了这点,所以贾琮才因为惊惧,昏倒了过去。

    “来啊,把这逆贼给我打进天牢严加审讯,另外派人快马加鞭前往交州查问平南将军所奏之事。”灵帝厌恶的摆摆手,立刻有武士进来将贾琮拖了出去。等武士们离开后,灵帝像是想起什么的样子,又补充道:“对了,张让你派人全程监视这两件事,以防宵小从中作祟。”说完,毫不掩饰的看了看袁氏兄弟二人。

    闻言,袁氏兄弟的脸色不禁一黑。一是因为灵帝在这百官云集的朝会上如此不给他们兄弟面子,而是因为他们二人还真就如灵帝所说的那样,不论是对审讯贾琮、还是前往交州调查的官员,他们都打算让人公关一下。这贾琮虽蠢,干了这么多让人轻易就能抓住把柄,并且依律当死的混蛋事。但他毕竟是他们兄弟二人推举出来的人,怎么说也和他们袁氏挂上了关系,只此一点,袁氏兄弟就要帮他,至少也不能让贾琮被灵帝处死。

    做完这一切后,灵帝才居高临下的俯视着群臣:“看看,这就是你们所说的百姓安居乐业,各地刺史太守各安其职的大汉?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贾琮不是你们一向推崇的名士吗?如今看来,不过一沽名钓誉的愚蠢之辈而已。这样的人,朕想应该还有许多吧,现在,还有人反对太常的提议吗?”

    袁氏兄弟互相对视了一眼,然后各自摇摇头退了回去。灵帝的一番话,已经封死了他们二人再反对的理由。毕竟这贾琮是他们二人推举的,如果他们在跟灵帝对着干的话,那么灵帝恐怕就要醉酒其他他们推举的官员了,到时候可就得不偿失了。

    看到袁氏兄弟默默地退了回去,灵帝仿佛已经取胜了一般满意的点了点头。可是还没轮到他得以多久,之前一直在和身边官员窃窃私语的大将军却站了出来:“陛下此言臣却是不太赞成,这贾琮即使只是个草包,也并不能代表所有的官员都是草包。更何况这交州地处天涯海角,有如此之过也不足为虑。陛下万不可以偏概全,以···以一地论全国。”

    武安国注意到,当灵帝看到站出来的何进时,那表情就如吃了大便一样恶心。等到听了何进的话后,厌恶之色更是溢于言表。相比于灵帝,看到站出来的何进,袁氏二兄弟则是一脸的满意。这何进还当真是一条听话的狗,也不枉他们二人当初花了那么一番大力气拉拢与他。不过当他们听了何进的话后,两人的脸色都不禁一变,暗道不好,果然,灵帝也瞬间抓住了何进话语中的漏点。

    只见灵帝不屑的看了何进一眼:“大将军好大的口气,地处偏远、天眼海角、不足为虑?那依大将军的意思,只要是复合这些条件的,我们就可以不管。那朕到时要问问大将军,凉州还要不要管?幽州还要不要管?益州还要不要管?我大汉还要不要管?”

    看到灵帝对自己发怒,何进吓了一大跳,当即跪倒在地,磕头如捣蒜的道:“臣失言,臣该死,陛下恕罪,陛下恕罪···。”

    灵帝摆摆手,淡淡的道:“以朕看,大将军还是如之前多听多看,不要开口的好。”

    “是是是···。”闻言。何进从地上爬了起来,羞愧难当的退了回去。

    “现在呢?还有何人反对太常的提议?”搞定了何进,灵帝再次对百官问道。

    “臣反对···,这贾琮的事情就是个例子。想其不过一个刺史,就敢在交州如此肆意妄为。幸而有平南将军揭发举报与他,如若真如太常所奏,今后大汉诸州的军政民事都决于一人,到时候就真的可以肆意妄为,没有人可以制衡了。”灵帝话音刚落,就立刻有一名大臣站出来,大声反对道。

    “这···。”灵帝一下就被对方问住了。

    武安国也是略带惊讶的看了看那名官吏,他所说的,恰恰是之后天下陷入动乱的原因之一,但仅仅也是之一。在武安国看来,自黄巾起义爆发,灵帝不得不解除党锢,下令各地世家豪强各自募集义兵,抵抗黄巾军的时候,这大汉就已经注定要陷入混乱了。世家门阀是什么尿性自然不需要在赘述了,那么有钱有人又没了限制的他们,还可能停下他们扩张的可能吗?当然不可能,如果什么都不做,就放任他们这么扩张下去,这天下一样会陷入春秋战国时的局面。灵帝恢复州牧制的做法,顶多就是揭破了覆盖在暗涌之上的华丽表面,将混乱提前了而已。

    但此举看似是以后导致天下混乱的缘由,武安国却觉得,灵帝的做法才恰恰是一名皇帝对于拯救自己的国家最大的努力。不恢复州牧制,将一郡之力全部集中到一个人手上,那么朝廷拿什么和根深蒂固,几乎掌控全国的士人阶级斗?灵帝此举唯一的错误,就在于他错信了人,或者说他无人可信。

    灵帝的初衷想的很好,让还是宗亲出任各地州牧,然后压制本地的士族门阀,将全力再次收归朝廷。但是其他的汉室子孙不这么想啊?他们的脑子里没有大汉帝国,就只有他们自己。别人尚且不提,就拿这首先提出恢复州牧制的刘焉来说。他的初衷就不是为了大汉,而是因为灵帝这两年来为了收拢权力,和士族争斗的异常激烈。这家伙生恐波及到自己,所以才想出这么个办法,想要逃离洛阳这个混乱中心。更为过分的是,这家伙甚至有了不臣之心。原本刘焉看上的正是交州,但这个世界有了武安国,所以他才放弃了谋取交州刺史的想法。再加上又望气士说益州又天子气,所以他才选了益州。

    所以说,灵帝的这个方法没有错,如果真的用对了一批终于汉室的刘氏宗亲,那么大汉还真的说不定要在延续两百年。可惜的是,这些被分封出去的刘氏州牧各个心怀不轨,没有和灵帝一条心。不过即使是这样,在接下来的董卓乱整中,大汉也因灵帝的此举强行续了一波命。不然董卓早就像赵匡胤那样因为控制了帝国中枢,而黄袍加身了。

    不过此刻那名大臣用这个理由来诘问灵帝,灵帝却也是无话可说。毕竟他也不能明说自己的这番做法其实是为了对付各地的士族门阀吧。所以理屈词穷的灵帝只得气恼的挥了挥手:“散朝散朝,此事改日再议。”然后就如同前几次一样草草的结束了朝会。

    散了朝,武安国就回了自己的府邸,然后等待灵帝的召见。毕竟自己表面上是回来述职的,且给灵帝送了不少小玩意,灵帝总要像前几次那样召见自己一次吧。然而令武安国奇怪的是,一连几天,灵帝非但取消了朝会,也没有任何想要召见武安国的意思。

    终于有一天,等的不耐烦的武安国带着亲兵出了府邸,开始在洛阳城中游玩了起来。“哈,真是好久不见啊武安侯爷。”结果,这一玩,就“恰巧”碰到了曹操。

    “啊,这不是曹孟德吗?真的好巧啊。”武安国放下手中的小玩意,也以一种意外惊喜的语气道。

    曹操对武安国使了个眼神:“既然如此有缘,侯爷可否与操到酒楼中一叙?”

    武安国点点头:“你我也曾是袍泽,这又有何不可。”

    “请···。”曹操也点点头,带着武安国来到了不远处的一座酒楼的包间中。

    “我记得孟德不是因缴逆有功,被封为济南相了吗?如不在济南为官,缘何会出现在这洛阳城中?难道孟德也是被陛下召回来述职的吗?”双方坐定,武安国率先开口问道。

    曹操苦笑了一声:“操那有侯爷这般能力,当初乱平之后,操确是因功被升为济南相。到任后操也是竭尽所能,为百姓造福。后来结果也算不错,所以就被升迁为东郡太守···。”

    “额”听到这里,武安国不好意思的摸了摸下巴上的胡茬。东郡门阀世家的实力有多么庞大他最了解了,更何况他离开的时候还将东郡一半的青壮年卖给了东郡世家为奴。他有预感,曹操此去很可能是悲剧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