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三国之锤震九州
字体: 16 + -

第72章 州牧

    “你笨啊,侯爷当初赴交州任的时候,陛下不是在朝堂上宣布了嘛,你和贾琮,谁表现的好,谁就留在交州嘛。以咱家看来,陛下属意你当交州牧哦。”曹节看了看武安国,满是嫉妒的道。

    听了曹节的话,武安国的心顿时急速的跳动了起来。他刚刚注意到,曹节说他原本是在灵帝身边随侍的。得到府中侍从的通知后,才特意向灵帝告假,回来见他的。那么也就是说,他会洛阳的事灵帝已经知道了,更有可能的是,曹节此番的话,是灵帝借曹节的口跟他说的。即使不是,以十常侍对于灵帝心思的揣摩,恐怕灵帝也是真有心思让他出任这交州牧了。

    不过即使如此,在没有确定灵帝的真实意图前,武安国还是谦虚的道:“侯爷说笑了,您刚刚也说了,陛下有意让汉室宗亲出任各地的州牧,以此来加强朝廷对各地的掌控力度。如此情况下,那里轮得到我这个外人?”

    曹节却是认真的道:“那不一定哦,陛下本就对侯爷宠信异常。侯爷如果在努努力的话,这交州牧的职位也不是没有希望啊。毕竟交州那地方,穷山恶水的,那个宗亲愿意到那天涯海角去?”

    “那不知侯爷觉得末将该如何努力呢?毕竟国不过一军汉,此次前来洛阳更是只带了百十亲兵,士卒部众都留在了交州。如此情况,哪里能帮得到陛下?”武安国摇摇头,一副无知的样子道。

    “咱家不是说了吗?你和贾琮,谁干的好谁就留在交州。朝廷内的世家子陛下当然是不需要你帮忙,但是这贾琮,却还是需要将军自己搞定。”曹节喝了口茶,意有所指的说道。

    武安国点了点头:“如果只是贾琮,国要对付他还不是易如反掌?”曹节这么说,武安国心里就有数了。同时他也大致猜到了,曹节的这番话,应该就是灵帝接曹节的口对他说的,否则这曹节的语气也不可能如此的确定。

    得到了想要的消息,又与曹节说了一大番没营养的官场话,并且答应每过一段日子就给对方送一些交州的土特产后,武安国就离开了曹节的府邸,回到了上次灵帝赏给他的那处府邸。

    果然,他刚一回复,灵帝的使者后脚就上门了,要他参加明日的朝会,并且好好的“准备准备”。送走了使者,又从搜集信息的亲兵哪里验证了一番曹节的话后,武安国就将自己关进了书房当中。要做的嘛,当然是罗列一下他在交州看到的曹节的黑历史了。

    不过仔细的想了想,武安国又觉得根本没必要。因为就只他任由治下的南越人集合十数万大军攻击武安国的这件事,就足够置贾琮于葬身之地了。与这件事相比,他每日缩在龙编城中,与那些所谓的文人雅士喝酒开party,任由南越人欺凌、掳掠大汉子民这些事都不算事。不过为了安稳起见,武安国还是将这些事情都总结了一遍。

    第二日,武安国就带着这份参奏贾琮的奏章参加了朝会。出乎预料的是,在武官队列里的他,竟然在文官队中看到了贾琮。按照正常的速度,这家伙肯定是赶不到的。定是士人党的人给这家伙传了小道消息,所他特意快马加鞭赶过来的。

    看到武安国看向了自己,贾琮立刻回以了一个恶狠狠的表情,而武安国则是露出了一副戏谑的表情。“圣上道,诸臣早朝···。”就在他和贾琮斗表情的时候,灵帝在张让的搀扶下坐上了龙椅,这也就意味着,今日的朝会已经开始了。

    在处理了一大堆类似秋季赋税报告,边郡守军调配,朝廷官员开支报告等一系列日常政务后。一位文官终于站出来对灵帝道:“启禀陛下,臣太史令刘益有事起奏陛下。臣近几日连夜夜观天象,发现紫薇星晦涩不明,周围的群星却闪亮异常,此乃强枝弱干,大凶之兆也。臣建议陛下准太常刘焉大人之策,复州牧之职,任用汉室宗亲为各州州牧,稳固我汉室天下。”

    听这位太史令这么说,原本站在武官队里昏昏欲睡的武安国,瞬间就精神了起来。此人是太常寺的属官,又旧事重提,让灵帝准许刘焉的奏请,分明是灵帝“开火”了。

    果然,这名的太史令的话音未落,就有一名官员跳出来,对着他斥责道:“大胆方士,竟敢胡言乱国。当今天下承平,百姓安居乐业,哪里来的什么紫薇星晦涩不明,强枝弱干之势?”

    这名官员的话刚刚说完,一名官员就出来反驳道:“我皇乃是天子下凡,如若各地有所异常,上天自然会以天象示警,这有什么?倒是你贾岩,一项所学的不都是经学吗?什么时候又精通天文了。如果不知道,就不要胡乱开口,那才是胡言乱国。”

    “你才是胡说···。”

    灵帝率先“开火”后,灵帝一系的官员瞬间和外戚党、士人党的官员站作一团。他们互相开口指责,互相揭短,整个朝会顿时变成了混乱不堪的菜市场。

    在双方的小喽啰互相对阵了一番之后,刘焉这个太常也忍不住站了出来:“陛下,正如臣在奏折中所说,自黄巾逆贼后,因州官缺失,各地的太守、刺史中趁机行贿卖官,盘剥百姓的大有人在。那些有幸从黄巾逆贼手中幸存归乡的百姓却无故遭到了各地贪官污吏的勒索,有很多人因为交付不起他们的勒索而沦为奴隶。长此以往,我大汉必将失去民心,众叛亲离啊。”

    灵帝这一方的头头都出来,外戚和士人党这面当然也不甘示弱,袁氏两兄弟中的袁逢站出来反对道:“下官每日在尚书台,帮助大将军处理国家政事,从未收到有关各地刺史太守卖官、盘剥百姓的举报,太常此言恐怕是言过其实了吧。”

    刘焉不屑的看了一眼袁逢,出言讽刺道:“太仆大人每日都跟在大将军的屁股后面,除了大将军的后脑勺,当然是什么事情都看不到了。”

    袁逢顿时给刘焉的这番嘲讽说的双脸通红,恼怒的指着刘焉:“你,你···。”

    见自己的兄弟吃了亏,袁隗也站出来道:“此乃朝堂之上,陛下玉阶之前,还请太常注意自己的言辞。况且尚书台奉陛下之命,代替陛下处理天下事,如果连尚书台都不知道的事情,不知太常又是如何知道的呢?”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有些人自以为官官相护,就可以做到瞒天过海,不过人在做天在看,平南将军,你此次自交州回来述职,可有什么话要说?”继刘焉和袁氏两兄弟之后,灵帝这个幕后黑手也忍不住赤膊上阵了。一开口,灵帝就点了武安国的将。

    武安国赶忙拿出自己昨夜写好的奏折,从武官的队伍里走出来,捧着奏章对灵帝道:“臣平南将军,武安侯武安国,参奏交州刺史贾琮。此人自到任后,先是认贼做父,屈于南越逆贼的淫威,致使我大汉威严受损。其后更是尸位素餐,不理政事,每日与沽名钓誉之徒空谈高论,全然不理会治下生活的水深火热的百姓。半年前,他更是任由自己治下的南越人聚拢十数万众,谋逆攻打臣治下的苍梧和合浦二郡数月之久。最为可疑的是,根据臣所俘获的南越俘虏交代,他们谋逆所用的粮草武器,也疑为贾琮所提供。所以臣特此上奏,请陛下一定要将贾琮依律查办。”

    勾勾手,在灵帝的示意下,小太监将武安国捧着的竹简呈给了灵帝。灵帝打开看了一番后是越想越气,他原以为这贾琮只是那钱财像那些南越人买平安而已。没想到他还竟然敢暗自资助南越人,撺掇他们造反谋逆。这种行为,没有任何皇帝能够容忍:“贾琮,你还有何话说?”“啪”的一声,灵帝将手中的竹简扔在地上,对着文官列里的贾琮大声的吼道。

    贾琮从队列里七滚八爬的跑了出来,“噗通”一声跪了下来,慌乱的开口解释道:“陛下,臣绝不是尸位素餐,臣那是黄老派的无为而治啊。至于臣暗中资助南越人谋反范境的事情,此时绝对是子虚乌有,是那武安国诬陷于臣啊。对、对了,臣也要、弹、弹劾平南将军穷兵黩武,一到交州就大兴兵戈,致使交州境内的百姓流离失所,他才是有罪之人啊。”

    灵帝厌恶的看了一眼贾琮:“好,既然你弹劾武安侯,那不知奏章何在?与朕拿来?”

    奏章?此刻的贾琮哪里有奏章?他是因为士人党的消息,说灵帝可能在他和武安国之中选出交州刺史,为了防止武安国比他早到洛阳太多,而做出其他影响灵帝决定的事情才昼夜不休的赶到洛阳的。之前他根本没有想到武安国会在今日的朝会上参奏他,至于他说的要弹劾武安国的那些事情,只不过是他情急之下为了脱罪,开口胡咬的而已。

    武安国也适时的再次站了出来:“陛下,臣所奏之事,只需派一二人前往交州一趟,自然就可以查的一清二楚。毕竟臣和南越人将近二十万人的大战,是无论如何都隐藏不住的,大部分的交州百姓都知道此事,随意找人一问即可。至于贾琮暗自资助南越人骑兵谋逆一事,也是好查。此贼为了掩人耳目,对外宣称是自己为了补偿对南越人的失信而送出了这批粮食。但是从收到这批粮食,到南越人谋反逆天,其中间隔不过一二日,如此拙劣的借口,能瞒过何人?至于武器,也可向掌管武器的官员直接查问,我大汉各州各郡的武器储量,皆是有数可查,几万柄武器无故消失,就算想要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