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三国之锤震九州
字体: 16 + -

第14章 出兵

    不得不说,当外戚,宦官,士人这三大阶级停止内斗,并且共同努力做一件事时,方能显现出大汉高层决策的速度。仅仅一上午,尚书台的所属官员便已经按照武安国捷报上所报,核对功绩,决定了封赏。董平清早才入洛阳,午饭还未来得及吃,便不得不随传旨的宦官返回东郡。

    “···今有逆贼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以邪教蛊惑百姓,谋反逆天。东郡兵曹从事史武安国,忠于职守,率守军击破,并擒拿张伯、梁仲宁部,有功于社稷,特擢升为平寇将军。东郡仓曹史陈恒·····。”又是没日没夜、马不停蹄的奔波,第三日中午,董平和来传旨的小黄门,终于赶回了濮阳。

    “恭喜平寇将军,恭喜陈太守···。”

    “哈哈,同喜同喜···。”

    “不错,能有今日,都赖诸位共同努力···。”

    送走了传旨的小黄门,武安国和陈恒立刻被贺喜的东郡官员和世家大户的家主们包围了。这一刻,可谓是人人皆高升,胡胡都欢喜啊。就那武安国来说,他从一个区区的东郡兵曹从事史一跃升为了平寇将军。诸位可能还不知道这平寇将军是何官职,武安国刚刚已经偷偷问过属官了,这平寇将军可是和四安,四平将军同列的三品杂号将军,秩二千石,虽与太守品秩相同,但实权却远远高于太守,是仅仅比九卿低一级的高官。如果诸位还是对这个官职没有概念的话,那不妨拿两人来作比,一人是破虏将军孙坚,一人是讨逆将军孙策,这两人才不过是五品将军,比此时武安国的平寇将军足足低了两品。

    除了武安国,陈恒也连跳三级,代替曹绍成为了东郡太守,一跃成为了大汉的高层人物。当然,受到封赏的绝对不只是他们这两个人,只要是参与这场战斗的,朝廷都给予了丰厚的赏赐。瞬时间,原本只有兵曹从事史和仓曹史的东郡,不但补足了所有缺失的官员,有些无位可封的人的官职甚至封赏到了冀州巨鹿郡,可想而知,这次朝廷对东郡上下的封赏范围有多么的广,多么的丰厚。

    如此高兴的事情,暂时让东郡上下忘记了向卜己复仇的事情,庆功宴当即摆下,席间之人觥筹交错,欢笑不断。“各位,承蒙当今圣上厚爱,给与我等如此丰厚的赏赐,本将也不能辜负圣上的厚爱,某已决定,明日准备一日,后日便率大军出发,往东武阳、阳平和东阿进军,诛灭在此处为祸的卜己部,还我东郡一个太平。”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武安国端起酒樽从跪垫上站了起来,对在场的所有人道。

    从黄巾起义爆发至今日,已经过去一个礼拜的时间了。卢植、朱儁和皇甫嵩带着兵马从洛阳出发,时至今日应该也已经到达各自预定的战场,并于当地的黄巾叛军交上战了。如果一切还是照着原来历史发展的话,那么在接下来的日子中,这两只朝廷军将会遭遇一大波的败绩,逼得朝廷不得不从各地调集兵力支援,这样一个机会,武安国时怎么都不想错过的。

    如今已经是贵为平寇将军的他,和当初那个被赶鸭上架的兵曹从事史早已不同。当初的他,求得只是守住濮阳,同时混上一波功勋,刷一波名望,好为将来自己找个好老板提供一番便利。但谁知幸运女神仿佛站在他的站车上一般,如今身处高位的已经有了更大的野望,那就是凭借着更大的功劳,在将来成为一方诸侯。如果没有记错的话,黄巾乱平定之后,汉朝就重新恢复了州牧制。只要能凭借战功混一个州牧当当,那么他在将来才有资本完全主宰自己的命运,真正立于这个世界的顶端。

    想要达成这个目标,那么窝在小小的东郡则是完全不可能做到的。他需要赶紧搞定盘踞在东阿、阳平、东武阳一代的卜己部,然后借着即将到来的朝廷军的一大波连败,跳出东郡,前往颍川,冀州主战场,获取更多的战功甚至是亲自取下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的首级。要知道朝廷对张氏三兄弟的赏格可是赏千金、封万户侯,只要能够张氏三兄弟中任意一人的首级,那么他的目标就可以轻易的达到了。

    而此刻在场的诸人当然不知道武安国的计划,他们只是当武安国真的是忠于王事,况且他们自己也和卜己有一笔血仇要算。因此没有任何推脱,全都站起来道:“敢不从命?”

    就这样,两日后的清晨,武安国带领着一只庞大的队伍从濮阳城出发了,这其中包括两万五千人的士卒,以及同样数目的民夫,同时还有大量的物资。野战不同于守城,一旦离开了城市,同时也就意味着失去了补给,毕竟此刻东郡的东部黄巾军遍布,不可能靠每日押送补给来维持大军的消耗。因此这只大军中除了正面作战的两万五千士卒外,还有维持大军一月所需的粮草兵甲、以及攻城器械和安营扎寨所需的帐篷物资。负责押运这些物资的,则是陈恒帮他征发的两万五千民夫。

    “怎么样,东武阳,阳平二地的蚁贼有什么动静吗?”过了黄河,武安国先是率军进驻了卫国,同时派出了大量的哨探查探东武阳,阳平一代黄巾军的动向。(此时的黄河应该被称为河或河水,但是为了大家方便,我们还是称其为黄河)

    “回将军,数日之前,屯驻于阳平的卜己率军北上,攻取了沿路上的乐平、发干、以及冀州魏郡的元城。之后本打算继续率兵北上攻击馆陶,但估计是从败军哪里得到了我们击败张伯、梁仲宁部的消息。所以就裹挟了三城的百姓,退了回来。据我们查探,卜己现已带着大军退回了东阿,屯兵于仓亭,显然是打算全力防守黄河一线了。至于东武阳,阳平二城,虽然也有守军驻守,但是人数应该不多,想要攻取应该不难。”一名军候拿着哨探们的禀告回答道。

    “守黄河?”听了那名军候的话,武安国拧着眉头,看着平铺在案几上的行军地图。要知此时已是三月初了,黄河上的冰冻早已溶解,而且此时的黄河,可和他前世所知的那条动不动就断流的泥河完全不同。此时的黄河,水量充沛,河道宽阔,水流湍急,如果想要强渡,那纯粹是在找死。

    “麻烦啊···。”看着地图上那弯弯曲曲的呵道,武安国有些郁闷的叹了口气,早知道当初从濮阳出来就不渡河,直接往东阿去了,要知道为了渡河,前前后后五万人可是花了足足一天的时间。要不要退回去,然后直往东阿而去,或者随意在什么地方,找个地方渡河呢?武安国的目光在河道上来回扫过,思考着可能的办法。

    不过他马上就意识到他这种想法应该是行不通的,毕竟战争一向是具有双面性的。你能派探子查探敌人,敌人同样也能派探马查探你,恐怕从他带领军队出城的那一刻起,他就被对方埋伏在城外的哨探盯上了。如果他选择退回去渡河,或者随便在一个地方渡河,那么跟着他的哨探一定会马上回去报告。如果卜己打定主意和他打渡河战的话,人家同样也可以渡河啊。所以说,如果对方愿意,他和对方见注定会隔着一条黄河,这场渡河战是根本不可避免的。

    “算了,不想这个了。来啊,传我命令,全军出城,向东武阳进军,我们先把东武阳和阳平拿下再说。”纠结了好一会,武安国还是没能想出一个好的应对办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先攻下东武阳和阳平再想办法了。

    军令如山,随着武安国的命令,士卒们纷纷整装列队,大军缓缓的开出了卫国。虽然知道卜己不大可能会派兵埋伏自己,但是本着小心无大错的想法,一路上武安国还是极尽可能的小心,遇到密林,山谷这样有可能伏兵的地方,他都要派哨探查探清楚才让大军通过。只是这样一来,行军速度更不可能快,又足足花了两日,大军才行军道东武阳城下。

    “来啊,在此处安营下寨,董平,带你本部兵马,随我往城下一观。”离城五六里的地方,武安国找了一处高地,然后命属下在此处安营下寨,而他自己则带着董平和他麾下的一校人马,慢慢的朝着不远处的东武阳城靠了过去。

    “将军,看来敌人已有防备。不过此城的守军似乎不多,果如哨探查探的那样,想要攻下此城,应该不难。”

    来到城下,果见东武阳的城门仅仅的关闭着。城墙上的守军人人全副武装,一副如临大敌的样子。不过,如董平所说,城上的守军并不多,看起来稀稀拉拉的。

    “走,我们回去,今日就让兵士好好休息,明日我们就攻城。”武安国点点头,一拨马头,带着董平等人往营地而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