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话说到领导心坎里:一分钟打动领导的说话术
字体: 16 + -

选最恰当的称呼,在谈话中不断强调

称呼代表了一个人的身份和你对对方的尊重或亲密程度。恰当的称呼能反映一个人的化素养,展现自己的友好态度,提升对方对你的看法。

孔子有曰:“不学礼,无以立。”职场中,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从选择一个好的称呼开始,然后才能做到有礼有节。然而,对于自己的领导,面对五花八门的称呼:“张处”、“李总”、“王主编”、“老大”、“老师”、“前辈”、“头儿”等等,很多人都曾琢磨不定,并遭遇过“称谓尴尬”的局面。就像下面这三位下属:

一、林新第一天来公司上班,作为新人自然要表现得谦虚一些,因此对领导一律称呼为“老师”。开始大家都还蛮热情地招呼着,可是过了几天,发现大家面对这个称呼都有些不自然。林新想了想,也没发现有什么不妥,就没在意。有一天,和上司交谈时,上司就很严肃地告诉他:“在公司里只有工作关系,和学校不一样,不要一口一个老师地叫,这里没有人会像老师那样教你,所以你要尽快转换角色,做好自己的工作。”林新这才意识到自己的称呼给了上司角色未转换的坏印象,从此以后,林新如法炮制,效仿同事,该怎么叫就怎么叫。

二、某办公室主任为人随和,加上年纪稍长,大家都亲切地叫他“老大”。一天,小茹走进他办公室送件。办公室坐着另外两个人,小茹都不认识,也就没在意,匆匆走到主任前,说道:“老大,件送来了,你瞧瞧。”主任一听,脸“刷”地一下红了。小茹还不知何故,笑着问了一句:“老大,你怎么了?”主任瞪了她一眼,然后走到两个人面前,分别向小茹介绍道:“这位是新来的公司总经理,另外一位是大华公司的张董事长。”小茹这才明白自己出丑了。

三、周末,王总邀请助手阿哲和他一块去钓鱼。景色秀美,阿哲很开心,在外面也放松了不少,话显得特别多,一个劲儿“王总长王总短”的。不久之后,王总就不耐烦了,说道:“阿哲啊,在外面就是为了放松来的,不要再这么叫我了,听起来怪压抑的,你就叫我王哥吧。”

领导是上级,一是在意自己的面子和别人对他的尊重,二是注重内心的感受。因此选择合适的称呼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忽视这一点或错误地称呼,只能增加领导心中的不悦,认为你对他有意见或是你不懂礼貌、不谙世故,这势必导致领导对你的印象大打折扣,影响以后的发展。

称呼不是固定和绝对的,适用这个并不等于就适用于那个,而且不同的公司,由于企业化不同,员工受到的熏陶也就不同,对待领导的称呼也各有差异。而且称呼也没有孰对孰错之分。引起种种“称呼尴尬”的原因无外乎没有分清场合和主次关系、未顾及他人的习惯和感受。因此职场中如何称呼领导的关键就在于灵活运用。以下归纳几点以作为参考:

1按职位称呼最为保险

这种称呼可以显示出你对他的尊重,而且不容易出现大的错误。有数据显示,84(百分号)的职场人士更愿意按职位来称呼自己的领导。

2看清场合再称呼

受企业化或周围环境的影响,平日里,为了使上下级的关系更亲近,称呼显得很随意,“老大”“贺工”“黎哥”,领导对这种的称呼已经默许。但是千万不可凭“习惯”想“当然”,换了一种场合却疏忽了改变称呼,尤其是在一个严肃的场合,或者有客人、更上级的领导在场时,不当称呼往往会使领导丢失颜面。这时候,还是中规中矩地按照职称来称呼,才能显示他的身份和权威。

3不要言过其实

称呼要综合领导的身份、职位、年龄等因素考虑,不夸大和凭空臆想。否则,只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亚楠来财务部工作一个多月。对领导如何称呼,他有一个原则:宁可叫高,也不可叫低。因此对财务许总监,他称之为“许总”。许总监听了也很高兴地答应。

有一天早上,乘坐电梯时,发现公司真正的总经理和许总监都在,还有另外一个同事。亚楠热心地打了个招呼,对于许总监,亚楠想都没想,脱口就是“许总好”。许总监当时尴尬地“嗯”了一声。走出电梯,就听同事低声道:“你怎么能当着老总的面,叫许总监为‘许总’,这不明显有越权的意味嘛,你没瞧见刚才两人的脸色都变了。”亚楠这才恍然醒悟。

一声称呼,能够左右一个人的前途。选择恰当的称呼,并在和领导的谈话中不断强调,能帮助你获取好感,同时,还有利于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职场环境。

说话感悟

称呼不是张口就来的。一个称呼,对内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内在化修养和素质,对外显示了一个企业的企业化。因此,切勿因小失大。选择恰当的称呼,并在谈话中不断强调,既让对方过足“耳瘾”,又让对方心理得到满足。一个恰当的称呼非但不会令你损失什么,反而可能会为你个人加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