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楷传奇
字体: 16 + -

第四章

抢滩亚洲

借壳股点石成金

1999年5月4日,股市甫开,复牌的得信佳即受到疯狂追捧,股价不断攀升,不到五分钟已标升至325元,较停牌前的收市价013元,激升227倍。

当天收市时,得信佳股价虽回落至163元,其升幅仍达购股价的125倍:一天的市值增加了5百多亿元。李泽楷本人的财富一天之间也暴涨了3百79亿6千万元,即使是点石成金的神仙,也未必有这么大的法力。

1999年4月,成功取得“数码港”发展权的李泽楷,计划在香港上市,为“数码港”集资。

1996年,李嘉诚的电讯公司“橙”(orange)在英国上市,其后,他将outblaze部分股权卖给德国经营电信业的曼内斯曼公司,并与该公司进行了换股,得到1100多亿港元的现金。最后的结果是:李嘉诚仍然拥有outblaze的控股权,并成为曼内斯曼公司第一大个人股东。在这笔交易中,李嘉诚以零成本获得了1100多亿港元的回报,一时传为佳话。

然而,李嘉诚千亿卖“橙”的故事很快就被李泽楷创下的300亿身家暴增近千亿的神话所取代。

一个公司通过购买或合并其他公司,达到迅速成长的目的,是短时间内走向规模化的很好的选择。

兴建“数码港”是一项庞大的投资,为了在短时间里让盈动走向规模化,筹集大量的资金,自从盈科与香港政府签订兴建“数码港”的意向书后,李泽楷便着手集资的事宜。他首先将集团的大部分业务从新加坡调回香港,伺机在香港上市为自己设立集资的窗口。

盈动在港上市势在必行,李泽楷要仔细研究的只不过是应该以何种方式进行这项巨额融资,收购显然是一种较理想的选择。这段时间盈动的一举一动一直备受关注。

由于“数码港”项目已成囊中之物,盈科准备在未来6年之内,斥资75亿港元作开发之用,业界人士估计,开发“数码港”所需之巨额资金,要透过股市集资,而新加坡股市流动性终归不及香港,相信这是盈科选择在港上市的原因之一。

李泽楷本人也承认,香港市场毕竟较新加坡大。不过他要等待机会。

数天之后,市场传出,盈科集团计划透过收购香港的上市公司借壳上市,为“数码港”开辟投资渠道。

借壳上市,是股市的策略之一:按联交所条例规定,一家公司上市,原则上需要5年以上的经营业绩。而循正式手续在交易所上市,既费时费事,又花费人力物力,一些急于上市的公司,便采取“买腹生仔”的办法,通过收购他人的小型上市公司,以达到尽快上市的目的。这些小型上市公司被称为“壳”,资产和营业额都极少,买家无须动用大额资金,有别于一般意义的股坛收购战。

当年,李嘉诚就曾帮助从内地到港创业的香港中信董事长荣智健,通过收购“泰富”上市,改名“中信泰富”,数年之间,资产一度激增至4747亿元,非但执红筹股之牛耳,且一度跻身于香港十大财富榜的第八位。

这一回,李泽楷的盈科,要在短时间内在港上市,最佳捷径当然是抄乃父老桥借壳上市。

3月初,市场传出几个“壳”对象,包括星港地产、佳讯控股及城市电讯。市场议论纷纷,扑朔迷离。

4月22日,星光电讯旗下的得信佳(1186)宣布停牌,并表示将会有一个重要的投资者入股,与此同时,盈科旗下的新加坡上市公司盈科拓展也宣布停牌。至此,香港股坛扰攘多日的盈科“真命天子”呼之欲出。

果然,4月30日,上市公司得信佳宣布:盈科集团将旗下北京盈科中心及香港湾仔电脑中心两项物业(约值25亿港元)换取得信佳约219亿新股(每股价062元)和一批可换股债券:盈科并将“数码港”投展权一并无偿注入得信佳:收购完成后,盈科将持有得信佳百分之七十五的股权,成为得信佳的大股东。

也就是说盈动成功地收购了得信佳,毫无意外地把其收归麾下。

那么,李泽楷究竟使了何种招数居然能把这场“收购战”打得如此漂亮?

据分析家解释,李泽楷使用的方法是将盈动旗下的多项中港物业(包括北京盈动中心),作价246亿港元注入得信佳,以换取得信佳扩大股本后的七成半新股,另加大批可换股债券。经过这项大规模配股,再加上配售一批新股予机构投资者,李泽楷一共持有得信佳将近93(百分号)的股份,成为最大股东。而其原来的股东,包括得信佳原来的控股公司星光电讯及小股东,持股量缩小至72(百分号)。在取得得信佳的控制权后,李泽楷便将“数码港”发展权益无条件注入得信佳,并将得信佳更名为盈动数码动力,主营高科技业务,成功实现借壳上市。

在市场吹出李泽楷借得信佳之壳上市的风声时,得信佳的股价已由4分至6分,大幅反弹到136角。5月4日,得信佳(即改名前的盈动)复牌,开市前每股作价132角,市值仅是未来总发行股数的68(百分号)。但有了“数码港”概念的刺激,以及李泽楷本人的名牌效应,股民积极追捧,得信佳的股价不断攀升,甚至一度出现无人沽货的罕见情况。

开市不到7分钟,得信佳股价已经升至322港元,较停牌前涨了3港元多,升幅达22万倍。原来市值只有十多亿港元的得信佳,能够在短短数分钟之内一飞冲天,暴涨至超过100亿港元,足以与经营多年的蓝筹股相比,可见李泽楷这个神奇小子玩弄财技的功夫是何等了得。几分钟内,得信佳的市值就相当于李嘉诚长江实业市值的三分之二,跻身香港第十一大股票之列,李泽楷所创造的奇迹一时成为城中的热门话题。香港证券分析家更是开玩笑地说:“李嘉诚辛苦一辈子,比不过儿子搞一天!”

其后得信佳急挫至13港元,接着又炒上2港元,然后又回落,最后以每股183港元报收。一天内风云变幻,大起大落,恍如坐过山车,异常刺激,小股民们的心都被抛到了半空。统计全日情况,得信佳的成交量达11亿多股,升幅达125倍,创下港股单回升幅最大纪录,市值由40多亿港元变成600亿港元,一天增值5(百分号)多亿港元,大有晋升科技股“龙头”之势。1999年5月4日,李泽楷缔造了第一个世纪末的神话(在这一年里神话将不断涌现):买了一间市值3亿多港元的空壳上市公司,一日之内使其摇身变为一间市值600亿港元,且人人追捧的高科技概念股。李泽楷口袋里的钞票,亦由此暴涨至3796亿港元,晋身百亿富豪之列。在得信佳的凌厉声势下,盈动集团成为拥有一个660亿港元市值的上市王国。术师,随时会做出你无法预料的事情。

李泽楷再次上演了奇迹,他所创造的诸多奇迹,得益于他独特的商业智慧。无论是在卫视争夺战还是现在的并购得信佳,凡是与李泽楷交往过,在他身边工作过,或者在生意场上跟他打过交道的人,都一致认为:李泽楷仿佛有着先知先觉的判断力,具有超人的魄力和干劲,有极强的进取心,而更重要的是有着普通人所不具备的冒险精神。无论什么事情,他总能看得比别人长远,想得比别人周到,做得比别人高明。在这个充满“虎狼相争”、你死我活的现代商战中,李泽楷给人的印象是从容不迫,游刃有余,随时可以给人带来惊喜和震撼的。

一句话,是“小超人”的头脑成就了“小超人”的事业。

收购背后的故事

说起得信佳还是有一定的来头的,要不然也引不起李泽楷的兴趣。

得信佳在1994年上市,每股售价12港元,发行总股数2309亿港元,主要的业务是从事销售办公室通信器材。个人通信产品及基建通信系统,以及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援。其老板是前些年在国内以“炒企业”而名声大噪的黄鸿年。

黄鸿年在20世纪90年代初淡出新加坡商场,转至香港大展拳脚,入主香港中策集团。1997年6月间,他通过中策集团全面行使购股权而持有香港上市公司星光电讯(startelecorn)国际控股的37(百分号)股权,而他原有的得信佳317(百分号)的股权,也因星光电讯的增购而提高到55(百分号)。

由于这两家公司在中互联网、手机和传呼机方面在中国香港和中国内地的市场占有率都不错,因此,黄鸿年十分看好这两家刚加盟中策集团的公司的盈利前景,他充满信心地说:“盈利前景不是好,应该说是很好。”

随着市场的开放和膨胀,电信业被视为明日的增长之星,是个盈利前景大好的行业。善于不断发掘商机的黄鸿年,在这方面显然有其长期的全盘策略,收购经营这类行业的公司是他全盘策略的重要棋子。

不过,1997年,在风大雨急的金融危机下,星光电信和得信佳的业务却相继出现亏损,股价不断下跌。据统计,1997年度,得信佳共亏损了500万港元。

在李泽楷收购前的几个月,得信佳股价表现低迷,成交量萎缩,每股的价格在67分左右徘徊,总市值也只有314亿港元。黄鸿年的电信业发展宏图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李泽楷在众多的准壳股中,为何独选得信佳?市场人士对此诸多猜测。

一种看法是:李泽楷早在和黄时期,就曾与得信佳的大股东、中策的老板黄鸿年合作过。当时,和黄持有得信佳87(百分号)的股权,稍后又持有中策的一成三股权。虽然这两部分股权均已先后出让,但江湖情义仍在。

另一种看法是:正当盈科在股市物色壳股对象的时候,中策执行董事锺楚义充当鲁仲连,极力向李泽楷游说收购得信佳,由于此君知己知彼,深获“小超人”的赏识,除接受其意见外,更游说其过档并委以重任,成为盈科执行董事。

还有一种说法,李泽楷的出生日期是1966年11月8日,按美国的习惯写法是“11/8/66”,因此,李泽楷对编号为“1186”的得信佳格外钟情。

最重要的是,得信佳是一只没有名气的股,公司业绩平平,1997年亏蚀500亿港币,亚洲金融风暴后,股价一挫再挫,到1999年3月初,股价在4仙至6仙之间徘徊,处于“半死不活状态”。由于经营不良,资产极少,业绩极差,市值不足1亿元,是最理想的“壳股”。所以,被李泽楷和他的军师袁天凡看中。

盈科收购得信佳之后,改名盈科数码动力,成为盈科的旗舰,由李泽楷出任主席,袁天凡、杜彼得任副主席,艾维朗任董事总经理。

盈科这次借壳上市,创下了香港股坛三个“第一”。

(1)开创了“反向收购”的新潮流。香港公司借壳上市,一般的做法是,购入“壳”公司大股东手上的股份,但“小超人”李泽楷的盈科公司却以“反向收购”的方式,以物业向“壳”公司入股,不费分,入主新公司。

按这种方式,收购人会向“壳”公司注入资产,“壳”公司则需发行大量新股支付收购所需,售股份只相对占扩大后的股本的一个很小比例,在供不应求之下,股价便会以倍数上升,收购者不费吹灰之力,便能取得上市地位,且账面获利相当可观。可见李泽楷的财技,比起乃父,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自从李泽楷开创“反向收购”的新模式之后,香港股坛竞相效仿,成为股市的新潮流。

(2)这次收购行动,得信佳向盈科发行219亿新股,向公众人士发行57亿5千5百万新股,总共292亿股,创下了香港股市单一公司发行新股的最高纪录。

(3)被收购后的得信佳于5月4日复牌后的头五分钟内,股价标升227倍,创下港股有史以来升幅的最高纪录,即使以当天收市价计,升幅仍有125倍,仍然是港股单日升幅最高纪录。

1999年5月4日,是香港股民翘首以待的日子。由于李泽楷的名牌效应及“数码港”计划的魅力,盈科收购的得信佳普遍被看好,还在市场流传,消息未曾作实之前,得信佳的股价就已由4至6仙大幅反弹至1角3仙6,及至配售完成,股民已经坐不住了。

5月4日,股市铺开,复牌的得信佳即受到疯狂追捧,股价不断攀升,不到五分钟,已飚升至2元2角5仙,较牌前的收市价1角3仙6,激升227倍,按得信佳完成配股的322亿计算,市值达到1040亿港元。

当天收市时,得信佳股价虽回落至1元6角3仙,其升幅仍达购股价的125倍。一天的市值增加了500多亿元。李泽楷本人的财富一天之间也暴涨了3百79亿6千万元,即使是点石成金的神仙,也未必有这么大的法力。

《香港经济日报》社论称得信佳的表现是“股坛神话”。社论指出:盈科借壳上市的得信佳股,昨天复牌,股价狂升125倍,成交18亿元,远超大笨象汇丰控股。由此可见,香港炒科技股的疯狂,已不下于美国。

据媒体报道,不论是交易所现场,还是各银行股票机前,股民如痴如醉,近于疯狂,交易所不少的市员,全日都将大电视机画面定在得信佳上。

一位证券界人士说:“股民的反应真个轰动,为近来难得一见的现象。当日根本不需要推介,单是说一声‘李泽楷’或‘数码港’,客户就蜂拥而至。”

台湾的股市分析员称李泽楷入股得信佳为股坛“经典之作”,其手法,比起被誉为台湾借壳鼻祖侯西峰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该位分析员指出李泽楷所用之招数是“利益反输送”。他盛赞李泽楷借壳的布局手法缜密,先选择一只市值极低的股票闭门入股,不在市场全面收购,然后把最具发展潜力的概念输进去,变为高科技股,再将股票等筹码锁死不沽,任由市场抢货调节,这样自然能制造劲度十足的升幅,令股价狂飙。

由于股价是由外界推动,而自己却早已成功持有控股量,外界炒上的利益即自动反输进来,使自己所持的股票大利。

不过,也有人大泼冷水:《证券时报》记者韩澄宇以《香港本周上演高科技概念股深化》调侃说:“老父口中的理查德(即李泽楷英名),媒体笔下的小超人,李泽楷香港最富传奇色彩的青年商人,本周在香港股市演绎了一段‘世纪神话’。在不费分借壳上市后,首日为公司录得账面盈利379亿港元,自己的身家也暴涨至50亿港元。而这家企业至今还未有利润产生。”

章最后说:“这个泡沫吹的太快也太大了,反映了令人担忧的一面:玩弄魔法,大搞利益反输送……李泽楷借壳布局的手法缜密,把地产变成高科技,再把股票臭骂锁死后,以利益反输送,制造的大利多,使得股票狂飙。”

市场的疯狂,连李嘉诚都认为“情况极不平常”。他说:“首先,我不知道(得信佳)股价大升;其次,得信佳股份流通量少。”

被记者问及他会不会入股得信佳时,他打趣说:“你看我会不会这么傻,这只股升了一二十倍才入股,这样是不对的。”

而香港谈股经的人总喜欢当事后诸葛亮,“创作”出几分“妙”论,宣称李泽楷选择收购得信佳另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因素。

因为得信佳在联交所上市的编号是1186,而李泽楷的出生日期是1966年11月8日,又因为他长期在美国读书,自然习惯美国人的历法,把出生日期写成11/8/66,故李泽楷可能记得自己的生日,选股时看到1186,自然产生了十一分好感,于是得信佳便成了“真命天子”。当然,李泽楷是否真的如他们所言而作出决定,相信很难找到答案,但这些推敲,却令股民“恍然大悟”。很多人都说:“如果早一点知道李泽楷的生日,想到他会入股得信佳,那就发财了!”可见,股民对李泽楷是何等的如痴如醉。

虽然得信佳成了小股民眼中的明星,但市场普遍以为,得信佳股价如此暴涨只是暂时现象。因为,李泽楷所持93(百分号)的股票按规定得数月以后才能流通,要是揣着手中的得信佳不放的话,当天的流通股仅仅占总股盘的2(百分号)左右,所以,这个价格是不可靠的。而且,虽然盈动注入中港物业,总共也只值25亿港元,“数码港”项目要到3年后才有盈利,即使如目前估计的能赚80多亿港元,得信佳最多也只值100亿港元,600多亿港元市值简直令人难以想象。

但是,事实却令许多人,包括商场老手李嘉诚都大跌眼镜。在后来的1个月里,盈动数码动力不断地涨,在1999年12月整整1个月里,盈动的股价被持续推高,更在12月23日一天内攀升到将近20港元,成交50亿港元,打破港股有史以来一只股票单日成交额的最高纪录,成为世纪末又一个股坛神话。(当然,期间经过一次缩股,现在每一股相当于以前的5股,另外还有多次的配股。)

看来,李泽楷又一次给父亲李嘉诚交了份充满巨大惊喜的答卷。

高手过招,不同凡响

高手过招,手中无需用剑,只要轻描淡写地以口代手,三两句话便高下立判,胜者胜得痛快,输者也输得潇洒。然而,除了在武侠小说里,恐怕很难有地方让你感受到这种“会当凌绝顶”的痛快。李泽楷在这次收购得信佳的比拼中终于感受到了这种痛快与刺激。

话说武侠小说中的高手大抵有三个级别:第一个级别是“静若处子,动如脱兔,身负成名绝技”的高手,印象中这一个级别的基本是杀手或是性情豪爽的江湖侠客,这种人一旦遇到打杀的场面最为宏伟,刀枪之声不绝,各出奇招,直到一方倒地或是被制;第二个级别是“落叶飞花,片叶枝花均可伤人”的高手,这个级别的高手相遇,少了宏伟的场面,却在看似不经意的凝重中展开残酷的厮杀,胜负只在一念之间;第三个级别的高手寥寥无几,多是成名已久、武双修的名宿,已至“手中无刀,心中无刀”的最高境界,这种高手若是过招,全不闻金戈之声,全无杀伐之意,轻描淡写地以口代手,三两句话便高下立判,赢者赢得痛快,输者输得潇洒,在武侠中看到此,常不免心潮澎湃,艳羡不已,巴不得自己也能有这个机会,一尝绝顶高手之间的这种至高默契。

李泽楷与黄鸿年的比拼应该算是“第三种境界”了,而期间,黄鸿年更是差点让李泽楷败下阵来。

李泽楷毕竟还年轻,在这次世纪收购战中,他与在股坛打滚多年,经验老到,素有股坛“狙击手”称号的黄鸿年交手中,竟然两度失手。

对于黄鸿年如此不“合作”,李泽楷虽然发怒,却也无可奈何。在商言商,做生意是为了赚钱,天经地义。

中国人爱以成败论英雄。由于得信佳复牌后备受追捧,股价一飞冲天,李泽楷继抛售“卫视”、拿下“数码港”之后,又一次成为轰动世界的英雄和偶像。

黄鸿年是印尼第三大富商黄奕聪的二公子,被称为“知青首富”,是一个传奇式人物。

1948年,黄鸿年出生于印尼,小学在印尼就读。后来,苏哈托发动兵变夺权,实行排华政策,大肆屠杀华人,取缔华华校,印尼的华人地位一落千丈,拥有亿万身家的黄奕聪心怀故国,秘密将12岁的儿子黄鸿年送往北京读书。不料,碰上“革”,黄鸿年读书不成,反被送往偏僻的山西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1970年,22岁的黄鸿年几经挫折,重返印尼,协助父亲打理家族生意。8年后,他只身前往新加坡打天下,收购联合工业,疯狂买卖物业和股票;最后,由于生意失败,黄鸿年于1990年淡出新加坡,进军香港。

1991年,黄鸿年在香港收购上市公司“红宝石”,易名“中策投资”。期间,曾与李嘉诚父子有过合作。

1992年,邓小平南巡,推动经济改革步伐。黄鸿年抓紧时机,重返中国创业。虽是“卷土重来”,却是今非昔比,黄鸿年大举收购国有企业,买壳上市。3年之间,156家国企变成这位老知青的私人资产。与此同时,他通过股市,经营出入口生意,赚取暴利。他的这种经营手法,受到非议,一家官方媒体指责他“空手套利”,他意兴阑珊,终于放弃国内投资,重返香江,再战股坛。

但不得不说,得信佳被盈科收购,是一单你情我愿的公平交易。

在这单世纪收购中,盈科主席李泽楷当然是大赢家,但是得信佳原大股东、中策主席黄鸿年也是大赢家;星光电讯(星电)虽然股权只得4(百分号),但实际科益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让得信佳股价的暴升,市值由原来的不足3亿港元,激增至账面的29亿港元。

另外,得信佳股价飙升,亦带动了关连的公司的股价跟着飙升,其中,星光升了75(百分号),中策升了一倍。

然而,与此同时,这单交易埋下了两颗“定时炸弹”。

双方在交易时,盈科承诺在未来6个月内不会出售得信佳股,而星电却没有承诺,这就意味着星电随时可以沽股。因此,黄鸿年手里拥有的17亿3千万得信佳旧股,对得信佳是个大威胁。此其一;另一个定时炸弹是,根据上市规则,除非得到联交所批准,公司公布业绩前一个月,大股东不能买卖股份。但若获联交所解冻,则公众人士手里持有的57亿3千万新股,势必推低得信佳股价。

首度拆台,沽售四亿

得信佳股价飞升,引来钦羡,也招来非议,市场指得信佳股价高于净值30倍,称其为“空气股”、“泡沫股”。

除此之外,虽然盈动的股价刷新了香港股坛的两个第一,但据美资高盛证券当时的研究报告,利用综合营业额预测、贴现现金流量及网络客户估值三项股票价值评估方法(以未来5年营业表现作准),盈动的合理价值(fairvalue)只是每股9港元,当中:pcc占75港元。cwv占1港元,“数码港”占其余05港元。而实际上,盈动的股价达到每股20港元,市值超过1700亿港元,比起它应有的股价高出十几元,许多人不禁要问:盈动是否存在泡沫?不仅盈动,事实上,现在,许多科技股都存在这个疑问,要分析它们,就要对整个网络经济作宏观分析。

那么,得信佳是“泡沫股”吗?盈动也会是“泡沫”吗?

这个问题自然不得而知,但是,这里还是要给大家稍作分析。

1999年,世界经济的前景在人们眼中显得异常不明朗,这并不是由于世界经济的历史趋势真的不明朗了,而是因为原来的规则已经不起作用,而新的规则正在形成之中,全球性经济结构转折期特有的矛盾交错,又适逢世纪之交,更使人们感到未来世界和经济发展的扑朔迷离。于是,一些经济学家终于忍不住提出了质疑:今天炒得沸沸扬扬的科技和网络经济正在成为一种泡沫经济吗?

由此可见,在当代社会多半不可能发生“泡沫经济”的情况,自然也不存在得信佳是“泡沫股”一说了。

另外还应看到,李泽楷是个负责任的新生代企业家,他一再声称,不会令股民失望,要为得信佳打“补针”,注入其他项目。

得信佳复牌的头天,股价暴升,黄鸿年没有套现,相反,另一小股东“友联建材”的肖若元却沽股净赚1亿2千万。不明内情的人赞黄鸿年有江湖道义。

实情并非如此。虽然星光电讯控有的17亿3千万得信佳股可以随时抛售,但因得信佳于5月18日公布公司业绩,黄鸿年是得信佳的大股东,不能买卖股份。因此,黄鸿年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当得信佳5月18日公布业绩的翌日,黄鸿年就迫不及待地抛售4亿得信佳股,每股1元2角3仙,套现5亿港元,除收回当年投资得信佳的3亿8千万港元成本外,还净赚1亿2千万港元,黄鸿年这一招,意在套现。作为生意人,无可厚非,但在客观上是起了拆李泽楷台的作用。尤其是5月17日这一天,李泽楷和英特尔总裁巴雷特一起出席一个科技研讨会,共同向基金经理推销“数码港”,希望借此催谷得信佳股价。但黄鸿年的小动作,令李泽楷的希望落空,得信佳的股价非但没有上升,反而由1元半跌落至1元3仙。

对此,黄鸿年后来有解释,他说:“既然得信佳股价已到了心目中的水平,我们是上市公司,要向小股东交代,所以才作出这样的决定。而且,我们已把特别股息分给小股东。”

答允换股同舟共济

黄鸿年赢了金钱,却输了义气。他在股坛闯荡多年,心里明白,配售4亿港元得信佳股,已经归本有赚,余下的13亿3千万股,已成无本纯利,没有必要令他与李泽楷的关系弄得太僵。于是,他作了让步,答应将余下的13亿3千万股(即合并后的2亿6千6百万股)作“长线投资”。

但黄鸿年到底是商人,他获悉联交所将提前于8月9日批准得信佳新股在市场流通,57亿6千万新股(“五合一”合并后为14亿股)行将解冻上市,股价必然会下跌。那时,市场流传黄鸿年要在8月6日前以贱价配卖得信佳,若批股成事,将对得信佳股价产生极大负面影响,令盈科日后的集资大计蒙上阴影。

李泽楷闻讯再度出招,决定向中策发行25(百分号)盈拓新股,令盈科进入得信佳之后,也成为“星电”的策略性伙伴之一。

证券界人士认为,盈拓入股星电,可能会令黄鸿年不再以“低价”批股,因为与中策互相换股,使中策持有星电股变得更有价值,毋须急于以低价配售得信佳股份。

狂沽套现再度交恶

7月29日,星光电讯改名中国网络(中网),得信佳改名盈科数码动力(盈动)。

李泽楷以为他的“一粒糖”可以换来黄鸿年的“一间厂”,可以令这位股坛大鳄甘心情愿地与他“同舟共济”。

李泽楷可以“单刀赴会”,与传媒大亨梅铎“掰手腕”大获全胜,但他在同这位股坛大佬的较量中却一再受挫。

李泽楷继续为盈科“打补针”,8月1日,他和英特尔主席格罗夫宣布,英特尔斥资5千万美元购入盈动13(百分号)股权,成为盈动第二大股东。稍后,他还将宣布,与德国最大企业戴姆勒佳士拿合作。

但是,还未等到第二项投资宣布,8月2日,黄鸿年再次售出1亿1千万旧股,套现1亿3千万。

至8月4日,盈动新股解冻前两天,57亿新股提前出货,令“五合一”后的盈动股价,由4元4角跌落3元3角收市,一天之内大跌二成半,成交数有1亿2千万元。

黄鸿年否认他沽股,但联交所的股东权益披露资料显示,星电(即黄鸿年)8月2日曾减持共1亿1千多万股(合并前)得信佳。

达成协议,冻结沽售

对于黄鸿年如此不“合作”的态度,李泽楷虽然发怒,却也无可奈何。在商言商,做生意为了赚钱,天经地义。他怕的是,因他之名而买入得信佳股的散户及投资者,会在这次沽售潮中损失,万一从此失去信心的话,对陆续而来的集资计划将有打击。

李泽楷派有“盈科军师”之称的副主席袁天凡同黄鸿年谈判。

知情人士透露,袁天凡提出两项计划,希望打动黄鸿年:一是以瑞士信贷第一波上顿牵头的全球配售计划;二是李泽楷将于8月底统领精兵,往欧美各国巡回推介,届时将发表一连串的投资及发展计划。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谈判,黄鸿年及早前获配新股的投资者,承诺于10月30日前冻结约5亿6千万新股。

黄鸿年虽然同意所持的合并后的2亿股10月底前不沽,但是他说,月前已有基金向他洽购该批盈科股份,加上该公司准备收购互联网股权,故10月后将余下的股份出售,套现供发展新业务。

他也否认与盈科关系出现紧张,他称,他在“中国网络”以折让价出让盈科控制权的唯一要求,是该公司要有自由买卖盈动股份的权利,故过往两次减持盈动股权时,中网与盈动并无分歧。

他还说,盈动主席李泽楷还帮助他们推介,故他认为双方关系良好,没有因为减持盈动而改变。

9月初,由于黄鸿年不断放出消息,要将其控制的中国网络手中的2亿盈动股份悉数沽清,盈动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终于反客为主,先发制人,盈科亚洲拓展(盈拓)将手中的5亿中纲股配售,每股作价2角4仙,共套现l亿2千万元,比较中纲同一天收市价2角8仙,折让23(百分号)。

中国网络在批股消息打击下,股价自9月7日的高位3角3仙,大幅滑落至2角4仙8收市。

盈科发言人说,盈拓出售中纲股,纯粹是商业行为。不过,有媒体称盈拓沽售中纲股是为了报复黄鸿年,“打完斋不要和尚。”

除了盈拓沽售中网股外,盈动也抢先黄鸿年一步,于9月13日,以先旧后新的方式,配售3亿6千万盈动股,配股价为555元,共集资20亿港元。

不过,在9月底盈动举行国际配售时,尽管股价升至6元5角,但客户不肯沽售,黄鸿年手持的两亿盈科股亦临时打退堂鼓,表示任何价钱也不会沽售,宁可持股观望。

科技股牛气冲天

毫无疑问,李泽楷是1999年的风云人物。首先,他开创先河,以资产注入方式成功借得信佳之壳上市;接着,大演帽子戏法,使借壳上市只有7个月的盈动数码动力市值作三级跳,由3亿港元暴升至20亿港元,再到1700多亿港元,成为香港第七大股票,创造出网络时代的股市神话。盈动的奇迹吸引了众多美日国际级科技集团纷纷来港寻求合作,人才亦随之流入香港。而李泽楷的个人身价,亦涨升至482亿港元,成为全港第四大富豪。据香港华宝证券公司最新的证券报告评估,“李泽楷”三个字的“商誉”值58555亿港元。而李氏家族也因他的缘故晋升成为首个拥有千亿家财的香港家族。

维持股价上升,这不仅关于李泽楷个人的面子问题,而且关乎公司的兴衰、香港高科技和新经济的成败问题,因为只有股价保持上升,盈动才可维持科技龙头地位,才能赢取与外国科技公司的合作机会,才可选择最好的公司入股,才可一再配股,取得源源不断的资金收购有潜质的公司,最终超过日本软库,成为亚洲第一互联网公司。

盈动自1999年8月借壳上市以来,一直是港股市场的焦点,在新千禧年来临前最后一个月跃上新高峰,缔造港股新神话。

12月9日,李泽楷获颁“商业成就奖”,加上系列利好消息刺激,盈动股价一升再升,至20日,股价由月初的665元,升至115元,成交金额16亿5千万港元,市值升至920亿港元,在港股市值榜上排名第八,明显抛离排名第九和第十的恒地和中电,直逼市值1千亿港元大关。

12月23日,由于市场盛传盈动将在美国上市及将与微软换股,再加上有基金大手吸纳,刺激股价激升,盈动一辟市便急升至182的历史高位,其后回落至15港元以下,但收市重上15港元水平。一日之间,市值大增4百亿港元,升至l千4百亿港元,位列香港股市榜第八位,与恒生银行的1千6百亿港元的市值,仅差200亿港元。

据某媒体报道,昨日(23日)一开市第一口价以12元成交,较周三(22日)收市价的11元5仙,已高出176(百分号),并于不足两分钟内,激升至18元6角高位,总成交50亿港元,超过大市总成交额的13。

同一天,在新加坡挂牌上市的盈科亚洲拓展,亦大幅攀升了4元4角(坡元),收报18元8角坡元(约874港元),升幅虽稍逊香港,但亦有三成。

圣诞节后,盈动升势未减,28日,再升22(百分号),收市报19元5角,市值超过1700亿元,骑过重磅蓝筹股恒生银行,成为港股第七上市公司。

香港一家媒体这样形容李泽楷:“身在美国的李泽楷,对盈动股价狂升,自然喜不自胜。早于两星期前(12月10日),他到东京出席日本分公司员工圣诞联欢会时,常时股价升了近一成,令他乐不可支,整日笑口盈盈,更何况升足四成!”

盈动短时间内的惊人升幅,一定程度上与香港股民受到美国纳斯达克创业板指数不断创出新高的影响而疯狂追捧科技股不无关系,但要维持股价的增长,不能光靠炒作,盈动必须要有实质性的、高增长的盈利支持。

1999至2000年,盈动处于投资阶段,收益并不明显。据证券界估计,盈动2000年年度营业额,估计约仅3100万港元,到2001年有201亿港元,2002年为823亿港元。若以现今欧美投资界常用的币值对营业额比率(pricerevenueratio)作为股价高或低的指针,未来三个年度的prr分别为1800倍、229倍及68倍。

李泽楷为盈动设计了一个宏伟的蓝图,将其主要业务分为三部分:第一是物业投资及发展项目“数码港”发展计划,第二是投资互联网的基金公司,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是与英特尔合作的pcc亚洲互动资讯服务。按照李泽楷的意思,盈动要像美国cmgi一样,发展为一间voperanon,并购与营运并行。voperation是venture(企业)及operation(营运)的合写。盈动用cwv专责并购,而“数码港”及pcc宽频服务则是营运部分。盈动数码动力是盈科拓展集团属下的一间互联网公司,也是最重要的一间公司。除盈动外,盈动还继续活跃于新加坡的股票市场,投资当地的大型物业及公用电力等,市值共520亿港元。而规模较小市值只得4亿港元的盈动保险,就经营有别于信息科技的保险业务。

电视为媒、宽频上网

在商场竞争中,维护领先优势的策略可以有很多种。比如,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曾经提出有三大维持领先优势的策略:价格策略,顾客服务领先策略以及特定服务领先策略。

三种策略的采取可以根据各个公司的具体情况以及竞争对手的特点来决定。比如,价格领先策略,选用这种策略的公司必须要有极大的把握,确定自己能在价格定位上长期领先,以低价来提供给顾客同样品质的商品或服务,但这项策略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实际上是一种压低成本然后与顾客分享的手段,这种压低成本主要依靠采用高新科技以提高效率、降低劳动成本与物质资源成本来获得,它的局限性就是,成本不可能无止境地压低,到一定程度之后,价格降低不下来了,所谓价格领先策略也就不攻自破,所以它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至于特定服务领先策略,是指专注于某一特定市场,服务于某一特定顾客群,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运用其他两种策略,专注于提供极佳的服务给某一特殊对象。波特认为,如果公司自信能够提供比其他任何公司都要好的服务,那么就可以选择此项策略。它的关键在于提供优质产品专业服务。这对于充满野心、希望把网上世界改造得更宽、更广、更深入的李泽楷来说,是较好的选择。

李泽楷把这种策略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一种企业化。利用先进的技术,为顾客提供宽频上网服务,即pcc,就是他的特定服务领先策略。

pcc是李泽楷10年前卫星电视梦想的延伸,李泽楷曾表示虽然出售卫视给他带来了可观的利润,但如果当时没有那么做,又是另一番景象,可能在电视网络技术上,他会走得更快。因此,李泽楷想借助pcc了结自己那个未实现的电视梦。

与卫视理念一样,李泽楷希望将西方已有的资讯带给亚洲地区。早在1999年盈动就已经与英特尔签署协议,共同开发阿c亚洲互动资讯服务。由盈动与英特尔六四分成。其发展理念不仅要向亚太区53个国家。11亿有线电视用户提供互动电视节目,而且希望透过电视发展宽频上网服务。盈动成立后,该项计划便注入盈动。盈动现在的策略,是在建立网站时,与大型有线电视台结盟,为对方提供宽频接线(broadhandconnectivity)服务,而电视台则为网站供应节目。

pcc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因为据统计资料显示,大部分亚太地区国家经济发展较慢,电脑及移动电话的使用并不普及。亚洲区(不计日本在内)的网民数目只有约1200万户,互联网的普及程度远低于欧美地区,相反,有七成家庭拥有电视。以印度为例,全国目前只有1500万部电脑,而电视机则有6350万部;中国有7op多万有线电视用户,覆盖率比美国还要高。所以,李泽楷决定以电视作为媒体上网,开发亚洲互联网市场,是有一定的事实根据的。pcc计划以印度、中国、日本为重点攻克对象。

按照李泽楷的构想,pcc先与各地有线电视网络商合作,在有线电视用户的电视机上,加装一个由pcc与英特尔研制而成的机顶盒,令用户将来可透过人造卫星及有线光纤宽频系统,在接收电视节目之余,同时又可宽频上网,进行各项电子商贸活动,包括网上购物、银行理财、买卖股票,以及公司之间的商业往来。

硅谷著名科技专栏作家dangillmor对李泽楷及其pcc项目的评价是:“他非常聪明,只会透露他想披露的事情。他确实是科技界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如果pcc成功,将会是互联网及电讯世界里最重要的实体。作为西方人,我最感兴趣的是他作为富豪的次子,如何能做大今日的成就。”

1999年12月,pcc终于就经营互联网生意踏出第一步,分别与英国电视体育制作及广播公司transworldinternationalltd及香港的软件方案商nelcelltd合作,发展网站内容及“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贸业务,盈科在两个项目的初期投资额逾300万美元。

接着,在2000年3月2日,盈动与联想结成技术联盟,联想将设计和制造新一代内置调制解调器的个人电脑,并在电脑上领先安装应用服务软件,使用户能够高速连接互联网。now正是盈动在2000年分阶段推出的首项真正综合互动数码视像及互联网的服务。协议中,这种新款电脑将以双方联合品牌命名。此外,盈动和联想还将合作发展专门针对国内用户而设的互联网内容及定点互联网服务。

联想集团主席柳传志表示,宽频网络服务、产品及内容在国内拥有庞大的市场需求及发展潜力,联想集团将其作为业务重点之一。李泽楷也说,这项协议使两家科技领先公司亲密合作,凭借双方的优势,可为国内提供最优质的电脑、机顶盒和宽频服务。

盈动与联想的合作配合了pcc的发展,增强了盈动实质性的业务能力。

至2000年1月,pcc已与28间亚洲有线网络商签订协议,并不断向外购买节目和与更多的有线网络商签约,预计pcc将于2001年正式投入服务。pcc的目标不仅仅是收取广告费及与有线网络商摊分用户月费,其最终目标是要抢先成为亚太区第一个提供电视上网的服务商,主宰亚洲的互联网市场。

风险投资基金

除pcc外,盈科的另一场重头戏是投资互联网业务的cwv,cwv是一群专门负责到处寻宝、入股或收购有潜质的互联网公司的队伍。自盈科上市以来,cwv大大小小共入股了17间互联网公司,投资约608亿美元(约合港币474亿元)。这些公司如成功分拆上市,或cwv将升值的上市公司股份出售,均会为盈动带来盈利。而且,这些公司也可以为盈动带来非常可贵的技术保证和服务更新能力。所以说,风险投资是一种非常方便的快速成长的实现规模化的手段。

在入股互联网公司时,盈动吸取了当年孙正义的日本软件银行投资虎(yahoo!)的成功经验,领悟到“分散投资”是制胜的法宝。因此,盈动的风险投资不仅包括香港的一些互联网公司,如东方魅力、时富等,而且它还与cmgi、outblaze、soft等外国龙头大公司达成互换股份或合作的计划。

以cmgi为例,盈动于1999年9月与cmgi互换股份,发行市值35亿美元的盈动新股,换回34(百分号)的cmgi股份。3个月后,cmgi的股价升了3倍多,盈动所得的cmgl股份市值也就升至12亿美元。而且与这些大型跨国集团合作,进一步提高了盈动的声望,加上“滚雪球效应”,盈动的财力与日俱增。很多区内的互联网公司,从印度到中国大陆,以至南半球的澳洲,都纷纷向盈科招手。在选择投资机会方面,盈动可谓占尽天时地利。

也许盈动在所有的风险投资项目中有50(百分号)完全失败。40(百分号)打平,只有10(百分号)盈利,但就是这10(百分号)的盈利完全可以弥补50(百分号)失败的损失,并能再大赚一笔。事实上cwv最终目的是发掘到一间或几间像虎这样的有巨大潜力的互联网公司,有朝一日可以出售股份获利。李泽楷认为,上市是其中一个目标,另一个目标就是被收购。即使像盈动这样具有一流的机制和企业化的公司,也要以收购行为,达到顺利地走向规模化道路的目的。风险投资为盈动开辟了新的世界。

outblaze的创办人肖逸称赞李泽楷说:“他非常聪明友善,但(谈生意时)却是一个好辣的谈判对手。虽然他不算工程师,但他对互联网有很深的认识,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是一个很出色的商人,懂得何时及如何推销(产品),达到最好的成绩。”

维持股价之秘诀

科技股的股价不在于实际盈利情况,而是看你是否达到一个又一个的里程碑,基金经理要看的是这些,做到了,股价就有支持。盈动“军师”袁天凡的这番话道出了盈动不断攀升的奥秘。

李泽楷及他的伙伴们深明这一妙诀,因此,非常重视新闻炒作,不断发布好消息,把公众和媒体的兴趣紧紧地吸引住,才能令股价不断上升。

维持股价上升,这不仅关乎李泽楷个人的问题,而且关乎公司的兴衰、香港高科技和新经济的成败问题,因为只有股价保持上升,盈动才可维持科技龙头地位,才能赢取与外国科技公司的合作机会,才可选择最好的公司入股,才可一再配股,取得源源不断的资金收购有潜质的公司,最终超过日本软库,成为亚洲第一互联网公司。

他们的做法,主要有四条:

(1)每月都要举行新闻发布会,或组织高科技活动,让李泽楷、袁天凡及艾维朗等盈动高层有机会向记者发布消息。

由于盈动有两个“亮点”,高科技业务前景灿烂和李泽楷的魅力,对公众和媒体有吸引力,例如:

1999年8月初,袁天凡向记者发布的内容,全是有关“高科技”方面的好消息。袁天凡说,未来6个月将可落实10项a股交易,但pcc的服务至少要待明年春季才有实质性进展。他强调盈动未来的发展前景,只有日本的“软库”可以媲美,‘特别是pcc,透过人造卫星平台传送互联网上宽频视像讯息,目前盈科已与30至40家有线电视网络签署意向书,将卫星下行的宽频信号传送至有线电视用户,他预期至2001年将有1亿1千万用户(包括中国)。

到12月中旬,李泽楷接受无线电视明珠台《财经透视》访问时说,该公司迄今投资的18问与互联网有关的创业公司中,其中8间最终都会上市,这批股份的价值已由原来的5千6百万美元,升值至8亿5千万美元,换言之,这批投资在短期内已升值了14倍。

这些“向前看”的新闻发布,都是传达盈动的烂灿前景,增强股民对盈动和李泽楷的信心。

(2)每二、三周,盈动就有一项新的交易公布。上一个公布和下一个公布之间,又有各式传闻和传媒揣测,

仅以1999年11月、12月的统计为例:

11月三宗

11月3日,与新地、太阳电脑及香港电讯等合组“亚洲资评公司”。

11月9日,认购8(百分号)城市电讯股份。

11月19日,与dell入股即将上市的新浪网

12月五宗

12月3日,联同多间互联网及软件公司入股网络技术顾问equinif

12月15日,旗下pcc与transworldinternational组策略联盟,发展互动数码视像及网上服务now。

12月17日,盈动与eel合组totalecorn。

12月22日,入股澳洲上市互联网公司spikeltitks。

12月28日,伙拍日本光通信入股金力国际。

盈动的消息人士坦言这是策略,他说:“只有这样,才能够维持股价及交投动力,股价才可以一直上升。”

有时,一项交易早已签署,亦不会即时公布,而是稍为拖延,务求配合市场气氛,以达到最佳效果。

(3)有时李泽楷的私生活及嗜好,亦能维系公众的注意力。

(4)预期管理,这是盈动神话背后的重要招数,盈动对市场的预期管理,最经典的是1999年8月的一役:当时,大量盈动新股解冻在即,股价压力极大,李泽楷赶在解冻前一星期与英特尔达成协议,合资发展宽频互联网服务。这个消息的公布,为市场送上了一个比数码还要伟大的美梦,盈动股价成功顶住了因新股解冻而来的压力。

开始时,不少基金经理对盈动抱有怀疑态度,但是,当一个又一个的交易完成,盈科作为亚洲科技旗舰的地位,已令他们无法再不接纳了。回过头来看,我们可以理解为何李泽楷那么重视与黄鸿年过招,出尽法宝,维持盈科的上升势头。

亚洲资讯产业老大

下面是1999年12月23日香港十只最大成交金额股份表:

股份成交金额(港元)

盈动5,062,582,000

四通电子645,422,000

长城科技557,096,000

新世界数码551,558,000

中国网络531773,000

兴港478,498,000

tcl国际381,367,000

东魅351,679,000

方正316,522,000

汇丰278,516,000

由表中可见,在十只成交金额最高的港股中,除了排在第十名的汇丰外,其他均为科技股,合共交易量接近80亿7千7百万元,占全日成交额的五成以上。

在美国,也有类似情况,著名高科技企业虎股票在1999年4月5、6两日大幅上涨了30(百分号),市值增加了100亿美元,达到433亿美元,一举超越波音这样的大型公司。

另一个例子,著名网络公司“在线”甫发表业务报告和前景预测,一日之内,就激升了13(百分号)。

美国全国情况亦是如此,1998年美国全国互联网相关产业总产值为3千零10亿美元,1999年激增至5千零70亿美元,年增幅高达67(百分号)。

在美国,股市在向人们传递一个信息:凡是股票价格上升的,多是“服务”范畴的产业信息:凡是股价下跌的,多是”制造”范畴的信息产业。

香港《明报》社论指出,如此激烈的市场应和财富效应,反映全新概念的科技类股份发展和壮大有独特方式:

首先,资本积累和业务开拓速度异常快;高科技企业不再依靠盈利贡献来积累拓展业务的资产,甚至向银行借贷也赶不上在股市中融资快捷。

其次,高科技作为今后行业的基础工程,盈利深不可测。

最后,是全球财富已集中于高科技大亨手中,令这大亨对市场控制和左右的力量增大。

章特别提出,在高科技分布几近空白的香港,盈动已渐显威势,加上盈动与近期拓展的长和系的亲缘联系,市场另眼想看是有道理的。

李泽楷指出,资讯企业是新兴经济,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有着光明的未来。他呼吁投资者要有耐心。

纵观盈动的种种业绩,李泽楷亦然是当之无愧的资讯产业的亚洲老大。

随后的2000年的1月初,盈动顺利跟亚洲第二大的日本光通信联姻,携手收购金力国际,随后改名为光通信亚洲,专门投资亚太区互联网业务。光通信及盈动都是亚洲主要的互联网企业,当被问及它们互相间是否存在竞争时,李泽楷回应说,“互联网是无边际的世界,发展空间及市场都很大,对于对手,盈动会采用结盟形式,而不是竞争形式,这对双方都有利。”

虽然盈动只是持股两成的小股东,但光通信与盈动的结盟绝非只此一招。不久,位列世界富豪榜第五位的日本光通信主席重田康光正式宣布,光通信将会在“数码港”“落脚”,建立发展亚洲及中国市场的总部,并以盈动为合作伙伴,积极参与“数码港”项目的发展。能够招来亚太区互联网其中一艘重要旗舰的合作,已为盈动超越亚洲最市值7000多亿港元的日本软件银行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李泽楷不愧为一位出色的魔术师,将盈动幻变得出神入化。不仅cmgi、光通信,不少看好亚洲区互联网业务前景的外资基金,都不断向盈动招手,让盈动加入成为它们投资组合中的一分子,这种千金难买的国际信誉促使盈动的股价继续攀高。另一方面,强劲的股价也令盈动轻易取得充裕的资金,盈动再利用这些资金到处融资收购互联网公司,反过来又刺激股价上扬从而形成一个有利于盈动的投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