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宇之池:南宋背嵬军策
字体: 16 + -

第16章 螭吻盘龙

    趁月光还未被残云遮蔽,溪水还有些波光,李三大看到对方是个七八岁的男孩,他身体消瘦,蓬头垢面。

    他反问道:“你来这里干什么?”

    男孩说道:“我去找贡品吃,你跟踪我?”

    听他这样说,李三大从怀里拿出一些干粮:“吃吧。这破庙哪来的贡品?”

    男孩忙抢过来,狼吞虎咽得吃完了。

    “已经有四天没吃饭了。”男孩说。

    李三大又问:“孩子你从哪里来?”

    男孩眼里充满惊恐:“秦陇跑出来的,大地震了。”

    李三大:“还有这等事?天谴大宋啊,听说朝廷奢靡成风,果然有这一遭,和我一样。前年算命先生说,大宋的‘大观’年号要出幺蛾子,果不其然。哎,那孩子,你的家里人呢?你叫什么名字?”

    男孩黯然神伤,摇了摇头:“一个木头砸在我头上,我什么都记不起来了。”

    不用多问,他的全家应该是全部罹难,李三大唉声叹气:“孩子,跟我来吧。”

    于是这男孩便跟随他到了寺庙后面的住处,从此二人相依为命,李三大对待男孩无微不至的关怀,视作亲生儿子一般。

    还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做:李未奢,警示他不要奢靡,从未奢求。

    铁匠李三大手他为儿子,从此毫无保留的教授他全部铁匠的手艺。

    约莫这李未奢有些西凉人的血统,生的白净高挑,十三四岁已显英俊洒脱,有诗言:

    “蛟龙出海眸,剑眉斩妖魔。

    紫气萦唇脂,面如冠玉色。”

    看他倒不似个铁匠的后生,更像是少侠,眉宇之间透着贵气。

    李三大每天都是乐的合不拢嘴,不知道几辈子修来的这等福气。

    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在这稷王山的破木屋子,打铁的父子二人,一天“叮当作响”引来了不少前来拜访的人物。

    有慕名而来打造精美铁器的,有官道的、绿林的来求宝剑的。

    更有一些假借拜稷王女子,其实前来一睹小铁匠李未奢风采的。

    这一年,大宋徽宗政和五年,李未奢打铁时灼伤了手臂,接着开始高烧不退,请了多少郎中都无济于事,从秋至冬,越发的奄奄一息,看是不久于人世了。

    这可急的李三大整日奔波,散尽家财,却是无计可施……

    同年,大宋道士王仔昔,自称真君授以大洞隐书、豁落七元之法,能知未来祸福。徽宗将其召如汴京,寓居蔡京宅,赐封冲隐处士。

    自称道君皇帝的徽宗,却并不在意那个在寒冷的北方黑水靺鞨(女真人)部落的崛起,在阿骨打的带领下女真人屡败契丹,立金国称帝,这个奴隶制国家正在冰天雪地中燃烧着他们的野心,释放着他们对大宋梦华的渴望……

    单说李三大,这日正是愁眉不展,忽而来了一队人,为首的是个衣着华丽的少女,年龄不大,十三四岁,约莫和李未奢相仿。

    李三大记得她,曾是一位转呈让李未奢打造“梅竹兰菊”银器的主顾,是晋城药材商晏家庄的少小姐晏久龄。

    此女生的乖巧,诗叹:

    “雨丝丝绰约花蕾动,

    娇滴滴拂柳又春风。

    银海剔透飘忽溟溟。

    霁岫蔓绕蟠桃浓浓。”

    她娇小中透着贵气,眼泪汪汪,数落着李三大:“亏你是个爹爹,也不多想个法子。”

    李三大忙行礼:“晏家少奶奶,我心每一刻都在煎熬,法子都想了的……”

    晏久龄拿出手绢给躺着的李未奢擦拭:“哎,亏你也是咱们晋城的又名铁匠,你道是每个神医了?杏林子出游方回,这下有救了,等着吧!”

    李三大离开晋城,钻进这稷王山也有十几载,哪里知道新晋的医仙杏林子?

    杏林子,是晏久龄的哥哥,名叫晏洪流,

    他是晋城药材大商户之子,自幼熟读医书,治病救人分文不取,治愈一人自栽杏一株,如此三年杏树成林。

    据说,晏洪流是效法三国闽籍道医董奉,远近百姓皆深感其医德,都称他为“杏林子”,认为他是仙医董奉之化身。

    他喜结绿林好汉,郊游甚广,小妹晏久龄仰慕李未奢,莫不是花痴中了相思病,其父飞鸽传书召回杏林子为妹妹治病。

    杏林子一到晋城,小妹忽而来了精神,不待多说,拉上杏林子,带了几个家丁便直奔稷王山。

    路途之中,杏林子进了稷王山,偏说要去寻一味草药,这会子迟迟不见踪影,可急坏了心急火燎的晏久龄。

    此时此刻,少女的手绢不断地擦拭着李未奢那张惨白、消瘦、英俊的面庞……

    时间不大,屋外一阵清脆文雅的声调:

    “习习谷风,维山崔嵬。无草不死,无木不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

    真是,不见其人,先闻其声,朗诵诗经的人定是仙风道骨,看来杏林子不远处了。

    李三大忙出门去迎,但见一人仙风道骨,面如银盆,风采不下芈原,由远及近,到了木屋,还是迟迟不进屋子。

    他从怀中抽出一把类似兰草的植物,声音绵软而悠长,吟着:“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屋内小妹晏久龄接了下半阕:“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哥哥,莫要迟误了,求你快些。”

    杏林子显然很满意妹妹接这周邦彦的下半阕词,便迈步进了木屋。

    他一袭朱衣,宛如新郎,剑眉疏朗,真是好个‘神仙’人物。

    医家望闻问切不在话下,找到病根、对症下药才是关键!

    杏林子自谈:“这是魔症。”

    晏久龄:“什么是魔症?”

    杏林子:“追不出病根,发热,久治不愈,昏迷,这就是魔症。”

    晏久龄皱眉:“连你都没办法,那小哥儿就没救了!求求你,久久他吧。”

    杏林子莞尔一笑:“还好有它——豁落七元之法器,看,我给他起名叫做:追魂草。”

    他自顾自的把那一把形似兰草的植物,填在嘴里咀嚼,而后分别置于李未奢的七窍,然后把剩下的,在他几个大的穴位上擦拭。

    接着开了个方子,让李三大去抓了煎服。

    自此,李未奢的病情逐渐好转,晏家少小姐晏久龄便时不时的来探望,时间一久二人产生了情愫。

    晏家是晋城做药材生意的大商,经常施粥救济乡里,也偶尔收徒,教习他们武艺,以备其长大后,好给晏家庄护院押镖。

    李三大为给儿子选个好营生,带李未奢见了晏家老爷,一来为了报杏林子救命之恩,二来李未奢一副俊俏好面容,晏家甚是喜爱。因此不久是把他收做徒儿。

    李未奢在晏家不但习得枪棒武艺,间或多谢诗书经典,加之药材商和医仙杏林子的熏染,亦懂得些治病救人的法子。

    晏久龄和李未奢相仿,甚是投机,花前月下,海誓山盟不在话下。

    可只这一两年的好光景,这日深夜,一个叫阿狗的小子急促这敲着晏家府的后门,家丁睡眼惺忪,不耐烦的说:“小子,深夜来捣乱?看我砸烂你的头!”

    阿狗急切:“这位爷,求你快快叫来李未奢,他爹出事了!”

    得到消息后,李未奢和阿狗星夜赶回家中,这是李三大置办的新家,在晋城边上,依然坐着打铁的营生。

    未及进门,就能感到一股血腥气,门外也有血脚印。

    李未奢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父亲李三大躺在血泊之中,被打的血肉模糊,奄奄一息,他扶起父亲。

    李三大气息微弱,说着:“盘……龙……棍……金……”

    他用尽最后的力气,在此看一眼捡来的这个孩子——李未奢,眼神中充满了无限眷恋,带着遗憾,带着欣慰,在儿子的怀中,一抹微微浮动的笑容,离开了人世……

    李未奢慢慢放下父亲,从怀中扯出一块布,撕成两半,一半遮盖父亲面,一半系在头上,从柜子里翻出一套精心打造的仿西域工艺的乌金环锁铠,配上“悲影剑”,“残阳刀”。

    怒火中烧:“狗儿,快说,是谁害我爹爹。”

    狗儿哆嗦着说:“上月有一伙人找李伯订什么盘龙棍,他们说话咱也听不懂。出了高价,李伯就应承下来了。说是你以后还要娶媳妇,给你多赚点钱。让我们瞒着你。没成想,今夜,我出门撒尿,听到李伯的惨叫声……”

    李未奢失去了理智,揪住阿狗的衣襟:“那贼人你看到没有?往哪里去了?”

    阿狗懊恼的哭起来:“他们都起着高头大马,向正北去了!哥,你一个人可别去……”

    不待话毕,李未奢箭步而出,连夜在晏家庄选了一匹良马,向北追去。

    丑时已过,茫茫黑夜,连绵山峦分不清界限,此时在山间浮动着杀气,布谷鸟在幽谷之中独自的鸣叫,李未奢继续前行。

    卯时,天不见亮,疾行一夜,荒野之中,寒风凛冽,李未奢找了一处林子,靠在树上休息,不知不觉睡着了。

    梦里的他和父亲李三大再次相见,匆匆一瞥,相视无语,残缺的面容,遥远的呐喊,长空万里,马低吟、鹰嘶鸣,咫尺天涯......

    也不知睡了多久,被浇醒,见雨水从大片树叶上淅淅沥沥滴落。

    见从西边遥来一阵整齐的马蹄声,那是重骑兵,看像是西夏的兵,他们怎么来了这里?

    又见从北面来了二十多个头戴面具的人,朝着林子而来。

    李未奢带马向林中隐蔽,这队黑衣人带着猎犬,悄无声息,驻马查探。

    随即黑衣人为首的警觉的抽出兵器,吩咐周围:“你们五人继续向前快马去探,其余人分两组,于林中左右推进。“

    “是!“,“得令!“这些近卫军个个精神抖擞。

    这样,人员部署后一分散,靠近李未奢一侧的只剩不过三五个了,他们带着猎狗小心翼翼的向林子纵深挺进。

    李未奢不慌不忙的把马一拍,让马独自奔跑,意欲引开对方注意,一边脱身。

    那马在林中穿行,黑衣人一见林中纵出一战马,过隙一般,机敏的去追击骑射。

    不一会,冲在最前面的黑衣人说道:“马背好像没有人。“

    后面人忙勒令驻马,说道:“哎呀,中计了,速速转回。“

    林子转静,静的出奇,在猎狗的不断“围捕”下,李未奢被黑衣人包围。

    黑衣人冷笑道:“小子,意欲劫杀我王,哼哼,今日这就是你的葬身之地!”

    不待李未奢解释,这人说着便持一金枪来刺。

    李未奢持残阳刀迎战化解急刺而开的金枪。

    马一错凳,对方还未回马,李未奢使出一技“回头是岸“,正打的错凳未回转马头之机,风驰电掣如蛟龙跃阔海一般。

    这横刀继而快、冷不防,对方来不及躲闪,被砍翻马下。护甲崩裂。

    李未奢又一技“孤星化迷“,这可是醍醐灌顶,当头棒喝,刀落之际,被横来的三五个铁矛挡住,“哐啷”……

    接踵而来的弓弩羽箭,数个,射穿李未奢的铠甲,他回身抽出悲影剑,与这几个黑衣人战在一起。

    密林深处,骤雨初歇,杀声不断。

    李未奢虽在晏家庄学了些武艺,却根本没有套路,一招“孤星化迷”而已,还是去年偶遇个从东京退下的枪棒教头,教了一招半式的。

    眼下怎能敌得过这些训练有素的黑衣人。

    幸好乌金环锁铠尚能发挥些作用,都说“好虎架不住群狼”,况且李未奢尚且年幼。

    此刻,他被三四个铁矛扎在地上,又三四个斩马刀来砍。正在危机之时,远处探马来报:“我王遭遇金人,情势危急。”

    黑衣人摘下面具,一脸的红胡子,怒吼:“禁卫骑兵三十余,都是废物?”

    探马报:“他们手上各个拿着盘龙棍,正是克骑兵!”

    “啊,嗯,这也难快,速速随我全数杀出,前去救我王。把这小子绑起来!”为首的黑衣人骑上着一头膘肥体壮的黑马,一跃而出,其余紧随其后,绝尘而去。

    李未奢心里略有些盘算,方才听到盘龙棍,就猜到是这帮人害了父亲李三大,可惜现在也是自身难保了。

    树上绑了一个多时辰,因为捆得太紧,浑身麻木,身上的伤口流血不止,痛的他几乎昏厥。

    正在这时,树背后传来吟诵的声音:

    “回首家国三千里,

    气吞山河。将军北望,

    金戈铁马赴丹青。

    是非成败空余恨,

    仰天笑,大江横。

    风起云涌天下事,

    一场荣华一场梦。

    梦方觉,觉方醒,

    岁月竟催人老去。

    为国兴衰,一生狂浪,

    上天入地真英雄。”

    ……

    声音消失之际,见一道长忽至,观其身材魁伟,一身武服,若不是发髻挽起,横簪在上,根本看不出是个道长。

    他见李未奢伤势较重,昏沉沉说不出话来,把绳子给他解开,李未奢缓了缓,拱手:“多谢道长搭救,在下李未奢。前者或许可能遭遇的是西夏武士,后来也许来了一队金人。双方战了起来……”

    “还有这等事,在我大宋国土!”那道长扶起李未奢说道:“无量天尊,贫道名叫,乌红尘!小子,随我上山头眺望。”

    到了高处,见两队人激战正酣,不过似乎手持盘龙棍的金人寥寥无几,占了下风,有溃败迹象。

    李未奢振作精神:“我已仔细看过,这些金人所持盘龙棍正是我父打造。杀父之仇不报,我誓不为人。多谢道长搭救,大恩大德,来世再报!”

    说着他就往山下而去,道长乌红尘一个健步,飞抵他身旁,单手擎住他,笑道:“小子,没能耐就去报仇雪恨,莽夫!”

    李未奢觉此人神力,拼命挣扎不脱。

    而乌红尘冷不防劈来一掌,他便昏了过去。

    迷迷糊糊,胸口一股闷闷的血腥气,李未奢感觉在马背上,不知何时,不知何地。

    他努力的回想着那些金人的面容,牢牢的记在心里,“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当天夜里,二人到了一家寺庙道观,这道观里亦有寺,寺院里亦有道。

    大殿、厅堂半数是楔在岩石中的,半数是悬在半空的。

    耳畔不时传来道家和佛家的诵读经文声。

    正堂左右是参天的松柏,堂前香火袅袅,堂侧是八卦鱼池,偏厅却放着佛龛供着菩萨,一旁还有道士在卜卦,间或可见一些儒生出入。

    这可真是奇观,儒释道融合。这里就是离云中郡不远的玄武山悬空寺,自北魏起就形成了儒释道融汇的寺院体系,此间包罗万象,儒家、佛家、道家皆有,不仅交流贯通,还相互借鉴。

    乌红尘把李未奢交给一个叫做“无方道长”的人,便匆匆下山去了。

    李未奢病情稍有好转,便决计要回晋城晏家庄,而后安葬父亲。

    无方道长不便挽留,让静虚小和尚送出百里,并一封乌红尘道长的书信。

    李未奢回到晋城,这才知道晏家派人在周围几百里找了个遍。少小姐晏久龄陪伴着他办了丧事,应守孝三年。

    这日李未奢打开乌红尘的书信,上载: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然,今天下,朝廷奢靡,纲常紊乱,道君皇帝不思治国,唯求和残喘偏安尔,内贼匪猖獗,时有叛乱。外有党项、契丹、女真藩蛮蠢蠢欲动,掠我边境,占我土地,杀我百姓……凡有志男儿,当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习得本领一二,以报苍生,我观尔乃将才,不可因礼制束缚,误了修为。凡守孝者,心诚则矣。况晋城盘龙棍一事,颇有阴谋,尚需查证。尔当慎思之,益速来悬空寺。”

    看罢,李未奢思绪万千,在父亲墓前跪拜三日,决计到悬空寺拜师学艺。

    ……

    漫天飞舞的柳絮无声无息的随风而过,一团、一片、一丝、一缕,看雪不似雪,似雪却缠绵,缠绵到天涯,天涯不见仙,若问仙居处,遥指蓬莱路……

    一处岩崖磐石之上,李未奢和杏林子,二人畅叙幽怀。

    杏林子:“你不在见一下小妹了?”

    李未奢:“不了,那样这会平添离愁别怨。”

    杏林子:“此去千里之外,当以家国计,好生学些武艺。”

    李未奢:“昨夜,我做一拙劣诗,赠小妹,还望转达!”

    杏林子展开诗,见《晋城诗别小妹》:

    “纷纷世上一孤舟,

    沧海飘飖月难留。

    心驰寰宇九万里,

    却羡蓬莱双飞鸥。

    花姿荡漾塑玉容,

    山盟海誓不尽收。

    执子之手越千古,

    欲借青天止中流。

    堂前影只谁人怜,

    红烛垂泪归去愁。

    关山难越悲失路,

    从此别君带吴钩。”

    杏林子看罢,拔出佩刀:“自古折柳相送,今日杏林子赠你一把宝刀,以留念。此刀名为:鹰松古锭刀。相传为三国时江东孙文台所用!是我游历时,医治‘王谢’家族时所得。”

    李未奢接过此刀,随即把腰间的“残霞刀”和“悲影剑”举过头顶:“家传兵器两件,一赠兄长,一赠小妹,也留作纪念!”

    二人又在这如漫天飞雪的柳絮中,交谈许久,相送百里,就此分别。

    ……

    不远千里,长途跋涉,风尘仆仆,来到悬空寺,李未奢仍不见乌红尘道长。

    无方道长将李未奢引入后后山的空灵岩崖洞内,但见墙上刻画着拳谱并心法,另有参禅诸法,岩石之上刻着硕大的魏碑体:“明心见性,自然静宇。”

    不一会小和尚静虚忽至,说道:“‘王不过霸,将不过李,拳不过金’,此间石壁上乃是《降妖拳谱》,看来乌道长慧眼识才,兄台切勿辜负!”

    静虚所言,这“王不过霸”指的是西楚霸王,人中之杰项羽;这“将不过李”,指的是膂力过人,将中之将,唐朝沙陀族李存孝;这“拳不过金”,就是千古武学大师金台了,其武学造诣之深,堪之无出其右,其八卦拳、降妖拳、猴拳可谓登峰造极。

    自此,李未奢在此空灵岩崖洞潜心习武,不问世事……

    如此三年,隔绝一切杂念,期间晏久龄曾来过一两次,却从未见过他。

    这日,李未奢正在参禅悟道,忽见乌红尘至,忙起身行礼。

    对方拂尘一挥,吟诵道:

    “荡荡天门万古开,

    几人归去几人来。

    山河虽好非完璧,

    不信黄金是祸胎。”

    李未奢问:“道长,此诗何解啊?”

    乌红尘:“本朝安乐先生的梅花诗第一首,正是说的朝代更替,盛衰亦是常态,也是他所悟‘道在是矣’的最精华处了。内中‘黄金’二字。更有深意,昨日我夜观天象,北域一行明,一星明暗不定。”

    李未奢问:“大宋可有浩劫了?”

    乌红尘默默不语,良久又诵:

    “湖山一梦事全非,

    再见云龙向北飞;

    三百年来终一日,

    长天碧水叹弥弥。

    这第二首梅花诗,至今我无法参透,来说说你的看法。”

    李未奢思索片刻,说道:“晚生愚钝,此谶语诗,我做猜想——大宋天子应向北进发,收取幽云十六州,破北方胡虏,以保境安民。国祚方可延三百年。”

    乌红尘叹了一口气:“阴阳易理,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小子也需反转来看……”

    李未奢心下狐疑,若是反转来看,那岂不是北方胡虏要灭我大宋,国祚至三百年方休?

    乌红尘盘腿而坐:“且不谈这些,今日我从太行山忠义社获悉,金人仍四处暗杀会制盘龙棍技艺的铁匠,想到三年前你父亲的事,特来相告。”

    李未奢心下起了波澜:“这等阴谋!真卑鄙。道长,我能做些什么?”

    乌红尘:“相传太祖制盘龙棍,横扫天下,据说有一本战阵秘籍叫做《盘龙决》,此奇书流落江南。现今金人已派大量探子,在江南一年有余,我意你可下山,到江南,找到此秘籍,万万阻止落在金人之手,否则将会祸害无穷。你的降妖拳学的如何了?”

    李未奢:“烂熟于胸,尚需继续修为。”

    乌红尘点了点头,微微笑道:“这样,我,和无方道长,再教授你盘龙棍法,太极剑法,太极拳法,军阵……。从今天起你的法号:‘静宇’!当谨行此洞铭言:‘明心见性,自然静宇’。”

    李未奢忙跪拜,信誓旦旦:“静宇生领教,明心见性,自然静宇’!”

    乌红尘将他带回悬空寺,啊,这个陌生的地方,三年不曾出得空灵岩崖,他正四下张望,无方道长手持一把精美绝伦的兵器而来。

    盘龙棍,对,是盘龙棍,不过这把要更大些,经过改良了的,上镂刻龙头鱼身的仙兽九个,绕行在棍身。

    无方道长一笑:“此是乌道长拖忠义社梁小哥打造的盘龙棍,看是否合你心意?名曰:螭吻盘龙棍。”

    螭吻又名鱼龙,是龙的第九子,是龙头鱼身的模样,喜吞火,镂刻此龙,寓意横扫金人,所向披靡。

    此后,李未奢修习武艺军阵不在话下,几月后,由小和尚静虚将他送下山,惜别之情权且放下,自此少侠李未奢离开了玄武山悬空寺,离开了乌红尘、无方道长,静虚和尚等师兄弟,一路飞驰入江南……

    接下来更加精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