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我的先生也觉得,这种威逼恐吓与全城禁严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不符合他的理念。在他的人生经历里,这个国家已然更替过三代君王,但这种情形还从未发生过。虽然放在更久远的时期,不管出于任何原因,哪怕是职责所在有正当的理由,忤逆君王、以下犯上都是需要被惩处的罪行。楚国立国之初的名臣鬻拳为了达到劝谏的目的不惜拔刀胁迫固执的楚文王遵从自己的意见,尽管事后楚文王原谅了鬻拳的无礼,但鬻拳却没有原谅自己,他用斧头自断双脚作为惩罚,毕竟以兵刃胁迫国君始终是一件重大的有违礼法的行为。即使是出于正义的目的,礼法依然是礼法,不应当有所例外。为此感到忏愧的文王将鬻拳的双脚供奉在太庙里作为自己未能及时听取臣子谏言的警示。这种相互规谏的情形怕是真的成为历史,再也看不到了。在这座城里,人们因为一些影影绰绰的谣传诋毁自己的国君,而国君也因为抵触这些非议的中伤便对臣民施行严密的监控。我的先生对弥漫在这座城里的对立而紧张的氛围感到不安。于是他决定要进宫劝谏楚平王。
我不觉得那可以改变什么,或者说,我之前是这么认为的。一个毫无实权的典史官,在这座城里,不过是一个舞文弄墨的小小文吏,又能够做些什么去改变一位狭隘自负的君王的想法呢?他不像手握重兵的将军,凭借在军队中的威望,不动声色就可以逼迫君王就范,甚至胆敢与君王正面争执;也不像势力庞大的令尹,依仗集结在背后整个家族里身居要职的亲族撑腰,便可以对君王一些无足轻重的命令置若罔闻;即使是资财千万的巨商富贾,凭借他们四通八达的金钱关系,也可以买通某个有些影响力的大臣在朝堂中争得一分说话的余地,让君王对某项决策有所顾忌有所疑虑。他们都有能力这么做,但他们什么也不做。他们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却也可以当作视而不见,他们知道哪些事情什么时候应该缄口不言,即使这禁令原本对他们而言就是形同虚设;为圣者隐,为尊者讳,不懂这大道理的正是那些口无遮拦的王城百姓,他们如今活在这严厉恐怖的监视之下完全是自作自受。无非是一个贪念美色的君王强娶了自己年轻漂亮的儿媳妇,这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呢?无非是一个喜添贵子的中年父亲因为宠溺自己的小儿子,就把年轻气盛心怀怨念的大儿子逐出王城,父子从没有隔夜仇,这些君王的家事,又有什么好值得诟病的?任何一个地位显赫的人都不会轻易容忍别人对自己名声的羞辱,即使是一个落魄的贵族在面对污蔑与挑衅时也会拔出腰间的宝剑维护自己的声誉,哪怕以寡搏众丢掉性命也在所不惜,何况这个人是堂堂正正统治着地方千里、甲士百万的楚国国君呢。我不觉得他、我的先生可以驱散笼罩在这座城上的阴影,或许是因为我觉得他人微必然言轻,不管他说什么都不会有什么作用;或许我觉得那种情形不需要改变,因为只要我不说国君的坏话就没有关系。但他不认同,于是就去做了他认为应该去做的事,更让人感到惊奇的是他还真的成功了。为此我觉得自己以往其实一丁点儿也不了解他,我的先生。自从他说服楚平王撤走那些在南城大街小巷巡查监视的王城卫兵后便是如此。
我知道他的正式身份是这个城里的典史官,却也是多年以前在楚国王位争夺的倾轧中一位不幸被灭门遗存的贵族后裔,这是他的另一个同样真实的身份。在那种令人扼腕的惨剧发生之后他似乎完全抛却了常人应有的悲愤情感也失去了继续参与王城中权力的游戏的兴趣,转而将自己人生的全部精力与心血投入在了对史籍的编修工作中。精通权力斗争艺术的老派贵族们为此早已不把他当作威胁,甚至是潜在的威胁对象也算不上,新晋的贵族们也没有发现他在人脉扩展上有任何可以利用的价值,所以也从来没有关注过他。他现在的博学睿智、他对于史籍典故熟稔于心的了解,他表现出的那种谦和温润又让人不得不敬而远之的气质与风度,只是基于他多年沉寂而孤独的研习。他的实际地位就和他的贵族身份一样被人们逐渐忽略、抛之脑后。后来,随着中原那种附庸风雅的文化风潮侵蚀,也出于培养贵族后代们将来可能涉足的外交辞令与庆典礼仪上的需要、或许说得更实际一些是为了方便世袭祖辈的官职,王城里喜好斗鸡走狗的纨绔子弟们除了被要求学习骑马射箭这一类传统的武艺,也会被送到他这里学一点《诗》。那是一部囊括了几百首诗歌的巨著,由一位北方的先贤搜集整理多年而成,这个史馆里只是抄存了其中的一部分,即便如此那几百卷竹简也放满了一间屋子。我的先生早就意识到,教这些贵族子弟吟咏源自于中原列国的“雅言”并非易事,习惯了楚地方言中那种粗犷豪迈的发音,以一种宛转悠扬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这些诗句时,他们只是感到古怪好笑,对这些诗文或者是对我的先生本人大抵上都表现出一种满不在乎的态度。但是有一段时期,这些所谓的青年才俊们突然变得格外认真,甚至买来竹简一丝不苟地抄录下一段又一段完整的诗句带走。起初我的先生以为是他们的父辈对他们作了某些强制性的规定,而他们为了应付可能的检查或是为了逃避可能的责罚所以变得虚心好学,又或者是他们突然领悟了这诗文中的曼妙音律出于某种来自内心的欣赏所以变得稍微积极了些;后来发现其实他们这样做不过是为了方便挑逗这城里某些春心萌动的少女,用那些优美动听的诗歌表达他们的爱慕之情似乎更容易打动姑娘们的芳心。
他是怎样说服了楚平王撤除那道言禁的命令?一开始并我不知道。没有高贵的血统,也没有显赫的权势,我甚至不觉得楚王会待见他。即使我愿意相信楚王当真给了他见面的机会,我也并不觉得他会是那种腰藏利刃胁迫君王就范的臣子。即便他有这种果敢无畏的胆识,我也不觉得一个连诽谤都无法承受的君王会有这样的胸襟在这种事发生后,允许这种以下犯上的臣子安然回来。但他的确成功了。他说要去王宫觐见楚王的时候神情坦然,好像这不是一件什么大不了的事;回到史馆的时候神情依然舒坦,就好像完成了一件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我在这件事过后不禁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甚至怀疑他也许还有一个我完全不了解的大人物身份,比如他其实是楚王失散的多年的兄弟,不然如何说动固执的楚平王?直到有一天我实在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他却平静的回答,自己不过是为楚平王讲了一段在竹简上清楚记录过的历史;当初周厉王也是用同样的手段控制臣民的言论,在大街小巷安插巫师监视民众的一言一行,有谁胆敢议论君主,就把那些人抓起来割掉他们的舌头。虽然他的大臣召公曾经劝谏过,堵住人们的嘴巴,后果比堵塞住河流的要害还要严重。周厉王却没有听从。对一位君主来说,这样的举措的确听不到任何人说自己的坏话。但是没过几年,人们无法忍受他的****,于是就起来反叛杀死了他。这样的历史,已经发生过一次,我觉得它不应该重新出现在楚国的历史里。楚平王是否在听完这段历史后突然感到自己的王位其实正处在与历史相似的岌岌可危的边缘?虽然他当时极有可能以一种故作镇定的语气掩饰了自己紧张不安的内心,并示意我的先生退下,也没对我的先生及时的劝谏表现出一点感激,但没过几天便撤销了那道全城禁严的政令。
王城的居民们从不曾知道这项禁令的撤销得益于我的先生,而他似乎也从来不觉得这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也不允许我主动和别人谈起。我猜想他真的是想远离这座王城里的权力与舆论的中心,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事情。如果贵族们知道他可以在君王面前说的上话,甚至有可以改变君王某项决定的影响力,也许就会想方设法地让他变成一枚可以被利用的棋子;而如果他们达不到自己阴险的目的,天又知道他们又会使出什么样卑鄙的手段。在南城大街小巷巡视的卫兵撤走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似乎依然活在那种战战兢兢的恐惧里无法自拔,虽然他们有些时候可能也意识到那种笼罩在头上的阴影已经不见了,再没有人因为乱说话而被惩罚的事情发生,但是在谈论某些敏感的话题时依旧保持着那种小心翼翼的害怕被人偷听的语气。
在这一年的年终之前,当这座城还没有被漫天大雪淹没在一片白茫茫的冰冷之中时,一队来自王宫中的卫兵毫无征兆地登门拜访,他们带来了好多烤火御寒用的松木一捆一捆堆在柴房,以及好几罐子已经腌制好的肉干放在了厨房,那个领头的卫兵队长向我的先生递过两件厚厚的裘皮大衣傲慢地说,这些都是来自楚平王指定的恩赏。我的先生恭敬地谢过恩典又客气地请他们进屋里小憩片刻,那个队长当即拒绝说还要回去复命便领兵告辞了。这个冬天后来比预想的要漫长的多也冷得多,在我的印象里,可能没有哪一个冬天会比这一年更加寒冷了。在一个看不到阳光的早晨或者那个时点已经是中午时分?我不清楚。我打开房门抬头只能看见天空下是黑压压的一片密布的彤云,那种阴沉而昏暗的天色持续了很久,直到天边最后一丝略微明亮的光线消失前,让人都分不清那个时候是究竟白天还是黑夜。而刺骨而干燥的寒风则像一只狂躁的困兽在这座城里狼奔豕突,发出的那种尖刻的声音就像刀子一样能把人的脸割得生疼。再往后风声渐渐平息下来,一阵又一阵的冷风从房屋外面偷偷溜过如同猛兽困倦时的呼吸一样。那一夜的雪下得出奇地安静,到第二天早上打开门时松垮的雪块甚至直接灌倒进了屋里,而门外的积雪已然可以没过人的膝盖。我的先生不知道从哪里弄到两把木铲,示意我赶紧和他一起清理房屋周围与过道上的积雪。经历了一个上午的忙碌院子里立起了两个小山包一样的雪堆,难以置信在那种寒冷的天气里我竟然累得浑身出汗。那一整天密布的阴云都没有消散,但是天色看起来似乎明亮了些,大概在暮色时分又下起了像被打碎的鹅毛似的小雪;到了第三天天色终于渐渐好转,白天看起来也要比之前明亮许多,我觉得这个冬天在这场雪过后才算是真正开始。得益于楚平王在年底前那次及时而丰厚的赏赐,这个冬天不仅没有像往年那么艰难,反而变得格外安逸而舒适。
(本章完)
我不觉得那可以改变什么,或者说,我之前是这么认为的。一个毫无实权的典史官,在这座城里,不过是一个舞文弄墨的小小文吏,又能够做些什么去改变一位狭隘自负的君王的想法呢?他不像手握重兵的将军,凭借在军队中的威望,不动声色就可以逼迫君王就范,甚至胆敢与君王正面争执;也不像势力庞大的令尹,依仗集结在背后整个家族里身居要职的亲族撑腰,便可以对君王一些无足轻重的命令置若罔闻;即使是资财千万的巨商富贾,凭借他们四通八达的金钱关系,也可以买通某个有些影响力的大臣在朝堂中争得一分说话的余地,让君王对某项决策有所顾忌有所疑虑。他们都有能力这么做,但他们什么也不做。他们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却也可以当作视而不见,他们知道哪些事情什么时候应该缄口不言,即使这禁令原本对他们而言就是形同虚设;为圣者隐,为尊者讳,不懂这大道理的正是那些口无遮拦的王城百姓,他们如今活在这严厉恐怖的监视之下完全是自作自受。无非是一个贪念美色的君王强娶了自己年轻漂亮的儿媳妇,这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呢?无非是一个喜添贵子的中年父亲因为宠溺自己的小儿子,就把年轻气盛心怀怨念的大儿子逐出王城,父子从没有隔夜仇,这些君王的家事,又有什么好值得诟病的?任何一个地位显赫的人都不会轻易容忍别人对自己名声的羞辱,即使是一个落魄的贵族在面对污蔑与挑衅时也会拔出腰间的宝剑维护自己的声誉,哪怕以寡搏众丢掉性命也在所不惜,何况这个人是堂堂正正统治着地方千里、甲士百万的楚国国君呢。我不觉得他、我的先生可以驱散笼罩在这座城上的阴影,或许是因为我觉得他人微必然言轻,不管他说什么都不会有什么作用;或许我觉得那种情形不需要改变,因为只要我不说国君的坏话就没有关系。但他不认同,于是就去做了他认为应该去做的事,更让人感到惊奇的是他还真的成功了。为此我觉得自己以往其实一丁点儿也不了解他,我的先生。自从他说服楚平王撤走那些在南城大街小巷巡查监视的王城卫兵后便是如此。
我知道他的正式身份是这个城里的典史官,却也是多年以前在楚国王位争夺的倾轧中一位不幸被灭门遗存的贵族后裔,这是他的另一个同样真实的身份。在那种令人扼腕的惨剧发生之后他似乎完全抛却了常人应有的悲愤情感也失去了继续参与王城中权力的游戏的兴趣,转而将自己人生的全部精力与心血投入在了对史籍的编修工作中。精通权力斗争艺术的老派贵族们为此早已不把他当作威胁,甚至是潜在的威胁对象也算不上,新晋的贵族们也没有发现他在人脉扩展上有任何可以利用的价值,所以也从来没有关注过他。他现在的博学睿智、他对于史籍典故熟稔于心的了解,他表现出的那种谦和温润又让人不得不敬而远之的气质与风度,只是基于他多年沉寂而孤独的研习。他的实际地位就和他的贵族身份一样被人们逐渐忽略、抛之脑后。后来,随着中原那种附庸风雅的文化风潮侵蚀,也出于培养贵族后代们将来可能涉足的外交辞令与庆典礼仪上的需要、或许说得更实际一些是为了方便世袭祖辈的官职,王城里喜好斗鸡走狗的纨绔子弟们除了被要求学习骑马射箭这一类传统的武艺,也会被送到他这里学一点《诗》。那是一部囊括了几百首诗歌的巨著,由一位北方的先贤搜集整理多年而成,这个史馆里只是抄存了其中的一部分,即便如此那几百卷竹简也放满了一间屋子。我的先生早就意识到,教这些贵族子弟吟咏源自于中原列国的“雅言”并非易事,习惯了楚地方言中那种粗犷豪迈的发音,以一种宛转悠扬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这些诗句时,他们只是感到古怪好笑,对这些诗文或者是对我的先生本人大抵上都表现出一种满不在乎的态度。但是有一段时期,这些所谓的青年才俊们突然变得格外认真,甚至买来竹简一丝不苟地抄录下一段又一段完整的诗句带走。起初我的先生以为是他们的父辈对他们作了某些强制性的规定,而他们为了应付可能的检查或是为了逃避可能的责罚所以变得虚心好学,又或者是他们突然领悟了这诗文中的曼妙音律出于某种来自内心的欣赏所以变得稍微积极了些;后来发现其实他们这样做不过是为了方便挑逗这城里某些春心萌动的少女,用那些优美动听的诗歌表达他们的爱慕之情似乎更容易打动姑娘们的芳心。
他是怎样说服了楚平王撤除那道言禁的命令?一开始并我不知道。没有高贵的血统,也没有显赫的权势,我甚至不觉得楚王会待见他。即使我愿意相信楚王当真给了他见面的机会,我也并不觉得他会是那种腰藏利刃胁迫君王就范的臣子。即便他有这种果敢无畏的胆识,我也不觉得一个连诽谤都无法承受的君王会有这样的胸襟在这种事发生后,允许这种以下犯上的臣子安然回来。但他的确成功了。他说要去王宫觐见楚王的时候神情坦然,好像这不是一件什么大不了的事;回到史馆的时候神情依然舒坦,就好像完成了一件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我在这件事过后不禁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甚至怀疑他也许还有一个我完全不了解的大人物身份,比如他其实是楚王失散的多年的兄弟,不然如何说动固执的楚平王?直到有一天我实在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他却平静的回答,自己不过是为楚平王讲了一段在竹简上清楚记录过的历史;当初周厉王也是用同样的手段控制臣民的言论,在大街小巷安插巫师监视民众的一言一行,有谁胆敢议论君主,就把那些人抓起来割掉他们的舌头。虽然他的大臣召公曾经劝谏过,堵住人们的嘴巴,后果比堵塞住河流的要害还要严重。周厉王却没有听从。对一位君主来说,这样的举措的确听不到任何人说自己的坏话。但是没过几年,人们无法忍受他的****,于是就起来反叛杀死了他。这样的历史,已经发生过一次,我觉得它不应该重新出现在楚国的历史里。楚平王是否在听完这段历史后突然感到自己的王位其实正处在与历史相似的岌岌可危的边缘?虽然他当时极有可能以一种故作镇定的语气掩饰了自己紧张不安的内心,并示意我的先生退下,也没对我的先生及时的劝谏表现出一点感激,但没过几天便撤销了那道全城禁严的政令。
王城的居民们从不曾知道这项禁令的撤销得益于我的先生,而他似乎也从来不觉得这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也不允许我主动和别人谈起。我猜想他真的是想远离这座王城里的权力与舆论的中心,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事情。如果贵族们知道他可以在君王面前说的上话,甚至有可以改变君王某项决定的影响力,也许就会想方设法地让他变成一枚可以被利用的棋子;而如果他们达不到自己阴险的目的,天又知道他们又会使出什么样卑鄙的手段。在南城大街小巷巡视的卫兵撤走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似乎依然活在那种战战兢兢的恐惧里无法自拔,虽然他们有些时候可能也意识到那种笼罩在头上的阴影已经不见了,再没有人因为乱说话而被惩罚的事情发生,但是在谈论某些敏感的话题时依旧保持着那种小心翼翼的害怕被人偷听的语气。
在这一年的年终之前,当这座城还没有被漫天大雪淹没在一片白茫茫的冰冷之中时,一队来自王宫中的卫兵毫无征兆地登门拜访,他们带来了好多烤火御寒用的松木一捆一捆堆在柴房,以及好几罐子已经腌制好的肉干放在了厨房,那个领头的卫兵队长向我的先生递过两件厚厚的裘皮大衣傲慢地说,这些都是来自楚平王指定的恩赏。我的先生恭敬地谢过恩典又客气地请他们进屋里小憩片刻,那个队长当即拒绝说还要回去复命便领兵告辞了。这个冬天后来比预想的要漫长的多也冷得多,在我的印象里,可能没有哪一个冬天会比这一年更加寒冷了。在一个看不到阳光的早晨或者那个时点已经是中午时分?我不清楚。我打开房门抬头只能看见天空下是黑压压的一片密布的彤云,那种阴沉而昏暗的天色持续了很久,直到天边最后一丝略微明亮的光线消失前,让人都分不清那个时候是究竟白天还是黑夜。而刺骨而干燥的寒风则像一只狂躁的困兽在这座城里狼奔豕突,发出的那种尖刻的声音就像刀子一样能把人的脸割得生疼。再往后风声渐渐平息下来,一阵又一阵的冷风从房屋外面偷偷溜过如同猛兽困倦时的呼吸一样。那一夜的雪下得出奇地安静,到第二天早上打开门时松垮的雪块甚至直接灌倒进了屋里,而门外的积雪已然可以没过人的膝盖。我的先生不知道从哪里弄到两把木铲,示意我赶紧和他一起清理房屋周围与过道上的积雪。经历了一个上午的忙碌院子里立起了两个小山包一样的雪堆,难以置信在那种寒冷的天气里我竟然累得浑身出汗。那一整天密布的阴云都没有消散,但是天色看起来似乎明亮了些,大概在暮色时分又下起了像被打碎的鹅毛似的小雪;到了第三天天色终于渐渐好转,白天看起来也要比之前明亮许多,我觉得这个冬天在这场雪过后才算是真正开始。得益于楚平王在年底前那次及时而丰厚的赏赐,这个冬天不仅没有像往年那么艰难,反而变得格外安逸而舒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