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
郭愔、沈子卿、阿福三人在空旷无人的街道里走了一程,阿福说:“少爷你们前面慢走,我办个私事就来。”
郭愔、沈子卿之间本来还错了一个身位,几步以后,二人就走到了一起,仿佛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沈子卿就拉着了郭愔的衣袖。郭愔顿时如遭雷击,心口便像塞了一团乱麻,一时间意乱情迷,不自觉间停下了脚步。
他并不是不渴望沈子卿的温存,沈子卿的才情更让他心仪不已,但他却犹豫了,他心里充满了矛盾。一则他觉得愧对绛雪对自己的一片深情;二则传出去会让人觉得自己收留沈子卿爷孙俩本就居心不良,甚至有趁火打劫之嫌,非大丈夫所为,从此有何面目见人?但他又实在不知道如何在不伤害沈子卿的情况下让她放手…内心深处,还有些恋恋不舍。
沈子卿冰雪聪明的人,虽不能完全体会郭愔的心思,但见他迟疑不决的样子,心里也明白了个八九不离十,幽幽地叹了口气,便放了手,也不说话,一个人默默地往前走了。
有人说:“人在面临幸福时会突然变得胆怯,抓住幸福其实比忍受痛苦更需要勇气。”这也许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这个幸福非你莫属!
沈子卿渴望幸福,但她不喜欢别人的施舍,也明白“强摘得瓜不甜”的道理,更拒绝嗟来之食。
郭愔于心不忍,不愿意无缘无故地伤害任何人,即使是因为自己的无心之失。此时知道沈子卿心里难过,轻轻喊了一声“子卿…”,想解释,搜肠刮肚却又不知说什么才好——以沈子卿的个性,说得不好,就如同火上浇油,便没有往下说。
沈子卿又往前走了几步,停下来,浓浓的夜色中,以一种迷茫的眼神望着夜空,缓缓地说:“你什么也不要说,是我不对,我不自量力,高攀了。希望你忘记今晚这件事,好吗?”
世人单知“功德圆满”,却不知“凡情留不尽之意,则味深;凡兴留不尽之意,则趣多。”
不知什么时候,阿福已跟了上来。
三人下船的地方距离郭愔的府邸并不远,行有不足一里路,便看见了府邸大门门檐下高高悬挂的大红灯笼。
三人刚走至府邸门口,就有一条小巧玲珑的狗极温驯地蹭到了郭愔身边,与郭愔仿佛极相熟似的,三人莫名其妙。
阿福说:“少爷,这狗像是无主的,怪可怜的。即跟着你,也算有缘,咱留下吧。‘猫来穷,狗来富。’这正预示着咱家兴旺发达呐。”
郭愔说:“《晋书》曰:‘白犬黑头,畜之得财;白犬黑尾,世世乘车。黑犬白耳,富贵;黑犬白前二足,宜子孙。黄犬白耳,世世衣冠。’看看它可有这些特征?”
沈子卿平日里不喜欢猫狗之类的动物,又想起在船上时郭愔自比为猫狗,加之心情烦恶,羞愧交加,正是一肚子气没处发泄之时,听了阿福、郭愔的话,冷若冰霜,面无表情地说:“什么‘猫来穷,狗来富’?有些人家,家徒四壁,穷得老鼠进去转一圈都是哭着出来的,这样的人家,老鼠都不愿去,猫会去吗?猫不去,他家就不穷了吗?‘朱门酒肉臭’,狗不去,他家就不富了吗?更有甚者,还与什么狗的毛色相联系,举天之下,穷人、富人什么样毛色的狗没养过,因为养一条狗,穷人能变富、富人能变穷?那不成灵丹妙药了吗?纯属穿凿附会,胡说八道!”
沈子卿突如其来的一番话,听得阿福稀里糊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许久,结结巴巴地说:“沈、沈姑娘,我没得罪你吧?”
郭愔知道沈子卿还在为刚才的事耿耿于怀,忙说:“阿福,这不干你的事。”
阿福虽不明就里,但看郭愔极不自然的样子,心里多少也悟出点什么,笑道:“我说呢,沈姑娘怎会冲我发火?”
沈子卿突然回嗔作喜,抿嘴一笑,说:“这一定是一条母狗!”
阿福看了看,惊讶地对郭愔说:“嗨,少爷,还真是一条母狗!”然后不解地望着沈子卿,问:“沈姑娘,这黑灯瞎火的,你咋打眼一看就知道是一条母狗呢?真是神了!”
沈子卿瞪了一眼郭愔,说:“这有何难!只缘他惯会沾花惹草呗。”
阿福看看郭愔,见郭愔一脸尴尬,心里暗笑,表面上却一脸无辜,说:“少爷,我不是有意问的。”
郭愔说:“就这样吧,进去吧。”说完掉头往院里走,那狗却“哼哼唧唧”地跟在后面。
阿福说:“把它留下吧?”
郭愔看了看沈子卿,又低头看了看狗,说:“那就留下呗。像是有‘喜’了。”
阿福没有听清,问:“像是有啥哪?”
郭愔有些不耐烦,说:“就是怀孕了。”
走了几步,沈子卿又捂住嘴轻笑起来。郭愔边走边扭头看看,见她笑不可抑的样子,虽不知她笑什么,但知道她笑的一定跟自己有关,且不会是什么好事。有心想问,知道她早晚忍不住一定要说,是以忍住偏偏不问。
走了一会儿,沈子卿见郭愔无动于衷,便小声说:“你咋不问问我笑啥呢?”
郭愔说:“你要不想说,我问你也不会说;你要想说,我不问你迟早也要说。你要一直不说,说明无足轻重,知不知道无所谓。所以,何必多费口舌?”
沈子卿鼻子里“哼”了一声,气哼哼地说:“你这人太冷静!就这么一点小事,也要讲一番道理。真无趣!”说完,紧走了几步。脚一崴,停了下来。
郭愔关心地问:“咋不走了呢?”
沈子卿冷冷地说:“我不用你管。你自去管你那怀孕的娘子去吧。”说完再也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郭愔知她又在拐弯抹角地骂自己,想反唇相讥,想想语涉狎邪,又怕再伤了她,话到嘴边,也只是淡然一笑,心想:“这沈子卿外表文静似水,却是喜怒无常,跟皇爷爷倒有几分相似。”想起绛雪小鸟依人的模样,心里暖暖的。
明日是二月初八,大考的日子。这之前的那些天,除了每天去太子府请安外,郭愔深居简出。
这其间,朱允炆常来,却是帮郭愔温习功课的。欧阳伦也来了两次,但任其说得天花乱坠,郭愔拿定主意,就是不跟他一起出去。欧阳伦大大咧咧的人,又知道郭愔正在“用功”,也不以为意,心里却更加看重郭愔:“落落者难合,一合便不可分;欣欣者易亲,乍亲忽然成怨。故君子之处世也,宁风霜自挟,无鱼鸟亲人。”郭愔庶几就是这样的人。刘元忠、何敬、赵心隐几个人也来过数次,郭愔全程陪同,其他人却是一概不见。虽如此,郭愔也并未将心思放在四子书、《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及制义上,整日里只在府邸里悠哉游哉,或种花草,或同府上的各类人等说话聊天,或者就亲自下厨房做菜——烹、炸、炒、熘、蒸、煮等等各类烹调手法无不一试身手。郭愔发现,自己倒是一个作厨师的“料”,所做菜都是“无师自通”,然而也像模像样,尤其别具特色,大家吃得兴高采烈,赞不绝口。郭愔明白,这同练武一样,讲究的也是一个悟性。
郭愔的作为,在沈子卿看来,正所谓“不是闲人闲不得,闲人不是等闲人。”
这些天,因为郭愔的科举考试,沈子卿倒是一刻也没有闲着,先是几天前就把郭愔进场考试所需的一应文房四宝收拾停当,然后就要了一顶小轿,带了两个丫鬟,四处烧香拜神,求他们睁开睡眼,保佑郭愔旗开得胜,连战皆捷。
第一天她去了文昌帝君祠。文昌,本是星名,民间亦称“文曲星”,或“文星”,古人认为它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在演变过程中,此星神与道教中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糅合到了一起,转身为一位科举考试行业的神灵,为士人、学子供奉。传说中的文昌帝君,是一位大善神,有求必应,所以古代考生在临考前都会虔诚地祭拜他。
第二天她去了魁星庙。魁星是北斗七星中的第一颗,故有“魁首”、“魁元”一说。此星神主金榜题名,主文章兴衰,在古代考生心目中的地位很高,要想“高中魁首”、要想“夺魁”,必拜魁星。古代各地祭拜魁星的方式很多,在二十八宿中,此星又名“奎星”,因“奎”与“蛙”相通,所以又有考生会在应试之年七夕那天,买回青蛙放生,以此方式祭拜奎星。沈子卿知道这些规矩,但已错过季节,便不住在魁星像前祷告:“请保佑郭愔高中魁首,今年七夕以及来年七夕,小女子都会多多地买些青蛙放生!”
第三天她去了孔庙,正赶上主考官也带着人祭拜孔老夫子,便也穿插在人群中念念有词地跟着磕头。
第四天,也就是昨天,她早早地去了金陵城四大名刹之一的鸡鸣寺跪求佛祖菩萨,用心极为虔诚。
郭愔知道她这些天为了自己忙个不停,感动之余,心里也有些惴惴不安。
晚上,沈子卿掂了一副食盒来到书房,还未进门,就见郭愔正全神贯注地读着一本书,仔细看时,却是新近市面上流行的《忠义水浒传话本》,不禁撇了撇嘴,心想:“你可不是在辜负我对你的期望吗?”
见沈子卿掂了食盒进来,郭愔合上书,不解地问:“刚吃过晚饭了,这个时候拿来什么好吃的?作夜宵吗?”
沈子卿抿嘴一笑,说:“既不是什么特别好吃的,也不是作夜宵吃的,只是一碗葱花面,让你现在吃的。”一边说着,一边打开食盒,端出一碗泛着油花、散着清香的面条。见郭愔面带疑问,解释说:“我爹爹参加了一辈子科举,每次出门前,总是要吃一碗这样的葱花面的,取其聪明不糊涂、条理清楚之意。”
沈子卿说话时眼里仿佛有一种憧憬,忽见郭愔眼角带着笑意,不禁面色一寒,说:“你是讥笑我爹爹虽然每次都吃了葱花面,却次次名落孙山吗?”
同沈子卿接触的时日虽然不多,沈子卿的那种似嗔非嗔、似喜非喜的个性却多有领教,但像这般声色俱厉地对待郭愔还是第一次。大风大浪甚至生死攸关之际,郭愔的分寸都未乱过,但不知为什么,此时面对沈子卿的一句责问,却有些张皇失措。先是一愣,继而慌不迭地站起来,想解释又怕不能自圆其说,反倒越描越黑,况且沈子卿也确实看透了自己的内心——对沈子卿的父亲虽无不敬,毕竟含了调侃之心。索性也不解释,只是一味地鞠躬作揖。
郭愔知道:脆弱的心往往更为敏感,有时即使只是清风掠过,也不胜其寒;自卑的心往往更为自尊——那仅仅是一种本能,只是为了保护自己不遭受更进一步的伤害,却并没有想着可能会伤害他人。
沈子卿冷语冰人,话一出口,就知道过分了,看着郭愔诚惶诚恐的样子,心里有些愧疚,但更多的却还是一种满足,也不想表露出来,掠了一下耳边的发丝,岔开话题说:“你且坐下,听我说几句好吗?”待郭愔坐下后,也拉过一把椅子坐在旁边,柔声说:“本想不说,却忍不住还是想说。就是你喝这香茗,还有一个关于达摩祖师的传说。南北朝时期,菩提达摩从梁地北上来到少室山,修禅悟道。他对着石壁一坐就是九年。这期间难免体生疲倦,眼皮打架,于是他干脆把眼皮撕掉,以振奋精神。不久,眼皮落地之处,生出茶树一棵,上面的绿叶偶然飘到小沙弥的开水锅里,达摩喝下去以后,顿时困意全消,身心舒畅。像达摩这样成佛作祖的人,想成就一番事业尚且不能一曝十寒,你自认为比达摩如何?我记得是唐朝的一个老和尚说的,‘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虽说功夫全在平时,但也不知你功夫究竟怎样。你整日里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却又不知是不是破罐子破摔。那要考的书,有如敲门砖,确实枯燥无味,咱不学古人囊萤映雪苦读,却也不能弃之如敝屣呀。你便是看上两眼,也算是‘温故而知新’了,至少也算是‘临阵磨枪,不利也光。’虽知你心不在功名,考不上也罢,只是若考得太差,岂不让人觉得‘盛名之下,其实难符’?至少也差强人意吧?”
郭愔是那种外表文静,实则心鹜八极、放浪形骸的人。在担负着责任、不妨碍他人的前提下,他渴望过一种闲云野鹤般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任性逍遥的生活。他不能忍受羁绊、束缚,或者动辄被人管教,那就像苍鹰被捆住翅膀,雄狮被锁在笼中,即使是以爱的名义。如果那样,毋宁死。
听了沈子卿的话,虽知她是为自己好,郭愔也颇不以为然,嘴里敷衍道:“教训的是,谨遵教谕!”随即君顾左右而言他:“有一秀才将试,日夜忧郁不已。其妻见了说:‘看你作文如此之难,好像我们女人生孩子一般。’秀才苦笑道:‘那要是像你们生孩子一样反倒好了。还是你们女人生孩子容易!’妻子大惑不解,问:‘这又如何解释?’秀才感慨万分:‘你不知道,你们是肚里有,我是肚里没有!’”
沈子卿料不到郭愔会讲这些,想忍没忍着,“扑哧”笑了,说:“你说这些是什么意思?言外之意是说你肚里有吗?”
郭愔看着沈子卿,笑嘻嘻地说:“不生气了?你刚才可是吓着我了。”
沈子卿的脸一红,扭脸见博山炉里的沉香已灭,便起身添香,同时哂笑道:“我一个小女子,能吓着你这样的大丈夫?你可是太抬举我了。”
郭愔笑道:“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像我这般人物,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小丈夫。”
沈子卿站在郭愔身后,闻言,咬着碎牙,握着拳头对着郭愔比了比,嘴里咕哝了一句:“油嘴滑舌,油腔滑调!”转而叹口气,说,“这读书人惯能胡说乱道,似是而非,却也说得圆到,仿佛很有道理,又让人辨无可辩。”见门外的风吹得烛光摇曳,又顺手把门掩上。
随着沉香再次点燃,室内顿时弥漫了一种软软的、沁人心脾的甜香,熏人欲醉。
郭愔见她长发披肩,风致娟然,背影窈窕,姿态秀曼,而声音娇婉可听,不禁心猿意马。想起古人“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旖旎情景,只觉小腹一股温热之气升腾,嗓子发干,只想拥在怀中。见沈子卿盈盈转身,绛雪的形象像灯花一般,乍然间在眼前一闪,仿佛幽怨地说:“只闻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忙收摄心神。想起古人不愧屋漏,又想起皇爷爷曾说过的“此心与身如两敌,然时时自相征战”的话,许久,悠悠地叹了口气,转而想到:“很多时候,人之所以备受煎熬,主要就是因为人本能的需要与世俗的要求甚至与自己对自己的定位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人不能随心所欲。人与禽兽的区别大约也就是人对自己的欲望有所约束,而不是彻底的放纵。所以,想‘复礼’,必先‘克己’!”
古人说:“群居闭口,独坐防心。”攸关功名利禄甚至性命时,“口”还可闭上,“心”如无孔不入而又无人管束的贼,谁又能防得了?所以古人有“春夜宜苦吟,宜焚香读书,宜与老僧说法,以销艳思”之说,那也不过是想办法让自己分分心而已。
沈子卿重又坐下后,说:“现在说什么都已经迟了,你还是打点精神,准备明日考场上厮拼吧。”
郭愔长吁一口气,说:“我给你讲一个听响卜(也叫听声卜,古代相术的一种,通过聆听响声来进行占卜)的故事吧。唐朝一个名叫毕諴(xián)的相公进士及第那一年,曾与一两位同仁一起去通过听响声进行占卜。正是夜深人静的时候,很长时间都没有听到一点儿声响,不久遇到有人把一块骨头扔在地上,一群狗争着来抢,又听到一个人说:‘后来的一定能衔到。’天下的读书人参加科考,如过江之鲫,皆妄想‘龙虎榜上取功名’,争有限的名额,其情形与群犬争一块骨头何其相似!而功名,看透了,就是一块骨头。佛教有一大师说:‘琐琐含生营营来去者,等彼器中蚊蚋(ruì),纷纷狂闹耳。一化而生,再化而死,化海漂荡,竟何所之?梦中复梦,长夜冥冥,执虚为实,曾无觉日,不有出世之大觉大圣,其孰与而觉欤?’《六祖坛经》上记有神秀所作偈颂:‘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六祖慧能所作偈颂:‘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便是我这未谙佛法之人,一读便也知六祖其时已明心见性,而神秀依旧不过是凡夫俗子。佛家讲‘空’,讲‘无住’,要求杜绝‘执著’,要‘无所住而生其心’,而神秀念念不忘的却还是什么‘身’、‘心’,什么‘菩提’、‘明镜’的,已有了‘执著’,便自然落了下乘。未见皇爷爷之前,若说我视功名如粪土,或者把功名看得如同那一群狗争的骨头,那也不尽然。但见了之后,又亲眼目睹了一些事,漫说功名富贵如过眼云烟,便是受之父母的身体发肤甚至生命,又何尝是自己的?又何尝做得了主?战国末年,齐将田单攻聊城,燕将守之,岁余不下,士卒多死。在这种情况下,鲁仲连写了一封信,用箭射入聊城,与燕将反复陈述利害(时燕将受谗,不敢归燕。)燕将看了鲁仲连的书信,‘泣三日,乃自杀。’田单遂破聊城。回国后提到鲁仲连的功劳,‘欲爵之。’鲁仲连逃逸于海上,说:‘吾与其富贵而屈于人,宁可贫贱而肆志!’所谓‘肆志’,虽不过是人的理想人生,但我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居处寄吾生,但得其地,不在高广;衣服被吾体,但顺其时,不在纨绮;饮食充吾腹,但适其可,不在膏粱;宴乐修吾好,但致其诚,不在浮靡。譬如这会试,‘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功名富贵本就不是我所拥有的,若考不取,无所谓失去,若考取,权当是意外之喜吧。”
顿了顿,又说道:“你知道吗?我最向往的还是唐朝卢仝笔下的生活:‘茅斋独坐茶频煮,七碗后,气爽神清;竹榻斜眠书漫抛,一枕余,心闲梦稳。’”说完,伸了个懒腰,以戏台上唱白的腔调唱道:“竞功名有如车下坡,惊险谁参破!昨日玉堂臣,今日遭残祸。争如我避风波走在安乐窝”。却是贯云石的曲子《双调?清江引?立春》。
人的人格都是分裂的,这世上可曾有一个凡事都是心口如一的?嘴里说的、心里想的与实际做的很多时候根本就是相反的。郭愔也不例外。
郭愔这一番语无伦次的长篇大论,说的自己都口干舌燥的,说后,呷了口香茗,想想,自己都觉得如坠五里雾中。
沈子卿定定地看着郭愔,似懂非懂。一会儿觉得这就是自己梦寐以求的人,一会儿又觉得遥不可及,一时间有如身处梦境。
“少爷,生了!生了!”阿福在门外大呼小叫,话音未落,已推门进来。
“什么‘生了’、‘生了’的。涵养,全得一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似你这般毛头毛脑的,何时能有一点长进?”郭愔吓了一跳,笑着责骂道。
“狗生了。”阿福说。见沈子卿与郭愔并排坐在一起,似乎有些意外,点点头,不好意思地摸摸后脑勺说:“沈姑娘也在啊?”
“狗通人性。”那条狗自进了郭府,便像是讨好似的,整日围在众人的脚边打转,众人大为喜爱。前两日突然无精打采,不吃不喝,只是偎在自己的窝里不动。没想到这么快就生了。
沈子卿听阿福说“生了”,不禁喜上眉梢,对郭愔说:“还记得你刚刚讲过的‘听响卜’的故事吗?如果我没有领会错,听响卜讲究的是决定之后听到的第一声是什么。阿福说‘生了’,可不就是‘高升’的‘升’?读书人能考中进士就是‘升’,入仕为官也是‘升’。这次大考,一定大吉大利!毕諴相公听响卜涉及狗,你这也与狗相关,竟是不谋而合。”
郭愔笑嘻嘻地说:“若真的考中了,倒是托狗的福了。”
沈子卿瞪他一眼,说:“那当然了,狗前脚生了,你后脚也跟着升了。”
阿福听了,扭脸朝向墙角暗笑。
明朝的选举之法,大略有四:曰学校,曰科目(科举),曰荐举,曰铨选。学校以教育之,科目以登进之,荐举以旁招之,铨选以布列之,天下人才至此“尽入毂中”。
明制,科举为盛,卿相皆由此出。
科举制度是隋炀帝杨广首创的,之后的历朝历代进一步完善,成为读书人跻身仕途、改变命运的主要途径。
明朝正式推行科举是从洪武三年开始的。洪武四年首次举行京城会试,朱元璋在奉天殿亲自策问,共取进士一百二十名。午门外张挂黄榜(故称金榜题名),还命令礼部官员在进士家乡张挂黄榜,以“着他乡里知道”,“光显他父母”。
从洪武四年起,曾连续考试三年,各省考中举人免去会试,直接赴京选官,以应各衙门急需,并从中选择年少优异的入翰林院,在紫禁城文华堂继续深造,以宋濂为老师。朱元璋在处理完政事后,经常到文华堂评判文字优劣。后来,因所取举人进士多是少年后进,缺乏阅历和处理政事的经验,一度停止科举,而重用人才举荐,即重用明于世情民风的老年儒生。洪武十五年,重新恢复科举,洪武十七年颁布科举程式,明代二百多年遵循不变。清承明制,又延续了近三百年。
把科举考试的内容限定在几部经书之内,宋朝的王安石是始作俑者。明朝的科举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由朱元璋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须模拟古人语气为之,所谓“代圣人立言”,使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秦始皇怕读书人厚古薄今,非议朝政,焚书坑儒;唐太宗实行科举,看到应举人很多,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朱元璋更进一步,把读书人限制在八股中,其办法是唐太宗的“英雄入毂之术”,其用意则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之心”!
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次年,以举人试之京师,曰会试。中式者,天子亲策于廷,曰廷试,亦曰殿试。分一、二、三甲为名第之次。一甲止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状元、榜眼、探花之名,制所定也。而士大夫又通以乡试第一为解元,会试第一为会元,二、三甲第一为传胪云。乡试以八月,会试以二月,皆初九日为第一场,又三日为第二场,又三日为第三场。廷试,以三月朔(初一)。乡试,直隶于京府,各省于布政司。会试,于礼部。考试者用墨,谓之墨卷。誊录用朱,谓之朱卷。试士之所,谓之贡院。诸生席舍,谓之号房。人一军守之,谓之号军。
状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二、三甲考选庶吉士者,皆为翰林官。其他或授给事、御史、主事、中书、评事、太常、国子博士,或授府推官、知州、知县等官。举人、贡生不第、入监而选者,或授小京职,或授府佐及州县正官,或授教职。
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有一种“人的命,天官定”的观点:“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就是说:若该是你的,不求自来;若不是你的,求也白求。郭愔以一种放松的、甚至是无所谓的、满不在乎的心态应试,反倒是出人意表地过五关、斩六将,一路走来,一路顺风,也不知自己是不是本就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就该有这样的禄命。会试中试后,三月初一,朱元璋亲制策问,试于奉天殿。之后午门外张挂黄榜,奉天殿宣谕,郭愔竟被定为二甲第十三名。看那些与自己一同入毂者,“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个个踌躇满志,神采飞扬,风光无限。郭愔想起孟郊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心中亦是喜不自禁:抛开“风云际会,龙腾虎跃”不说,确也有一种“别开生面,蒸蒸日上”的气象。
有一首几乎是妇孺成诵的《神童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高”就高在通过读书,可以一跃而为人上人,可以“朝为种田郎,暮登天子堂”,可以光宗耀祖,可以使世俗之人“前倨而后恭”。
反观那些名落孙山者,痛苦、不平、哀伤、羞愧等等复杂的情感如波涛般汹涌,有的人甚至连死的心都有了。唐时赵嘏的一首《下第寄宣城幕中诸公》诗道尽了其中的酸楚:“落第逢人恸哭初,平生志业欲何如?鬓毛洒尽一枝桂,泪血滴来千里书。”又有豆卢复的《落第归乡留别长安主人》:“客里愁多不记春,闻莺始知柳条新。年年下第东归去,羞见长安旧主人。”郭愔见那些落榜者失魂落魄、步履蹒跚的样子,心中不忍。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只是文人士大夫的理想罢了。
按照惯例,中午,当今皇上将在礼部大堂赐宴。对于众新科进士,那是无上的荣耀。元朝的武汉臣在《玉壶春》中说:“赴琼林饮宴,不枉了青灯黄卷二十年。”
尚在巳时,一百多名新科进士已在礼部官员的引领下,按名次先后整齐地跪在礼部大堂上,恭候朱元璋的到来。
这下跪之事,以硬邦邦的膝盖跪在硬邦邦的砖石地上,时间短了,还可勉强承受,时间一长,膝欲穿,腰欲断,项欲落,众人已跪得头晕眼花,浑身酸痛,一开始时的庄严感、紧张感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就是渴望皇上的尽快到来。
郭愔心想:“孔子当田吏的时候,也曾屈膝折腰于大夫的门庭之外。泱泱华夏,礼仪之邦,不知从何时开始盛行下跪,又不知这礼仪为何要从膝头上做文章。但从这下跪一事看来,要想当官,除了书要读得好之外,‘跪功’也是要苦练的。否则便不能称职。”继而又想到陶渊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只不知六斗米、七斗米或更多的米他折不折腰?人说‘男儿膝下有黄金’,要是真的跪一跪便有黄金,不知陶渊明跪不跪?这天下有多少人会不跪?如果不跪便杀头呢?灭九族呢?皇爷爷让士人出来为官,贵溪儒士夏伯启叔侄断肢不仕,苏州士人姚润、王谟被征不至,皆被诛杀,籍没其家,御笔亲批:‘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寰中大夫不为君用,是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且不听你说理,只管杀头,不知陶渊明还会不会潇洒地挂冠而去?”
午时,鸦雀无声之际,殿外突传来清脆的“噼啪、噼啪”的鞭声,众人心头一紧。静鞭响过,就听殿外数百人由远而近一递一声地高喊:“皇上驾到!”其声此起彼伏,如空谷传音,经久不息,颇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势。众人心头一震,竟止不住浑身发起抖来,胆小的竟腿肚子抽筋,直欲当场晕过去。权势之于人的压迫,就如千斤重担从天而降,你力量愈小,你对权势愈迷恋、愈畏惧,你所能感受到的压迫就愈重。饶是郭愔多次见过朱元璋,此时也禁不住手心出汗——毕竟在这样庄严肃穆的环境下觐见皇上,平生还是第一次。
《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称帝后,他手下那帮贩夫屠狗之流出身的狐朋狗友如樊哙、夏侯婴之辈,虽然当了大将军,有的甚至被封为王侯,仍旧习不改,根本不懂什么叫礼仪、规矩。他们在刘邦的皇宫里,就像未得天下之前在大哥刘邦的家里一样,胡吃海喝,互相攀比功劳大小,喝醉了就扯开嗓子吼上一段,有的甚至还拔出刀剑砍皇宫里的柱子助兴,让刘邦烦心不已。这时有一个名叫叔孙通的儒士站了出来,对刘邦说:“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几个月后,长乐宫落成,叔孙通对刘邦说,他修订的朝仪已成,可以一试。刘邦半信半疑地答应了。那一天,“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传言‘趋’,殿下郎中夹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向;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向。大行设九宾,庐句传。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殿上者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乐得刘邦连声说:“吾今日乃知为皇帝之贵也!”郭愔也是到今天才知道当皇帝的威风,才彻底明白自古至今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不惜抛家弃子、抛头颅、洒热血、苦心孤诣地要君临天下,才理解那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项羽为什么一见到秦始皇的车马仪仗便情不自禁地口无遮拦:“吾将取而代之!”
郭愔突然觉得:归根结底,“礼”乃万恶之渊薮!“礼”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礼”把人分出了长幼尊卑,“礼”让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就像这大明朝的礼仪,什么样的人乘什么样的轿、走什么样的路、住什么样的房、吃什么样的饭、穿什么样的衣——衣的颜色、质地、样式、甚至衣袖长短等等无不规定的详详细细,一旦违反,轻则笞杖,重则杀头。平日里送“礼”,送的是什么?送给父母的是亲情,送给长辈的是敬意,送给友人的是友情,送给官长的呢?是尊严,是屈辱!礼,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但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也恰在于人会制定“礼”并让人遵守而禽兽不会!所谓“羊羔跪乳,乌鸦反哺”不过是禽兽的本能而已。
礼就是妄图把现有的、哪怕是极端邪恶的、只要是对他们有利的形式秩序永远固定不变的工具。朝仪就属于礼的范畴。
时候不长,就见身穿衮服、荣光焕发、神采奕奕的朱元璋,在一班身着飞鱼服、腰配绣春刀的“大汉将军”——锦衣卫的护卫下,信步走进礼部大堂。
朝见天子的礼仪,众人早已被礼部的官员训练得纯熟。待朱元璋站定,众人在礼部官员的示意下,直起脖子齐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虽南腔北调,但整齐划一,声动天地,人们的耳鼓顿时嗡嗡作响,礼部大堂的房顶都像要被震得脱落下来一般。朱元璋本来毫无表情的脸上,一时间笑逐颜开。
宴席开始后,朱元璋端起酒杯,说:“你们是我大明朝励精图治的希望,大家共干一杯!”然后从御座上走下来,左右颌首示意。行至郭愔面前,笑容满面,说:“没有让爷爷失望,我很欣慰!下一步有何打算?”
一个新科进士,在众目睽睽之下,被皇上当众提问,这对于任何一个人都是莫大的荣耀!
郭愔对这一情景早有预想,是以早在心中打过腹稿。见皇爷爷垂问,不慌不忙地直起身慷慨而答:“孙儿闻听西北边陲撮尔小丑,睥(pì)睨窥觎(yú),蠢蠢欲动,不禁切齿痛恨。古之毛延寿、陈汤斩郅(zhì)支单于首,悬头藳(gǎo)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孙儿愿效汉之班超,投笔从戎!”说至此,心间灵感一现,遂将唐朝诗人杨炯《从军行》里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与李白《塞下曲》里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联为一诗,说的铿锵有力,豪气干云。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实,读书若破了万卷,便是说起行话、套话、应景话、恭维话亦是张口就来,出口成章,有如神助。集语诗说难不难,说易又不易。易就易在自古以来,敲金戛玉、字字珠玑、读后令人唇齿留香、回味无穷的诗词歌赋汗牛充栋,俯拾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且可以任意取舍;惟其多,反倒无所适从,同时还难在上下相合,前后照应,没有刻意雕琢痕迹,且切合时事。郭愔集的这四句诗,虽说不上浑然天成,天衣无缝,但也颇见功夫。郭愔事后想起五代高僧贯休的《觅句话》:“尽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心里对古人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有人说贯休的这句诗形容老人找寻眼前失物,最贴切不过。亦有人说,咏失去猫狗也很合适。郭愔认为形容人突如其来的灵感亦是绝佳之句。
郭愔自知这一番说辞标新立异,大出众人意料之外,颇有一些“语不惊人死不休”、哗众取宠甚至谄媚的意味,很带些詹徽的影子,一说完,便有些心怯,偷眼看了一下周围人的表情,有欣羡的,有叹服的,有睥睨的,有蹙眉深思的,有不屑一顾的,各种表情都有,不禁有些汗颜,心想:“这官场真是一个大染缸,确实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情,一旦掉进去便身不由己。自己只是刚刚跟官场沾了一点边,顶多刚刚湿了一只脚,便不知不觉沾染了官场里的一些令人作呕的习气。也不知自己今后会变成什么样的人。”转而又记起爷爷曾说过的一些话,又有些心安理得。爷爷说:“自古及今,稗闻野史传奇里爱记一些人在遭逢大难、走投无路之时误入仙境,或者在穷困潦倒之时误入宝库之事。这些故事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进入仙境或者宝库之前,都要躬身爬过一段低矮促狭的山洞。所以,人在很多时候是要放下身段的。”其实,简言之,就是“想跳龙门,须先钻狗洞。”
朱元璋闻言却是大喜过望,说:“‘功名只向马上取,直是英雄一丈夫。’说得提气,长精神,我等再浮一大白!”
众人将杯中酒一口喝完,再次三呼万岁。
郭愔考中进士的消息早已不胫而走,一时间声名鹊起,尚未回到府上,登门道贺者已是蜂涌而至,络绎不绝。
但在金陵,郭愔最想见的却是绛雪。对许多人而言,若是伤心事,就埋藏在心里,自己独自品尝;若是喜事,与心中最亲近的人分享才更有味道。郭愔也是如此。而郭愔却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见到她的。郭愔是那种自尊心极强、心思极细密的人。自第一次拜见蓝玉之后,见他对自己不冷不热、不阴不阳的样子,虽不知他作何心思,但也知道他并不待见自己,甚至对自己还有一些反感。他虽是自己的长辈,但自尊心不允许自己学那“癞蛤蟆趴在脚背上”,做那“不咬人恶心人”的事。是以他虽对绛雪日思夜想,牵肠挂肚,却自第一天抵达金陵到凉国公府拜见舅公蓝玉之后一月有余,他就再也没有踏进凉国公府一步。如今,自己考中了进士,如果之前还可以死皮赖脸地前去的话,现在却是万万地去不得了。以舅公的秉性,如果自己这般时候前去,只会让他觉得自己是有意到他的府邸炫耀。
沈子卿何等善解人意,见郭愔心思不属、如坐针毡的样子,便要阿福交待了一顶轿子,也不说去哪里,自己去了凉国公府。回来后,脸上犹有泪痕,显然哭过。郭愔见了,不明所以,反复询问,才知她去了凉国公府,却连凉国公府的大门也没有进去。后来绛雪的丫鬟媚儿恰好出来,认出沈子卿,把她拉到一边,对她说:凉国公不许绛雪再见郭愔,声称二人若再次相见,便处死绛雪的母亲。而因为上次的相见,严震等人皆遭重责。郭愔想起自那次相见之后,相隔十多天才再次见到严震、何敬、赵心隐等人,而一触及与绛雪有关的事,都是闪烁其词,自己当时未曾多想,却不想背后还有这些变故。沈子卿告知媚儿郭愔考中进士的事,媚儿说:“小姐已经知道了。也不知她是高兴还是悲伤,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的,看了着实让人心疼。”
郭愔听了,心如刀绞。许久,叹了一口气,心想:“‘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这样的悲剧,难道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与绛雪真的要像《古诗十九首》里的《涉江采芙蓉》中说的那样‘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吗?”
(本章完)
郭愔、沈子卿之间本来还错了一个身位,几步以后,二人就走到了一起,仿佛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沈子卿就拉着了郭愔的衣袖。郭愔顿时如遭雷击,心口便像塞了一团乱麻,一时间意乱情迷,不自觉间停下了脚步。
他并不是不渴望沈子卿的温存,沈子卿的才情更让他心仪不已,但他却犹豫了,他心里充满了矛盾。一则他觉得愧对绛雪对自己的一片深情;二则传出去会让人觉得自己收留沈子卿爷孙俩本就居心不良,甚至有趁火打劫之嫌,非大丈夫所为,从此有何面目见人?但他又实在不知道如何在不伤害沈子卿的情况下让她放手…内心深处,还有些恋恋不舍。
沈子卿冰雪聪明的人,虽不能完全体会郭愔的心思,但见他迟疑不决的样子,心里也明白了个八九不离十,幽幽地叹了口气,便放了手,也不说话,一个人默默地往前走了。
有人说:“人在面临幸福时会突然变得胆怯,抓住幸福其实比忍受痛苦更需要勇气。”这也许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这个幸福非你莫属!
沈子卿渴望幸福,但她不喜欢别人的施舍,也明白“强摘得瓜不甜”的道理,更拒绝嗟来之食。
郭愔于心不忍,不愿意无缘无故地伤害任何人,即使是因为自己的无心之失。此时知道沈子卿心里难过,轻轻喊了一声“子卿…”,想解释,搜肠刮肚却又不知说什么才好——以沈子卿的个性,说得不好,就如同火上浇油,便没有往下说。
沈子卿又往前走了几步,停下来,浓浓的夜色中,以一种迷茫的眼神望着夜空,缓缓地说:“你什么也不要说,是我不对,我不自量力,高攀了。希望你忘记今晚这件事,好吗?”
世人单知“功德圆满”,却不知“凡情留不尽之意,则味深;凡兴留不尽之意,则趣多。”
不知什么时候,阿福已跟了上来。
三人下船的地方距离郭愔的府邸并不远,行有不足一里路,便看见了府邸大门门檐下高高悬挂的大红灯笼。
三人刚走至府邸门口,就有一条小巧玲珑的狗极温驯地蹭到了郭愔身边,与郭愔仿佛极相熟似的,三人莫名其妙。
阿福说:“少爷,这狗像是无主的,怪可怜的。即跟着你,也算有缘,咱留下吧。‘猫来穷,狗来富。’这正预示着咱家兴旺发达呐。”
郭愔说:“《晋书》曰:‘白犬黑头,畜之得财;白犬黑尾,世世乘车。黑犬白耳,富贵;黑犬白前二足,宜子孙。黄犬白耳,世世衣冠。’看看它可有这些特征?”
沈子卿平日里不喜欢猫狗之类的动物,又想起在船上时郭愔自比为猫狗,加之心情烦恶,羞愧交加,正是一肚子气没处发泄之时,听了阿福、郭愔的话,冷若冰霜,面无表情地说:“什么‘猫来穷,狗来富’?有些人家,家徒四壁,穷得老鼠进去转一圈都是哭着出来的,这样的人家,老鼠都不愿去,猫会去吗?猫不去,他家就不穷了吗?‘朱门酒肉臭’,狗不去,他家就不富了吗?更有甚者,还与什么狗的毛色相联系,举天之下,穷人、富人什么样毛色的狗没养过,因为养一条狗,穷人能变富、富人能变穷?那不成灵丹妙药了吗?纯属穿凿附会,胡说八道!”
沈子卿突如其来的一番话,听得阿福稀里糊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许久,结结巴巴地说:“沈、沈姑娘,我没得罪你吧?”
郭愔知道沈子卿还在为刚才的事耿耿于怀,忙说:“阿福,这不干你的事。”
阿福虽不明就里,但看郭愔极不自然的样子,心里多少也悟出点什么,笑道:“我说呢,沈姑娘怎会冲我发火?”
沈子卿突然回嗔作喜,抿嘴一笑,说:“这一定是一条母狗!”
阿福看了看,惊讶地对郭愔说:“嗨,少爷,还真是一条母狗!”然后不解地望着沈子卿,问:“沈姑娘,这黑灯瞎火的,你咋打眼一看就知道是一条母狗呢?真是神了!”
沈子卿瞪了一眼郭愔,说:“这有何难!只缘他惯会沾花惹草呗。”
阿福看看郭愔,见郭愔一脸尴尬,心里暗笑,表面上却一脸无辜,说:“少爷,我不是有意问的。”
郭愔说:“就这样吧,进去吧。”说完掉头往院里走,那狗却“哼哼唧唧”地跟在后面。
阿福说:“把它留下吧?”
郭愔看了看沈子卿,又低头看了看狗,说:“那就留下呗。像是有‘喜’了。”
阿福没有听清,问:“像是有啥哪?”
郭愔有些不耐烦,说:“就是怀孕了。”
走了几步,沈子卿又捂住嘴轻笑起来。郭愔边走边扭头看看,见她笑不可抑的样子,虽不知她笑什么,但知道她笑的一定跟自己有关,且不会是什么好事。有心想问,知道她早晚忍不住一定要说,是以忍住偏偏不问。
走了一会儿,沈子卿见郭愔无动于衷,便小声说:“你咋不问问我笑啥呢?”
郭愔说:“你要不想说,我问你也不会说;你要想说,我不问你迟早也要说。你要一直不说,说明无足轻重,知不知道无所谓。所以,何必多费口舌?”
沈子卿鼻子里“哼”了一声,气哼哼地说:“你这人太冷静!就这么一点小事,也要讲一番道理。真无趣!”说完,紧走了几步。脚一崴,停了下来。
郭愔关心地问:“咋不走了呢?”
沈子卿冷冷地说:“我不用你管。你自去管你那怀孕的娘子去吧。”说完再也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郭愔知她又在拐弯抹角地骂自己,想反唇相讥,想想语涉狎邪,又怕再伤了她,话到嘴边,也只是淡然一笑,心想:“这沈子卿外表文静似水,却是喜怒无常,跟皇爷爷倒有几分相似。”想起绛雪小鸟依人的模样,心里暖暖的。
明日是二月初八,大考的日子。这之前的那些天,除了每天去太子府请安外,郭愔深居简出。
这其间,朱允炆常来,却是帮郭愔温习功课的。欧阳伦也来了两次,但任其说得天花乱坠,郭愔拿定主意,就是不跟他一起出去。欧阳伦大大咧咧的人,又知道郭愔正在“用功”,也不以为意,心里却更加看重郭愔:“落落者难合,一合便不可分;欣欣者易亲,乍亲忽然成怨。故君子之处世也,宁风霜自挟,无鱼鸟亲人。”郭愔庶几就是这样的人。刘元忠、何敬、赵心隐几个人也来过数次,郭愔全程陪同,其他人却是一概不见。虽如此,郭愔也并未将心思放在四子书、《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及制义上,整日里只在府邸里悠哉游哉,或种花草,或同府上的各类人等说话聊天,或者就亲自下厨房做菜——烹、炸、炒、熘、蒸、煮等等各类烹调手法无不一试身手。郭愔发现,自己倒是一个作厨师的“料”,所做菜都是“无师自通”,然而也像模像样,尤其别具特色,大家吃得兴高采烈,赞不绝口。郭愔明白,这同练武一样,讲究的也是一个悟性。
郭愔的作为,在沈子卿看来,正所谓“不是闲人闲不得,闲人不是等闲人。”
这些天,因为郭愔的科举考试,沈子卿倒是一刻也没有闲着,先是几天前就把郭愔进场考试所需的一应文房四宝收拾停当,然后就要了一顶小轿,带了两个丫鬟,四处烧香拜神,求他们睁开睡眼,保佑郭愔旗开得胜,连战皆捷。
第一天她去了文昌帝君祠。文昌,本是星名,民间亦称“文曲星”,或“文星”,古人认为它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在演变过程中,此星神与道教中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糅合到了一起,转身为一位科举考试行业的神灵,为士人、学子供奉。传说中的文昌帝君,是一位大善神,有求必应,所以古代考生在临考前都会虔诚地祭拜他。
第二天她去了魁星庙。魁星是北斗七星中的第一颗,故有“魁首”、“魁元”一说。此星神主金榜题名,主文章兴衰,在古代考生心目中的地位很高,要想“高中魁首”、要想“夺魁”,必拜魁星。古代各地祭拜魁星的方式很多,在二十八宿中,此星又名“奎星”,因“奎”与“蛙”相通,所以又有考生会在应试之年七夕那天,买回青蛙放生,以此方式祭拜奎星。沈子卿知道这些规矩,但已错过季节,便不住在魁星像前祷告:“请保佑郭愔高中魁首,今年七夕以及来年七夕,小女子都会多多地买些青蛙放生!”
第三天她去了孔庙,正赶上主考官也带着人祭拜孔老夫子,便也穿插在人群中念念有词地跟着磕头。
第四天,也就是昨天,她早早地去了金陵城四大名刹之一的鸡鸣寺跪求佛祖菩萨,用心极为虔诚。
郭愔知道她这些天为了自己忙个不停,感动之余,心里也有些惴惴不安。
晚上,沈子卿掂了一副食盒来到书房,还未进门,就见郭愔正全神贯注地读着一本书,仔细看时,却是新近市面上流行的《忠义水浒传话本》,不禁撇了撇嘴,心想:“你可不是在辜负我对你的期望吗?”
见沈子卿掂了食盒进来,郭愔合上书,不解地问:“刚吃过晚饭了,这个时候拿来什么好吃的?作夜宵吗?”
沈子卿抿嘴一笑,说:“既不是什么特别好吃的,也不是作夜宵吃的,只是一碗葱花面,让你现在吃的。”一边说着,一边打开食盒,端出一碗泛着油花、散着清香的面条。见郭愔面带疑问,解释说:“我爹爹参加了一辈子科举,每次出门前,总是要吃一碗这样的葱花面的,取其聪明不糊涂、条理清楚之意。”
沈子卿说话时眼里仿佛有一种憧憬,忽见郭愔眼角带着笑意,不禁面色一寒,说:“你是讥笑我爹爹虽然每次都吃了葱花面,却次次名落孙山吗?”
同沈子卿接触的时日虽然不多,沈子卿的那种似嗔非嗔、似喜非喜的个性却多有领教,但像这般声色俱厉地对待郭愔还是第一次。大风大浪甚至生死攸关之际,郭愔的分寸都未乱过,但不知为什么,此时面对沈子卿的一句责问,却有些张皇失措。先是一愣,继而慌不迭地站起来,想解释又怕不能自圆其说,反倒越描越黑,况且沈子卿也确实看透了自己的内心——对沈子卿的父亲虽无不敬,毕竟含了调侃之心。索性也不解释,只是一味地鞠躬作揖。
郭愔知道:脆弱的心往往更为敏感,有时即使只是清风掠过,也不胜其寒;自卑的心往往更为自尊——那仅仅是一种本能,只是为了保护自己不遭受更进一步的伤害,却并没有想着可能会伤害他人。
沈子卿冷语冰人,话一出口,就知道过分了,看着郭愔诚惶诚恐的样子,心里有些愧疚,但更多的却还是一种满足,也不想表露出来,掠了一下耳边的发丝,岔开话题说:“你且坐下,听我说几句好吗?”待郭愔坐下后,也拉过一把椅子坐在旁边,柔声说:“本想不说,却忍不住还是想说。就是你喝这香茗,还有一个关于达摩祖师的传说。南北朝时期,菩提达摩从梁地北上来到少室山,修禅悟道。他对着石壁一坐就是九年。这期间难免体生疲倦,眼皮打架,于是他干脆把眼皮撕掉,以振奋精神。不久,眼皮落地之处,生出茶树一棵,上面的绿叶偶然飘到小沙弥的开水锅里,达摩喝下去以后,顿时困意全消,身心舒畅。像达摩这样成佛作祖的人,想成就一番事业尚且不能一曝十寒,你自认为比达摩如何?我记得是唐朝的一个老和尚说的,‘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虽说功夫全在平时,但也不知你功夫究竟怎样。你整日里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却又不知是不是破罐子破摔。那要考的书,有如敲门砖,确实枯燥无味,咱不学古人囊萤映雪苦读,却也不能弃之如敝屣呀。你便是看上两眼,也算是‘温故而知新’了,至少也算是‘临阵磨枪,不利也光。’虽知你心不在功名,考不上也罢,只是若考得太差,岂不让人觉得‘盛名之下,其实难符’?至少也差强人意吧?”
郭愔是那种外表文静,实则心鹜八极、放浪形骸的人。在担负着责任、不妨碍他人的前提下,他渴望过一种闲云野鹤般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任性逍遥的生活。他不能忍受羁绊、束缚,或者动辄被人管教,那就像苍鹰被捆住翅膀,雄狮被锁在笼中,即使是以爱的名义。如果那样,毋宁死。
听了沈子卿的话,虽知她是为自己好,郭愔也颇不以为然,嘴里敷衍道:“教训的是,谨遵教谕!”随即君顾左右而言他:“有一秀才将试,日夜忧郁不已。其妻见了说:‘看你作文如此之难,好像我们女人生孩子一般。’秀才苦笑道:‘那要是像你们生孩子一样反倒好了。还是你们女人生孩子容易!’妻子大惑不解,问:‘这又如何解释?’秀才感慨万分:‘你不知道,你们是肚里有,我是肚里没有!’”
沈子卿料不到郭愔会讲这些,想忍没忍着,“扑哧”笑了,说:“你说这些是什么意思?言外之意是说你肚里有吗?”
郭愔看着沈子卿,笑嘻嘻地说:“不生气了?你刚才可是吓着我了。”
沈子卿的脸一红,扭脸见博山炉里的沉香已灭,便起身添香,同时哂笑道:“我一个小女子,能吓着你这样的大丈夫?你可是太抬举我了。”
郭愔笑道:“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像我这般人物,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小丈夫。”
沈子卿站在郭愔身后,闻言,咬着碎牙,握着拳头对着郭愔比了比,嘴里咕哝了一句:“油嘴滑舌,油腔滑调!”转而叹口气,说,“这读书人惯能胡说乱道,似是而非,却也说得圆到,仿佛很有道理,又让人辨无可辩。”见门外的风吹得烛光摇曳,又顺手把门掩上。
随着沉香再次点燃,室内顿时弥漫了一种软软的、沁人心脾的甜香,熏人欲醉。
郭愔见她长发披肩,风致娟然,背影窈窕,姿态秀曼,而声音娇婉可听,不禁心猿意马。想起古人“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旖旎情景,只觉小腹一股温热之气升腾,嗓子发干,只想拥在怀中。见沈子卿盈盈转身,绛雪的形象像灯花一般,乍然间在眼前一闪,仿佛幽怨地说:“只闻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忙收摄心神。想起古人不愧屋漏,又想起皇爷爷曾说过的“此心与身如两敌,然时时自相征战”的话,许久,悠悠地叹了口气,转而想到:“很多时候,人之所以备受煎熬,主要就是因为人本能的需要与世俗的要求甚至与自己对自己的定位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人不能随心所欲。人与禽兽的区别大约也就是人对自己的欲望有所约束,而不是彻底的放纵。所以,想‘复礼’,必先‘克己’!”
古人说:“群居闭口,独坐防心。”攸关功名利禄甚至性命时,“口”还可闭上,“心”如无孔不入而又无人管束的贼,谁又能防得了?所以古人有“春夜宜苦吟,宜焚香读书,宜与老僧说法,以销艳思”之说,那也不过是想办法让自己分分心而已。
沈子卿重又坐下后,说:“现在说什么都已经迟了,你还是打点精神,准备明日考场上厮拼吧。”
郭愔长吁一口气,说:“我给你讲一个听响卜(也叫听声卜,古代相术的一种,通过聆听响声来进行占卜)的故事吧。唐朝一个名叫毕諴(xián)的相公进士及第那一年,曾与一两位同仁一起去通过听响声进行占卜。正是夜深人静的时候,很长时间都没有听到一点儿声响,不久遇到有人把一块骨头扔在地上,一群狗争着来抢,又听到一个人说:‘后来的一定能衔到。’天下的读书人参加科考,如过江之鲫,皆妄想‘龙虎榜上取功名’,争有限的名额,其情形与群犬争一块骨头何其相似!而功名,看透了,就是一块骨头。佛教有一大师说:‘琐琐含生营营来去者,等彼器中蚊蚋(ruì),纷纷狂闹耳。一化而生,再化而死,化海漂荡,竟何所之?梦中复梦,长夜冥冥,执虚为实,曾无觉日,不有出世之大觉大圣,其孰与而觉欤?’《六祖坛经》上记有神秀所作偈颂:‘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六祖慧能所作偈颂:‘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便是我这未谙佛法之人,一读便也知六祖其时已明心见性,而神秀依旧不过是凡夫俗子。佛家讲‘空’,讲‘无住’,要求杜绝‘执著’,要‘无所住而生其心’,而神秀念念不忘的却还是什么‘身’、‘心’,什么‘菩提’、‘明镜’的,已有了‘执著’,便自然落了下乘。未见皇爷爷之前,若说我视功名如粪土,或者把功名看得如同那一群狗争的骨头,那也不尽然。但见了之后,又亲眼目睹了一些事,漫说功名富贵如过眼云烟,便是受之父母的身体发肤甚至生命,又何尝是自己的?又何尝做得了主?战国末年,齐将田单攻聊城,燕将守之,岁余不下,士卒多死。在这种情况下,鲁仲连写了一封信,用箭射入聊城,与燕将反复陈述利害(时燕将受谗,不敢归燕。)燕将看了鲁仲连的书信,‘泣三日,乃自杀。’田单遂破聊城。回国后提到鲁仲连的功劳,‘欲爵之。’鲁仲连逃逸于海上,说:‘吾与其富贵而屈于人,宁可贫贱而肆志!’所谓‘肆志’,虽不过是人的理想人生,但我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居处寄吾生,但得其地,不在高广;衣服被吾体,但顺其时,不在纨绮;饮食充吾腹,但适其可,不在膏粱;宴乐修吾好,但致其诚,不在浮靡。譬如这会试,‘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功名富贵本就不是我所拥有的,若考不取,无所谓失去,若考取,权当是意外之喜吧。”
顿了顿,又说道:“你知道吗?我最向往的还是唐朝卢仝笔下的生活:‘茅斋独坐茶频煮,七碗后,气爽神清;竹榻斜眠书漫抛,一枕余,心闲梦稳。’”说完,伸了个懒腰,以戏台上唱白的腔调唱道:“竞功名有如车下坡,惊险谁参破!昨日玉堂臣,今日遭残祸。争如我避风波走在安乐窝”。却是贯云石的曲子《双调?清江引?立春》。
人的人格都是分裂的,这世上可曾有一个凡事都是心口如一的?嘴里说的、心里想的与实际做的很多时候根本就是相反的。郭愔也不例外。
郭愔这一番语无伦次的长篇大论,说的自己都口干舌燥的,说后,呷了口香茗,想想,自己都觉得如坠五里雾中。
沈子卿定定地看着郭愔,似懂非懂。一会儿觉得这就是自己梦寐以求的人,一会儿又觉得遥不可及,一时间有如身处梦境。
“少爷,生了!生了!”阿福在门外大呼小叫,话音未落,已推门进来。
“什么‘生了’、‘生了’的。涵养,全得一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似你这般毛头毛脑的,何时能有一点长进?”郭愔吓了一跳,笑着责骂道。
“狗生了。”阿福说。见沈子卿与郭愔并排坐在一起,似乎有些意外,点点头,不好意思地摸摸后脑勺说:“沈姑娘也在啊?”
“狗通人性。”那条狗自进了郭府,便像是讨好似的,整日围在众人的脚边打转,众人大为喜爱。前两日突然无精打采,不吃不喝,只是偎在自己的窝里不动。没想到这么快就生了。
沈子卿听阿福说“生了”,不禁喜上眉梢,对郭愔说:“还记得你刚刚讲过的‘听响卜’的故事吗?如果我没有领会错,听响卜讲究的是决定之后听到的第一声是什么。阿福说‘生了’,可不就是‘高升’的‘升’?读书人能考中进士就是‘升’,入仕为官也是‘升’。这次大考,一定大吉大利!毕諴相公听响卜涉及狗,你这也与狗相关,竟是不谋而合。”
郭愔笑嘻嘻地说:“若真的考中了,倒是托狗的福了。”
沈子卿瞪他一眼,说:“那当然了,狗前脚生了,你后脚也跟着升了。”
阿福听了,扭脸朝向墙角暗笑。
明朝的选举之法,大略有四:曰学校,曰科目(科举),曰荐举,曰铨选。学校以教育之,科目以登进之,荐举以旁招之,铨选以布列之,天下人才至此“尽入毂中”。
明制,科举为盛,卿相皆由此出。
科举制度是隋炀帝杨广首创的,之后的历朝历代进一步完善,成为读书人跻身仕途、改变命运的主要途径。
明朝正式推行科举是从洪武三年开始的。洪武四年首次举行京城会试,朱元璋在奉天殿亲自策问,共取进士一百二十名。午门外张挂黄榜(故称金榜题名),还命令礼部官员在进士家乡张挂黄榜,以“着他乡里知道”,“光显他父母”。
从洪武四年起,曾连续考试三年,各省考中举人免去会试,直接赴京选官,以应各衙门急需,并从中选择年少优异的入翰林院,在紫禁城文华堂继续深造,以宋濂为老师。朱元璋在处理完政事后,经常到文华堂评判文字优劣。后来,因所取举人进士多是少年后进,缺乏阅历和处理政事的经验,一度停止科举,而重用人才举荐,即重用明于世情民风的老年儒生。洪武十五年,重新恢复科举,洪武十七年颁布科举程式,明代二百多年遵循不变。清承明制,又延续了近三百年。
把科举考试的内容限定在几部经书之内,宋朝的王安石是始作俑者。明朝的科举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由朱元璋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须模拟古人语气为之,所谓“代圣人立言”,使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秦始皇怕读书人厚古薄今,非议朝政,焚书坑儒;唐太宗实行科举,看到应举人很多,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朱元璋更进一步,把读书人限制在八股中,其办法是唐太宗的“英雄入毂之术”,其用意则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之心”!
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次年,以举人试之京师,曰会试。中式者,天子亲策于廷,曰廷试,亦曰殿试。分一、二、三甲为名第之次。一甲止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状元、榜眼、探花之名,制所定也。而士大夫又通以乡试第一为解元,会试第一为会元,二、三甲第一为传胪云。乡试以八月,会试以二月,皆初九日为第一场,又三日为第二场,又三日为第三场。廷试,以三月朔(初一)。乡试,直隶于京府,各省于布政司。会试,于礼部。考试者用墨,谓之墨卷。誊录用朱,谓之朱卷。试士之所,谓之贡院。诸生席舍,谓之号房。人一军守之,谓之号军。
状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二、三甲考选庶吉士者,皆为翰林官。其他或授给事、御史、主事、中书、评事、太常、国子博士,或授府推官、知州、知县等官。举人、贡生不第、入监而选者,或授小京职,或授府佐及州县正官,或授教职。
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有一种“人的命,天官定”的观点:“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就是说:若该是你的,不求自来;若不是你的,求也白求。郭愔以一种放松的、甚至是无所谓的、满不在乎的心态应试,反倒是出人意表地过五关、斩六将,一路走来,一路顺风,也不知自己是不是本就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就该有这样的禄命。会试中试后,三月初一,朱元璋亲制策问,试于奉天殿。之后午门外张挂黄榜,奉天殿宣谕,郭愔竟被定为二甲第十三名。看那些与自己一同入毂者,“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个个踌躇满志,神采飞扬,风光无限。郭愔想起孟郊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心中亦是喜不自禁:抛开“风云际会,龙腾虎跃”不说,确也有一种“别开生面,蒸蒸日上”的气象。
有一首几乎是妇孺成诵的《神童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高”就高在通过读书,可以一跃而为人上人,可以“朝为种田郎,暮登天子堂”,可以光宗耀祖,可以使世俗之人“前倨而后恭”。
反观那些名落孙山者,痛苦、不平、哀伤、羞愧等等复杂的情感如波涛般汹涌,有的人甚至连死的心都有了。唐时赵嘏的一首《下第寄宣城幕中诸公》诗道尽了其中的酸楚:“落第逢人恸哭初,平生志业欲何如?鬓毛洒尽一枝桂,泪血滴来千里书。”又有豆卢复的《落第归乡留别长安主人》:“客里愁多不记春,闻莺始知柳条新。年年下第东归去,羞见长安旧主人。”郭愔见那些落榜者失魂落魄、步履蹒跚的样子,心中不忍。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只是文人士大夫的理想罢了。
按照惯例,中午,当今皇上将在礼部大堂赐宴。对于众新科进士,那是无上的荣耀。元朝的武汉臣在《玉壶春》中说:“赴琼林饮宴,不枉了青灯黄卷二十年。”
尚在巳时,一百多名新科进士已在礼部官员的引领下,按名次先后整齐地跪在礼部大堂上,恭候朱元璋的到来。
这下跪之事,以硬邦邦的膝盖跪在硬邦邦的砖石地上,时间短了,还可勉强承受,时间一长,膝欲穿,腰欲断,项欲落,众人已跪得头晕眼花,浑身酸痛,一开始时的庄严感、紧张感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就是渴望皇上的尽快到来。
郭愔心想:“孔子当田吏的时候,也曾屈膝折腰于大夫的门庭之外。泱泱华夏,礼仪之邦,不知从何时开始盛行下跪,又不知这礼仪为何要从膝头上做文章。但从这下跪一事看来,要想当官,除了书要读得好之外,‘跪功’也是要苦练的。否则便不能称职。”继而又想到陶渊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只不知六斗米、七斗米或更多的米他折不折腰?人说‘男儿膝下有黄金’,要是真的跪一跪便有黄金,不知陶渊明跪不跪?这天下有多少人会不跪?如果不跪便杀头呢?灭九族呢?皇爷爷让士人出来为官,贵溪儒士夏伯启叔侄断肢不仕,苏州士人姚润、王谟被征不至,皆被诛杀,籍没其家,御笔亲批:‘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寰中大夫不为君用,是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且不听你说理,只管杀头,不知陶渊明还会不会潇洒地挂冠而去?”
午时,鸦雀无声之际,殿外突传来清脆的“噼啪、噼啪”的鞭声,众人心头一紧。静鞭响过,就听殿外数百人由远而近一递一声地高喊:“皇上驾到!”其声此起彼伏,如空谷传音,经久不息,颇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势。众人心头一震,竟止不住浑身发起抖来,胆小的竟腿肚子抽筋,直欲当场晕过去。权势之于人的压迫,就如千斤重担从天而降,你力量愈小,你对权势愈迷恋、愈畏惧,你所能感受到的压迫就愈重。饶是郭愔多次见过朱元璋,此时也禁不住手心出汗——毕竟在这样庄严肃穆的环境下觐见皇上,平生还是第一次。
《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称帝后,他手下那帮贩夫屠狗之流出身的狐朋狗友如樊哙、夏侯婴之辈,虽然当了大将军,有的甚至被封为王侯,仍旧习不改,根本不懂什么叫礼仪、规矩。他们在刘邦的皇宫里,就像未得天下之前在大哥刘邦的家里一样,胡吃海喝,互相攀比功劳大小,喝醉了就扯开嗓子吼上一段,有的甚至还拔出刀剑砍皇宫里的柱子助兴,让刘邦烦心不已。这时有一个名叫叔孙通的儒士站了出来,对刘邦说:“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几个月后,长乐宫落成,叔孙通对刘邦说,他修订的朝仪已成,可以一试。刘邦半信半疑地答应了。那一天,“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传言‘趋’,殿下郎中夹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向;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向。大行设九宾,庐句传。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殿上者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乐得刘邦连声说:“吾今日乃知为皇帝之贵也!”郭愔也是到今天才知道当皇帝的威风,才彻底明白自古至今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不惜抛家弃子、抛头颅、洒热血、苦心孤诣地要君临天下,才理解那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项羽为什么一见到秦始皇的车马仪仗便情不自禁地口无遮拦:“吾将取而代之!”
郭愔突然觉得:归根结底,“礼”乃万恶之渊薮!“礼”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礼”把人分出了长幼尊卑,“礼”让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就像这大明朝的礼仪,什么样的人乘什么样的轿、走什么样的路、住什么样的房、吃什么样的饭、穿什么样的衣——衣的颜色、质地、样式、甚至衣袖长短等等无不规定的详详细细,一旦违反,轻则笞杖,重则杀头。平日里送“礼”,送的是什么?送给父母的是亲情,送给长辈的是敬意,送给友人的是友情,送给官长的呢?是尊严,是屈辱!礼,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但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也恰在于人会制定“礼”并让人遵守而禽兽不会!所谓“羊羔跪乳,乌鸦反哺”不过是禽兽的本能而已。
礼就是妄图把现有的、哪怕是极端邪恶的、只要是对他们有利的形式秩序永远固定不变的工具。朝仪就属于礼的范畴。
时候不长,就见身穿衮服、荣光焕发、神采奕奕的朱元璋,在一班身着飞鱼服、腰配绣春刀的“大汉将军”——锦衣卫的护卫下,信步走进礼部大堂。
朝见天子的礼仪,众人早已被礼部的官员训练得纯熟。待朱元璋站定,众人在礼部官员的示意下,直起脖子齐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虽南腔北调,但整齐划一,声动天地,人们的耳鼓顿时嗡嗡作响,礼部大堂的房顶都像要被震得脱落下来一般。朱元璋本来毫无表情的脸上,一时间笑逐颜开。
宴席开始后,朱元璋端起酒杯,说:“你们是我大明朝励精图治的希望,大家共干一杯!”然后从御座上走下来,左右颌首示意。行至郭愔面前,笑容满面,说:“没有让爷爷失望,我很欣慰!下一步有何打算?”
一个新科进士,在众目睽睽之下,被皇上当众提问,这对于任何一个人都是莫大的荣耀!
郭愔对这一情景早有预想,是以早在心中打过腹稿。见皇爷爷垂问,不慌不忙地直起身慷慨而答:“孙儿闻听西北边陲撮尔小丑,睥(pì)睨窥觎(yú),蠢蠢欲动,不禁切齿痛恨。古之毛延寿、陈汤斩郅(zhì)支单于首,悬头藳(gǎo)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孙儿愿效汉之班超,投笔从戎!”说至此,心间灵感一现,遂将唐朝诗人杨炯《从军行》里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与李白《塞下曲》里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联为一诗,说的铿锵有力,豪气干云。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实,读书若破了万卷,便是说起行话、套话、应景话、恭维话亦是张口就来,出口成章,有如神助。集语诗说难不难,说易又不易。易就易在自古以来,敲金戛玉、字字珠玑、读后令人唇齿留香、回味无穷的诗词歌赋汗牛充栋,俯拾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且可以任意取舍;惟其多,反倒无所适从,同时还难在上下相合,前后照应,没有刻意雕琢痕迹,且切合时事。郭愔集的这四句诗,虽说不上浑然天成,天衣无缝,但也颇见功夫。郭愔事后想起五代高僧贯休的《觅句话》:“尽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心里对古人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有人说贯休的这句诗形容老人找寻眼前失物,最贴切不过。亦有人说,咏失去猫狗也很合适。郭愔认为形容人突如其来的灵感亦是绝佳之句。
郭愔自知这一番说辞标新立异,大出众人意料之外,颇有一些“语不惊人死不休”、哗众取宠甚至谄媚的意味,很带些詹徽的影子,一说完,便有些心怯,偷眼看了一下周围人的表情,有欣羡的,有叹服的,有睥睨的,有蹙眉深思的,有不屑一顾的,各种表情都有,不禁有些汗颜,心想:“这官场真是一个大染缸,确实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情,一旦掉进去便身不由己。自己只是刚刚跟官场沾了一点边,顶多刚刚湿了一只脚,便不知不觉沾染了官场里的一些令人作呕的习气。也不知自己今后会变成什么样的人。”转而又记起爷爷曾说过的一些话,又有些心安理得。爷爷说:“自古及今,稗闻野史传奇里爱记一些人在遭逢大难、走投无路之时误入仙境,或者在穷困潦倒之时误入宝库之事。这些故事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进入仙境或者宝库之前,都要躬身爬过一段低矮促狭的山洞。所以,人在很多时候是要放下身段的。”其实,简言之,就是“想跳龙门,须先钻狗洞。”
朱元璋闻言却是大喜过望,说:“‘功名只向马上取,直是英雄一丈夫。’说得提气,长精神,我等再浮一大白!”
众人将杯中酒一口喝完,再次三呼万岁。
郭愔考中进士的消息早已不胫而走,一时间声名鹊起,尚未回到府上,登门道贺者已是蜂涌而至,络绎不绝。
但在金陵,郭愔最想见的却是绛雪。对许多人而言,若是伤心事,就埋藏在心里,自己独自品尝;若是喜事,与心中最亲近的人分享才更有味道。郭愔也是如此。而郭愔却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见到她的。郭愔是那种自尊心极强、心思极细密的人。自第一次拜见蓝玉之后,见他对自己不冷不热、不阴不阳的样子,虽不知他作何心思,但也知道他并不待见自己,甚至对自己还有一些反感。他虽是自己的长辈,但自尊心不允许自己学那“癞蛤蟆趴在脚背上”,做那“不咬人恶心人”的事。是以他虽对绛雪日思夜想,牵肠挂肚,却自第一天抵达金陵到凉国公府拜见舅公蓝玉之后一月有余,他就再也没有踏进凉国公府一步。如今,自己考中了进士,如果之前还可以死皮赖脸地前去的话,现在却是万万地去不得了。以舅公的秉性,如果自己这般时候前去,只会让他觉得自己是有意到他的府邸炫耀。
沈子卿何等善解人意,见郭愔心思不属、如坐针毡的样子,便要阿福交待了一顶轿子,也不说去哪里,自己去了凉国公府。回来后,脸上犹有泪痕,显然哭过。郭愔见了,不明所以,反复询问,才知她去了凉国公府,却连凉国公府的大门也没有进去。后来绛雪的丫鬟媚儿恰好出来,认出沈子卿,把她拉到一边,对她说:凉国公不许绛雪再见郭愔,声称二人若再次相见,便处死绛雪的母亲。而因为上次的相见,严震等人皆遭重责。郭愔想起自那次相见之后,相隔十多天才再次见到严震、何敬、赵心隐等人,而一触及与绛雪有关的事,都是闪烁其词,自己当时未曾多想,却不想背后还有这些变故。沈子卿告知媚儿郭愔考中进士的事,媚儿说:“小姐已经知道了。也不知她是高兴还是悲伤,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的,看了着实让人心疼。”
郭愔听了,心如刀绞。许久,叹了一口气,心想:“‘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这样的悲剧,难道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与绛雪真的要像《古诗十九首》里的《涉江采芙蓉》中说的那样‘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