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
字体: 16 + -

第二十四章 君臣斗

    “臣明白!”王在晋用力的点了点头,脸上神情肃然,恭敬的说道:“皇上放心,臣定当辅佐陛下,中兴大明。”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招呼王承恩等人将酒菜摆上来,古人讲究食不言寝不语,两个人在沉默中将饭吃饭。让人撤下残羹冷炙,换上热茶之后,谈话得以继续。

    “爱卿,咱们君臣二人已经谈过了现状,接下来就说说办法吧!”崇祯皇帝轻轻的用茶杯的盖子刮着茶水,也没有抬头,用一种极为平淡的语气说道:“朕想听听爱卿的想法,既然爱卿深知国之难,想必也思量过解决之道吧?”

    王在晋沉吟了半晌,一直没有开口,皱着眉头思考着,不断的在心里权衡着利弊。

    崇祯皇帝也不催促,那么静静的看着,等待着王在晋开口说话。

    良久,王在晋轻叹一声:“大明江山两百多年了,纵观历史,维系两边多年的江山已经非常的不易了。臣说句大不敬的话,大明到了现在,已经是危如累卵,大厦将倾。想要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是要有大魄力、大决心的。”

    看着王在晋,崇祯皇帝没有开口,王在晋也不再说话,大殿里面一时间陷入了安静。

    其实崇祯皇帝听懂了王在晋话里面的意思,王在晋就是在告诉崇祯皇帝,大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想要将大明从崩溃的边缘拉回来,那就要有大动作,那就势必要有大难度。与其说王在晋在陈述,不如说他在疑问,问崇祯皇帝做好准备了没有。

    “虽千万人,吾往矣!”崇祯皇帝盯着王在晋,沉着脸看着他。

    轻轻的点了点头,王在晋舒了口气,面容略带几分纠结,在心里做着最后的斗争。此时王在晋的心情十分复杂,有热血冲动,也有担惊受怕。王在晋更明白,事成,则自己名垂千古,万古流芳。失败,自己恐怕就是抄家灭门,下场凄惨。

    “皇上,你听说过晁错这个人吗?”王在晋还是决定试探一下崇祯皇帝,或者说明示一下崇祯皇帝。

    事成与事败,王在晋明白自己不是关键人物,而坐在上面的崇祯皇帝才是最关键的人选。如果崇祯皇帝不行,那说什么都没用,试探崇祯皇帝,王在晋是在给自己找个心安。虽然崇祯皇帝说千万人吾往矣,可是王在晋还是不放心。

    看着王在晋,崇祯皇帝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反问道:“凡是敢为天下先的人,恐怕都没有什么好下场,无论是商鞅,还是晁错,又或者是宋的王安石。即便是到了本朝,张居正身后落得什么下场,不用朕说了。当然日后的平反是一定的,这几个人无一不是名垂千古之人,恐怕也是万古流芳。”

    王在晋在试探崇祯皇帝,崇祯皇帝又何尝不是在试探王在晋?想要做大事情,那就要有大魄力,朕有堵上身家性命的勇气,你王在晋有没有?

    崇祯十七年的煤山,歪脖子树上永远的吊着一个人,不想历史重演,崇祯皇帝一定要做出改变。

    君臣二人互相对视着,谁也没有说说话,良久,两个人忽然笑了起来。

    “皇上说的是,历代敢为天下先之人,似乎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可是先贤不知道吗?臣尚且知道晁错商鞅,先贤岂能不知?张居正公力主革新,他不知道那是在和天下为敌?为什么他们还要去做?”王在晋语调轻缓的开口,大殿里面气氛都为之一松。

    “无外乎为国为民而已,孔曰成仁,孟曰起义,为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谓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王在晋读出了文天祥的遗书,沉声说道:“臣或许没有先贤之大能,但也愿追寻先贤之品格,虽百死而不悔。”

    崇祯皇帝笑着点了点头:“爱卿此话,深得朕心,共勉吧!”

    “臣愿意为被陛下驱驰,中兴大明!”谈的差不多了,下面自然就是表态了坦诚的说了:“皇上睿智英明,定可为大明中兴之主。”

    摆了摆手,崇祯皇帝觉得差不多了,想了想说道:“爱卿,说说你的想法吧!朝廷现在如此这般,咱们君臣想想办法,看看有什么办法能够增加朝廷的税收。”

    “皇上,到了这个时候,革新已经是必须要进行的事情了。”王在晋一咬牙,说出了很多人畏之如虎的两个字,那就是革新:“如果不革新,朝廷没有新的赋税来源,想要彻底的扭转国库的缺钱的现状,是不可能的。”

    革新!

    王在晋能说出这两个字,崇祯皇帝不觉得意外,前面既然提到了张居正的等人,那么自然就是要革新了。

    “爱卿,革新两个字说起来简单,可是做起来却难了,重要的是要有好的革新策略。不然不但不能起到好的作用,反而会造成国家动荡不安,得不偿失啊!”崇祯皇帝看着王在晋,想听一听王在晋能不能提出什么意见。

    如果是一般性的意见,崇祯皇帝虽然依旧会用王在晋,但是会从新核定他的能力范围。

    “皇上,臣觉得应该从新核定朝廷的赋税,无论是商税还是农税,全都有不合理的地方。清查全国的土地,打击权贵隐藏和投现土地。同时大力的鼓励农桑,开垦荒地,治河修堤,肯定卓有成效。”王在晋低着头,将自己思虑良久的想法说了出来。

    崇祯皇帝笑眯眯的看着王在晋,喝了一口茶之后才缓缓的说道:“爱卿,你这些话恐怕是言不由衷吧?”

    猛地抬起头,王在晋看着崇祯皇帝,怎么这位少年天子会如此问?自己怎么言不由衷了?这的确是自己想法,不由抬起头看着崇祯皇帝:“臣不明白皇上何意,此乃臣肺腑之言啊!”

    王在晋不禁有些失望,前面几番试探,难不成都白费了?怎么到了这个时候,崇祯皇帝还会说这样的话?

    看了一眼王在晋,崇祯皇帝叹了口气道:“爱卿,你说的这些话自然是发自内心的,可是你真的相信,只要按照你说的做,朝廷就能摆脱现在的窘况?”

    “这个自然,臣敢拍着胸脯打包票,一定可以的!”没想到崇祯皇帝是怀疑自己的主意不行,顿时有些不忿,语气肯定的说道:“只要皇上支持,臣一定能做到,不出五年,国库的赋税一定能翻一倍。”

    五年翻一倍?崇祯皇帝摇了摇头,一千万两的税收,对自己来说有什么用?更何况还要用五年的时间。

    “爱卿,五年太久,我们只争朝夕!”崇祯皇帝摇了摇头,语气淡然的说了这么一句话。

    王在晋顿时魂飞天外,虽然崇祯皇帝表现的少年老成,可是王在晋猛然想起,这位皇上毕竟还年轻啊!急功近利,那是一定会犯的错误,自己怎么忘了。恨不得狠狠的扇一耳光给自己,王在晋心中后悔不迭。

    让你嘴欠,让你管不住自己,革新本就是要小心翼翼,怎么可能急功近利?

    一旦革新失败,为百姓和国家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自己就是千古罪人。一时间王在晋百感交集,不断的思考着,怎么样才能劝解崇祯皇帝慢下来。甚至不改革也行,维持现状也比盲目的改革要好很多。

    崇祯皇帝见王在晋仿佛热锅上的蚂蚁,嘴角露出了一丝笑容,不吓吓你,你还不飞上天?

    王在晋说的改革,崇祯皇帝根本就看不上,因为那一样是治标治本。或许治标治本的改革方法,王在晋想到了,但是他不敢说。无论什么情况下,他都绝对不会说,这个锅没人背的动,只有皇上自己。

    当然崇祯皇帝自己也明白,所以也就没逼着王在晋,而是准备自己来。只不过崇祯皇帝现在不会说,不能走漏了风声。

    “王爱卿,你回去把你的想法写一个密折上来,朕好好的看一看。”崇祯皇帝看着王在晋,神情陡然严肃了起来:“今天的事情,千万不可走漏了风声,不然朕唯你是问,明白了吗?”

    “是,皇上放心,臣明白!”王在晋给崇祯皇帝行礼自后,躬着身子退了出去。

    一路上王在晋的心情都在反复,十分的复杂,心中更是悔恨,自己这么大岁数了,怎么就被崇祯皇帝这个少年天子给忽悠了?心里很乱,王在晋觉得自己需要好好的静一静,捋一捋思路。

    王在晋不知道,可是崇祯皇帝心里却很清楚,王在晋之所以这样,不过是因为他还有一颗心。一颗报国之心,报国之心不死,才有如此表现。

    看着走进来的王承恩,崇祯皇帝面无表情的吩咐道:“你派人通知方正化,让他查查王在晋。”

    “查王大人?”王承恩一愣,刚刚还那么器重,怎么现在就查一查了?眨了几眼睛,王承恩还是没明白,也就没动。因为崇祯皇帝这个查一查定义实在是太宽泛了,到实地真的查一查,还是找个理由弄进东厂,尺度该怎么把握?

    新人新书,满地打滚求收藏,求推荐,你的支持,就是棋风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