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
字体: 16 + -

第二十二章 王在晋的主张一

    在拿起一份履历,崇祯皇帝虽然在看,其实心中都差不多背下来了,因为这份履历是袁崇焕的。

    万历四十七年,袁崇焕考中进士,三甲第四十名,赐同进士出身,授福建昭武知县。三年以后,也就是天启二年,袁崇焕到京城述职。被御史侯恂举荐,做了兵部主事,在崇祯皇帝看来,这个认命本身就是存在问题的。

    一个刚刚做了三年知县的新科进士,即便是有功劳提升,也不会提升到兵部主事这样的位置上来。

    在做了几天兵部主事之后,袁崇焕去了一趟山海关,回来便夸下了海口:“给我钱粮,我一个就能够守住山海关。”于是袁崇焕的头上又多了一个头衔,那就是加了佥事职衔,调任到王在晋的手下做事。

    天启二年三月,袁崇焕镇压了一次小规模的军队哗变,王在晋提升袁崇焕为宁前兵备佥事,上一次是虚职,这一次是实授。(注:这里是有争论的,明史记载袁崇焕做过宁前兵备佥事,但是其他史料并无记载。真实性有待考订,不排除明史为袁崇焕增加资历的可能,这里以明史为主。”

    天启四年,叙功进兵备副使,兼右参政。在这中间,孙承宗已经因为阉党乱整而去职了。

    在这里面,崇祯皇帝还有一个怀疑,那就是袁崇焕到底是不是阉党?还是为了家国大事委身于阉党?除了袁崇焕本人,恐怕不得而知。

    天启六年,宁远大捷,袁崇焕功勋第一,袁崇焕做了兵部右侍郎、辽东巡抚。

    宁锦大捷,满桂、赵率教等人都得到了应有的赏赐,但袁崇焕却因为魏忠贤让他的党羽弹劾袁崇焕不救援锦州,论功行赏时,只给袁崇焕增加一级官阶。尚书霍维华为此感到不平,上疏乞求辞去荫袭子孙的赏赐,但魏忠贤不许。七月,袁崇焕辞官回乡。

    对于宁锦大捷和宁远大捷算不算大捷的问题,崇祯皇帝已经没有心思去想了,毕竟已经过去了。

    朝廷需要大捷遮羞,也需要大捷来鼓舞士气,崇祯皇帝即便是心中有不满,也只能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咽。

    将手中的履历放下,崇祯皇帝抬起头看向王在晋,笑眯眯的问道:“袁崇焕曾经在你手下任职,不知道你对这个人怎么看?朕很想知道。”

    王在晋和袁崇焕可以说是有仇的,在袁崇焕刚到辽东的时候,王在晋对袁崇焕还是比较看重的,也给他升了官。后来袁崇焕不同意王在晋在辽东的战略,但是官职还不如王在晋,直接上书给当时的首辅叶向高。

    朝廷在得到了袁崇焕的上书之后,一时间也没有什么好主意,于是准备派出一员大员前去查看。

    当时满朝文物对辽东之事都是讳莫如深,一个人站了出来,请旨前往辽东,这个人就是天启皇帝的老师孙承宗。天启皇帝自然大喜,孙承宗得以来到辽东。后来的事情就简单了,孙承宗和袁崇焕的想法不谋而合,王在晋被朝廷弄到南京养老,辽东交给了孙承宗和袁崇焕。

    听到崇祯皇帝问这个问题,王在晋明显一愣,抬起头看向崇祯皇帝,见这位少年天子一脸笑容,也看不出个深浅。

    “袁崇焕是一个想做事情的人!”王在晋沉吟了半晌,缓缓的开口说道:“在辽东之事上,袁崇焕有自己的主张,虽然与臣不相符,但是也算是实心用事。比起朝堂上遇事就躲,推诿责任的人来说,要强很多的。”

    笑眯眯的看着王在晋,崇祯皇帝心中明白王在晋这是不敢说话,显然是没有摸清自己态度之前的谨慎。

    单单从袁崇焕做事的态度上出发,不牵扯政策的对错和人品,这就是王在晋的聪明之处。明显的避重就轻,李代桃僵,还让崇祯皇帝说不出什么来。

    崇祯皇帝心里明白,王在晋要是对袁崇焕满意那就处鬼了,只是君子背后不言人。

    轻轻的点了点头,崇祯皇帝敲打着龙书案,想着怎么开始自己和王在晋的对话。与历史上的刚刚登基崇祯皇帝不同,穿越而来的崇祯皇帝非常清楚,一旦辽事处理不当,对大明的打击是致命的。

    或许朝堂上的大臣一直没在乎小小的后金,也没放弃收复辽土的打算,高估了自己,低估了敌人。

    王在晋能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已经是非常的难得了,奈何朝堂上孤掌难鸣,在皇上那里都得不到支持。以至于王在晋只能到南京养老,反而孙承宗和袁崇焕收复辽土的策略得以执行。

    “王在晋,知道朕为什么要掉你回京城吗?”崇祯皇帝看着王在晋,决定把话题转入正题了。

    沉吟了片刻,王在晋还是摇了摇头道:“臣不知,还请皇上示下。”

    在南京这几年,王在晋也在反思,为什么自己的策略就没有得到看重和使用?想到最后,王在晋知道问题就出现在守势,不收复辽土上。

    这是骄傲的大明君臣不能接受的结果,堂堂的大明王朝,怎么能向小小的后金低头?

    崇祯皇帝圣旨让自己进京的时候,王在晋也想过是因为辽东的事情,随即在心里自嘲。崇祯皇帝年少气盛,少年登基,正是想大展拳脚的时候,怎么可能会听自己的建议?采纳自己的策略?

    相比于自己的策略,袁崇焕似乎会更受重用,毕竟平辽非袁蛮子莫属的话,传了不是一天两天了,谁还会记得自己?

    或许五年平辽的豪情,更适合意气风发的崇祯皇帝,也更适合朝堂上的那些大臣。

    “现在的蓟辽总督,爱卿知道是何人吗?”崇祯皇帝见王在晋如此态度,略微皱了皱眉头,看来到南京养老对王在晋的打击很大啊!也难怪,有志难伸,说的应该就是王在晋这种吧?

    “回皇上,应该是王之臣王大人吧?”真的是辽东的事情?王在晋心里一震,说话的声音都有些颤抖。

    点了点头,崇祯皇帝苦笑着说道:“朕虽然新登大位,但是对王之臣也有些了解,此人做蓟辽总督,不过是乱弹琴而已。辽事对大明很重要,辽事不宁,则大明不宁,朕心中甚是忧虑啊!”

    王在晋没有说话,这是崇祯皇帝在对臣子进行评价,崇祯皇帝可以说,自己不可以说。

    “所最忧虑者,无外乎蓟辽总督的人选!”崇祯皇帝看着王在晋,沉声说道:“也不欺瞒爱卿,朕将袁崇焕也招致了京城,前些日子还见了他,询问了一下治辽方略,现在朕想听听你的想法。”

    “朕初登大宝,对人对事都不熟悉,不得不谨慎,希望爱卿明白,”崇祯皇帝在最后补充了一句,甚至带着一声叹息。

    对于自己的平辽策略,王在晋早已是成竹在胸,不用想什么,张口就能说出来。只不过没想到崇祯皇帝真的会问自己,王在晋也知道自己接下来的话有多重要,平复了半天情绪,王在晋才开口。

    “收复辽土,主在练兵!”王在晋抬起头,沉声说道:“没有一支百战精兵,不足以收复辽土。”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开场不错,鼓励的看了一眼王在晋,示意王在晋继续说。

    “臣在辽东多年,深知辽东兵虽多,然兵痞也甚多,可称精兵者,实在是寥寥无几。想要一支精兵,除非编练新军,别无他法。”王在晋看着崇祯皇帝,沉声说道:“臣深知国库情况,并不足以支撑编练新军的开销。”

    “所以臣提出,裁剪辽东军卒,将防线后撤,守住山海关护卫京城即可。同时结交蒙古,由登莱支持东江和朝鲜,牵制鞑子,不使其做大即可。”王在晋一脸认真:“等到朝廷钱粮宽裕,再行编练新军,收复辽土。”

    看着王在晋,崇祯皇帝意味深长的说道:“王爱卿,朕有些不太想将你放到蓟辽总督的位置上去了。”

    听了王在晋的话,崇祯皇帝心中一叹,朝堂上如王在晋之人,恐怕没有了吧?对局势看的如此清楚,知道大明弊病所在,明白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这样的人应该放在中枢,帮助自己制定大的改革方略,放到蓟辽总督的位置上,似乎有些大材小用了。

    “朕觉得爱卿似乎意犹未尽,不如放开了说如何?今日这里就你我君臣二人,在这里说的话绝对不会传出去。”崇祯皇帝转头对王承恩吩咐道:“让所有人都出去,百步之内不许有人,朕要和王爱卿详谈。”

    听崇祯皇帝说不让自己去做蓟辽总督,王在晋心里一叹,果然被自己猜对了。年轻气盛的崇祯皇帝,怎么可能会接受自己的策略?

    在听到后面的话,王在晋顿时眼睛一亮,抬起头看着崇祯皇帝,心头一片火热。

    难不成自己的明主终于出现了?看着崇祯皇帝那张略显稚嫩的脸庞,王在晋心头不住的翻涌。各种想法也在这一刻涌上了心头,一时间百感交集,却又不知道从何说起。

    粉嫩的新人,满地打滚求收藏,求推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