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
字体: 16 + -

第二十一章 履历

    见王承恩如此胸有成竹,崇祯皇帝反倒好奇了起来,笑着问道:“朕的眼光你是知道的,你选的人要合适,不然朕不会用的。”

    “皇上仁慈圣明,奴婢自然不敢在皇上面前造次胡为。”王承恩轻笑着,恭敬的说道。

    “那好啊!”崇祯皇帝点了点头,半躺在龙椅上,摆了一个舒服的姿势,示意王承恩开口:“那你就说说,看看这个人究竟有多合适。”

    清了清嗓子,王承恩才开口说道:“皇上,这个人叫程潜,江湖上有个混号叫开碑手,因为他曾经在少林寺学过武。只不过耐不住做和尚的寂寞,便还俗了,后来被人看重,做锦衣卫也有些年头了。”

    还俗的和尚?崇祯皇帝不禁玩味的看着王承恩,想必这个程潜也不是什么忠正耿直之人。

    锦衣卫指挥使也不能用忠正耿直之人,办事有分寸就最好,功名利禄之心重一些也无妨。想了想,崇祯皇帝也没有开口,等着王承恩继续说。

    见崇祯皇帝没说什么,王承恩轻轻舒了口气,心也放下了一下,继续说道:“现在程潜是南京锦衣卫的指挥使同知,进京做锦衣卫指挥使虽然提升起来倒也问题不大,而且他的能力和功夫都不错,是一个可用之人。”

    在南京?崇祯皇帝想了想也不错,至少和魏忠贤选定的锦衣卫之人没什么交集。

    “你是怎么发现这个人的?”崇祯皇帝有些疑惑的问王承恩,身为皇宫里面的太监,王承恩怎么会和这个程潜有交集?以前王承恩也是信王府的太监,没出过北京城啊!

    “回皇上,程潜这个人不是奴婢发现的,是臣无意中和曹公公说起这件事情,他和朕说的。”王承恩神情有些尴尬,偷眼看着崇祯皇帝,将皇上与自己的谈话说出去,这本身就是极为不妥当的事情,虽然对象是自己的干爹曹化淳。

    面无表情看着王承恩,崇祯皇帝轻轻的敲着自己大腿,良久才开口说道:“下不为例,你明白吗?”

    “奴婢也是一时心急,不忍心看皇上为此事着急,曹公公在宫中多年,深知宫中之事,奴婢知错了,谢皇上!”王承恩连忙低头,额头上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密布汗水了。

    “既然曹化淳觉得这个人可以,那就让他进京,朕看一看再说。”崇祯皇帝算是做了决定,伸了一个懒腰,有些困倦。

    王承恩刚想服侍崇祯皇帝休息,一个小太监快步的从外面走了进来,到王承恩的身边,对着王承恩咬了咬耳朵。

    一听小太监的话,王承恩一皱眉头,脸上显出几分迟疑,最后摆了摆手示意小太监出去。见崇祯皇帝看着自己,王承恩缓缓的说道:“皇上,王在晋已经到了京城了,现在正在外面求见。”

    崇祯皇帝一愣,随即坐起身子,神情肃然的说道:“快点让他进来,朕等他许久了,今天终于要来了。”

    王承恩自然知道崇祯皇帝在等这个叫做王在晋的人,而且对他也很是看重,只是王承恩不知道为什么。不过这也让王承恩对王在晋看重了很多,躬着身子退出去,准备去迎接王在晋。

    当王承恩见到王在晋的时候,让王承恩一震,显然这个王在晋是一个精神矍铄之人。

    五十多岁的年纪,虽然风尘仆仆,可是眼神十分的明亮,一脸干练之象。身材有些瘦弱,倒也不是弱不禁风,看起来干净利落。

    见到王承恩走了过来,王在晋一愣,从打扮上来看,这位公公的身份就不一般。

    “你就是王在晋?”王承恩打量了王在晋,笑着说道:“跟着咱家来吧!皇上等着你,这些日子,皇上可是一直在念叨你。让我们这些做奴婢的都很好奇,你王在晋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怎么让皇上如此挂念。”

    王在晋一愣,皇上整日念叨自己?皱了皱眉头,自己被赶到南京去还是天启五年的事情。与当时还是信王的崇祯皇帝根本没什么交集,怎么会整日念叨自己?

    在接到圣旨召自己进京的时候,王在晋就有了迷糊,因为实在是太急了,用的可是六百里加急啊!

    “不知道这个公公怎么称呼?”王在晋现在的身份是南京的兵部尚书,虽然南京的班子是闲散的班子,可是王在晋也是堂堂兵部尚书,正二品的大员。面对王承恩的时候,态度并没有什么奉承之意。

    王承恩也不在意,一来王在晋的官职摆在那里,二来这位可是崇祯皇帝看重的人,三来王承恩也不是喜欢奉承拍马的人。

    “咱家王承恩,想必也入不得王大人的耳,在皇上身边有些念头了。”王承恩笑着晃了晃手中的拂尘:“听说你王大人来了,咱家好奇的紧,特意向皇上讨了这个差事,王大人莫怪。”

    开始的话是为崇祯皇帝收买人心,现在的话就是自己像王在晋示好了。

    为官多年,王在晋自然不是毛头小子,既然王承恩有意结交,自然不会不上路。虽然外臣结交内臣是忌讳,可是留下一个好印象还是理所应当的。

    “原来是王公公,本官早有耳闻啊!”王在晋笑着对王承恩拱了拱手:“以后还要王公公多多关照啊!”

    进京之前,王在晋也是做了准备的,如今皇上最宠信的太监就要数王承恩了。这位可是崇祯皇帝的大伴,从小伺候着崇祯皇帝长大的,感情极深。

    “呦,没想到王大人还真听说过咱家,关照可不敢当,都是为皇上办事,咱家能帮衬的地方,自然会帮衬王大人!”话题点到即止,两个人只是初步的示好之后,谁也不在说什么了。

    路也不远,很快就到了乾清宫的暖阁,王承恩甩了甩拂尘,当先走进去:“皇上,王大人来了!”

    崇祯皇帝坐在龙椅上,向门口看了一眼,果然看到那里站了一个人。便点了点头,沉声说道:“让他进来吧!”

    王承恩转回身,对着王在晋笑着说道:“王大人,皇上请您进去!”

    低着头走进暖阁,王在晋一甩袖子,撩起衣服跪倒在地:“臣兵部尚书王在晋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崇祯皇帝没说话,静静的打量着王在晋,在心里与袁崇焕做着比较。良久,崇祯皇帝才轻轻的开口:“王爱卿,免礼平身。”

    跪在地上一会儿,王在晋心中在不断的打鼓,皇上这是在敲打自己?

    “爱卿,你先看看这个!”崇祯皇帝从桌子上拿了两张纸,伸手递给一边的王承恩,吩咐了一句:“给王爱卿赐座,一路风尘仆仆,也没休息一下,不过王爱卿要体谅朕急切的心情啊!”

    “臣惶恐!”王在晋连忙表态,接过王承恩递过来的两张纸,然后将三分之一的屁股坐到了锦墩上。

    看着手中的纸张,王在晋还是有些不明所以,因为纸上的东西自己非常的熟悉,因为这是自己的简历。

    自己是万历二十年进士,初授中书舍人,后来做了工部署郎中事,福建副使兴泉兵备、湖广参议、湖广提学参议、浙江右参政兼佥事、浙江按察使、浙江右布政使、江西左布政使。

    调任山东后,做了山东巡抚,后来做河道总督,工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到了天启二年,代替熊廷弼,做了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经略辽东、蓟镇、天津、登州和莱州。

    天启皇帝钦此自己蟒袍玉带,尚方宝剑,那是自己最为风光的时候。在自己正壮年,准备做一番大事业的时候,居然被放到了南京养老。

    看着自己的履历,王在晋一时间也破有些感触,直到崇祯皇帝说话,王在晋才回过神来。

    “王爱卿履历很丰富,为官三十多年,历任地方到中枢,所任之事牵扯吏部、户部、工部、兵部,还有河道和督察院。不但有主政一方的经验,还有很多著述,真的是很难得啊!”崇祯皇帝见王在晋盯着自己的履历不说话,不由的笑着开口。

    “臣惭愧的很,为官三十载,依旧是庸庸碌碌,让皇上见笑了。”王在晋低着头,脸上闪过一抹惭愧,想到自己被放到南京,神情多少有些寂寥。

    这是一个想做事,也能做实事的人,崇祯皇帝在心里给王在晋打上了一个标签。

    在崇祯皇帝的另一侧,放着两份简历,一份是孙承宗的,另外一份则是袁崇焕的。

    万历三十二年,四十八岁的孙承宗中了进士,而且是殿试第二名榜眼。官员做的也是朝廷的清贵官翰林编修,三年后,孙承宗丁忧回籍。在家乡守孝三年,万历三十八年,孙承宗主持会试,当了一届考官。

    万历四十二年,五十二岁的孙承宗,官拜右中允,在东宫辅佐太子,正六品。万历四十年,五十七岁的孙承宗,官拜翰林院侍读,天启元年,任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此时的孙承宗,已经成为天启皇帝的主要老师之一了。

    天启二年,孙承宗任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完成了官场上最为华丽的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