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唐风云录
字体: 16 + -

第11章 后宫风波(一)

    李亨闻言后心中一震,李隆基果然还是动手了。想到近几日皇后宫中颇为平静,而李隆基每日夜间都去武惠妃宫里留宿,定是惠妃向李隆基吹了枕头风,也不知道皇后有没有提前做准备。想到此,李亨心中有点不安,还是觉得应该去皇后宫中一趟,若是有所意外发生,也可照料一二。于是转首向贺知章看去,眼中带着讨好的神色道:“贺博士,小王宫中有急事需要处理,今日想提前回宫,还请先生谅解。”贺知章闻言不悦道:“忠王殿下今日到国子监学习还不到一刻钟,现在就回去怕是有些不妥吧?”再看其眼神里分明隐藏着怒意。李亨连忙打着哈哈道:“小王忙过此事马上回来聆听先生教诲。”说完深深一礼。贺知章怒意方消,点头道:“既如此,还请殿下早点回来,功课已是落下很多了......”李亨闻言急忙招呼一声,留王忠嗣继续听贺知章授课,在王忠嗣幽怨的眼神中,带着李辐国匆匆而出。一路骑马而行,李亨狂甩着马鞭穿梭在宫里,路上宫女太监连忙避让。到了皇后宫门外,才发现李辅国已被自己甩没影了。

    不理会这些,把缰绳甩给宫门口的小太监,正要入内时,却见一员身披金色铠甲的将军拦在了身前道:“末将陈玄礼参加忠王殿下。”只见他方脸浓眉,甚是健壮,脸上蓄着络腮胡,更添了几分彪悍之气。陈玄礼,唐朝名将,初任神武军的果毅都尉,后随李隆基起兵诛杀韦后及安乐公主。李隆基即位后,宿卫宫中,护卫皇宫安全。看着身前这位有从龙之功的骁将,李亨意识到此事真的有点严重了。历史上王皇后本无大错,只可惜因为玄宗宠幸武惠妃日甚,后来打算废王皇后改立武惠妃,便把这件事情告诉姜皎,姜皎却把这事说溜出去,便被玄宗杀害。皇后因为失去玄宗的爱情,身处于随时可能被废的恐惧中,便哭着问玄宗:“陛下难道不挂念当年阿忠(王皇后父亲王仁皎的小名)拿衣服换一斗面粉,给您做生日汤饼的事吗?“玄宗听了也为之感伤动容,遂暂时放下废后的打算。可没想到后来因为“符厌事件“终归难逃一劫。看来陈玄礼此来就是李隆基要借着“符厌事件“废后了。

    想到此处,李亨心中有点着急,于是假装随意道:“原来是陈将军在此,快快免礼。不知陈将军怎会在此处呢?”陈玄礼恭声道:“回禀殿下,听闻宫中有刺客闯入,末将随皇上来此查找刺客,保护皇后娘娘。”李亨闻言心中冷笑,刺客一来你们就知道在皇后宫中,若不说是有猫腻,怕是鬼都不信。于是忙做大惊失色状:“大胆刺客,安敢如此!陈将军快快随我入内擒拿刺客,护卫父皇母后安全!”嘎?陈玄礼感觉节奏有点不对,于是忙道:“忠王殿下莫要着急,末将已率人将皇后娘娘寝宫层层包围,皇上和皇后娘娘无恙,末将奉命在此,任何人不得出入。”说完堵住宫门口傲然而立,宛如一尊门神,意思很明白了,你老子不让任何人进去,别想着跟我打马虎眼,小样你还是认怂吧。李亨不理会陈玄礼动作,上前两步痛心疾首呼道:“将军此言差矣,既已知道有刺客闯入,此时情况不明,若是母后宫内还有刺客,父皇母后岂不是危在旦夕,将军身为左龙武大将军,身负重责,怎能不谨慎呢,快快随我入内护驾。”说罢拉住陈玄礼就要进入宫内。陈玄礼听后哑口无言,竟不知道如何反驳,他总不能说你老子要找证据废皇后,让我在这把门吧?

    正犹豫间,李亨已是拉着他手臂一把推开了宫门,陈玄礼顿时面如死水。李亨却不管这些,打眼望去,此时皇后宫内李隆基正高坐在凤椅上怒气冲冲,一言不发,王皇后跪在他身前大声哭诉,却无济于事。李亨放下心来,还好来的及时,估计还有得救。李隆基看到李亨亲密的挽着陈玄礼闯入宫门,对,看上去就是亲密,仿佛二人携手破门而入......李隆基本来就一肚子火,此刻终于爆发了。大怒道:“大胆李俊,不经通传无故闯入皇后寝宫,你可知罪?陈玄礼,你是如何护卫的,怎能带人私闯禁宫?”陈玄礼闻言吓得魂飞魄散,立马跪下请罪。李亨却装作一副视死如归的表情向李隆基拜道:“父皇息怒,不关陈将军的事。是儿臣听闻陈将军说起宫中有刺客,担心父皇母后安危,执意要闯进来的。所幸父皇母后无恙,儿臣心中已是放心,儿臣冲撞了父皇,还请父皇责罚!”说罢跪倒在地不发一言。

    李隆基本来一腔怒火,听了自己儿子的一番肺腑之言,却是怒气全消,心中被柔情替代。自己这个三子从小就聪明恭谨,若不是担心自己安危,是绝对不会贸然闯入的。于是对陈玄礼道:“你先下去吧。”陈玄礼闻言如获重负,赶忙退了出去,关上宫门。李亨不等李隆基发言,连忙道:“不知父皇因何生气,母后又为何啼哭?”李隆基怒哼一声不再说话,李亨上前,看到王皇后伏跪在地大声哭泣,面容凄惨,身前地上有一块玉符,李亨走上前拿起细细观摩,玉符上刻着李隆基名讳,还有一些花纹。

    良久后李亨向李隆基道:“父皇可是因此符生气?”李隆基冷冷道:“皇后无德,朕欲废之。”王皇后闻言浑身一颤,仿佛身上没有了一丝力气,眼神中蒙上了绝望的灰色,黯淡无光。李亨向李隆基拜道:“儿臣请求父皇责罚儿臣!”李隆基闻言惊奇道:“你何罪之有?”李亨道:“前些日子儿臣拜见母后,母后向儿臣谈起父皇近来公务繁忙,夙夜忧心,恐父皇伤了龙体,于是儿臣向母后建议去茅山求来玉符,上刻父皇名讳,日夜为父皇祈福,以保平安,却不想惹得父皇生气,这是孩儿的过错,还请父皇责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