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宣王散打四十六年
字体: 16 + -

第40章 料民太原的真相

    书接上回。

    由于连年征战和赋税逐年增加,造成了城内的人逃到了乡村,乡村的人逃到了国外,户籍人口急剧减少,所以士兵也是越来越少了,再加上连年的征战讨伐,宣王越发感觉实力不足!

    自从御前会议召开以后,大周王朝上下都心照不宣地认识到:宣王要发动一场政治变革!

    从那里动手?从谁身上动手?从什么事情上动手?周宣王智慧但有些刚愎自用的头脑中时刻在盘旋。王朝上下,乡野坊间,都在猜测与观望。

    一时间,官员们人人自危,都在担心那天,自己就成了宣王的盘中餐,座下人,刀下客,慢慢形成了“不做事不出事,要做事怕出事”的社会氛围,整个王朝显得更加颓废消极,连太原月花街的妓女们生意都不好,整天浓妆艳抹,卖力地拉客,但是离开了那些达官贵人的光临与嫖遐,生意一下子就垮掉了一半,加上那些地皮游氓与黑恶混混来收下保护费,臊下门脸,更加雪上加霜,这些情况在以前是不可能出现的,回为有那些达官贵人罩着,官府与黑恶势力都不敢来胡作非为。

    周宣王对此情景,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的养父穆公召虎语重心长,忧悵的说:

    “现在这种气氛,难以长治久安,必有要想办法,整治和改变。朝堂上遗老遗少只想荣华富贵,只想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多田多地,多子多妻多享福,他们不在乎大周江山是否稳固,他们会认为,换谁坐江山,他们一样做官做贵人。最可怕的是各类诸侯王都有自己的封地,为了经营好自己的产业绞尽脑汁,不时还有互相之间勾心斗角。这些人才是真正大周的敌人,一旦他们造反,形成逼宫之势力,以长期养优处尊的,提笼架鸟的王朝御林军,根本抵挡不了这些乡野之师。”

    一番话,说得宣哥胆战心惊,脑门沁汗,仿佛已经肝脑涂地,站在诸侯的对面,被万箭穿心了。

    不过这些话,要是换了其他人来说,恐怕早已经脑袋搬家,小命不保了,因为,周宣哥的命,正是养父穆公召虎救下的。而他和周定公在厉王西逃后,共同执政大周14年,被公认为历史功绩“周召共和”,他们都是宗周的大贵族,资格老,势力大,宣王要让他们三分,也奈何他们不得。

    事情还得从14年前的“国人暴动”说起,前面简单说过他自小喊“爸爸”的穆公召虎只是养父而已,召公当年将自己亲儿子交给乱军残忍杀害,宣王的亲生父亲就是14年前那个因为“国人暴动”而狼狈逃亡的周大厉王姬胡。

    当然他当时尚小,才3岁左右,是不是吓得哇哇大哭,现在已经记不清楚了,但是是穆公将自己藏进府邸的事情他还是大体有点记忆的,绿眉绿眼的兵士到处烧杀抢掠,火光冲天的印象非常深刻。

    召公将他放在自己的公案桌下,和乱军周旋应对的景象,他也记得特别牢,叛军首领王小顺那一声“呔,老贼,快将小太子静交出来”的断喝,至今让他如雷贯耳,胆战心惊。这些事,虽然已经过去,而且分年纪小,但是他居然记得清清楚楚,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一样。

    也许是天意,他居然没有哭出来,要是他在关键时刻“哇哇”一声震天哭,那必然就是“一腔热血东流去,从此碧水换新天”了,也就没有召公他们一家九族什么事,满门抄斩了,更加没有周宣王的什么“南征北战”,“拳打脚踢”了。

    乱军没有抓到太子静,围困召公府三天三夜不退,召公府的守军寡不敌众,眼看坚持不住,召公也不敢不顾自己和妻子儿女和九族安危,只得交出了太子静。乱军当场摔死了太子静,丢进了熊熊大火,然后才退去。

    然而,乱军首领王小顺没有想到的是,召穆公把自己的儿子冒充王太子静献了出去。

    关键是时刻留下性命的姬静,召公一直当他作亲儿子对待,暴动事件平息后,召公作为功臣更加受到王室信任和重用,姬静被养父召公推上了王朝的宝位。他听从召公建议,为生父谥号“周厉王”,又任命养父召公为首辅。

    有时,召公望着姬静,以一种长辈对晚辈的慈祥的眼光,而姬静只要望一眼召公,仿佛“心有灵犀一点通”一般的默契,随着年纪阅历的增长,他开始明白一些事理,他开始有所怀疑:也许自己就是召穆公的亲生儿子,他甚至有点不相信养父能够忍心献出自己的亲生骨肉,而且当时国人为什么要对周王赶尽杀绝,却能够饶了这些宠臣,按理说王上做的坏事,可都是宠臣们付诸实施的。也就是说“狸猫换太子”彻头彻尾的是一个谎言,是召公一个阴谋,周宣王姬静就是他召公的儿子,当时交出去杀头烧尸的就是真正的太子姬静,现在的周宣王本来不姓姬,而是姓穆,这是一个冒名顶替的国王!

    否则,为什么周厉王在外流亡14年,客死异乡,始终不说迎驾回宫,就连骨头也没有捡回来?而死后他的儿子却又能顺利嗣位呢?种种猜测自始至终萦绕他心头,坊间也或多或少地有些风言风语。

    这是一桩公案,说也说不清楚。这真是糊涂的爱,是真是假是甜还是苦,说也说不清楚,这就是爱,糊里又糊涂。

    不管谁曾经是老子,最重要的是谁能决定生死大事,谁说了上算,谁说了上算谁就是老子。

    太原守郡李寤自恃三朝元老,劳苦功高,尾大不掉。从那里动手?从太原动手。从谁身上动手?从李寤身上动手,从人口统计的事情上动手?周宣王决心已定,他此时却只想“料民于太原”。

    此语出自左丘明的《国语》,“料”是用斗来量米,意指估算;“太原”也并非如今的山西太原,“太”就是大的意思。他想让平民全部集中到一个天然大广场上,要亲自来点点人数。因为当时周朝所辖的确没有多少人口,而且大臣们每年上报的数字还越来越少,这样的人口普查方法还是完全可行的。

    调查户口也成为了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先河了。“查户口”这个词,现在不是什么好事,其实在周代也不是什么好事。

    但是,周宣王料民太原的是有必要性的。

    周宣王自丧失王畿南部的军队后,便清查登记太原地区的庶民,但仲山父极力阻止,以此凸显出王室内部革新务实派与墨守成规集团两种势力的斗争。究竟料民是否有必要,是否如仲山父所言是上天所恶、臣民公愤的事情呢?其实在宣王心里想的更加深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在经济方面,周厉王时期,人们为了躲避税收的剥削,渐渐地开辟私田,于是周厉王首开废井田、履亩而税的先例,国人心生不满,最后国人暴动,将厉王驱逐到彘邑。周宣王才实行革新,以户籍登记造册佂税徭役。

    在社会环境方面,周宣王外部征战屡败,受到周边国家的轻视;内部革新务实派与墨守成规集团两种势力势均力敌,在内忧外患的时期,让国家的综合国力快速增长是迫切的,而料民有可能实现这个目标。

    在政治上,周宣王倔强武断,刚愎自用,四处用兵,东征西讨,不让国内的军民有片刻的喘息之机,结果在著名的“千亩之战”中损兵折将、大败而回。于是,周宣王希望通过料民征集军队。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也不管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上而下的改革,都是艰难的。成功的经验屈指可数,失败的经验确是很丰富的,每一次的改革都有自己独特的形式,以周宣王为首的王室内部革新务实派以料民为改革途径,那是有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并非一时心血来潮、胡编乱造而来。

    只是1000万人口,依靠科学统计为7500万人口,又技术统计为2800万人口,虽然有政治考量上虚实相生的谋略,也确实是够“黑”的了,也确实是够“水”的了。

    是什么让宣王换上伪装?宣王心中说:

    “敌人的目光,让我穿起美丽的衣裳,子民的温柔模样,让我放下伪装。敌人的出现,很自然就让我显得慌张,我想要你的回答,我需要你的肩膀,给我栖身的地方,如果这一切都只是假象,我要怎么才能遗忘,我只能换上我的伪装。”

    好了,今天就说这么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