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忽必烈
字体: 16 + -

第28章 攻城失利

    “我只是一个初涉江湖的黄毛丫头,再说,也不知道两位有什么惊世绝技,叫我怎么跟着你们学呢?”晓涵觉得面前的两个两者挺可爱的,便打趣到,“想收人家当徒弟,总得先问一下人家是否答应吧。”

    老华看了一眼纳罕,点一下头。

    纳罕也冲老华点一下头。

    两个老者走向屋子外。

    晓涵不明白两个老者想干什么,见两个人走向石屋子的后面,自己也随后跟了过去。屋子后面都是一些打制的石制品。芒山石雕,刘晓涵是听说过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永城市芒山群的山头最高也不过一百多米。但芒山承载的汉文化及大量的文物古迹及传说,使芒山闻名于世,独秀于豫东大地。

    水秀因其清幽,山灵因其奇石。芒山之石,厚重笨拙却无奇可言,但芒山脚下石雕民间艺人的巧手,却点石成金。很多粗糙、笨重的石块,在石雕艺人的精雕细凿之下,祥龙腾云驾雾,猛狮威武庄严,还有一些近似小工艺品的石狗、石猴、石牛及石臼、石碗、石砚。芒山的举世闻达是近十来年的事,而芒山石雕却已经从新中国成立前就在豫、鲁、苏、皖周边地带扬名立万了。石狮、石羊、石麒麟是最常见的石雕,而镂空龙雕是一种石雕绝活。镂空龙雕就是在雕刻的石龙与承载石龙的石板之间绝大多数都雕空,这样使石龙犹如凌空盘旋,真正的活”龙”活现。芒山脚下祖传石雕艺师雕刻的镂空石龙曾经在全国石雕工艺品展览中获奖。芒山脚下的石雕艺人很多,晓涵想,这个纳罕也就是一个雕石头的吧。

    晓涵见老李头立在一石狮子面前闭着两眼不说话,她走过去,见纳罕两只手合在胸前,口中还念念有词。

    稍倾,那老头大叫一声,便将面前的石狮子举过头顶,最令晓涵称奇的是那纳罕居然用一只手,而且还把五根手指插进了石狮子体内。

    从此,晓涵决定潜下心来,跟随这两个老头习文练武,只是在想到冉玮或者是元好问的时候,会有一些惆怅。

    江湖上传言元好问已经和姝妹生有4子5女,他的诗内容丰富,一些诗篇生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乱和百姓苦难。

    醉酒时,晓涵会回想起元好问当年赴并州赶考时的往事,途中碰到一个捕雁的人说,他捕杀了一只雁,另一只逃脱的雁悲鸣不止,然后投地而死。少年听后非常感动,从猎人手里买回了那只殉情的雁,把它葬在了汾河边上,立碑刻下“雁丘”二字,并即兴感怀写出一首传世之作《摸鱼儿》,这也是晓涵弹吟的曲子: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别离苦,是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

    “晓涵,这是哪个人的曲子。”老华呷着酒,他很想知道晓涵现在想些什么。

    “他是元好问,一个世代书香之家,别号遗山,是诗坛巨擘。当初,是我让他追从忽必烈,其间江山易主,风云动荡,遗山愤世吟诗、为官恤民、为士请愿、奔走存史。元好问曾在金朝出仕为官十余年,而在金亡后的20余年,他象一个矢志不渝的文化活动家、教育家、史学家,长年奔波于晋冀鲁豫一带,宣扬儒学,搜集编撰金史。可是,他最想告诉后人的却是他对诗词的喜爱,他最为得意的大概也是他在诗词上的造诣,最沉重的是他以宣扬儒家文化、挽救天下斯文为己任。虽然他5次赴汴京应试,33岁才走入仕途,但元才子之名依旧誉满北国,诗狂他日笑遗山,饭颗不妨嘲杜甫。他对自己的诗才也是极为自信。”晓涵叹息一声,不再言语。

    “我知道的,这个元好问家学渊源,先祖元结为唐代著名诗人,父亲元德明诗才过人,不事雕饰。他被过继给叔父元格,元格对元好问的教育极为重视。元好问4岁读书,8岁学习作诗,后拜陵川名儒郝天挺为师潜心学习6年。元好问认为士之有所立,必藉国家教养、父兄渊源、师友讲习。而他的诗词修养也正是得益于此。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雁到秋来却南去,南人北渡几时回。山河的破碎,诗人的忧患,造就了这些经典的旷世诗作。他不仅诗词功底深厚,而且自称诗中疏凿手,在兵荒马乱之世再继杜甫风范,提倡诗文刚健,反对纤弱,提倡天然,反对做作,提倡精练,反对繁冗。”老华换一个姿势,他坐在晓涵身边,“我知道在大多数人心里,一代文坛领袖,天命之年饱学诗书,不甘心从此放浪山水,精于史学,曾任史官,久怀修史之愿。当初,蒙古大军围困汴京之时,他曾请求携带国史出走,未被准许。他萌生编撰金史的念头,希望以自己五十未全老,衰容新又新的余力,做到国亡史存。为此,他在自己的院子里修建了一座野史亭。作为亡国遗臣的诗人,决心要以一个布衣的身分,进行野史撰述,并开始为收集史料而奔忙。当他从山东冠氏县要回阔别二十一年故乡忻州,行经太行,又攀上那天井关前高高的羊肠坂时,他的心里真是感慨系之。他想起在恩师郝天挺门下的六年,读书之余,足迹几遍太行。太行山上的天井关,又称太行关,他曾几度登临。那时可谓少年壮志不言愁。而今,却是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心境了:浩荡云山直北看,凌兢赢马不胜鞍。老来行路无愁远,贫里辞家更觉难。衣上风沙叹憔悴,梦中灯火意团囝。凭谁为报东州信,今在羊肠八百盘。”

    “既有身逢亡国乱世、岁月煎熬、关山难越的悲苍慨叹,大概还有家亡国破此身留,要完成自认为是造物赋于他的保存和撰述金源一代国史的一种使命感。从韩岩村外远眺系舟山,一色青瞑中,露出点点散落的村落。有嵌藏在山坳里的,有高踞于半崖上的。忽儿云气漫来,村落、山田又被蒙在了一片淡淡的雾岚之中。当地传说,尧帝时有一年发大水,忻州盆地变成了一片汪洋。尧王和渚臣曾驾船来此察看水情,就在这大山脚下揽索系舟。从此,这大山就被叫做系舟山。现在,想必元好问正过着闲情逸致的生活,那个天下的第一的美女,姝姝相夫教子,这日子,过的,一定很随心所欲了。”

    “每个人都苦闷的时候,晓涵,你会弹吟一些曲子给我解闷。”老华叹息一声,“千金玉体着戎装,且把战场当猎场。似血桃花依旧在,媚香楼上有谁人。其实,我知道你是解忧愁,也是痛感国破家亡的痛苦,我何尝不是满怀悲愤。现在,贾似道当权,我不能发挥自己的治国之才,我知道贾似道本人是投机取巧之人,晓涵,我十分憎恶贪焚暴敛之徒,如果现在我出山的话会引祸上身。”

    “难道说就这样终老在此吗?”晓涵站起来,“蒙古人如狼似虎,贾似道又大兴案狱,严刑逼供,眼前,各种势力汹汹逞威之外,我们不能再这样差不多每喝必醉。我想出去了,想找一下冉玮,说个一清二楚。”

    “如果你愿意,就去吧。”老华叹息一声,望着晓涵,“想留下你,可是,你却要走,真想不出有什么好办法了。去找冉玮,他现在在贾似道那里,你是万万不可前去的。”

    “眼下,贾似道正对你顾忌很多,如果你只身前去,怕是凶多吉少。”晓涵叹息一声说,“忽必烈重视儒学,希望由儒学培养一批经国安民的人才,让人们遵守三纲五常之道,借以巩固自己的统治。他领命漠南以后立国子学,而定其制,设立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学员学有成就,出题试问,观其所对精通者,量授官职,重经学,定为新制。现在,世人有有九儒十丐之说,人分十等,儒生被排在第九位,只比乞丐处境好一些。如果师傅愿意前去,这倒是一个对策。”

    “晓涵,我和你纳罕师傅毕竟手足情深,不会去投敌的。”老华说,“我现在和纳罕正精心挑选一些政治上可信、经验丰富、能力卓著的的人,现在,蒙哥大汗开始三路攻宋,西路军由蒙哥大汗亲自率领,由陕西进攻四川,东路军由东道诸王塔察儿率领,从河南进攻荆襄,南路军由兀良合台率领,由云南出广西沿湖南北上,进攻檀州,意在与东路军会师于鄂州。蒙哥汗的西路军是三路大军的主力,大将纽邻任先锋,汗长子阿速台、亲王木哥、万户孛里叉、大将哈剌不花、乞台不花、浑都海,汉军万户刘太平、史天泽、刘黑马,汪古部大将汪德臣、汪良臣、汪惟正等随军参战,总数约10万人左右。对于这些,我和纳罕,都在研讨,从战争一开始,蒙古人的西路军进军相当顺利,先锋纽邻在乞台不花、刘黑马等将领的协助下,在遂宁大败南宋刘整的军队,不久占领了四川重镇cd。纽邻令刘黑马留守cd,自己与副将乞台不花等率15000骑兵沿沱江南下,进攻叙州,活捉宋将张实。然后沿长江顺流而下,至涪江,造浮桥,驻军桥南北,阻止南宋援军。蒙哥接到捷报,立即率主力由陇州入大散关,让木哥率军由泽州入米仓关,万户孛里叉率军由渔关入沔州。当年十月,就进驻利州北山,与前锋军的利州守将汪德臣兄弟会合,准备在嘉陵江、白水的会合处渡江。十一月,蒙哥的中路军进至大获山,宋将杨大渊率众投降。兀良合台的南路军则不断遇到南宋军民的英勇抵抗,好不容易兵抵潭州蒙古军队攻城失利,士兵伤亡惨重,进展困难。东路军的进展更不顺利,塔察儿等诸王习惯于烧杀抢掠,将士任意掠夺,引起南宋军民的极大反感,一年多竟然没有攻下一座城市。蒙哥兵至利州,巡视城郭,十分赞赏德臣有胆识,称赞他身甚小而胆甚大,并说如果不是守住此地,让宋人先得,那么四川咽喉之地就没有把握何时可以平定了。南征大军兵马极多,须渡过嘉陵江和白水交会处,水流湍急,以船运渡要费许多时日,德臣集工联舟为浮桥,一夕而成,兵马渡江如履平地,又受嘉奖。遂领本部兵从宪宗南下。在攻取苦竹时,德臣率将士鱼贯而登,蒙哥称赏其勇。奏请遣人招谕龙州,其守臣不战而降。攻拔长宁山城诸将欲分掠其民,德臣奏请安辑之,进至嘉陵江边,乘舟顺流东下,蒙哥命他为御前先锋,抵大获山城夺其水门,守臣杨大渊降,德臣奏请赦其以前杀使之罪以劝诱其他守臣归降,宪宗采纳其言,授大渊官,命从征。进取运山城,令杨大渊遣人招谕,守臣张大悦降,为之引见宪宗,于是青居城、大梁城皆降,蒙古军遂入合州。现在,冉氏兄弟拼死抵抗,蒙哥亲自指挥攻打州治钓鱼山城,守臣王坚率军民顽强抵抗,仗打得很惨,我知道,这个仗,已经打的半年有余了。”

    “真的不出门也知道天下事了。”晓涵看一看老华,笑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