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沈庆之围剿蛮民武装
刘义隆开始了再次北伐的具体的准备工作。
元嘉二十二年初,他任命第三子、十六岁的武陵王刘骏为宁蛮校尉、雍州刺史,镇守襄阳。襄阳是南北对峙时期的一座著名的边镇,它是南人阻挡北方势力南犯的要冲,也是南人想要收复失地的前哨。但自东晋江左以来的一百多年间,还从没有任何一位皇子去镇守过襄阳。同年,他又任命第四子、十五岁的南平王刘铄为安蛮校尉、南豫州刺史,随即又撤了南豫州并入豫州,仍以刘铄为豫州刺史,镇守寿阳(在今安徽寿县)。寿阳,也是南北对峙时的一座军事重镇。
武陵王刘骏在赴任的途中受到了蛮人武装力量的拦阻。
自东晋以来,南方除汉族外,最大的民族就是蛮族,他们从长江中游、上游地区向东向北展。蛮族各部按所居地域区分,有豫州蛮、荆州蛮和雍州蛮,其中居武陵郡的也叫“五溪蛮”。各部蛮人分别由蛮王统帅,多者有几千户甚至上万户,少者也有几百户;在地域上他们不相连接,语言也不一致。他们多居处于深山幽谷之中,宜都、天门、巴东、建平以及长江以北诸郡的蛮人,都居处在深山重阻之中,人迹罕至。
朝廷为了使蛮人纳租服役,先后在蛮人地区设立了数十个郡县,规定蛮人归顺者一户只需交纳谷物数斛,其余无杂调,这比汉民的负担要轻得多,因而它也诱使相邻地区的汉民有时为逃避重赋而逃入蛮人地区。在自然灾害或地方官吏治民不力的时候,这些蛮人,尤其是一些力量较强大的蛮族部落,往往会在蛮王的指挥下进攻汉人的城邑,抢掠商旅和汉民的财物。他们又时南时北,依违于刘宋和拓跋魏之间以获取更大利益。
原先刘道产任雍州刺史时治政有方,群蛮尽归顺刘道产,纷纷从山林中走出来在沔水(古代通称汉水为沔水,又,沔水进入长江以后今湖北武汉以下的长江,古代也通称为沔水)两岸安居,那时村落相连,户口一时繁盛。刘道产死后,诸蛮又故态复萌,致使抄掠骚扰无日无之。朝廷曾任命朱修之为征西司马前往征讨,但朱修之失利;刘义隆又任命颇为信任的沈庆之为建威将军前往增援。因战事不利,且死伤多,朱修之下狱,沈庆之独自率军征讨,大败沔水流域诸蛮,俘获七千余人。
武陵王刘骏西赴襄阳,诸蛮重整旗鼓,再行抄掠骚扰,截断驿道,致使武陵王的部伍水6受阻,不得不滞留在路上。不但如此,诸蛮还准备围攻随郡(在今湖北随州市)。随郡太守柳元景有谋略,长于作战,尽管城内粮食短缺兵器少,他仍从现有六七百人中分出五百人埋伏于驿道边;夜间见蛮人出来就举火急攻,蛮人不知官军多少,惊扰践踏、赴水溺死者达千余人。官军趁夜色鼓噪追击,又砍杀数百人。
这样武陵王才得以率领部伍重新上路。
武陵王虽得以赴襄阳,但是诸蛮屡屡为寇使后方不安,刘义隆考虑到不久将大举北伐,就想斩草除根以绝后患,于是再次重用沈庆之,让他统帅中兵参军王玄谟、随郡太守柳元景和司空参军宗悫诸部二万人进驻沔水流域。诸将兵分八路,沈庆之殿后作众军节度。
在这诸人中,除了王玄谟稍逊一筹,沈庆之、柳元景和宗悫都是出众的战将。
此前伐蛮,官军都驻扎在山脚下然后仰攻蛮人,这样蛮人就得以居高临下利用其弓箭飞石,因而屡屡得胜。沈庆之在察看地形后对诸将说:
“若依旧法仍然必败。去年风调雨顺,诸蛮丰收储备丰足,要靠围困一时难以奏效,那只能使官军受损。如今一改成法,各率所领到山上扎营,这样出其不意,诸蛮必定惊恐;趁其惊乱,可不战而胜!”
于是诸路军砍山开道,也不与蛮人交锋,只顾摇旗呐喊,以乱蛮人军心。看到官军同样占据山险,蛮人见优势已不复存在,并且担心自己被困在山上,就纷纷溃散四逃。这样,自冬至春,官军有了蛮人丢弃在山上的粮食,省却了驿道的运输。
不久,原已归顺的南新郡(治所在今湖北房县)蛮帅田彦生带领六千余人反叛,围攻郡县。沈庆之派遣柳元景率领五千人急救。柳元景的军队还没有到达,郡城已经被攻破;蛮人纵火焚烧,仓库及庙舍都化为灰烬,随后他们又驱逼城内吏民屯据附近白杨山。柳元景率军追至山下,把山包围成几重。宗悫率所领将士先登,众军奋力急攻,大破蛮兵,威镇诸山。群蛮这才叩头请降。
沈庆之患有头风病,常常戴着狐皮帽;群蛮看见他的狐皮帽就害怕,称他叫“苍头公”。看到他的军队,蛮人都会惊叫:
“苍头公又来了!”
攻破了田彦生的蛮军,沈庆之就率军从茹丘山到达检城,又大败诸蛮,斩三千级,俘虏蛮民二万八千余人,招降蛮民二万五千余人,收缴牛马七百余头,粮食九万余斛;武陵王在白楚建了纳降、受俘二城来安置蛮民。
此后,只有幸诸山的犬羊蛮屡屡寇扰,沈庆之又率领众军前往讨伐。
官军在山下依险要处筑营,营中开门相通;沈庆之又命令诸军只在营中打井取水,这样就可防蛮兵下山烧营。有一天,蛮兵趁着大风在夜间下山,人人手举火炬准备烧营——官兵营房多为幔布及草屋;蛮兵刚点燃,官兵就随即浇灭。同时,官军又多用弓弩夹射蛮兵,蛮兵不能抵挡,于是四散奔逃。后来因山高路险,又因夏雨正盛,不得已,沈庆之就下令建六处营垒在山下戍守。蛮兵被困日久,粮食匮乏,又纷纷下山归降。这样,官军又俘获数万人。
前后俘获的数万蛮民,沈庆之在请示朝廷后,把他们都迁往京都建康作为营户——俘虏的民户配置各地,归军队管辖。
这些蛮民后来就成了城里人,他们的后人要是寻根问祖的话,会想起他们的祖先是这样一个来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