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北魏征讨柔然
在6续平定了北方的一些敌对势力之后,柔然就成了拓跋焘最大的心头之患。就在刘义隆为准备北伐,先后平定了可能构成后患的林邑和蛮民武装的时候,似乎为了获得一种力量上的平衡,拓跋焘为避免腹背受敌,也在北方有时派兵,有时亲自征讨游走在更北处的另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柔然。
柔然是匈奴的后裔。晋代以来,柔然世代居住在頞根河和弱洛水(均在今蒙古国境内,頞根河即今鄂尔浑河,弱洛水即今土拉河)一带,冬季则南迁到阴山地区,与拓跋魏为邻,有时还同魏人进行贸易交换,夏季则退居漠北。柔然人逐水草畜牧,无城郭,通常居住在毡帐里;也无文字,将帅往往用羊屎来粗记兵数,后来也渐知刻木为记。拓跋焘轻视他们,说他们“状类于虫”,就称他们为“蠕蠕”,这就像为了羞辱南方人而称刘宋为“岛夷”“龟鳖小竖”一样。
在拓跋焘的祖父拓跋珪的时候,拓跋部向南展,柔然势力也随之逐步扩张:西达西域,东及朝鲜,北渡漠北,南临大碛。其周边小国畏惧它就都归附了它,它的战斗力也更强大了。
拓跋嗣死,拓跋焘继位的时候,柔然领大檀可汗闻之大喜,乘丧侵扰魏云中郡。十七岁的拓跋焘亲征,三日两夜急行到达云中,大檀把他包围了数十重,马头相并如墙壁一般。魏的将士大惊,但拓跋焘如初生牛犊毫不畏惧,众心这才安定下来。
后来因部将被射死,大檀撤军。次年拓跋焘再次兵分五路亲征大檀,大檀部落惊惧北逃。
元嘉五年,大檀派其子率骑兵万余人入塞杀掠魏之边民,拓跋焘率军追击,不及而返;六年,拓跋焘在南郊大练兵准备大举进攻大檀。魏因连年征讨,上下厌战,拓跋焘所尊奉的保太后(拓跋焘保姆,尊之如生母)也反对征讨,拓跋焘都不听,只有司徒崔浩赞成。于是拓跋焘在四月里从平城出,自东路向黑山挺进,同时派遣平阳王长孙翰自西路向大娥山挺进,同会柔然王庭。拓跋焘到了漠南之后舍弃辎重,率轻骑兵突袭,大檀可汗毫无防备,只得烧了庐舍绝迹西逃。大檀弟听说有魏寇,就向兄靠拢,遇长孙翰邀击,也大败,数百将帅被杀。
大檀已西逃,不知所向,其部落四散,牲畜满山野,无人收管,高车(又称敕勒、铁勒、丁零)等部落也乘机抄掠。这样,柔然各部落先后降魏的有三十多万落,魏军收获战马百余万匹,畜产、车庐弥满山泽,数以百万。不久,大檀可汗忧愤而死,其子吴提继立,号敕连可汗。自此,柔然势力大衰。
其后二年,魏边吏抓获柔然巡逻兵二十余人,拓跋焘赐给他们衣服、食物后放了他们,敕连可汗很感激,就派使者到魏,拓跋焘厚待他们。又过了几年,在魏征讨北燕等势力时,柔然得以恢复,力量逐渐壮大,又时而寇扰魏边。
元嘉十五年五月,拓跋焘到五原(今内蒙古包头市);秋七月魏数道并进北伐柔然,但追寻日久也不见柔然人马,只得空手而归。时漠北大旱,又无水草,魏军人马多死。次年六月,拓跋焘让太子晃留守,自己率大军伐北凉王牧犍;敕连可汗乘虚而入,率精兵直扑平城郊外七介山;平城官民大惊,争相挤入中城。此时恰逢魏边将打败了留守北镇的可汗兄乞列归,斩万余级,可汗闻之才匆匆北归。
元嘉二十年九月,拓跋焘率兵到达漠南,弃了辎重,以轻骑兵袭击柔然,在鹿浑谷(在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西)遭遇敕连可汗的军队。
随军征讨的太子晃劝乘敌不备急击,而尚书令刘吉却谏:
“贼营中尘土飞扬,兵马必多;到了平地,恐遭围困。不如待大军集结然后进攻。”
太子晃反驳说:
“尘土飞扬是惊扰奔跑所致,不然,军营上怎会有如此尘土!”
拓跋焘疑惑,没有急击,柔然得以远逃。后来魏军抓获柔然侦探,侦探说不知魏军突至,上下惊恐,可汗率众北逃,走了六七天,知道再无追兵,才徐行。拓跋焘闻之大悔,但见了太子有如此见识,很高兴,自此军国大事都与太子商讨;随即又下诏令太子晃副理万机,总统百揆,侍中兼中书监穆寿、司徒崔浩等辅佐太子决政事,上书皆称臣,仪与上表同。
次年春,魏中山王拓跋辰、尚书奚眷等八将因击柔然失期,被处死。魏连续征讨柔然,劳民伤财,死伤众多,上下怨怒。同年九月,拓跋焘再至漠南,敕连可汗远逃。不久敕连可汗病死,继位的处罗可汗单弱,远避魏人,从此柔然不敢再犯魏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