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龙驭凤
字体: 16 + -

第31章 登基大典

    战后一个月,帝鸿氏已经重建了被烧毁的村庄,部落的族人慢慢地迁徙到了这里。踏上新土地的农民,那高兴劲是不言而喻的,而且还是一大片土地肥沃的多年耕地。农民们对皓天无不感激涕零,原来的农牧之争自然也就烟消云散了。牧长老带骑兵留下,保护农民们的生产生活,这也是皓天的刻意安排。“农牧结合”,新中国初期也是非常重视的。

    虽然偶有申农氏派出的小股人马不停地骚扰,但有如隔靴搔痒,对大局丝毫没有影响。这些游击队,一露头就遭到牧长老骑兵的追击,吓得赶紧跑了。骑兵也不断地在村落周围不定期巡逻,游击队也摸不着门道,好几次来偷袭,都被逮了个正着。牧长老也不时带大队人马,深入密林围剿。虽有互有胜负,但帝鸿氏的农民,算是在申农氏的故地上扎下根了。

    既然大局已定,在五大长老的倡议下,皓天继位一事又被提上了日程。熊宝也结束了视察之旅,回到了大屋。早已等得不耐烦的老首领,已经等得心急了。想早点做个真正的“太上皇”,无官一身轻。他在游历的旅途中,结识了黄鹤山人,也像和他一样求仙问道了。

    见着自己的女婿这么想退位,巫长老就选在了几天后的阴历九月初九,让自己的外孙登记成为部落首领。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按照现在的习俗来说,那是重阳节。近年来,重阳节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也就是老人节。其实把重阳节定义为老人节,在古代人看来是很难想象的。古代的重阳节,也只不过是登高祭祖而已,并不关老年人什么事儿。

    《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赏菊、佩茱萸、祭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

    《吕氏春秋·季秋纪》记载,古人于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有祭天帝、祭祖的活动。这是远古时期,古人择九九重阳吉日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据史料考证,重阳节始于远古时期,成型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沿袭至今。

    在皓天的帝鸿氏部落,重阳节这一天,也是庆祝农作物丰收的节日。为了庆祝丰收,族人们会把收获的五谷,还有其他一些个奇珍特产,扎成一颗五谷丰登树。这颗五谷丰登树可不寻常,必须按照真实的树木来打造。各种农作物秸秆扎成树干,再插上树枝,树枝上挂满各种果实。最后这颗树会在祭祀仪式上焚烧,以五谷丰登之寓意,向天地举行燎祭,以求来年大获丰收。

    除了五谷丰登树祭祀天地,巫长老还会和属下一起摆上牛羊猪三牲。举行傩舞大典,用来祭祀祖先之灵。《吕氏春秋·季秋纪》还记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到了晚上,还要点燃很多堆篝火,用来祭祀大火星。大火星,并非太阳系八大行星之火星。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的火星,在古代称“荧惑”。所谓的天象“荧惑守心”,指的就是火星、大火星和土星连成一线。大火星属二十八宿之东方苍龙七宿(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的第五宿,心宿的第二颗星,即现代天文学的“心宿二”。

    上古时代,就有人开始派人专门观测此星,并发现了运用大火星相对于地球方位关系(即每天黄昏时大火星位于天空东、中、西一线上的确切位置)来确定季节的规律。大火星一词最常见的出处为《国风·豳风·七月》:七月流火。此处的“火”即指大火星。根据晋代杜预等人的研究成果,黄昏时大火星初出东方,为夏历三月。黄昏时大火星位于南天正中,为大暑之前,约夏历五月。黄昏时大火星偏西而下,即记载的“七月流火”,为夏历七月。

    帝鸿氏的这项观测任务,自然由巫长老全权负责。今年的重阳节,巫长老的肩上的担子可谓是异常沉重。不仅要祭天、祭地、祭祖和祭大火星,还要完成皓天的登基大典。皓天这个外孙,还不让外公省心,要求在登基大典前先祭祀阵亡的英魂。

    这可让巫长老伤透了脑筋,赶紧召回了在外做游医的徒弟们,一起商量怎么办好这个特殊的登基大典。一般的祭祀或者登基大典,上古时代都在一天之内完成。这可不像后来的那些帝王之家,随便搞个仪式就劳民伤财,大操大办的。祭祀这种东西,也是十分耗伤人力物力的。尤其是“淫祀”,更是让很多民众倾家荡产。后来的道教创始人张天师,就曾大破巴蜀一带的敛财巫师,救民于水火。

    商量之下,巫师们得出了一致结论。将祭天地、祭祖和祭阵亡将士结合在一起进行,上午应该可以完成。中午进行登基大典,晚上皓天带人祭祀大火星。重阳节的上午,主持祭祀的还是老首领熊宝。因为举行这样的祭祀大典,必须由首领来主持,熊宝现在还是名义上的首领。

    在熊宝的主持下,巫长老和徒弟们举行了傩舞大典。向天地祖先祷告,同时也摆上了给阵亡将士们的祭品。徒弟们拿着阵亡将士们的衣服,站在高处,不停地摇晃着衣服。口中振振有词,“阵亡的族人们,你们的魂魄早日升天吧!你们的魂魄早日升天吧!去陪伴祖先的灵魂吧!去陪伴祖先的灵魂吧!”

    喊得嗓子都快哑了,喊到了太阳到了正中央。按照“中国古典理论”,这个时候魂魄是不会再出现了的。于是就把那颗准备好的五谷丰登树,让首领熊宝亲自点燃。农作物秸秆燃烧起来可是很快的,不一会儿就燃起了熊熊的火焰,黑烟儿也是弥漫在天空之中。

    无论这些个仪式究竟是否有作用,但这是人类缅怀同类的一种重要方式。不能简单的以科学进行批判,冠之以迷信的标签。毕竟现代科学还有很多事情都无法解释,盲目相信科学,其实也是一种迷信。况且中国的历史上,很多东西都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产物。

    到了下午,登基大典正式上演。大典十分庄重,五大长老和族人都跪在地上,五体投地,不敢抬头仰视。权力的交接,是一块象征着王者的大玉璧。这块大玉璧,就也相当于日后秦始皇雕刻的传国玉玺。玉璧上没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只有用石鼓文刻的四个字——帝鸿氏王。

    这块玉璧是用昆仑玉制成的,玉料来自中华第一圣山昆仑山。是帝鸿氏氏先祖们费尽千辛万苦得来的,加工的过程也是耗尽心血。玉璧直径足足有三十厘米,尺寸巨大,戴在胸前显得十分沉重。玉料呈青灰色,表面光素无纹。当时的制作工艺,受切割工具的限制,往往在玉璧表面留有切割痕迹。璧体薄厚不均,璧的外缘偏薄,内缘较厚,边缘不甚规整,边棱呈刃状。

    但是这块玉璧,表面没有一丝一毫的瑕疵,甚至堪比日后的和氏璧。那时匠人们在河边,用麻绳还有沙子,蘸着水,一点一点打磨出来的。制作过程费时费力,不像现在的全自动加工机床,不到十几分钟就雕刻好了。倾注了无数人的期望,代表着当时最高技术水平的大玉璧,才能象征部落首领。

    部落首领的传位仪式,当然是熊宝将身上的大玉璧摘下来,然后将大玉璧戴在皓天的身上。大玉璧相当沉重,而且异常珍贵。所以在平常时节,帝鸿氏的部落首领都不会佩戴,而是藏在大屋的一个隐秘之处。这个隐秘之处,也只有历代首领一个人知道。只有到了祭祀天地这样的节日,首领才会戴着大玉璧出席。

    大玉璧戴在了胸前,皓天正式成为了帝鸿氏部落的首领。是时候让臣民们平身了,一声大喊之下,族人们全都欢呼雀跃了。“皓天!皓天!皓天!”响声不绝于耳,那时还没有出来万岁这个极度虚伪的奉承词汇。又有哪个皇帝能万岁呢?皇帝求长生不老的不在少数,最长寿的皇帝乾隆也就活了八十九岁。

    帝鸿氏的族人们,那是真心拥戴皓天。傩舞大典又接着进行,族人们除了手舞足蹈,有的也学着巫师们的舞蹈动作。想像巫师一样,为他们的新任领袖,向天地祈福。熊宝慢慢退出了舞台,躲闪着众人的目光,静静地离去。第二天,皓天就带着附子,搬到了黄鹤山人的草庐旁,开始了山中生活。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这句话对于父子来说,也是有道理的。即使成了太上皇,那也得远离权力中心,一个天空总不能同时出现两个太阳。到了晚上,皓天作为首领,主持了祭祀大火星的仪式。一个个篝火堆,都要由皓天亲自点燃,这样才能表达出帝鸿氏的诚意。点着了火,结下来就是新首领和他的子民们一起载歌载舞了。跳舞一直持续到了深夜,众人才愿意离去。

    早上一起床,皓天发现了自己的床头有一块羊皮。打开羊皮一看,原来是父亲留给自己的信。信的内容也很简单,就像傅雷家书中的尊尊教诲。“皓天,我和你母亲走了。帝鸿氏部落就交给你了,你要好好治理部落。如有劫难,可到黄鹤山人处寻我。”读了这封家书,皓天内心对父亲也是非常感激。但这也意味着他要独自率领部落了,年轻的首领还将面对挑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