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龙驭凤
字体: 16 + -

第29章 长矛方阵

    申农氏部落的首领火羊,也和皓天一样,在积极地备战。由于上次战役中,骑兵全军覆没,只好在部落中挑选壮士,来补充骑兵队伍。骑兵对一支军队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直到今天,解放军的战斗序列中,还有骑兵连的存在。骑兵在险恶的高原山地上,还是有着他们的用武之地。

    火羊费尽了心机,在部落中征调骑兵,甚至开出了奖励一头黄牛的条件。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最后只有一百多人符合骑兵的条件,勉强组成了了一个骑兵小队。这个骑兵小队由火羊亲自统领,与上次战役不同。这次开战,火羊准备让这支小队作为机动兵力,而不是作为前锋。

    阵型也做了调整,骑兵不再作为前锋。前锋改由重甲步兵担任,列成方阵,士兵们手持长矛列阵于前。长矛阵排成三列,每列队员紧紧相连,共同御敌。这个阵法,有点类似于古希腊的马其顿方阵。亚历山大大帝,使得这个方阵变成了一种传奇。他战无不胜,建立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

    马其顿方阵,是一种早期步兵作战时的战术,希腊重步兵方阵的改良方阵。在荷马时代以前,步兵打起仗来像一窝蜂似地杂乱无章。所以有严格阵法的马其顿方阵能轻易地打败数量上占优势但较混乱的敌人,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战术上的创新。

    和古中国不同,古希腊世界中的早期战斗模式主要是由贵族出身的战士们之间进行的单兵格斗战。随着盔甲护具逐步从皮革制过渡到青铜制,士兵们的防护力得到了增强,但动作却变得愈加迟钝。特别是古希腊军队广泛装备的青铜圆盾沉重无比,必须以数道皮带绑缚在左臂上才能支撑得住,使用时甚为不便。

    为了克服上述缺点,在军队的主力转为由非职业军人出身的有产市民构成后,为了互相掩护缺乏防护的身体右侧并有效地进行战斗,方阵战术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左右应运而生。公元前四世纪,方阵战术在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和他的继承者亚历山大的时代发展到了顶峰。基本队形变为手持六米长枪的十六人纵队,并有骑兵和排成松散队形的轻步兵掩护配合。各兵种有机结合成原始的多兵种混成部队,在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

    亚历山大是火羊的晚辈,估计这方阵是不是从申农氏传过去的,也未可知啊!当然,申农氏的这个阵法,肯定没有马其顿方阵那么完善。火羊之所以创出这个阵法,一来是原来作为前锋的骑兵精锐尽失,二来就是为了克制帝鸿氏的骑兵而设计的。

    早在和北方游牧部落骑兵脚手时,火羊就在想克制骑兵的方法。克制骑兵的方法,中原的农耕民族可谓是想了上前年。期间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偶有胜利,却最终束手无策。大明王朝的火铳,还是没能抵挡住满清入关时的铁骑。直到热兵器时代的到来,才终结了这一历史难题。

    长矛阵当然不能像皓天发明的战车那样,来进行一下演习。骑兵可是很金贵的,就剩下一百多了,伤了一个,那首领也是会肉痛的。骑兵不能实验,火羊就命人找来了几匹老弱病残的驽马来测试。让步兵们先列好长矛阵,然后把马的眼睛蒙上,用火烧马的尾巴,让马冲向方阵。

    这几匹马,虽不是什么正常的货儿。但兔子急了也咬人,何况是尾巴被火烧了。被火烧焦的尾巴,带给马巨大的痛苦。剧痛之时,后面还有人不停地抽打着屁股。马也是被逼疯了,急红了眼,发狂一般冲向了长矛阵。长矛阵中的士兵,见了受惊的马,心里也是有点慌慌的。

    但好在三列人,紧紧依偎着。有战友和自己同生共死,胆气也都提了起来。手中拿稳了坚实的长矛,准备迎接马的冲撞。果不出火羊所料,马根本没有冲进阵里,被阵前的三列长矛刺了个透心凉,成了几只“大刺猬”。看到这几只大刺猬,火羊终于开怀大笑,“哈!哈哈哈!帝鸿氏的骑兵,也会是这个下场啊!”

    “火羊万岁!火羊万岁!火羊万岁!”“战胜帝鸿氏,夺回故土!”“为死去的兄弟报仇!”“报仇雪恨,还我河山!”士兵们一个个欢呼着,申农氏的士气好像到了战败以来的最高点。所有族人都对火羊的长矛阵,抱着莫大希望,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长矛阵的背后,还是弓弩手的阵地。只是四周没有了重甲步兵的保护,这些步兵都到了第一线。重甲还是比较有限的,赶制起来也费事费力。所以除了弓弩手,就只有几十个士兵负责守卫。

    第三层是火羊率领的中军,这些是部落中剩余的精锐,还包括了那一百多骑兵。中军准备随时调动,进可攻,退可守。最后就是普通的步兵了,还是占了士兵中的大多数。这次的布阵,相比上次战役,还是有了很大进步的。

    交战的地点依旧是平原,只不过这次没有了大河,双方的水军也就没有出战。此地名叫河垣,三面空旷无人,北面是一条大河。因为中间有一段断壁残垣,所以叫河垣。火羊约定,在中间的那段残垣的南面交战。所以帝鸿氏的人马要渡过大河,前往交战,真可谓是背水一战啊!

    地形对申农氏部落非常有利,自己背靠平原作战。而帝鸿氏部落需要渡河作战,万一战败,整个军队面临着全军覆没的危险。能不能乘船逃跑,那还要看是否跑的快了。失败的日军曾在东南亚战场上,被我国军追得丢盔弃甲。在套上竹筏时,吓得赶紧开船,连同伴都不顾里,甚至砍掉了同伴抓在竹筏上的手,只为了快点逃命。

    同样的情形也在敦刻尔克上演过,不过英法联军没有出现日军那样的人道主义危机。虽然有损失,但是最后三十三万六千人登陆了英国,比预期的五万人或十万人高了好几倍。皓天之所以答应了火羊,选择渡河。那可别忘了,帝鸿氏部落豢养着十几条青龙,这些大家伙现在都长大了六七米长了。

    有着这些青龙拉的独木舟,龙舟的速度可是不一般的,量申农氏也追不上。况且,帝鸿氏背水一战。也许能像韩信说的那样,置之死地而后生!所谓兵法,最重要的就是能学会韩信的灵活运用。虽有背水而阵,是兵家之大忌,但是兵法所云,也未可尽信啊。马谡不也置之死地而后生了吗?最后不还是痛失街亭,被诸葛亮挥泪斩了吗?

    又到了开战的那一刻,战争总是无可避免。人类自从出了伊甸园,就好像进了死活同,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而且还不断为了各种战争,寻找着各式各样的借口。有时候真的怀疑,社会究竟实在进步,还是在退步!

    这两个部落的战争避无可避,双方都为了争夺领土而战。皓天已经不再满足于仅仅占领申农氏的北部故土了,还是想征服整个申农氏部落,继而号令天下。取代申农氏,让帝鸿氏成为天下共主。从泉野胜利后,这个梦,每天晚上皓天睡觉时都在盘算着。

    皓天的志向可比魏晋南北朝时的后人,宗悫“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要远大得多。皓天可是要一统华夏的圣贤,自然不满足于乘风破浪。但也要开天辟地,再造人间,面临的困难,可比当了将军、刺史的宗悫来得多。一场场的战争是必须面对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只不过是孙子的美好幻想。

    就连日后的一代儒圣,先师孔子也曾言道,“凡文事者,必以武事备之”。在史诗《孔子》中,孔子是一名非常出色的军事家,而不是人们普遍印象中的文弱书生。电影中的这段场景,都是有史实根据的,演绎得没有《三国演义》那么夸张,可以说就是历史。

    先秦时期,文人的偶像都如此尚武,更别提皓天这样的热血青年里。其实那时候的每个部落,骨子里都有那么一股尚武的精神。才导致了日后的争斗不休,打着打着,就打出来了一个大帝国。开战在即,双方都不敢大意。皓天和火羊都不想提前暴露自己的阵法。

    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所以战前隐瞒自己的阵法,是非常必要的,更何况先秦时代的阵法还只是初具雏形。皓天的做法是将车和马分开,将车用人力运到战场,再用布盖住,等开战时再组装起来。火羊也不用怎么隐藏,军营中都是七七八八的,远望也根本侦查不到有价值的情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