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风飞扬
字体: 16 + -

第70章 论道(二合一章)

    想到白花花的银子就会飞来,蒙恬心情大好,明日起,再也不必拮据,改革必加快进行。

    而文比就不像武比那般两人两人对决,可以全部学子一起上。

    时间也是三日,每天蒙恬出一个题目,学子即兴发挥。

    今日是中秋,蒙恬出了一个‘月’字做题,也符合华夏人的思维。

    一个时辰后,众学子陆陆续续交了试题,等明日蒙恬公布结果。

    此时,又一个老者站出来道。

    “听闻昔日蒙大人在咸阳留下两首惊世诗,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不知今日,能否让吾等儒门弟子开开眼界,月空当前,也做一首惊世之作。”

    “大胆。”

    周术与唐秉同时开口道。

    此人其心不善,用意不良,是在怀疑咸阳两首诗是否蒙恬所作,要他现做一首,以示证明,若蒙恬作不出,自会颜面扫地。

    老儒生用意蒙恬岂会不知。

    他摆手阻止暴怒中的周术、唐秉二人,脸上对儒门老者升起一丝冷意,不过瞬即散去。

    心中打定主意,绝对不能让儒门壮大。

    否则儒门就会像汉武帝之后,将别的门派赶尽杀绝,遏制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既然先生想见识吾之文采,吾若拒绝,反倒显得小气,不如先生与吾一道以‘月’为题,作赋一首,流传于世。”

    “甚好。”

    老儒自持文学不会输于蒙恬,站起答道。

    他也认真研究过蒙恬的《出塞》和《满江红》,觉得这些军旅生涯诗词,只有蒙恬这种将军才能作出,而风花雪月的诗词,必不是蒙恬强项。

    他若能以诗文压住蒙恬,不但世人会高看儒门一眼,说不定自己回到咸阳,可受到胡亥重用。

    “那蒙某献丑了。”

    蒙恬拿起笔墨,在白纸上一边写一边读到。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两句诗词一出,众人都相互看看,觉得平白无奇,不如他前两首诗那般绝艳,开头就能震慑人心。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嗯?

    这诗实在有点像喝白开水一般无味,连唐秉也皱了皱眉头,生怕蒙恬江郎才尽,写不出前两首的巨作。

    突然,蒙恬声响提高,笔走龙蛇,继续道。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好!”

    这句一出,立即改变前面两句韵味,有人忍不住叫了一声好。

    开头两句是为了点缀这里乘风归去,高处不胜寒。

    说得就像蒙恬是月中之仙掉落凡尘,现在要回到月中,但又害怕月中的寂寞而不愿归去,绝对是神来之笔。

    一个‘归’字,如道明他本不是凡人,实乃大气之极。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又是铺垫,众人都神领神会。

    果然,下面一句,又是神来之笔。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蒙恬继续落笔,一气呵成,众人憋住呼吸,他们被此文惊呆,绝对是一片惊世巨作,还没写完神韵已经出来。

    蒙恬深吸一口气,最后吐出千古绝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哗——

    最后一句点睛之笔,让所有学派之人纷纷称赞,此乃绝世文章,谁能作出。

    叫好声,掌声从四面响起。

    百姓不懂诗文,但见文人墨客都在称赞自己敬重的蒙恬,也当然跟随叫好。

    老儒本想提笔作赋,听到蒙恬读完这首《水调歌头》,咕地咽下一口吐沫,满嘴苦涩,定在当场。

    这绝对是一篇千古之文,他就算文采不错,也作不出一篇与此文相比的诗章。

    幸好大家都在议论此文,顾不得记起他,正想偷偷离开。

    周术却大声道:“老先生,到汝作赋了,请开始吧。”

    众人才想起蒙恬是与他比试文采,将目光注视在老儒身上。

    儒袍老者老脸通红,顿时手脚无措,咬牙狠心,拉下脸皮道。

    “大人文章炫目,老朽自愧不如,愿此服输。”

    以其作出文章被人相比取笑,还不如大大方方认输,起码还能挽回一点声誉。

    除儒家学派学子羞愧难当,其余学派无不捂嘴偷乐,儒门自持文采过人,经常言语漠视其他学派,这次被蒙恬打个耳光,也算报应。

    老儒生主动认输,蒙恬自然也难得与他计较,免得被人说自己欺老。

    正想宣布接下来今晚的重头戏——论道。

    人群中有一人喊道:“不知蒙大人此副墨宝是否出售,某愿以百金求购。”

    哗,众人朝声音发出的地方看去,乃是平原君的一个富商。

    这副蒙恬亲手书写的墨宝绝对价值连城,乃是万人见证,蒙恬亲手所写,没有半点水分。

    “昌平刘家愿出二百金。”

    “江州陈家愿出五百金。”

    “司隶高陵黄家出千金求购。”

    ......

    大手笔,千金求一文,自古谁能写出如此金贵的一份手稿。

    一场诗文比赛变成了拍卖会,学子望向这些充满铜臭的商人气愤不已,绝世文章可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不过为暗自心痛,自己没有那么多钱,不然早就加入竞拍行列。

    还有商旅想继续报价。

    第一份‘纸’,第一份蒙恬的墨宝,若能收藏,以后岂止万金,许多有眼光之人都看到这篇《水调歌头》的珍贵。

    “诸位。”

    蒙恬微笑摆手,道:“实在抱歉,此文吾已打算送入,所以不出售。”

    啊——!

    千金不卖,用来送入,谁是这个幸运儿?

    “灵儿,此文送于你,只有灵儿才能当得起月中仙子。”

    哗!

    诸人再次爆发出哗然,原来蒙恬文中所写的不愿归去的仙子就是赢灵公主。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应该就是指二人心声吧。

    赢灵徐徐步出,接过蒙恬手中的《水调歌头》,脸上升起两朵红云,一溜烟小跑回郡府。

    关上房门,将手稿捂在胸口,心中又是甜蜜又是羞涩。

    这是蒙哥哥第一次向她表白,还在如此多人的情况下,羞死人了。

    赢灵出来闪一下的身影,已经让无数人为之倾倒,个个拉长脖子,看着退回郡府的背影望眼欲穿。

    嬴灵公主,果然与蒙恬情投意合。

    有人心中冒出酸味,也有人为二人祝福,才子佳人,天作之合。

    剩下今晚最后论道一事。

    蒙恬走在擂台正中央,正色说道。

    “至周朝起,华夏历经数百年战乱纷争,各诸侯国无不想一统江山。至此,也出现了许多巨子圣人,把定国安邦之念书写成文,在诸侯国中推行。”

    “无论是法家、道家、儒家,或是墨家、兵家、黄老等都希望脱颖而出,以证明自己才是兴国之道,今夜,吾让诸公再次论道,若哪家能服众,河套管辖内,必用期学。”

    蒙恬不分大小学派,令人安排桌席,每家派出三人,分左右而坐。

    对于阴阳家、杂家、农家这等小学派,也能与法、儒这些大家一块论道,也甚为开心,内心感激蒙恬能一视同仁。

    “大人,法乃治国根本,无法则乱,秦用法家百年便一统江山,何况大人还称是大秦臣子,并不自立,为何要弃法而择别学?”

    法家代表先声夺人,他们有天然优势,毕竟大秦用法家短短时间就统一了江山,是个活生生例子。

    虽然法家不满蒙恬拒咸阳不受皇命,但幸好蒙恬已经表明,自己还是大秦之人,不会自立。

    他们当然不希望除了法家之外,有别的学派在河套势力范围作大。

    “嗯,是有一些道理,法乃治国根本,这话吾很赞同,可秦重用法家,才出现了李斯、赵高这等专权之臣,法家代表,汝能告诉我是何原因否?”

    蒙恬待他们说完,直接问道。

    对蒙恬责问,法家之人面面相觑,不说李斯、赵高是否篡改始皇帝遗诏,单现在李斯将权力集于一身,他们就无法辩驳。

    只有蒙恬心如明镜,法家注重权力,却没有制衡权力的机构,不出权臣才怪。

    “大人,道家如何,吾道门讲究天命所受,人心自然少了欲念,百姓诸侯各安天命,无非分之想,岂不易管理。”

    道家见法家无言,趁势说道。

    道家所言,就是让天下人各安天命,生下来是百姓的命,就老老实实种田耕地,是当官的,就要本份做官,别想着作皇帝梦。

    它没有法家的严苛,甚至是放由百姓,不加以约束,因为人心安稳,自不会乱。

    在历史中,刘邦夺得天下,最初就是采用道家治国。

    无为之治,的确让百姓生息繁衍,汉朝国力恢复极快,到汉武帝期间,无论人口、经济都得到空前发展,汉武帝才有力量一举打败匈奴。

    不过,道家治国,也把华夏人的血性磨灭了,说白了就是让天下人都认命,不要去争。

    蒙恬哈哈一笑,推开桌子站起来,走到台前,对台下百姓喊道。

    “按道家之言,尔等百姓,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不但是尔等,以后世代子女都是这般,你们认命吗?”

    百姓群情激奋,举手握拳喊道:“不认,不认,不认......”

    声音之大,把诸学子吓了一跳。

    蒙恬微笑,当时他就是对百姓说,不能认命,必须要用知识掌握自己的命运,才让他们将子女送去学堂。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吾的百姓岂是天命能安排的,若一个人,对未来没有希望,与行尸走肉有什么区别。”

    蒙恬言论让在座之人大吃一惊,这是要给百姓开智呀。

    但一想到九原的学堂,顿时明了,蒙恬是给天下百姓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本来只是士族才有的专权被无情打破,难怪天下士族恨蒙恬入骨。

    “大人,儒家之学讲究君臣父子,万事取之有道,提倡仁、义、忠、礼、智、信......”

    儒家见法、道两家被蒙恬驳的灰头土脸,自以为机会来了,立马说道。

    谁知不等说完,蒙恬即打断道。

    “儒学吾也有感悟,论无常、论君臣、论父子,也有不少圣言,如社稷为重君为轻,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儒门学子刚露出欢颜,蒙恬接着道。

    “可儒家都是站在教导天下的角度去看事物,教了君,教了臣,教了父,教了子,却忘了最重要一点,教民。”

    “你们不懂,社稷是谁的社稷,不是帝皇,也不是庙堂高论那群人的,而是天下苍生的社稷,在儒学眼中,只有高高在上的君皇,没有普天下的百姓。”

    蒙恬舌战群儒,一人把几大家辩的哑口无言。

    “大人,兵家乃国之利器,是否以兵家为长?”

    兵家学子一言,几乎惊醒了众人。

    是呀,蒙恬出身兵家,现又是领兵作战,自然会认可兵家,看来兵家要独占鳌头了。

    哪知蒙恬摇摇头。

    “兵乃利器,国不可一日无兵,但过于重视兵家,就会穷兵黩武,离亡国之日不远矣。”

    蒙恬之言,让众人又是一愣,居然不是兵家。

    连续否决四大家,郝刚露出心领神会一笑,暗道蒙恬是为墨家铺好道路,只等他开口。

    “大人。”

    郝刚站起对蒙恬拱手,自信道。

    “墨家一贯提倡兼爱、非攻,郝某最近颇有心得,祖师爷这话忘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墨家应该将兼爱之心,非攻之念灌输在大秦当中,少做骨肉相残之事。而对外族,则要兵强马壮,无情碾压绝不留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