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风云史
字体: 16 + -

第8章 黑与白

    长安城中,靠近外城城门的一处熙熙攘攘的坊市间,一台八人合力肩抗的气派轿子,在坊市的主干道上不紧不慢的前进着。

    两列佩刀护卫在八抬大轿的两旁推开挡道的人群,在路上开辟出一条专道来。两名捧着锣鼓的府差走在队伍的前端,鼓足了腮帮,撸起了袖子,吹着唢呐,打着鼓。

    “行了行了,让前面的别闹动静了。”

    轿子里坐着的褚遂良揉了揉阵阵发痛的脑袋,没好气地和一旁默默跟着轿子行走的佣人说道。

    佣人应了一声,正准备去叫停前面卖力吹啰打鼓的二人。却又被轿里的主人伸手制止住。

    “算了,本官想下来走走。”

    说着,褚遂良敲了敲身旁的木板,也不待抬轿佣人落地停稳,便抬腿迈出了气派的八抬大轿。

    褚遂良负着手,在一群侍卫佣人的簇拥下,漫步在热闹的长安外城中。

    街边各式各样的摆摊小贩叫卖的声音不绝于耳。

    “新鲜多汁的西红柿,瞧一瞧,看一看喽!清热解毒,平肝去火。一块五开元币,一斤营养带回家!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

    ”一块五?便宜点呗。”

    “良心价了啊,大婶。”

    “黑心!”

    “。。。。。。”

    “刚刚从自家地里采摘的新鲜甘蓝,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啊。”

    “这都几月份了?还新鲜?”

    “哎呀,大伯啊,某家菜种的周期长嘛。”

    “少扯淡,多少钱一斤?”

    “一块开元币”

    “唉,唉,大伯别走啊,价格咱可以商量啊。”

    褚遂良看着街两旁来来往往逛着蔬菜水果铺的人群,微微叹息了一声,继续向前走去。

    自上元元年至今,中原持续的高温无雨带来的干旱,导致农耕大面积歉收。而长江下游却暴雨不歇,造成的洪水不仅带走了成百上千的生命,还卷走了百姓一年又一年的辛苦劳作。

    农耕的人口因为天灾人祸的影响逐年下降,不登记、不纳税的流民开始向大唐的各个城池蔓延。

    谷物的稀缺使得各地米价空前上涨,酿酒也成为了朝廷禁止的事项。能吃饱饭是绝大多数底层百姓的最大期望,所以对能不能酿酒倒不甚关心。

    各地的蔬菜水果也是成为了稀品中的稀品,能吃上新鲜的大白菜和可口的嫩梨简直是一种不可得的奢望。

    长安作为大唐的都城,繁华程度是其它各个大小城池无法比拟的。虽然干旱、洪水和虫灾带来的灾难,严重冲击了繁盛一时的大唐,但长安城倒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街边小摊上摆着各式样的水果蔬菜也是不足为奇。况且有京师设立的常平属,都城内的米价也还算保持在正常范围之内。

    褚遂良负着手,慢悠悠的走在一堆严阵以待的护卫之中,眉头紧锁,思索着最近令他烦恼至极的事。

    自从这武昭仪被李治圣上封为皇后之后,就开始大肆招揽门下之徒,延伸自己的左膀右臂,其势力不断扩大。但她还不满意手中之权势,便以天下之景,号天后之位,自此与李治圣上并称“二圣”。

    这二圣临朝的消息犹如黑夜中之烽火连台,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到这时,李治皇上才察觉着形式的不妥,下旨宰相上官仪起草废除武皇后的诏书,但消息被武后安插在皇帝身旁的公公泄露,致使废立之事作罢,宰相上官仪落得了个满门抄斩的下场,直令人唏嘘不已。

    几年前,这李治皇上却不知是患了什么风疾,头晕目眩,目不能视,再也无法操劳政事,这上朝之事,也是无从做起了。武后自然而然掌握了朝中大权。

    现在唯一能和当朝天后一较高下的便是其姐姐——韩国夫人。

    褚遂良停下沉重的脚步,眯着眼睛看向飘荡的白云。

    昨日,韩夫人的宝贝儿子在酒肆中死于非命。原本武后不予理会的关于农耕拨款之事的奏折,现在却满口答应,条件便是让他批准大理寺审理此案的律书。不用褚遂良他自己的屁股想也知道,这是武皇后针对韩府做的勾当。

    褚遂良深知自己已身处这场权利斗争的漩涡,但身在其位,进退不由己。

    正义坦荡的胸怀告诉他,这律书签不得,若签,便是害了一条无辜的人命,也枉对韩夫人之子的在天之灵。但不签,不仅仅是自己与武后对立,更是愧对天下百姓,这拨款不下,不知有多少流离失所的人们还要饥寒交迫的为生存挣扎。尤其此时整个大唐北面和西部高原正和突厥激烈交锋,正是急需军饷之时,若错过此次良机,再想拿到拨款便是登天之难。

    对于突厥,褚遂良倒是不在意,一些蛮人而已,骚扰段时间,自然会走,岂是大唐之对手。而百姓的大小之事,在他的眼中,便是一等一的大事。所以褚阁老不管在大臣还是人民的眼中,永远是在世的活菩萨。

    而现在,这个活菩萨就要亲手断绝一个无辜者的生命,还是以凌迟这种及其残忍的手段。这让褚遂良甚是心痛无奈。

    一旁跟随的佣人看着闭眼揉着脑袋的主子,上前一步,关切的问道:

    “褚右丞,您是否身体不适,要不先回府歇息吧。”

    “不必了,某还想再走走。”

    说着,褚遂良迈步继续沿着街边向前走去,穿过熙攘的路口,看着街边林立的大小商铺,倾耳茶馆中的欢声笑语,心情也算是好了些许。

    就在这时,十几匹高头快马在主人的鞭打呵斥之下,从褚遂良一行人身旁呼啸而过,扬起青石板路面上的阵阵尘灰,呛的一群人连忙用衣袖捂上了口鼻。

    “放肆!哪来的不知礼数的乡下匹夫!”褚遂良队中一侍卫大喝一声,抽出腰间佩刀,足下攒力,一个箭步塔在石板路上,飞跃而起。

    一个瞬息间,侍卫便窜到了快马队伍的末端,换腿再次点地,跳与高头大马并齐一般高,手腕一转,左手弯刀反握掌心,右臂张手一抓,竟将那骑马之人生生掀翻在地!

    被掀下马之人暴怒呵道:

    “反贼,某看你是贱命太长!”

    说着,指尖发力,就要摸向腰间配剑。

    哪知这侍卫更是蛮力,右掌松开掀翻在地之人的衣角,一把掐住其脖颈,牢牢按在身下,左臂一举,将刀尖抵在了身下人的左胸之处。

    “反贼?怕应该是尔这不长眼的家伙吧。堂堂大唐都城,谁准许尔这白痴在街上快马驰骋了?冲撞了某家尚书阁老,该当何罪!”

    躺在地下的骑马之人看着胸前的尖刀,也是无可奈何的放弃了挣扎的意图,脸上却依旧凶狠,骂道:

    “尚书阁老?尔个智障!看清楚老子身后衣上的大字!”

    正待说话间,前面十来匹骑马之人发现后面的动静,纷纷呦呵着掉头赶来。

    “阿秀不得无礼!”褚遂良迈步走向街中央,身旁众人慌忙紧随而上,跟其左右。

    褚遂良边走边抬起衣袖挥了挥面前扬起的尘土,摇了摇头,叹道:“这南区坊市的卫生也不知是谁负责的,按《唐律疏议》的规定,可以抓起来行六十大板了。”

    被唤作啊秀的侍卫听到主子的命令,脚跟一踩,手一抽,松开地上之人,跳开而去。

    这时,转身回来的十余匹快马中,一头领摸样的人,看着被掀翻在地的手下,怒上脸梢,斥道:

    “谁家的狗,敢动某神策军的人!”

    “哈哈,对不起了官爷,某褚遂良没好好看管自家之人,实属抱歉。”

    “褚遂良?”领头之人原本凶神恶煞的面容像变戏法一般,换上了一副憨态可掬的笑脸,随即翻身下马,拱手行礼,“原来是褚右丞,原谅在下有眼无珠,不识泰山。刚才无意间冲撞了阁老,还请恕罪。”

    “阁老?某说牛三啊,怎么自从尔当了执戟长,这胆子怎么也变这么小了。某堂堂神策军可是为天后效力的,就算当朝宰相又怎样!”

    被羞辱的神策军兵卒,恼羞成怒得从地上窜起,瞪了一眼那执戟长,随即转头狠狠地怒视着刚刚骑在自己身上的侍卫,手中紧攥佩剑,脚尖搓地,预势一扑而上。

    这领头之人官阶虽低,但哪受得了手下之人在大庭广众之下羞辱于自己,一个马鞭高高扬起,狠狠地抽在了还在骂骂咧咧的兵卒身背上,怒骂道:

    “尔个狗东西,某看你是想造反!竟敢直呼老子的名字!”

    兵卒吃痛,嗷的一身,一跳而起,转过身来,瞪着执戟长,嘴角因为愤怒,竟自己咬出了鲜血,吃人般的眼神似乎真的想要以下犯上。

    褚遂良在一旁看得已觉不妥,刚要上前调和解围,却听见街边茶楼中一清亮的嗓音带着诗意的韵调飘散而来。

    “朝避猛虎,夕避毒蛇;磨牙饮血,杀人如麻。

    东市办丧,西市成亲;同脐相连,血流成河。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长安之险,危于内城;贱民之命,不如蝼蚁。

    南市坊,侧身西望长咨嗟!”

    顺着诗声传来的方向追寻而去,街边茶楼的二楼扶栏处,一面容清秀,年纪三十有许的白衣男子,傲然挺立。

    “尔这狗贼,居然敢语不轨之言,辱圣上之名威,还不快快下来受死!”那原本还在和下属僵持的执戟长,听到白衣男子高声朗诵的诗词,虽然没读过书,但这诗句中表达的侮辱讽刺之意任谁也能明白个大概。

    “尔一口一个狗贼,却不知真正祸害大唐之盛世的狗贼,是像尔们这样侍奉于暴君的哈巴狗。”立在街边茶馆二楼的白衣男子淡淡地回呛道。

    “放肆!”执戟长早已怒火中烧,今日不仅在众人面前被部下羞辱,又被这不长眼的家伙出言不逊。现在倒极是想要挽回些颜面,便不顾身旁当朝尚书右丞的劝阻,手腕一抖,抽出腰间佩剑,脚掌点地,跳上茶馆边乘凉放置的帐沿,身法迅猛的借力窜上了二楼。

    也不多言语,执戟长举剑便是刺向白衣男子的心胸正中。

    原本周围看热闹的人群,被这官差的突然出击惊的停止了交头接耳的讨论。茶馆上正休闲的人群也是被吓得四散避开。

    褚遂良看到这神策军小头头居然直接下死手,想要出言制止,但剑锋距白衣男子只在咫尺,也是为时已晚。

    就在执戟长得意的以为自己已然得手之时,哪只这白衣男子却轻转脚踝,身体一侧,避开了直捣心窝的长剑,衣袖一抬,竟伸手抓住了执戟长握剑的右手,一个虎爪式掰腕,生生将握着的手撇弯了九十度!

    那执戟长哪受得了骨折的疼痛,哇的一下喊出了声,手掌一松,宝剑应声落下。白衣男子另一手顺势接住掉落的剑柄,目中透出冰刺一般的寒冷,淡淡地说道:

    “老子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死于某李太白之手,尔也没甚可惜。”

    说着,这自称李太白之人,手攥宝剑,一个发力,便刺向了那执戟长的面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