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国家的崛起
字体: 16 + -

第一卷 山雨欲来风满楼 第二十二章 破纪录的第一次早朝

清朝的早朝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样,其实清代并没有早朝这一固定的形式,而是以御门听政来代替,只是人们习惯性的还是将这个御门听政称为早朝。

    早朝之上也不是什么事情都往外说,一般比较涉及机密的军国大事,都是皇帝和军机大臣在军机处或者是南书房内商议定夺的,至于其它的一些日常政务要么是交由内阁或军机处协商后,交各部办理,然后拿个回执或者章程给内廷即可。而早朝一般更多像是一个形式,宣示皇上的勤政爱民的形象,一般每旬日举行一次早朝,在所议论的都是些无关紧要的事情。

    只是道光二十五年腊月的第一次早朝,也是道光二十五年的最后一次早朝,却是开了一个先河。

    且说这日早朝,内阁、军机处、各部尚书、进京述职的二品大员都在乾清宫内站着,而在京从二品以下,四品以上;外地返京述职的二品以下,三品以上官员,都在乾清宫外按班站立。此时的乾清宫如果有航拍的话,也是可以看到黑压压的一片人头,可以说整个清廷的执政精英均集于此。

    这个时候道光帝还未上朝,各个官员都寻着自己熟识的同僚在聊天,聊天的内容无非是酒色财气哪家强之类的闲篇。而殿内的大臣则相对比较安静,由穆彰阿和潘世恩两人领着分立在左右两边。穆彰阿与潘世恩两人相互作揖寒暄,聊些不关痛痒的话题,他们底下的人也是各自寻伴,但是中间那条楚河汉界却是没有人跨过去。

    没过多久,总管太监王安福走了出来,高声喊道:“圣上登朝,群臣肃静!”

    哗的一下,整个乾清宫内外顿时安安静静,各员也都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站立好,眼观鼻,鼻观心的低头肃立。再没多久,王福安又喊道:“圣上驾到,群臣请安!”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群臣整齐划一的三叩九拜,山呼万岁。

    道光帝一挥手,道:“众卿家平身!”

    “谢万岁!”群臣起立。

    见众人都站了起来,道光帝对着王福安示意,王福安上前喊道:“圣上有旨,今日早朝,众臣工有何事启奏,若是无事,便散朝会。”

    话音未落,之间左班之中,穆彰阿身后闪出一群大臣来。

    “微臣工部侍郎张芾,有本上奏。”

    “微臣光禄寺卿何桂清,有本上奏。”

    “微臣通政司付使彭蕴章,有本上奏。”

    “微臣翰林院侍读许乃钊,有本上奏。”

    “微臣大理寺御史李贺,有本上奏。”

    ……

    一时间内大殿之内跪倒了将近二十来个大臣,有在职的京官,也有述职的地方官,有中枢衙门的,也有六部九卿的,这个阵势是清朝立朝以来的第一次,一时间倒把道光帝给吓了一跳。心想,朕没做错啥事啊?这帮子大臣在这个场合搞这么一出,是要闹哪样啊?道光帝没了辙,那眼睛瞅着穆彰阿和潘世恩,意思是问他们这种不按常路出牌的是在唱哪一出啊?

    穆彰阿和潘世恩低头站在那里,就当没看见道光帝的询问,一言不发。

    道光帝没有办法,只好说道:“众卿,有何事启奏?”同时示意王福安将奏本拿上来。

    张芾领头回答道:“回皇上,微臣在此恭喜皇上,贺喜皇上,天降大祥瑞于我大清,实在是我大清历朝以来最大的福气事。臣等均是在此恭贺皇上,向皇上上贺表的。”

    何桂清、彭蕴章等人也是同声附和道“恭喜皇上,贺喜皇上。”

    道光听到这里,心里才放下心来,暗想道你们这帮天杀的,把老子心肝给吓得扑通扑通的,不知道朕的身子骨不好吗。但是嘴里,却是说道:“有何祥瑞啊?朕又有何喜啊?”叫王福安拿出张芾的折子来,看了一会。

    原来张芾的奏章的写的是夸四阿哥的,说他提出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论,切中当朝之时弊根结,是警世之言。又说皇上有子如此,是皇上的宏福,也是大清的宏福。还说四阿哥能有此番言论,足见才智过人,更是老成谋国,大清万年江山可期等等之类的,反正话里话外就是一个意思:皇上,你生了个好儿子,你这当爹的有福了!

    道光帝本来就是十分喜爱奕詝,对他所提的言论也是深表赞同,只是不在身边,不好拉过来详细询问,但是对奕詝所提的九大变之说,也是一万个赞同,向他小小年纪能够有此番惊人的见识和洞察力,心里也是十分的得意。自古以来哪有当爹的不喜欢看到自己的儿子被别人夸赞的,更何况还是自己最中意的儿子,所以看着看着,脸上就笑成了一朵花,嘴里还谦虚道:“竖子值不得众卿如此夸赞,值不得,值不得,还需磨练!还需磨练!”

    张芾等人听到皇上的谦辞,又看到他脸上的表情,哪里不知道这是在谦虚,所以马屁拍的更响了,一时间,众人纷纷说四阿哥是天纵奇才,是生而知之者,大清有此继承人乃是祖宗显灵啊;说他本就仁慈无边,再加上如此见识不凡,一定是皇上的教导有方;还说他四阿哥不愧为天家贵胄,尽得皇上真传啊。反正就是一个字夸,两个字狠夸,三个字死命夸。

    道光帝更是乐不可支,大笑连连,还一个劲的直摆手,表示四阿哥年纪尚轻,资历不够,贻笑大方等等之类的谦虚之词。

    就在群臣大拍马屁之时,穆彰阿、潘世恩两人倒是一言不发。一个是幕后推手,一个是冷眼旁观,两人各自有各自的心事,但是行动上却是出奇的一致,不参与。道光帝此时开心的很,倒也没有发现此二人的一样。

    就这样在一阵喧闹之中,早已过了一般早朝的时辰,时至晌午,道光帝龙颜大悦,也是很难得表示要留群臣一同饮宴,以示君臣同德,上下一心。群臣当然是山呼万岁。道光帝便就叫王福安下去安排宴席不提。

    就在此时,穆彰阿略微整了整自己的顶戴袍服,这是一个暗示,早有穆党中人见到了,便去通知殿外安排好的人。就在道光帝龙颜大悦的时候,忽听得殿外,有一个声音高喊:

    “微臣御史周培胜,有弹劾奏章上奏!”

    这一声犹如金瓶乍破,一时间通殿内外鸦雀无声。潘世恩暗道一声不好,这是穆彰阿的黄蜂尾后针了,杀招来了。所以便示意自己身边的人上前呵斥。

    可就在潘世恩等人还未动作之时,张芾却抢先一步说道:“大胆周培胜,即便你是御史,有风闻上奏之权,但在此时上本弹劾,你是何居心,难道是想邀一个直胆孤谏的清名吗?”

    这句话端的无比厉害,把潘世恩他们的话给堵死了,明着是在训斥周培胜不合时宜,不知道时间场合,但实际上却是在提醒道光帝周培胜是御史,有随时随地上本弹劾的权力。

    道光帝心中也是郁闷非常,本来挺高兴的事,现在让这个周培胜给搅得兴致全无,而且他还不能不听,若是在私下场合,道光帝还能一走了之,今天群臣毕至,若是一走了之,反倒会在历史上留下一个不听谏的差评,所以也是按捺住火气,不悦的说道:“周培胜你是御史,有风闻奏事之职,说吧,你今天想弹劾谁?”

    “臣要弹劾四阿哥奕詝!”周培胜也是光棍,说完一头磕在地上,双手高举奏章,赖在地上了。

    “放肆!周培胜,你当皇上真不敢杀言官么!”这个时候穆彰阿出来说话了。

    潘世恩这时也不得不对穆彰阿挑大拇指,这句话说的太厉害了,一句话就把周培胜从死亡线上来了回来,大清朝立朝两百多年,哪怕是雍正朝文字狱大兴之时,也未曾杀过一个御史言官,穆彰阿此时用这句话一句话就把周培胜置于了不死之地。

    道光帝心中怒火万丈,但是听得穆彰阿所言,也是万般无奈,也只得由着这个周培胜把话说完,便道:“周培胜!朕就让你把话说完,若是说的没有根据,胡乱攀扯,祖宗家法朕杀不了你,朕也要治你个戍边轮台之罪!”

    周培胜战战兢兢的说道:“皇上圣明,微臣要弹劾四阿哥奕詝三宗罪!第一宗罪,不孝之罪。皇上秋狩,四阿哥理应随侍皇上身边,但是秋狩期间,四阿哥却放浪形骸,肆意妄为,置圣驾、圣眷于不顾,与六阿哥行猎,至于险些酿成大祸,如此置君父于何地?!第二宗罪,结党之罪。四阿哥奕詝凭借聪明才智,由此大圣之言却不先向君父陈奏,反倒是与朝中重臣结交,此乃是结党。第三宗罪,贪赃枉法,谋财害命之罪。臣接直隶总督署行文,言顺天府商人伍从顺在承德府拜会四阿哥,被四阿哥留在了承德知府衙门,伍从顺当夜被毒死在承德知府衙门,承德府上下均是替四阿哥开脱,但是明眼人都知道,此乃四阿哥接着行刺案向伍从顺索贿不成,让四阿哥给逼死了,承德府丞沈德章陈事发时伍从顺身携二十万两银票,如此数目四阿哥尚嫌不足,贪欲之大,骇人听闻。此乃臣所弹劾的奏章,还望皇上明鉴!”

    周培胜说完,便将奏章搁在地上,自己将顶戴花翎摘下搁在一旁,俯身趴地等待道光帝的旨意。

    群臣这个时候也是大气不敢出一声,这个剧情反转的太厉害了,之前还是一片称颂,现在就这个文成武德的四阿哥在周培胜口中成了一个十足的小人,这个情节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所以更是一个个低下头来,生怕到时候皇上的怒火烧到自己。

    整个大殿上一片死寂沉沉,道光帝除了自己的心跳和呼吸声外,听不到一丝声音,他现在已经被怒火烧昏了头脑,只是身子骨一直不是很好,现在更是怒极攻心,一时间说不出一句话来,只有大声喘息,只见得道光帝面色通红,口张眼睁,须发怒张,忽的一口淤血喷了出来,昏倒在龙椅之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