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绮台
字体: 16 + -

第六十七章围三缺一

只见远处旗幡如林,清兵们涌动如潮,举刀擎枪滚滚而来。最前方有数百个百姓,正被清兵驱赶着走向城门。随着清军愈来愈近,可清楚见到纯红色旗帜,上面绣有醒目的“孔”字。

    “松锦大战之后,鞑子组建汉军八旗,旗色与满洲八旗相同。听说汉奸孔有德入了正红旗,从旗帜上的字来看,应该是孔有德领兵来攻打即墨城。”县令吃惊道。

    黄宗昌的胡须发颤,气愤地说道:“孔有德当年发动了登莱叛乱,给大明带来巨大灾难,山东百姓伤亡无数。今日他又故技重演,驱赶百姓来攻城,当真是丧尽天良。”

    “崇祯五年,孔有德领叛兵攻打即墨城,碰了个头破血流,此次亦讨不了好果子吃。”黄基冷笑道。

    葛明鉴听罢议论,回头看了看戚莹玉,只见她早已拔出戚家刀,紧盯着清军,眼睛似能喷出怒火。

    过不多时,百姓们涌至城门前,拍打着城门,央求道:“军爷快开门,放我们进城罢!”

    “乡亲们,我们若开了城门,鞑子就会趁机冲进来,全城百姓皆要遭殃,你们还是快向别处逃罢!”城上军官喊道。

    百姓们见开门无望,哭喊着向城门两边跑去。

    清军见此计不成,恼羞成怒,纵马冲入人群中,肆意杀戮。百姓们血花溅射,肢体纷飞,惨叫声阵阵,场面甚是凄惨。

    城上明军将士们怒火中烧,纷纷向负责城防的即墨营指挥使请战。指挥使下令发炮,士兵们举火点燃火炮引线。轰隆的炮声响过,四颗实心炮弹飞出,越过百姓,砸入后边的清军队伍中,打得十多个清兵血肉模糊。清军见城中有炮,便向后撤退,百姓们趁机四散奔逃。

    夜幕降临后,清军在距北城门五里地处安营扎寨。但见清军大营灯火明亮,连绵不断,气势甚为雄壮。

    县令颇为忧虑,对黄宗昌说道:“城里的官军和招募的义勇不到三千人,想守住即墨城很难啊!”

    “大人放心,老夫动员士绅们筹措粮饷,举全城之力,抵住鞑子是不成问题。”黄宗昌安慰道。

    黄宗昌看着于七,热切地问道:“乐吾有何守城良策?”

    “要多准备些滚木礌石等守城器械,做好军资保障,还要严加巡逻,肃清奸细,防止鞑子来个内外夹击。”于七道。

    “说得有理,本官这就吩咐下去。”县令点头道。

    戚莹玉听罢对话,若有所思,微微点了点头,被于七看在眼里。

    于七手指戚莹玉,自豪地说道:“于某适才所言只是抛砖引玉,我这个表侄女机智多谋,让她出个退敌妙计!”

    “这位小姑娘娇滴滴的模样,那能有甚破敌良策?”黄宗昌思道,县令脸上亦是露出不相信的神色。

    戚莹玉见众人怀疑地看着自己,自信地说道:“叔叔适才过奖了,侄女可不敢称妙计破敌!不过,胶东民众深受汉奸孔有德祸害,人人恨之入骨。若我们派人出城求援,各地军民定能鼎力相助,来个内外夹击,打退鞑子的进攻。”

    “这确实是个好主意,可胶东州县大多受到鞑子围攻,处处告急,谁肯派兵来救援呢?”县令道。

    “招远杨威有精兵三千余人,可派人前往求援。”戚莹玉道。

    “ 杨威饱读诗书,深明大义,手下将士能征善战。”黄宗昌拈须赞道。

    “我听说杨威率部抗击鞑子,所向披靡,缴获无数,深为官府与百姓所依重。”于七赞叹道。

    “我听说杨威奉刘泽清总兵之命,近来在平度附近与鞑子作战。”黄基惊喜道。

    黄宗昌忙对县令说道:“大人,速速派人出城去请杨威!”

    “即墨城已被鞑子包围,何人能有本领冲出去呢?”县令愁道。

    “大人,在下愿领人杀出城去。”于七请战道。

    “乐吾勇武过人,结交众多江湖朋友,确实是搬兵的最好人选。可鞑子人多势大,即墨城危在旦夕,正需你帮助守城,况且还不知救兵何时能来?”黄宗昌道。

    “那派谁去好呢?”县令问道。

    “诸生杨遇吉,虽说武艺并不高强,可禀性慷慨,多有谋略,请他去甚是合适。”黄宗昌道。

    “我认识杨遇吉,听说昔年登莱道丁公欲荐其为官,他以母老弟幼固辞不就,确实是个忠义之士。” 县令点头道,立即派人请来杨遇吉,告知出城搬救兵之事,杨遇吉慨然应允。

    当夜三更时,杨遇吉率二十多个壮士从城墙上顺绳而下,很快消失在夜色中。不到半个时辰,远方升起两堆火,众人均松了口气。原来这是杨遇吉突围成功,按约定信号告知城内。

    次日,正是大年三十,春寒料峭。虽然战争阴云笼罩着即墨城,可家家户户皆贴上春联,放些鞭炮,然后按当地风俗,吃大馅包子。

    黄基到客栈邀请于七、葛明鉴、戚莹玉到府里吃饭,黄宗昌亲自陪同。葛明鉴对各色精致小菜置之不理,紧盯着香喷喷的猪肉白菜包子,接连吃了四个,看得戚莹玉暗笑。

    吃过早饭,黄宗昌领众人到城墙上观察敌情,并让家丁带着劳军物品。行走在大街上,但见人潮涌动,热闹非凡 。人们似是忘记了清军围城,穿梭于街市中,采买年货。那些垂髫孩童拿着糖葫芦,在人群中钻来钻去,浑然不知面临的危险。从乡下逃难进城的百姓们,成群挤到官府和士绅们办的施粥棚前,眼巴巴地等着分到米粥。

    登上城墙,黄宗昌让家丁们把劳军物品分发下去,官兵们欢呼致谢。忽有站岗军士报告,清军隐隐有动,众人急忙来到城墙边。

    只见清兵们出了军营,列成战阵,正准备向城墙进发。最前方是盾车、盾牌兵,后面跟着弓箭手和抬着云梯的步兵,再后是骑兵。明军官兵和义勇迅速就位,紧张地盯着清军。

    在清军队伍中间,有一柄高大的红罗伞,罩着主将孔有德。只见他年约四十多岁,身材魁梧,国字脸,浓眉大眼,鼻直口方,上唇留有浓黑短胡须,头戴饰有八颗东珠的朝冠,身穿绣着行龙的莽袍,外面还披着件貂皮大氅。此刻,孔有德回想起往事,不觉自鸣得意。

    崇祯五年,他在登莱发动叛乱,纵横山东,连克十余座县城,使两任登莱巡抚、一任山东巡抚致死,天下震动。后来投降大清朝廷,竟然被封为恭顺王,这是他做梦也没想到的好事。自此,他誓死效忠大清朝廷,先是勾引清军占领辽东半岛,接着领军征服朝鲜。

    此时,孔有德骑在皇太极赏赐的一匹高头蒙古大马上,神高气昂,从容地接过亲兵递来的单筒望远镜,看了看即墨城,脸上露出轻蔑的微笑,一挥手,亲兵传令击鼓攻城。

    清兵们推着密密层层的盾车, 从东西南三个方向,缓缓地靠近城墙。城墙上的明军将士们心跳加快,呼吸加重,手心里满是冷汗。有些义勇双腿打颤,双手握不住兵器。

    葛明鉴见戚莹玉凝重地看着清军,忙道:“孔有德采用了围三缺一的战术。”

    “此举甚是恶毒,想逼迫我们从南城退出,再趁机逐次攻击。” 戚莹玉点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