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绮台
字体: 16 + -

第六十六章 制服

于七抡起大刀,舞了一个刀花,突然挎前一步,用刀背向上挑去。那汉子顿觉手掌发麻,钢刀脱手而出,飞到街旁的茅草屋顶上。于七身形一晃,纵步上前抓住壮汉,用刀架在他的脖子上。

    这几下动作,兔起鹘落,快似闪电,看得众人眼花缭乱。村民们见势不好,蜂拥上前,却被葛明鉴领人手执武器逼住。

    于七按了按大刀,对壮汉喝道:“赶快让人放下武器,推开小车,放我们出去。”

    “我们已备下天罗地网,你们是逃不掉的,还是快些投降!” 汉子叫嚣道。

    于七见此人被擒,还口出狂语,大笑道:“我先杀了你,看你还敢嘴硬。”

    葛明鉴用铁棍指着村民,高声喝道:“快放我们出去!”

    家丁们亦挥舞着钢刀,纷纷呐喊助威。村民们大惊失色,不自觉地后退数步。

    “哈!哈!哈……”一阵响亮的笑声传来。众人抬头四下观望,但见屋顶上伏着大群人,正对准街道张弓搭箭。再看街道的两头,亦各站着十多人,引弓待发。

    众人正惊愕时,从屋顶上站起两人。一人四十多岁,儒生打份;另一人三十多岁,长得虎背熊腰,身穿短衣,裹着头巾。

    儒生打扮的那人冲于七拱了拱手,对下边的壮汉喝道:“周兄弟,客人远道而来,我等应以礼相待,怎能同客人动刀动枪,这成何体统?”

    “二位大哥,这些人无故到村里来撒野,兄弟劝说不住。你们看看,他还把刀架在我的脖子上,快救救兄弟!”姓周的汉子说道。

    “你们不要虚情假意,想要我于七的马匹武器没门!”于七冷笑道。

    房上那二人听罢,面面相觑,紧接着交头接耳一番。过了片刻,身穿短衣那人道:“哦!原来是于举人,久闻大名,小可失敬了!听说于举人仗义疏财,我等乡村小民甚是敬仰。不过我们护村保寨,缺少马匹兵器,请于举人留下多余的即可,我们决不敢为难。”

    家丁们勃然大怒,纷纷叫骂。有个家丁大骂道:“别他妈做白日梦,就你们这点道行,还想从老虎嘴里夺食。”

    于七制止住家丁,对抓住的壮汉说道:“你叫甚么名字?屋顶上那两人又是谁?”

    “你问名字干啥?还想报仇吗?俺们连官府都不怕,还怕你不成。”壮汉道。

    于七把刀在壮汉脖子上压了压,喝道:“你再不说,我割下你的狗头。”

    壮汉吓得打了个哆嗦,说道:“我叫周六,儒生打扮的人叫黄大夏,穿短衣那人叫郭尔标。”

    于七听罢,暗思道:“江湖上传说这三人图谋不轨,与李自成的农民军多有联络,私自养兵自重。正值乱世,再加上鞑子入塞,官府无暇顾及。这三人多是打探到消息,提前埋伏,目的就是要抢夺马匹和武器。”于是朗声说道:“何必为几匹马伤了和气,难道你们就不怕我杀了周六吗?”

    “请于举人放了周六,我们只要多余的十匹马即可。” 黄大夏又施礼道。

    于七不肯答应,双方一时僵持不下,忽然街口传来吵闹声。

    但见一队官兵匆匆而来,约有三十多人,全身穿着盔甲,端着刀枪驱使村民推开小车,闯了进来。黄大夏见到官军顿时失色,忙让众人收起弓箭,躲藏起来。

    一个三十多岁书生从官军队伍中驰马而出,冲屋顶上的黄大夏施了一礼,问道:“叔叔为何要大动干戈?”

    “这伙人持械到村里来行凶,贤侄要为我主持公道。”黄大夏道。

    葛明鉴见书生和黄大夏是亲戚,便着急地看着于七,但见于七脸色甚是平静,暗想道:“于七处事不惊,确实是干大事业的人。”

    “叔叔,于举人是我父亲请来的客人,帮助寻找黄培大哥,请您不要为难他。”书生道。

    黄大夏不觉一愣,问道:“黄培出事了吗?”

    “上个月,黄培大哥到胶州公干,多次遭遇鞑子。前日,听说黄培大哥被闻香教的人抓住,父亲怕他遭遇不测,请于举人救他。我亦请官军相助,四处打探查找。”书生道。

    黄大夏听罢,忙与郭尔标从房屋顶爬下,来到街道上。于七极是豪迈,旋即放开周六。

    书生径上前来,深施一礼,说道:“黄基来迟,让于大哥受惊了。”

    “黄兄弟客气了,大事已成。”于七笑道。

    “非常感谢!不知黄培大哥在何处?”黄基惊喜道。

    “黄大人已从青岛口港坐船到天津了。”于七道。

    黄大夏、郭尔标和周六走上前来,齐向于七赔礼道歉。

    “你们想要我的马匹,只要报出黄宗昌大人的名号即可,实在没必要兵戎相见。”于七爽朗地笑道。

    黄基怕于七送出马匹,忙接过话头,对黄大夏说道:“叔叔,于举人与鞑子作战正需要马匹,我们马上要赶回即墨城。”

    黄大夏有些失望,随即说道:“那就请于举人到村中饮几杯水酒罢。”

    “父亲让我找到于举人后,速速返回即墨城,我们就不在此耽搁了。”黄基说罢,向黄大夏施礼告辞,陪于七一行离开村子。

    在路上,黄基向于七说道:“于大哥,我领官兵到处寻找黄培大哥,一直未能找到。今日见村里有人争斗,急忙赶来观看,却见您被围困。”

    于七大惑不解,问道:“你怎么称黄大夏为叔叔,难道你们还是亲戚?”

    黄基看了看周围,见与前后众人有些距离,低声道:“黄大夏原名为黄宗贤 ,是我的族叔。因与流寇有染,家族怕受牵连,已将其除名。听说他领的这群人勒索富户,日夜训练,队伍起了名叫大夏军,他因而被称作黄大夏。”

    于七点了点头,没再言语,与众人向即墨城急驰而去。

    来到即墨南城门,众人不禁吃了一惊。只见百姓们拖儿带女,推车骑马,背着大包小包向城门里挤去。黄基向门口站岗的军士询问情况,得知清兵正向即墨城进军,附近百姓纷纷逃向城里。军士喝令人群让开条路,黄基引领众人进入城内。

    一个年轻后生迎面跑过来,牵着黄基的马,媚笑道:“少爷可回来了,老爷适才还在府中念叨,打发小的到城门口来迎接,快回府里罢!”

    葛明鉴见此人贼眉鼠眼,一脸媚态,只是恭维黄基,却不拿正眼瞧众人,顿生反感。

    “这人是黄大人的家仆黄元衡,本姓姜。”于七低声道。

    葛明鉴听到此人连姓氏都要更改,更是嗤之以鼻。黄基和城门守护军官打过招呼后,准备领众人到客栈住下。

    这时,城头上突然升起狼烟,门口的官军赶紧驱散百姓,关上了城门。

    “鞑子要来攻城!” 黄基惊道。

    “鞑子不让过个好年,我们就狠狠地杀鞑子。”于七怒道。

    “我们快到城墙上看看。”黄基带领众人快步上了城墙,可是并没看到清军,向军士打听,方知清军到了北城,急急来到北城,登上了城墙。但见明军士兵们正紧张地搬运着守城器械,年近花甲的黄宗昌陪着县令检查城防。

    于七大步走上前,向黄宗昌施礼道:“黄大人,乐吾幸而不负重托,救出了黄培大人,并送他到青岛口港坐船。”

    黄宗昌甚是欢喜,不及询问细节,拱手道:“乐吾能够来到即墨,真乃天助也!”

    于七手指葛明鉴、戚莹玉,微笑道:“黄大人,这二位虽然年少,可是有勇有谋,此次可助大人一臂之力。”

    黄宗昌不以为然,冲葛明鉴、戚莹玉点了点头,便向县令介绍了于七。

    “久闻于举人勇武善战,本官还要多依仗您啊!”县令道。

    于七正要客气,忽闻城外响起咚咚的战鼓声,紧接着传来人喊马嘶之声,他便与众人跑到城墙边,扶着城堞向外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