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绮台
字体: 16 + -

第五十三章 打麦场

待戚建功来到客厅坐定,宋应亨道:“戚教师,当下莱阳城危如累卵,老夫誓与城共存亡。请你挑选八个家丁,护送琬儿到即墨青岛口港,让他坐船到江南。你的女儿也应早做打算,去江南亦可,不要困在莱阳城。”

    戚建功深施一礼,郑重地说道:“建功感谢宋大人的关心!葛明鉴武艺高强,小女智谋颇多,让他们护送公子,定能安全到达青岛口港。等公子上船后,我让小女暂回成山卫。宋大人对我有救命收容之恩,我决意要陪大人保卫莱阳城。”

    宋应亨沉思片刻,点头道:“如此亦好,你去安排一下,明日就让他们出发。”

    戚建功派人四处打探,得知清兵占领莱阳城南大部分村镇,并在东北及正西方向驻军,遂决定从莱阳城向西南出发,到高密县,绕过胶州,向东直插即墨,再到青岛口港。他返回后,立即告诉戚莹玉护送宋琬到青岛口港之事。

    戚莹玉听罢,撅起了小嘴,摇头道:“我哪儿也不去,就在莱阳城里陪着爹爹。”

    “宋大人对爹爹有恩,爹爹要帮助大人守城,实在脱不开身,故此让玉儿护送宋公子。你到青岛口港后,再顺南海边回圣水观。等春暖花开之时,爹爹就去接你回来。若鞑子退兵了,咱们就回到老家登州城居住。”戚建功劝道。

    戚莹玉不愿意离开,低声啜泣。戚建功好言安慰,想方设法哄女儿开心。

    次日,宋应亨让家仆准备十三匹骏马,其中两匹马用来驮行李。葛明鉴已收拾好行装,与八个家丁牵马候在门口。

    戚建功送戚莹玉出来,解下祖传的戚家刀递给她,眼睛变得湿润,嘱咐道:“鞑子甚是猖狂,路上要多加警觉,尽量挑选偏僻的道路行走。晚上住宿时,要把周围探查清楚。”

    戚莹玉扑到戚建功怀里,禁不住抽噎起来,让人看着心酸。

    宋应亨领着妻妾送宋琬出来,叮嘱了些注意事宜。妻妾们纷纷掩面,嘤嘤啼哭。

    宋琬心下甚是不舍,跪下磕头后,起身上马,与众人离开。

    出了莱阳城门,两个熟悉道路的家丁在前方探路,葛明鉴、戚莹玉紧随其后,宋琬与管家在中间,后面有六个家丁护卫。

    宋琬仗剑策马,想到前面与戚莹玉并驾齐驱,却被管家劝住,因而悻悻不乐。

    经过的村寨大多是残墙断壁,随处可见火烧烟熏的痕迹,还不时见到未加掩埋的尸体。寒风吹过,沙石飞扬,处处呈现荒凉的景象。

    行约四十多里路,众人来到一座小山下,忽听前方传来马蹄声和狂呼乱叫声。戚莹玉让众人到树林中隐藏,她与葛明鉴小心来到山上,向山下观察。宋琬见状,不顾管家劝阻,亦提着宝剑跟了上来。

    透过灌木丛,但见二十多个清兵骑马从山下经过,最前方的清兵举着彩旗,后面的清兵挥刀舞枪,纵马飞奔,气焰甚是嚣张。宋琬面呈恐惧之色,身体不住颤抖。

    “在大明的土地上,鞑子竟敢如此嚣张跋扈,我恨不得立即冲上前,把他们斩落马下,方解心头之恨!”葛明鉴气愤地说道。

    “咱们人少力薄,先放鞑子过去,以后有机会消灭他们。”戚莹玉道。

    等清兵们驰远,葛明鉴、戚莹玉在山坡高处四下查看,没有再发现清兵,即与宋琬下山,带领众人继续赶路。

    路途中,葛明鉴、戚莹玉格外警惕,领众人沿着山道逦迤而行。有些地方甚是险峻,只好下马小心通过,故此行得甚慢。

    红日西坠之时,众人进入山谷中,皆饥肠辘辘,寻思找个村镇打尖歇息。行走三里多路,看到前方有个村庄,约有四五十栋房屋。

    “这个村子紧靠大山,若是有了意外,便可迅速撤往山上,今日晚上就在村里住宿。”葛明鉴建议道。

    “已到了做饭之时,为何没有炊烟升起?”戚莹玉皱眉道。

    “我带人去探探情况。”葛明鉴说罢,即招呼两个家丁过来,交待了注意事宜,便小心向村庄走去。

    进入村庄后,街道上看不到村民,家家户户紧闭大门,静悄无声。三人不敢大意,握紧武器,接连搜查几个房屋,皆是空无一人。

    来到一个小院前,推开柴扉,走了进去。茅草屋木门已近腐朽,上面有数条裂缝。三人正要离开,忽听到屋内有人咳嗽。

    葛明鉴敲了敲门,问道:“里面有人吗?”

    喊了数声,没有人应答。有个家丁不耐烦,推开了房门。三人进屋后,但见屋内只有几件破旧的家什,灶台上放着个破陶盆,里面盛着野菜汤。一个年近八旬的老妇人坐在炕上,抱着满是补丁的破棉被,惊恐地看着三人。

    “老婆婆莫要害怕,我们只是路过此地,打算晚上在村里住上一宿。乡亲们都到哪里去了呢?为何只有您一人?”葛明鉴温声问道。

    老妇人见葛明鉴面目和善,话语温和,便放下心来,叹气道:“听说鞑子要来了,村里的几个财主跑到城里躲避,有些乡亲投靠外地亲戚,还有些人躲到大山里。老身走不动了,亦不愿离开老房子,便留在家中。”

    葛明鉴见老妇人家中贫寒,从包袱里取出一包面饼放在炕上。辞别老妇人后,领两个家丁逐一查看了村中的房屋,果然没有发现他人,便返回村外。

    戚莹玉和众人正焦急地等待,见葛明鉴回来,着急地问道:“村中情形如何?”

    “只看到一个老婆婆,其他人害怕鞑子进村,都躲出去了。”葛明鉴道。

    “既然村民都出去,我们挑处好院落住下。”管家道。

    众人又困又乏,均同意到村中住宿,当即策马进村。在村后找到一处深宅大院,围墙甚高,门口还放着一对石狮。砸开门锁进入院里,但见北边有排正屋,里面仅有一张八仙桌;西厢房里没有粮食,可厨房灶具齐全;西厢房里堆满了草料,且院子东北角还有一口水井。

    管家很是擅长打理家务,立即安排三个家丁收拾好房间,请众人坐下;又让两个家丁打来井水,烧了锅热水,还泡上茶。众人喝着热气腾腾的茶水,吃了些干粮。管家让家丁们给马喂料饮水后,又安排众人歇息,还留下两个家丁护卫。

    月亮已升上天空,在云层里若隐若现。阵阵冷风吹来,门窗缝隙发出呜呜声。

    戚莹玉披上披风,腰挎戚家刀,找到葛明鉴住的房间,敲了敲门,说道:“葛大哥,鞑子在附近活动,我总有些放心不下,咱们出去转转。”

    葛明鉴刚刚躺下,可是睡不着觉,脑海里全是戚莹玉的音容笑貌,听说要到村里巡逻,甚是欢喜,急忙拿着铁棍出来。宋琬亦要跟去,却被管家拦住。

    风吹得有些急,驱散了乌云,露出圆圆的月亮,洒下银色的光芒。葛明鉴陪着戚莹玉在村中转了一圈,来到村南,但见前方有个打麦场,堆了十多堆麦桔。

    戚莹玉指着打麦场,说道:“咱们到哪边坐会!”

    “甚好!”葛明鉴忙点头道,立即与戚莹玉向打麦场走去。来到一堆麦桔前的石碾旁,葛明鉴抱了些麦桔铺在石碾上,请戚莹玉坐下。戚莹玉坐在石碾上,脚踩木架,双手托着下巴,仰头看着天上的星星。

    须臾,她回头见葛明鉴仍在旁侍立,笑道:“别傻乎乎地站着,过来一起坐啊!”

    葛明鉴甚是高兴,大步跨过来,刚想爬上石碾,却被一块石头拌住,打个趔趄,差点摔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