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绮台
字体: 16 + -

第三十二章 倭患

    sun oct 09 09:15:59 cst 2016

    “先干了这杯酒,我再接着讲下去。”董樵说罢,众人皆大笑。

    “董先生是在卖关子,故意引我们多喝酒。”于七道,亦不介意,与众人都干了杯中酒。

    董樵面色甚是严峻,瞪着眼说道:“我不是在开玩笑,若是敌国占领成山卫,相当于扯住龙须、按住龙眼,大明这条巨龙还能动吗?”众人的笑声更大,觉得董樵故作高深莫测之状。

    “董先生的话实在有些危言耸听。”于七笑道。

    “你们莫要不以为然,且听我细细道来。朝廷倾力打造关宁防线,屯集重兵于山海关,以为凭一关便可挡住东虏的进攻。其实则不然,鞑子五次入塞都是绕开山海关,从蒙古突入长城。现时东虏已占领了辽东海岸,若是从海路进攻,在成山卫登陆,便可以一路向西,直捣京师,关宁防线岂不是成了摆设吗?”董樵忧道。

    众人细细想来,董樵说得确实有理,不免忧心忡忡。

    于七自己倒了杯酒,举杯一饮而尽,用力地挥了挥手,大声说道:“东虏鞑子来了,我手提他们的小辫子,一刀下去,取其首级。”话语之中豪气激越。

    众人被于七逗笑,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杯来盏去,颇为尽兴,当晚都宿在董樵宅子里。

    次日,于七请戚建功到栖霞唐家泊村居住,无奈他伤势甚重,需静养些时日,只得先行告辞离开。董樵陪着葛明鉴去看望戚建功,只见他气色变好,神态安详。

    “戚兄,官府也没有抓捕到白云龙和闻香教这伙人,估计他们已经逃跑了。您就放心在此养伤,闻香教的人不敢来惹事。我的江湖朋友甚多,以后帮您寻找女儿。”董樵安慰道。

    辞别戚建功,葛明鉴收拾好行李,准备继续赶路。

    “明儿,我在成山卫有阎禄超、王绪五两个好朋友,皆是当地的豪杰之士。你回去若遇到麻烦,可求助他们。过些时日,我将到成山卫的王家山村,便可与你相见。”董樵嘱咐道。

    “我恭候董先生大驾光临!”葛明鉴喜道,遂施礼道别,翻身上马,一路绝尘而去。

    葛明鉴归心似箭,起早贪黑赶路,不到三日便来到成山卫。向路人打听得知,葛家村在卫城以南不到十里处,地势平坦,紧临大海。

    村里只有五十多户人家,葛明鉴的爷爷已去世,叔叔葛昭杰是村里的里长。葛昭杰家境小康,在村东有一处晒盐场,宅子是葛明鉴爷爷传下来的,是个四合院。

    见侄儿葛明鉴回来,葛昭杰甚是惊喜,看着葛明鉴颇似兄长的相貌,想起兄长被清兵杀害,顿时眼眶湿润。

    葛明鉴的堂弟葛明锦十四岁,看到哥哥回来,高兴地上窜下跳,嘴里说个不停,没有一刻消闲。婶婶忙前忙后,给葛明鉴收拾出一间卧室。

    葛明鉴把在周村买的那套茶具送给叔叔,把绸缎送给婶婶,送给弟弟一把在京城买来的折扇,全家人高兴地接受了礼物。

    “叔叔,这些银子给家里花销。” 葛明鉴又取出二百两银子。

    “家里不缺银钱,还是留给明儿盖房子娶媳妇!”葛昭杰摆手道。

    “永乐年间,我们的祖宗徙此建村。这些年村里人主要靠打鱼、晒盐为生,虽说日子过得可以,就是人支不旺。明儿从京师回来认祖归宗,我们要好好庆祝一下。” 葛昭杰吩咐葛明锦到码头去买海鲜,让妻子在厨房准备饭菜。

    当晚,葛明鉴吃着对虾、海参、螃蟹等生猛海鲜,与叔叔全家人聊到午夜。

    六日后,葛明鉴熟悉了全村乡亲,尤其是和他年纪差不多的八个少年。少年们整日缠着葛明鉴,请他讲京城的见闻。

    葛明鉴跟叔叔商议,请铁匠打造了一些大刀长矛,找石匠凿了四个石锁。把少年们集结起来,每日在村东海滩上练习武艺,早晚各练一个时辰。

    起初从基本功教起,压腿、跑步、举石琐,然后逐步开始练习打拳、兵器。又用木杆、麦秸做了些假人,教少年练习实用的搏击招数。

    等少年武艺练得娴熟,葛明鉴请木匠做了些木刀、木棍,用布条包裹,练习实战对打。少年们在海滩上舞刀弄枪,你来我往,杀声阵阵,几个围观的老人都不住点头称赞,这样不知不觉过了一个多月。

    却说葛家村北面的成山卫城,军户不堪田产被占和军饷被扣,大量逃亡,只剩下不到一半的兵员。海上的水师同样缺兵,成山卫水寨只有十多艘哨船,且大多破损不堪,巡逻尚且不能,更谈不上出海作战。

    成山卫下辖寻山备御千户所,在成山卫城南六十多里,虽置千户一人,可战兵已不足百名,平日都住在城堡里。

    寻山所城堡东南十里处有个狭长半岛,从北边陆地向南伸进大海三四里。自嘉靖年间开始,有股倭寇登陆这个小半岛,以其为据点,四处抢掠。

    后来,戚继光率明军清剿山东沿海倭寇,该岛上的倭寇望风而逃。崇祯初年,又有小股倭寇在此地窃居,因未对附近村庄抢掠,还时与当地人买卖往来,官府便不以为意。

    至崇祯十五年,当地海盗、奸民六十多人与倭人五十多人互相勾结利用,在海上大肆抢掠,手段毒辣,在当地渐成气候,竟然筑屋垒墙,独霸一方,当地人称其地为“倭岛”。

    近些时日,海上航行船只较少,倭寇没有抢劫到物资,缺少粮食给养。看着米缸快要露底,倭寇头子伊藤保久皱起眉头。

    “太君,我们出去抢些粮食,便可度过难关。”汉奸孙步芳献计。

    “若是被明军发现,势必要动武,我们就没有了立足之地。”伊藤保久摇头道。

    “这个山村只有三十多户人家,距离成山卫城和寻山所城较远,据说附近的伟德山时常有贼寇出没。我们选此村庄下手,便可神不知鬼不觉地抢得粮食回来。” 孙步芳取出地图,指着三十多里外的崔家庄。

    “哟西!孙桑,你的主意大大地好!” 伊藤保久端详片刻,拍着孙步芳的肩膀,连声赞扬。

    这日正午,太阳照得地上的沙子发烫,天气闷热异常,路上鲜有行人。庄稼地里的高粱长得比人还高,叶子被太阳晒得打蔫。农夫都是趁着早晚凉快时锄地除草,此时大多躲在家里乘凉。

    伊藤保久让孙步芳带路,由龟田次郎率十个倭寇前去抢粮。

    龟田次郎戴铜兜鍪,披铜甲,束生牛皮,背着一支称之为“铁炮”的火绳枪,腰挎倭刀,手里拿着一把铁骨扇子。其他倭寇戴着草帽,上身穿花布衫,下身穿短裤,皆身背弓矢,手持倭刀。

    倭寇甚是警觉,互相间隔六七步,排成“长蛇阵”,专拣田间小路行走。一个多时辰后,倭寇来到崔家庄旁边的山上。

    只见山上不但有松树、槐树和橡树,还有低矮的灌木丛,枝叶繁茂,青翠碧绿,藤类植物缠绕树木,野草和山花点缀其间。

    龟田次郎令倭寇在树林中隐蔽,透过缝隙观察树中情势。

    村庄在山的南边,错落有致地建着三十多套房子,没有深宅大院,只有三幢瓦房,其余皆是草房。村南有一个打谷场,堆着些麦桔。

    七八个老人坐在几棵大树下乘凉,五个孩童在周围追逐嬉戏,不时惊跑地上觅食的鸡鸭。

    过了一顿饭时间,三十多个扛着锄头的男子从村里走出,到打谷场前面的地里锄草。

    近黄昏时,村里屋舍烟囱冒出白烟,在田里干活的男人们收工,陆续扛着锄头返回。在大树下坐着的老人照呼着孩童,收拾起马扎、蒲团,赶着鸡鸭回家。